论《春秋繁露》中“天”对阴阳家思想的吸收利用


Blueski推荐 [2009-6-20]
出处:《时代文学》2008年第02期
作者:马 睿
 

摘要:董仲舒在他的《春秋繁露》中构建了天,将其分为自然之天、道德之天、神灵之天,并吸收阴阳家思想第一次把天和阴阳结合起来,提出了系统的天道阴阳理论,用来解说《春秋》灾异,并通过解说《春秋》灾异对现实社会政治中的各种问题予以评说,力图用他的政治理论改造现实。
  关键词:《春秋繁露》;天;阴阳家
  
  汉代经学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一种神秘主义倾向,而董仲舒是西汉学者中对当时及后世影响很大的《公羊》经师,公羊学属于齐学系统,这种神秘主义倾向表现的更为严重。另外,汉武帝是神学趣味浓厚的封建君主,他大力提倡公羊学,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董仲舒对《春秋》学进行神学化改造,提出了“天道”思想,而这种改造是在吸收了大量阴阳家思想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在《春秋繁露》一书中有着明显的痕迹。
  统观《春秋繁露》一书,不难看出天在董仲舒的思想体系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从《春秋繁露》现存的篇章中可以看出篇名直接与天相关的有十篇:官制象天、为人者天、天容、天辨在人、天道无二、人副天数、偱天之道、天地之行、如天之为、天地阴阳。表面上看只是一个简单的统计,实际上反映出董仲舒“天道思想”的构造框架,即:自然之天,包含万物的、规律性的宇宙结构;道德之天,具有人性化、伦理化的品格;神灵之天,人心信仰的源头,人所尊崇敬畏的对象。
  首先,自然之天。自然之天指作为宇宙总称的自然的运行的具体规律。董仲舒在构建“自然之天”,阐述这一规律时吸收了大量阴阳家的思想,是以它为基础元素的。在《天地阴阳》篇中说“天、地、阴、阳、木、火、土、金、水,九,与人而十者,天之数毕也。”后一个天指包括前面十种基本元素的宇宙的总称,是涵盖了整个世界,包含万物,广大无际的,是万物的起源,即 “天地者,万物之本,先祖之所出也。广大无极,其德昭明,历年众多,永永无疆。”不难看出,董氏的“自然之天”的结构表现为由阴阳等十要素所构成的神秘模式,而“天道之大者在阴阳。”证明了这一点,同时又极其简练的勾勒出董仲舒之“自然之天”内在的核心就是阴阳二者。“阳气始出东北而南行,就其位也;西转而北入,藏其休也。阴气始出东南而北行,就其位也;西转而南入,屏其伏也。是故,阳以南方为位,以北方为休;阴以北方为位,以南方为伏。阳至其位而大暑热。阴至其位而大寒冻。阳至其休而入化于地,阴至其伏而避德于下。是故,夏出长于上、冬入化于下者,阳也;夏入守虚地于下,冬出守虚位于上者,阴也。阳出实入实,阴出空入空。天之任阳不任阴,好德不好刑,如是也。”一方面阳处于北方则“休”,而阴居于南方则“伏”,另一方面阳之极盛,位处南方,时在暑热;而阴之极盛,位处北方,时在大寒。进而董氏又利用阴阳构造出具体的四时节气。《阴阳出入上下第五十》:“阴由东方来西,阳由西方来东,至于中冬之月,相遇北方,合而为一,谓之曰至。”“至于中春之月,阳在正东,阴在正西,谓之春分。”“初得大夏之月,相遇南方,合而为一,谓之曰至。”“至于中秋之月,阳在正西,阴在正东,谓之秋分,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阳日损而随阴,阴日益而鸿。故至于季秋而始霜,至于孟冬而始寒。小雪而咸称,大寒而物毕藏,天地之功终矣。”由此可以清楚的看出董氏的“自然之天”是以阴阳二要素为基础构建起来的,认为阴阳之出入引发天道之变化,四时的交替、岁月的变更都源于阴阳的损益。
  其次,道德之天。董仲舒在自然之天和神灵之天间还提出了道德之天的说法,即一种最高的普遍的道德行为准则,是人性化、伦理化的品格的表现。他说:“人之美者在于天。天,人也。……察于天之意,无穷极之仁也。”这里的天不是“自然之天”,既不是物质实体,也不是人格神的上帝,而是一种道德准则。董仲舒认为正是这一准则支配和制约着阴阳的运行和人世的一切变化。他在《春秋繁露·五行之义》中说:“五行者”乃“忠臣孝子之行也……非有至义,其孰能行此?”谈到社会时,在《春秋繁露·基义》中说:“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与诸阴阳之道。”而其根本的指导原则就是道德之天——最高的普遍的道德行为准则,而这又是以阴阳五行为基本元素的。董仲舒又通过阴阳五行从生存论、本体论的角度论证了“道德之天”的合理性。“凡物必有合。合必有上,必有下;必有左,必有右;必有前,必有后;必有表,必有里;有美必有恶,有顺必有逆,有喜必有怒,有寒必有暑,有昼必有夜,此皆其合也。阴者,阳之合。妻者,夫之合。子者,父之合。臣者,君之合。物莫无合,而合各有阴阳。……阴阳无所独行,其始也不得专起,其终也不得分功,有所兼之义。是故,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阴兼功于阳,地兼功于天。”所以代表阴的妻、子、臣分别体现为夫、父、君之合。君臣、父子、夫妇之义,都取诸于阴阳之道。这就以阴阳为元素构建起了一个“道德之天”,给世人制定了一种道德行为规范,人要尊天敬天,就应该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就必须遵守现实的道德伦常秩序。
  第三,神灵之天。天,在董仲舒那里是用阴阳、五行所构建,具有源生万物的功能。成为人心信仰的源头、人所尊崇敬畏的对象。“是以天高其位而下其施,藏其行而见其广,序列星而近至精,考阴阳而降霜露。高其位,所以为尊也;下其施,所以为仁也;藏其行,所以为神也;见其光,所以为明也;序列星,所以相承也;近至精,所以为刚也;考阴阳,所以成岁也;降霜露,所以生杀也。”天在位置上有了凌驾于尘世之上的优越、高大、的性质,使人们对它产生敬畏之情,对它在心理上信念上建立起无限的依托。神灵之天的运行也是有着固定的路线和轨迹的,是不允许人们对它做任何的践踏和违背的,这就是所谓的“天之大经”。这又与阴阳密切相关,“阴阳之气,在上天,亦在人。在人者为好恶喜怒,在天者为暖清寒暑。出入上下左右前后,平行而不止,未尝有所稽留滞郁也。其在人者,亦宜行而无留,若四时之条条然也。夫喜怒哀乐之止动也,此天之所为人性命者。……又有害功也,除而杀殛者,行急皆不待时,天之志也。”可见神灵之天是由其内在的规律的,如暖、寒暑的规律,就如同人的好恶、喜怒的性情一样,而这种运行规律又是阴阳之气按照它自己的轨迹在运转,即“阴阳之气,在上天”。这里的天为万物之祖,具有了为人所尊崇敬畏的“神灵之天”的性质,其作用和地位是别的任何事物所不能取代的,这显然有阴阳家的思想参与其中。

总之,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一书中构建了一套关于“天”的理论概括地可以看成:“自然之天”“道德之天”“神灵之天”,在建构之一体系时又不单纯的以儒家理论为材料,而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大量吸收先秦时期及西汉初期各家的理论学说,如阴阳家、道家、法家的思想。其中又以阴阳家的“阴阳五行”学说吸收利用的最多,成为 “天”的理论的重要支柱之一。
  
  参考文献:
  [1]苏舆.春秋繁露义证[M].北京:中华书局, 1996。
  [2]苏舆.春秋繁露义证·观德第三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 1996。
  [3][5]苏舆.春秋繁露义证·王道通三第四十四[M].北京:中华书局,1996。
  [4]苏舆.春秋繁露义证·阴阳位第四十七[M].北京:中华书局,1996。
  [6]苏舆.春秋繁露义证·基义第五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1996。
  [7]苏舆.春秋繁露义证·天地之行第七十八[M].北京:中华书局,1996。
  [8]苏舆.春秋繁露义证·如天之为第八十[M].北京:中华书局,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