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传奇人生:史上最刻骨铭心的仇恨


blueski推荐 [2009-8-5]
出处:来自网上
作者:保康王
 

公元前529年,楚共王第五子弃疾即王位,改名熊居,是为平王。楚平王是在内乱中登上王位宝座的,对楚灵王的“失民”举措,不得不引以为训。所以,楚平王即位初,一反楚灵王之所为,对内“息民五年”(见《左传·昭公十四年》),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复陈、蔡两国,并让原被楚灵王迁于楚本土的许、胡、沈、道、房、申等国返回故地复国,以及对原追随公子比劝其杀他的观从既往不究,大度召回任为卜尹,此外还对对居功自傲、结党营私的权贵,也不惜以坚决打击。一时间列国诸侯闻之,皆称赞楚平王英明。时楚国政局日趋稳定,国势亦逐渐恢复。
  前528年( 楚平王元年 )平王以其子建为太子,使伍奢任太子之师,费无极为少师。由于费无极善阿谀,为太子建所厌恶,就疏远了他。时太子建已年长,平王欲为其婚配,就问计于群臣,费无极以秦女答之。公元前526年,楚平王派遣大臣费无极前往秦国,为他的儿子太子建迎娶秦国君的妹妹孟赢。这是一次政治联姻,目的是为了对付长期与楚国争霸的晋国。不料到楚平王因贪恋女色一念之差,把楚国引向歧途。
  据说孟赢是一位美女,这样的女人似乎命中注定要成为所谓“祸水”。费无极作为一个野心勃勃的小政客,当时他的身份是太子的第二老师,但是他急于攀上高枝。当他把孟赢迎接到郢都后,立即向楚平王渲染孟赢绝世美丽,天下无双,建议楚平王自己娶她。然后费无极告诉秦国护送大臣,按照楚国的风俗,新娘要先到皇宫拜见公婆,才可以举行正式婚礼。自然孟赢进宫就如肉包子打狗被掉包。一年之后,孟赢生下一个儿子,丑闻也开始泄露。
  为了避免尴尬局面,楚平王给太子建娶了一位齐国女子,又把他远远支开,去镇守北方边疆的一座城堡——城父。但此时费无极却紧张起来,他当然想像得到:一旦楚平王过世,太子建继位,他会吃不了兜着走。于是居心叵测的费无极极力诬陷太子建谋反,建议把太子建杀掉,改立孟赢的儿子轸当太子。费无极的建议很对楚平王心思:在他看来,这确实是解决丑闻后遗症的最佳方案。即可以讨好孟赢,又可以从根本上“解除”长子的怨恨。因此,楚平王召回太子建的第一老师伍奢,命令他检举太子罪状。伍奢说什么也不承认,立刻被关进监狱。楚平王一面派人去杀太子建,一面又逼伍奢写信给他的两个儿子伍尚和伍子胥,叫他们回来,以便一起除掉。大儿子伍尚回到郢都,就跟父亲伍奢一起,被楚平王杀害。太子建事先得到风声,带着儿子公子胜逃到宋国去了。楚平王遂顺理成章的立公子轸当太子,任命费无极作太子的宫廷教师。伍奢的另一个儿子伍子胥,也从楚国逃出来,他赶到宋国,找到了太子建。不巧宋国发生内乱,伍子胥又带着太子建、公子胜逃到郑国,想请郑国帮他们报仇。可是郑国国君郑定公没有同意。太子建报仇心切,竟勾结郑国的一些大臣想夺郑定公的权,被郑定公杀了。伍子胥只好带着公子胜逃出郑国,投奔吴国(都城在今江苏苏州)。
  从郑国到吴国首都姑苏,路途千里,还要穿过楚国的领土,这是一段杀机四伏的路程。当伍子胥抱着公子胜到达吴楚交界的昭关时,街头已贴出悬赏缉拿逃犯伍子胥的告示,盘查极严。伍子胥躲到郊外田野里露宿,苦无办法通过。愁闷忧虑,使他一夜之间须发全白。却正因此相貌改变,反而得以混出国境。
  公元前522年,伍子胥进入吴国。由于他举目无亲,只好在姑苏沿街吹萧讨食,沦为乞丐。不久,引起了吴王僚属下的注意,很快吴王僚召子胥进宫拜见。此时,吴国内部的权力斗争正面临爆发阶段,公子光一心谋杀吴王僚。他怕子胥辅佐吴王僚,于是就诋毁伍子胥:“子胥要攻打楚国,不过是想自己报私仇罢了。”吴王僚本来就对与楚国决战信心不足,再加上公子光的劝告,就收回了帮助子胥复仇的表示。子胥暗自失望,决定投向公子光。深知伍子胥才能的公子光收容了他,把他引做亲信,参加机要密谋。 
  及至六年之后(前516年)楚平王逝世,孟赢的儿子轸继位。伍子胥闻之捶胸痛哭,他失去了向楚平王面对面复仇的机会。现在他只能将一腔怒火发泄到楚国身上了。次年(前515年),公子光发动政变,把吴王僚刺死。公子光继位,即吴王阖庐。伍子胥出任相国。前511年(楚昭王五年)吴始用伍子胥之谋,以三师轮番袭楚,楚出则归,楚归则出,多方以误楚。楚师疲于奔命。
  公元前506年,经过十年的精心策划和准备,吴王阖闾拜孙武为大将,伍子胥为副将,亲自率领大军,向楚国进攻。从吴姑苏到楚郢都直线距离八百公里,吴水军分别沿长江淮河,逆流而上,陆军则从昭关向西挺进,吴军节节胜利,把楚国的军队打得一败涂地,一直打到郢都,楚昭王轸逃走,吴军占领了郢都。那时,楚平王已经死去。相传伍子胥恨透了楚平王,刨了他的坟,还把平王的尸首挖出来,亲自抽打三百皮鞭。这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鞭尸事件。
   --所谓掘墓鞭尸仅为《史记》一家之言,属子虚乌有的事情。此外《吕氏春秋》记为“鞭坟三百”,也不足信。而记载春秋史事最早、最权威的《春秋》、《左传》、《国语》均不见记载。可见当为小说家言而为太史公所传谬误至今。
  仇恨,最终使伍子胥作出如此疯狂的举动。很难说,此刻站在乌烟瘴气的郢都的伍子胥是感到失望还是解脱。对伍子胥的复仇,古人的评价有二:一是烈,二是奇——能把这样一件决绝、惨烈的事作成功,本身就是一个奇迹。而具有莫大讽刺的意义是:这位出身于楚国“三代忠良”之家,却成了楚第一的“叛臣”;而这个春秋时期最大的叛逆者,最终却死于他对吴国的忠诚。-------伍子胥对吴国事业忠心耿耿,吴王阉闾去世后,他扶助夫差即位,帮助夫差打败越国,他劝阻夫差与越讲和,并阻止夫差让勾践回国,谏劝夫差放弃攻打齐国而伐越。夫差听信伯喜否谗言,于公元前484年秋赐剑使伍子胥自刎,并将其尸放鸱夷革中,漂浮江上。显然这是一个诡异的循环——最终他发现,他还是重复了父兄的命运。诚于他颠覆的,和他维护的是同一种价值——忠君。更令人奇怪的是,在这个君权日盛的国家,居然没有人对伍子胥的复仇大加贬斥,更没有人骂他“卖国贼”,相反,两千年来,人们一直尊敬崇拜供奉他(他可能是拥有民间庙宇最多的中国人之一)。这是后话。
  与此同时,楚国人申包胥逃到秦国,向秦国求救。秦哀公本来拒绝赴援,但申包胥站在秦国宫门外恸哭,七日七夜不进一滴饮食,泪水流尽,继而泣血,竟感动了秦哀公。于是秦哀公发战车五百乘救楚,击败了吴军,吴王阖闾才撤兵回国。
 伍子胥复仇之举,令劫后余生的楚国君臣大感震慑。不久,楚王派人去吴国请伍子胥归国,尽管态度十分恳切,甚至有些谦卑,但还是被伍子胥拒绝了。由于楚郢都遭受浩劫,已残破不堪,楚君被迫把国都迁至郢都北一百二十公里的鄀城(今湖北宜城)。至此,楚国霸权衰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