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魔鬼抑或神


blueski推荐 [2015-2-20]
出处:天益网
作者:杨国利
 

这个标题仅仅是一种推测,这种推测是根据“焚书坑儒”事件中,我们始皇帝嬴政之子扶苏的谏言进行的一种推测。真相已经永远被埋葬在了历史的坟墓中。剩下的只有猜想和反驳、证实与证伪以及不同范式集团之间的利益之争。这个标题绝非千八百字所能说清的,仅是抛砖引玉。
  
   一、 焚书坑儒的事件以及孔子和其儒学在秦帝国的地位
   1、 事件的起因。
   焚书的事件起因。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在始皇帝寿宴上,仆射周青臣和博士齐人淳于越两人为始皇帝出策:为了秦家帝国的长盛不衰、和平永享,提出实行分封制,也就是以血缘为标准管理国家,与既定的国策郡县制完全不同。丞相李斯,不同意二人的建议,并且斥责这二人的政策为倒退,为害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天下太平。李斯建议“焚书”。郡县制的制度创新符合孔子儒学的精神。
   坑儒事件的起因。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方士或者说类似现代的保健医生之类的那些人中,有候生和卢生两人深得始皇帝信任,为始皇帝制造长生不老药。但是长生不老药没有制成,两人逃走了。这二人没有完成预定的工作任务,逃走也是人之常情。但是这二厮,不为自己没有完成工作任务而羞耻,反而诋毁和诬蔑始皇帝嬴政:“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也就是说:秦始皇这个人是个自大狂,自以为吞并了六国,统一了天下,就了不起了。只任法律不认人,贪权不信任人,有博士只让他们干那些出谋划策的事,辩论辩论而已。这些话激怒了秦始皇。始皇帝说:前段时间把天下那些没有用的书都收集起来,销毁了,但同时我也招集天下有学问的文、学、方士、术士等等好多人,目的在于把国家治理好,让老百姓都享受天平日子,不再在战乱中流离失所。对卢生等,我厚待他们,但是他们却光说不练,制不出来长生不老药,反而耗费了我大量的财力和物力。你造不出药来也罢,但你为什么还要污蔑我没有德性。我私下派人调查过,这些人在咸阳尽说些不着边际的妖言,扰乱百姓的生活。对这些人,请法院好好调查调查,依法制裁。
  
   2、 对事件的评述。就这两个事件的起因、决策过程而言,秦始皇嬴政的决策过程应该说是非常的理性。“焚书”是大臣的建议,在“焚书”之后还有辅助的手段:“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坑儒”的说法有些牵强。但是“坑”这些人的决策过程都是理性的。
  
   3、 扶苏的抗辩。“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长子在为这些“方士”抗辩时说了两个原因:1、这些人都是信奉孔子的;2、安抚民心;3、天下稳定。这三条说明孔子在秦始皇心中的地位非常的崇高,孔子的儒学有可能是秦始皇设定的国学,有点类似马克思主义在新中国建国之初的政治地位。扶苏用这三条进行抗辩是道德说教,而不是就事论事,有些类似候生和卢生诋毁始皇帝的味道,因此始皇帝大怒。扶苏要是这样的治理国家,肯定难以胜任。
   扶苏的抗辩,用现代化语言表述就是:老爷子,打狗还要看主人,您知道以候生卢生为代表的一伙人的主人是谁吗?那可是孔子!再者说,您老要是杀鸡儆猴,也要看看哪只鸡该杀,至少不能杀那些正产蛋的鸡和报时的鸡吧!要知道您要杀的是孔子的徒子徒孙,那正是我们需要的,再者说他们势力也比较庞大,动他们,您要小心。扶苏的进谏,不是谏言,而是威胁。面对这样的威胁性谏言,老爷子始皇帝会当即勃然大怒,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要知道卢生候生那是背地里诋毁我们始皇帝,而在这里儿子当面威胁他,愤怒是情理之中的事。而因为有了这个梁子,扶苏可能后来也明白了问题所在,心中总是郁郁寡欢的,当二世赐其自尽时,尽管他手下大将百般劝解,他也不听从而毅然决然选择了自尽。
   4、 儒学的地位。透过记载历史的片言只语,可以推测,孔子及其儒学到了秦始皇的时代在秦国有着很高的地位,应该说被秦始皇认可的和作为稳定国家,安抚百姓,团结民心的最重要的学术。
  
   二、 反思
   焚书坑儒:是理性行为,还是非理性行为?
   “焚书坑儒”事件可以比作无冕之王与有冕之王之间的一次对决。秦始皇嬴政是有冕之王,拥有权利,而孔子的学生们组成了无国界王国。孔子的思想组成的利益集团的势力有多大呢?公子扶苏的在谏言中,直言那些方士们可是孔子的信徒!
   始皇帝毕竟是始皇帝,力排众议,就事论事,作出了决断:该杀则杀,该焚则焚。但是在焚书之外,一定要关切人,厚待有学问、有知识和有才能的人。
   “焚书坑儒”的决策过程是理性的,是经过朝议而制定的政策。
   卢生候生等方士是否属于儒生呢?不能排除。《韩非子-显学》中记载,孔子死了之后,儒学分为八大派 。《论语》记载的仅仅是八派之一。还有那些非主流的小派别呢?卢生候生应该说是儒生。儒生中有的深得孔子思想精髓,有的可能就是装模作样,利欲熏心,无所不为,破产遂哀的制造人间悲剧,这些儒生或许应该被杀,成为扰乱社会秩序的害虫。
   作为一种思想,儒学主流是积极的,当然其中也有消极成分。消极还是积极,不在儒学思想本身,而在于什么人在使用它,使用它的目的是什么?例如,被晏婴诟病的丧葬仪式,毛泽东是这样的创新的:“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这要成为一个制度。这个方法也要介绍到老百姓那里去。村上的人死了,开个追悼会。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见《毛泽东-为人民服务》)丧葬仪式的本质含义之一是团结人民,但是仪式的过度化就失去了团结人民的价值,甚至成为了涣散人心的诱因。
   秦始皇对孔子儒学的态度是怎样的?从其长子扶苏的言语中,推测始皇帝是非常推崇孔子的,甚至把孔子的学说立为家学和国学,以致扶苏进谏不谈问题,不论事实,论可能造成的影响。而且我们的始皇帝应该说深得孔子儒学的精髓,理解孔子极力推崇尧舜禹的良苦用心,他才会废分封制,选择郡县制。平等公平和公正是孔子的儒学思想内在属性之一。
   焚书坑儒的一时行动仅仅能够有限地削弱孔子儒学的消极影响,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其负面影响。原因在于,儒学的负面和消极影响不在儒学本身,而在于儒生的行为选择。知识分子的本领在于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复杂问题专业化,专业问题职业化。在不断的转化中,知识分子的生存空间将持续扩大,独立的知识分子才能够独立生存。如果不能通过制度化创新建设,解决独立知识分子的生存和激励机制,问题还会已然存在。如候生卢生等儒生的行为也属无奈,孔子尚且无奈,何况普通人呢?!市场化、产业化的医生行为类似为生计所迫的儒生。
  
   孔子,作为独立知识分子代表,其思想的积极方面能够将人类送上最美好的天堂般世界;但是其消极方面也能将人类送入地域。孔子时代的政治家们看到了他的消极性而不授权他从政,而使他游离于政治之外;孔子思想的积极方面又令人如醉如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