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圣贤屈原》 之一


blueski推荐 [2013-6-10]
出处:sina blog
作者:屈零子
 

 -----学《楚辞》《屈原(O) 零态文化 》有感:千年曲解拨正


 

圣贤屈原是我国已知的最早的伟大诗人,杰出的思想家和政治家,文化的鼻祖。其诗词歌赋和人格魅力的光辉如太阳一样照耀着宇宙万物,激励着无数的后人。所以有的学者把圣贤屈原文化称之为太阳神的文化。

我们这个具有七千年文化的泱泱大国,在众多节日中,只有一个传统而又十分重要的节日是因为纪念一位伟人而自发形成的,历千百年而不变,它就是以纪念屈原而形成的端午节,现在成为仅有的几个被国家定为法定假日中的一个。

后人把圣贤屈原作为中华民族之魂的象征。赋予他的评价很多,但是都是从文学和人格方面来解读,认识,评价屈原和屈原文化。也就是说都是从宏观微观的角度来进行的,很多人不知道屈原是位得道的圣贤,所以人们难以从东方传统文化天人合一观的基础上,站在‘道’的高角度,从屈原是一位修道,悟道,并集正道场能--零态场能于一身的得道的圣贤的角度上,在亚微观层面对屈原和屈原文化作全方位地,深入广泛地进行探索,揭示,研究.利用。不能使圣贤屈原留给我们中华华夏儿女的与日月齐光的屈原文化--零态文化更广泛的造福于人类,造福于宇宙万物苍生。
千百年来普遍认为屈原采取投江而了结他的生命是单纯的舍身忘躯,以死殉国。甚至于还有很多的研究者不理解他的这种行为,认为屈原的冒死直谏性格决定他的人生是个悲剧,等等这样的负面的认识。屈原生前在政治上蒙受了不白之冤,死后又遭到投江"自尽"的误解和曲解。

本人经过十几年对圣贤屈原流传下来的上古密功的修炼(实际才四年多),在学习了《楚辞》《屈原零态文化》后对圣贤屈原和屈原文化有了点理解,写出来和同道一起学习,不正之处望批评指正。下面就从其心性,磨练,修道,正道,以及圣贤屈原作为一位真正的得道圣贤对后世的影响谈谈:

圣贤屈原的《离骚经》开篇就提到: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提到他从小就具崇高的道德品质,也就是人人都具备的零态本性--零性,又不断地修炼保持这种零性。在
《招魂》:

“《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沬。”
也说明他从小就开始修养着这种人人都具备的本性——零性,从没让其心沾染一丝的世俗尘埃,从没让其零态的本性有一丝的消减。在以后的岁月里,屈原虽然历经磨难坎坷,以其坚贞顽强的性格,始终没有让他的的本性有一点的改变。这为其能成为得道的圣贤奠定了良好的根本基础。

《离骚经》曰“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
长顑颔亦何伤”。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民生各有所乐兮, 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涉 江》曰:“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只要内心是真正的美好而又精纯,我就是长久地形容憔悴又有何可悲伤?”
“这些美德都是我内心所珍爱,就是让我九死(或多死)还是不后悔。”
“宁愿立即死去或者流放他乡,我不能容忍苟合这些小人的丑态!”
“心里委屈意志压抑,忍受罪责尤把心里污垢除去 ;”
“坚守着清白愿为忠贞而死, 这本是前代圣人们之所厚爱道德品质。”
“人们天生各有各所喜爱, 唯独我爱好修心并习以为常。
即使遭肢解我也不肯变更,难道我的心会因遭到惩罚而就变化?”
“我自幼就爱好修养自己的美德,到了老年也没有一丝的消减。”

《橘颂》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曾枝剡棘,圆果抟兮。
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精色内白,类任道兮。
纷缊宜修,姱而不丑兮。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
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闭心自慎,不终失过兮。
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原岁并谢,与长友兮。
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
年岁虽少,可师长兮。
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 橘树这天地间的佳树,生来就适应这里的水土。
   秉性坚贞,生长南方。
   根深蒂固难以迁移,是那样的意志专一啊。
   绿叶白花缤纷,纷繁得让人喜欢。
   枝叶层叠刺儿尖锐,圆满的的果实,多么可爱啊。
   青黄相间,色彩多么灿烂美丽。
  外观精美,内里洁白,类似有道德的君子啊。  
茂盛美观,婀娜多姿,没有瑕疵呀!
   幼年就有大志,与众不同啊,
   特立独行,秉性坚贞不移,怎不使人敬重啊。
   根深蒂固难迁徒。宽广豁达无它求。
   远离世俗独立自处,心高志洁, 横度而过不随波逐流。  
   省心慎行,自始至终不犯过失。
   正直美德无私欲,可与天地媲美。
   我愿在这万物凋谢之时,和你结为长远的知己。
   內善外美而不淫放,性格坚毅有哲理。  
年岁虽小,可以为世师表。
   美德品行犹如伯夷,我愿以你为楷模!”

  《橘颂》是青年时期圣贤屈原的人格品行和具有伟大抱负的真实写照。借橘树表达自己具有坚贞不移的品格,有着非常珍贵的品质。并且强调自己对国家和自身的品质是那样的一心一意的坚贞和忠诚。屈原如诗所述“深固难徙,廓其无求”“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坚定自己的操守,保持公正无私的品格。在屈原走上仕途以后的行为看到,其人如诗所述一样,无一点的虚夸之词,所以这篇《橘颂》最能全面的展现其人格品质,理想抱负。

从以上的文章里就可以看到:圣贤屈原为了保持自己纯洁的心灵,零态的本性是时刻“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 严格恪守良好的行为规范。他克服了种种世俗上的的诱惑,宁舍身忘死,“虽九死其犹未悔。”

圣贤屈原为坚守美好的本性--零性,已经突破生死,突破了自我,获得了超越。“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超越升华了他的纯真本性--零性。

每个人来到世上都有其使命,圣贤屈原秉承先天具足的本性--零性来到人间。带着真善美高尚的道德情操来到人间。以其大爱之心悲天怜地.他爱国爱民,心系天下苍生之疾苦。

《离骚经》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
“ 长长叹息禁不住掩面哭泣,哀怜人民的生活是多么的艰苦; ”
坚持正道,内修美德。效仿前世的圣贤:推行其美政思想。就是以法治.礼治.德治.道治的完美结合的天人合一文化精髓和思想理念。
《离骚经》“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抽思》 “ 望三五以为像兮,指彭咸以为做仪。”
“ 我前前后后在你身边奔走照料, 就是想让你追随著圣贤前王的足迹。”
“ 愿以三王五伯作为你的榜样,愿以彭咸作为自己的典型。”



《离骚经》曰:“不抚壮而弃秽兮,
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
来吾导夫先路。”
“楚君您趁壮年摈弃一切不合法度的秽行吧,
为何不改变此时的政治法度?
快乘上骐骥勇敢地驰骋吧,
来啊,让我用美政的理想在前面为你引路。”
圣贤屈原是“竭知尽忠” 以舍己忘身的精神在现实社会来实施他的忠君报国的理想。想让楚君改变当下的法度,而行之“处事严明谨慎,治国论道莫差,举贤授能,遵循法度从不偏颇。以礼仪教化天下百姓,以慈善之心去真爱苍生。以德行天下,以自然法则 “ 皇天”合其道。”美政思想。试图以美政强盛楚国一统华夏,开创美政的国家模式。来避免黎民百姓天下苍生遭受更大的灾难与浩劫。

圣贤屈原推行宣扬这种美政思想(零态文化管理)是一种既现实而又理想的社会模式,一种利益天下苍生的社会模式,如毛主席提出的共产主社会一样,美政思想是一种最理想的社会模式。不同于“无为而治”。并且比之更加符合作为千差万别的人的个体而组成的社会的管理模式。开始楚王曾一度接受圣贤屈原的这些政治主张,重用他。可是后来由于奸人作梗使坏,楚王渐渐疏远了他,以至于政治上出现了是奸臣当道的局面。
《渔 夫》 “谗人高张,贤士无名。”
《离骚经》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 路幽昧以险隘。”
“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馋而计怒。”
“怨灵修之浩荡,终不察夫民心。 ”
《招 魂》曰“上无所考此盛德兮,长离殃而愁苦。”

“小人当权,气势高涨,而贤德之仕不得重用,默默无闻。”
“那些结党营私的权贵们只晓偷安享乐,那里管国家的前途黑暗险隘。”
“众人都争相钻营贪婪成性,个个贪得无厌没有满足;
“可楚君你却并不体察这之中的情由, 反而听信谗言对我嗔怒。”
“怨楚君你昏庸糊涂呀,始终不看我的忠贞之心。”
“楚君不考察我这盛大的美德, 长期造受苦难而愁苦不尽。”

楚王昏庸无能,听信小人的谗言,而记怒于圣贤屈原,并罢黜他的官,下放远离权力的中央。圣贤屈原虽然多次冒死上谏,力争改变这种社会风气,可是最后“竭知尽忠而蔽障于馋”他以德施教于天下的美政社会模式破灭了,在宏观上层建筑--国家层面上的解救苍生,济世度人的理想无情地破灭了。圣贤屈原慨叹他“时不当兮”生不逢时,他具有大爱之心的理想得不到施展实现。


三屈原经历了人生的种种磨难和忧患,在下放后,他并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他转向对人生,自然,宇宙进行了全方位
的探索研究,并且身体力行亲自对生命科学及“道”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证。
《离骚经》“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进朝做官不被重用反而遭到下放获罪,我要退隐田园重新进行我幼承的自然大道功夫修炼。
屈原在《天问》开篇就提出了:
 
“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暗,谁能极之?
   冯翼惟像,何以识之?
   明明暗暗,惟时何为?
   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
   “九天之际,安放安属?
隅隈多有,谁知其数?”
东西南北,其修孰多?
南北顺椭,其衍几何?

“在宇宙形成的最初,是谁把“道”传授出来的?
天地还没有形成,是怎么考察的?
宇宙一片混沌模糊,谁最终把探究明白?
宇宙开始只是壹气的弥漫的状态,根据什么认识的?
由混沌模糊的状态演变成一明一暗的阴阳二气,是什么时候怎样衍化的?
阴阳二气又进而合化成天地人三合,进而形成宇宙万物是什么时候根据什么合化的?......
天体九天的边际 它们怎样安放安置?
天体的角落曲折无其数, 谁知道它的详细数目?
地球东西南北四方土地。 哪边更长哪边更多?
南北顺长成椭圆形,它比东西长多长?


圣贤屈原对"道(0)"是怎样传出来的?进而"道(0)"怎样生的“一”?“一”又怎样生的"二"? 而"二"又怎样“阴阳三合”生成的“三”,“三”又怎样生成的宇宙万物,这些对宇宙自然万物形成的,在哲学,科学方面问题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索研究.。是以问的形式来阐述了天体宇宙万物的形成,高深诡异。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曾多次在“科学与艺术”的报告中惊叹:二千多年前的屈原是如何知道地球是圆形的,并且是不规则的椭圆形?他认为《天问》很可能是用磅礡的诗句写成的最早的宇宙学论文!现代科学和《龙子与气场理论》证明了屈原对宇宙形成的阐述的具有何等的正确性!何等科学性!


《远游》曰“悲时俗之迫厄兮, 原轻举而远游。”
闻赤松之清尘兮, 原承风乎遗则。
贵真人之休德兮, 美往世之登仙。
“惟天地之无穷兮, 哀人生之长勤。”

“悲叹世情的褊狭阻塞, 愿轻举高飞远游修仙。
闻听赤松子清高绝尘, 愿继承他的遗则风范。
敬重真人赤松子的美德,羡慕古人的飞升成仙。 ”

“想到天地辽阔无穷尽 ,哀叹人生劳碌苦无边。”

在其被流放期间,“想到天地辽阔无穷尽,哀叹人生劳碌苦无边。” 有了修练超越人生的想法和条件,他自幼承接了老祖宗黄帝留下的上古密功,加之其保持零性的本性,本性具足,悟性高超。在《涉江》和《远游》里都记载了他隐修和具体功法修炼的记载。

“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
“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
内惟省以端操兮, 求正气之所由。
漠虚静以恬愉兮, 澹无为而自得。”
“形穆穆以浸远兮, 离人群而遁逸。
免众患而不惧兮,世莫知其所如。”

餐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
保神明之清澄兮, 精气入而粗秽除。”

“哀叹南夷没人知道我的实际所为(指隐修), 天一亮我就渡过了湘水长江。
唉叹我的人生无欢乐啊。幽寂孤独地修行于这深山之中。”

“过去的事情我无法追及,化为零;未来的事情我不能亲见,不去痴想,化为零。”
内心思考省察端正操守,随时随地,每时每刻化为零,随时进入零态心里。探求静养浩然正气。
淡漠虚静才能恬淡祥和,安然无为就会自断烦恼。”
“我的形体静穆渐渐远去,脱离人群凡尘世隐遁逸然修仙。
摆脱了群小忧患而无所畏惧啊,世人都不知道我的真实所去如何。”
“采天地之灵气,吞日月之精华来培补元气。
为了保证神清气爽,得多吸收宇宙万物的精气,排除自身的污秽阴气。”

把过去的一切不幸,忧患,磨难都化为了零,以后的不得而知更不去贪想,化掉所有的贪欲;每时每刻作为一个零的起点,又作为一个零的终点。随时步入零态心里。
在平静,静,纯净,祥和这几种的心法修为下,按部就班地进行了炼己筑基,吞纳、辟谷食气,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等层次命功功夫的修炼。屈原在一段时间的修炼后,精气神具足,大丹告成,元神即现。
“吸飞泉之微液兮,怀琬琰之华英。
   玉色頩以脕颜兮,精醇粹而始壮。
   质销铄以汋约兮,神要眇以淫放。”

吸入江河之精微阴气,吞万物之精华阳气。
精气充足脸色如玉润泽美丽,神气充盈阴浊杂质化掉丹基强壮。
金灿灿大丹已经修得能量饱满质地销铄,元神阴质化尽阳气具足随时准备出游。
这时炼气化神阶段功夫已经完成,其命功的修炼已经大功告成。接着进入炼神还虚,炼虚合道的性功心法高级阶段的修炼:

其在《远游》论道曰:
“道可受兮,不可传;
   其小无内兮,其大无垠;
   毋滑而魂兮,彼将自然;
   壹气孔神兮,於中夜存;
   虚以待之兮,无为之先;
   庶类以成兮,此德之门。”


“道只可意会,面授,
而不可用语言,文字的形式来传授,只能靠通过修炼 :
修身修心正身悟道,在功态下直觉对道的体悟。
道的至高形态为零态,道的运行变化法则是零,其小
可运行变化为无时无空零的极点,其大无垠。其大可
运行变化至无穷无际,并布(冲)满整个自然宇宙。
只要心神不乱,能心平如静,心明如镜,

一切顺其自然;
当其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时,
在午夜.在其他任何时间,自然会体悟到充满自然宇宙
的壹气的客观.真实的存在。
此时不要追求,不要执着,应一切顺其自然;要虚心以
一颗虔诚的心去对待,
要以无为为之先导,要心平如静,心明如镜,步入零态,
步入零态心里,步入零态场能信息,回归自然,回归
自然之零,回归自然之零态。
在零态中,在零态场能的运行作用,自然宇宙万物自然
而然地步入最佳有序的运行排列状态,和合共融,和谐
共存,自然有序地自然而然地运行 发展 生存 衍化
变化着;致使自然宇宙万物自然而然地步入没有管理
的零态管理境界。在零态中正悟自然宇宙万物及万物
之灵人的本性--0 性。恢复找回人的本性--O性。以零
态的心理去包容珍爱自然宇宙万物 ;升华拥有无形的
大爱,以大爱之心去造福三界苍生,造福自然宇宙万物。
大爱培补其大德,
大德是步入大道零态的自然门径。”


屈原对道的论述和高级层次心法的论述相当的高超,黄帝向广成子问道也莫过于此,孔子,老子论道也莫过于如此。

我们知道修道得道的关键就是修心,找回人的本性零性,找回人的本来面目。佛祖入寂前说过:“佛祖不在的
500年内持戒就可以成就”,就是按照戒律修行,保持本性清净就可以成就。五祖曰:“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六祖曰:“菩提自性,本来清净,“明心见性即佛”。六祖就是位天生本性具足,后天也没被沾染,所以他没经过刻苦“修行”就得了成就。他见了自性成就了佛道。

屈原也同样具有先天良好的修炼基础--自身具足的本性零性,加之在以后的成长岁月里,在历经种种困苦,磨难,冤屈,考验的情况下,一直修为着自己的本性--零性。即使其在不“修道”的情况下其心法的修为已经是超凡入圣了。

中国传统养生修道是先命--丹道,后性--心性,而佛家直接从性功--心性,入手修炼。圣贤屈原在本性--零性具足的条件下入手修炼黄帝流传下来的自然大道功夫,可谓是直接进入性命双修的最快捷,最上一层的修炼,所以他传给后人的大道功夫的修炼就是直接从性命双修入手,命功(零态场能)的起点非常高,绝,独有,性功入手简单,境界跨越三届(把一切化为零,处理信息),性命都在零态里。所以修炼快捷。非其他任何门派的修炼方法可比。
在圣贤屈原掌握了高级心法的修炼--自然,零态,归零后,修炼提高神速。又经过一段时间的炼心,炼虚合道,其性功心性的修为达到了最高境界:

“经营四荒兮, 周流六漠:
上至列缺兮, 降望大壑。
下峥嵘而无地兮,上寥廓而无天。
  视儵忽而无见兮,听惝忄兄而无闻。
超无为以至清兮,与泰初而为邻。”
这种境界,也就是自然心经的最高层次“归零”。
“后世功家都源于此而没有超过此” 。
用金刚经上的一段终极大乘的佛法来理解屈原达到的归零状态:“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可能会比较接近前前八句话吧。
圣贤屈原至此已经达到了回归自然,回归自然之零,回归自然之零态的最高境界。



跪敷衽以陈词兮,耿吾既得中正。”
当其再一次跪着,以一颗虔诚的心里向舜帝倾诉陈词的时候,心田豁然开朗,承接了遂古之初以来的正道的场能信息,正悟获得了中正之道。大道正身。
在完成性功修炼的最高境界--炼虚合道的过程中要积满“三千功业”,也就是济世度人,做功德方面的培补,历史上的所有的最高境界的得道圣人,佛道高僧莫不如此。佛祖释迦摩尼也不例外,说他应天人神等要求住世传佛法,那是他的弟子美化他虚词而已。虚云法师的徒弟具行法师修为刻苦,修行进展也很快,他入寂时正得三昧真火,也才是个阿罗汉的的果位。因为他“功德”不够,也就能到这个果位。完成了它的使命。要想正得高的成就那必须“积满三千功业”。否则连菩萨道都成就不了。
圣贤屈原在做左徒和三闾大夫期间,用其美政思想辅佐楚怀王变法图强,使楚国一度成为国富兵强,出现威震诸侯的局面,在一段时间内避免了战争杀戮,生灵涂炭,使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这都归功于圣贤屈原的功绩,在国家的层面上为人民百姓,及天下苍生已经做了大量的功德,建立了功业。这个功德可是巨大无比的,其未修道前就已经“三千功业圆满。”所以他才有足够的功德完成性功的全部修炼。

修道是极其严肃而认真的,是解脱生死的大事,无一点的虚假不实,每一步都有极其严格的心法要求。修心重德是根本。
为什么有修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凤毛麟角的说法?很大或者说根本的原因那就是功德不够,心法修不上去。今生修不够就得转世接着修行,几生几世,多生多世的修行才能把功德修圆满,才能成就。圣贤屈原所传的大道是直接从性命双修入手,在三界范围内积功累德,岂是单单宏观世界的传法,度人,做功德事而所能比拟的?所以屈原所传的屈门大道功夫是独步千古,迷人不悟啊。

圣贤屈原在其《远游》诗篇里详细而又真切地记录了他的命功,性功一步一步的修炼过程,和每一步相应的心法层次,所以其所证真实不虚,毫无虚假不实之处,有据可查。在中国以至于全人类的得道圣人中,从修道到最后正道的自我描述的记载中,唯独圣贤屈原的可以说最为详尽,最为真实,最为可信(正统佛家没有命功,只有性功上的印证)。但是由于圣贤屈原的“投江自尽”,回归自然的方式太有别与他,超出了人们能接受的范围。后人都把这篇《远游》作为诗歌欣赏,人们已经被诗篇的伟大灿烂的光辉吸引的如痴如醉,所以都逐末而失本。

佛祖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悟道后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而不能成佛的原因,都是因众生都被无明烦恼障蔽了佛性, 所以不能证得真如本性。” 六祖得道时说了五句话:“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虚云老和尚因水杯掉地手被烫而开悟,他的偈曰:“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狂心当下息。”
老子,庄子,孔子等道家儒家开创人的典籍《道德经》《庄子》《论语》等只有对“道”理论上的论述和一点点静坐的记述,而没有他们修道得道正道的任何记载。只是由他们的著作中对道的论述的高度,代表了他们的修为,后人就足以认为他们是得道的圣人,无人有一点的怀疑。《老子》论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曰“道”。强之为名“大”......。《庄子》曰:“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



圣贤屈原《远游》曰:
“道可受兮, 而不可传;
   其小无内兮,其大无垠;
毋滑而魂兮,彼将自然;
   壹气孔神兮,於中夜存;
   虚以待之兮,无为之先;
   庶类以成兮,此德之门。”
“下峥嵘而无地兮,上寥廓而无天。
  视儵忽而无见兮,听惝忄兄而无闻。
超无为以至清兮,与泰初而为邻。 ”

回归自然、回归自然之零,回归自然之零态。圣贤屈原在2300多年前就达到了这一境界.
“后世功家都源于此而没有超过此”。

圣贤屈原炼正悟大道之后,是采取黄帝,王乔等白日飞升呢?还是如老子,赤松子等隐形驻世,择人而度,还是忍受着国破家亡,看着黎民受苦受难,自己苟且隐形遁世,自然入寂呢?他已经归零,达到回归自然的境界了,他的躯体已不是他的枷锁。可以随时离体冲举飞升。

佛家的高僧圆寂就有不同的示现,佛祖圆寂前就是示现的病象。因病而入寂,而且留有舍利子无数,以接引
后人。六祖惠能是坐着入寂,留有肉身近千年,以供后人瞻仰,以证佛法无边。近代佛教泰斗虚云老和尚留世120年,恢复祖庭,育人无数,以其艰苦卓界的苦修正道传法,接引世人。
圣贤屈原具有为正义而舍身忘死的精神,从他的诗篇中随处可以看到他的这种精神:
《渔夫》“安能以身之察察,
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
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离骚经》“虽不周於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
“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 怎么能让自己洁白的身体去接触那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于湘水,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哪里能让洁白如玉的身体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
虽然不合于今人的时尚,但我愿继承前贤彭咸的遗风。
既然没有人能同我推行美政,我将追随彭咸寻求安身的乐园。(彭咸,即彭祖(祝融),太
阳神。上古神话认为日神及其宫殿在大海中。屈原赴水,即投寻彭咸所在之仙居也。)
“这些美德都是我内心所珍爱,就是让我九死(或多死)还是不后悔。”

可见圣贤屈原的"投江自尽"并非一时之兴,而是经过了的深思熟虑,做出的一个具有高深意义的人生抉择,这是由其性格、品质、思想、信仰、理想和屈氏先祖不成功便成仁所做出的榜样决定的(投江的心理和动机在以后的文章详述),加之最为重要的是其大道正身,是得道圣贤。所以这种回归自然的方式是具有高深意义的决定。得道和不得道是千差万别的,如果离开圣贤屈原已经大道正身,回归自然之零态的境界,是无法理解圣贤屈原投江的重大根本意义。圣贤屈原如果选择入寂如黄帝.彭祖.王乔,以及佛祖等人,试问会有端午节的存在吗?

圣贤屈原是智慧的化身,从其伟大的著作《楚辞》来看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对于这位具有坚贞爱国精神的伟大诗人,怀有悲天怜地大爱之心,想推行他的美政理想,在国家这个上层建筑层面上来济世救人,避免战争杀戮,试图建立一种美政的社会形态的圣贤,在国破家亡的时候,在经过深思熟虑后选择了投江入寂的这种特殊的回归自然方式,用其看似悲剧的入寂方式来唤醒世人,教育世人,“置以为像”,可谓用心良苦。而后人都是认为他的“投江自尽”是为国捐躯,而不是投江入寂为国捐躯,两字之差,天壤之别,完全相同的人生归宿。却有不近相同的解读,所以后人在不了解其真实的投江意义的情况下,只能把屈原当做一位伟大的具有为国舍生忘死的诗人来研究,认识,理解。而不能把他作为一位圣人来对待研究。屈原活着的时候受尽小人谗言而蒙下放的不白之冤。在其死后又遭到“投河自尽”而不是投河入寂的几千年的误解。真是“国无人莫我知兮”。
所以不从屈原是得道圣贤的角度来认识其投江“入寂”这一特殊的回归自然方式,那么对圣贤屈原和屈原文化的研究,探讨,就只能停留在宏观微观层次上进行,不能跨越宏观微观进入亚微观层面上,就难以在更高的层次上,全面地理解,认识他。就难以深入广泛地对圣贤屈原的零态文化进行全方位的,客观的,科学地探索,研究,揭示和开发。就不能很好地学习,圣贤屈原留传给中华华夏儿女及世界全人类,与日月齐辉的屈原文化即屈原零态文化。更广泛地造福于全人类,造福于天下苍生,造福于宇宙万物。



佛祖成道后住世传佛法49年,以至于形成目前世界第一大宗教,济世度人无数。功德无量。老子得道之后留下一篇五千字的《道德经》就度人无数而被后人尊为道祖。受到无尽的崇拜。圣贤屈原用以其投江入寂的方式而形成纪念他的端午节的形式,传承他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爱国爱民,追求真理,矢志不渝,坚贞不屈
的高尚的道德品质,堂堂正正无私无畏的做人的“民族之灵魂”。这又是何等伟大的功德啊?并且他居然用不被世人所理解真相的含冤方式来度化育人这是何等宽广胸怀啊!
圣贤屈原的这种“民族之魂”绝不同于道佛两家的人生以及政治观念---避世忍辱,无为无争的思想。从《渔夫》一文就形象地展现了这两家出世的人生以及政治观念----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
圣贤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爱国爱民,追求真理,矢志不渝,坚贞不屈的品质,堂堂正正无私无畏的做人的精神--民族之灵魂,在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铸造着中华儿女的民族之灵魂。尤其是只有中国到了最危急的时候,在内忧外患中不能自拔的时候,才能最深刻地理解屈原,才能真正地把屈原作为一种精神,一种“民族之灵魂”来歌颂,来提倡。而只有这时这种“民族之灵魂”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
伟大毛主席就把屈原的《楚辞》作为国宝来赠送给外国友人,经常让其身边的人多读《楚辞》。可见其对楚辞的学习,重视,研究的程度之高。毛主席曾做《七绝屈原》诗一首;
屈子当年赋楚骚,

手中握有杀人刀。

艾萧太盛椒兰少,

一跃冲向万里涛。

 




从毛主席豪迈壮丽,气吞山河的其他诗篇中可以看到他深得其惠。 鲁迅称赞屈原说:“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朱德的秘书“汉园三诗人”之一的何其芳评价屈原说:“《诗经》中也有许多优秀动人的作品,然而,像屈原这样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在他的作品里打上了异常鲜明的个性烙印的,却还没有。 ”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全世界的华夏儿女上香祭拜圣贤屈原,这是屈原的零态场能的大释放,大汇聚,这是屈原的零态场能在宏观,微观,亚微观世界对人类及宇宙万物进行大规模的纯化,净化与度化。

圣贤屈原受误解两千多年,却依然无怨无悔,以他的大爱之心,博大光辉灿烂的诗篇,高尚的品格,无私地奉献着!以他无穷无尽的零态场能信息,为实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无私无畏地,默默无闻地奉献着!

有诗曰:

圣贤屈原 天赋自然
悟性中正 正身归元
纯正场能 至零至玄
浩然正气 愈久弥坚
蒙屈千古 济世为先
无私奉献 万古流传
零态文化 孕育诗篇
特定传受 楚辞惟专
魂兮归去 默忆三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