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话韩城


Blueski推荐 [2009-5-28]
出处:来自网上
作者:不详
 

韩城是古韩国和梁国的封地。两千年前的战国争雄,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的峥嵘岁月,浓笔重彩地为韩城写下了悠久的历史,奠定了韩城厚重的文化名城底蕴。

 

  避难梁国
  晋献公贵为一国之君,自然妻妾成群,子女成堆,儿子就有八个。但晋献公依然风流不减,在讨伐骊戎时,将骊姬虏来做妾,连骊姬的妹妹,也一起弄来,放在后宫供其玩耍。晋献公宠爱骊姬,“三千粉黛无颜色”,受到冷落的不只是昔日妾妃,就连自己的儿子们也被疏远了。晋献公十二年,骊姬生了个儿子奚齐,母以子贵,子以母荣。晋献公想废掉太子,改立奚齐。就找借口,将几个有贤行的儿子打发得远远的。就说:“曲沃是我的祖先祠庙所在地,蒲邑靠近秦国,屈邑接近狄戎,如果没有得力的人去看守,我不放心。”于是派太子申生住在曲沃,公子重耳住在蒲邑,公子夷吾住在屈邑。这样一来晋献公就将八个儿子中三个最有威望的指派走了,为改立奚齐为太子做好初步准备。晋献公私下对骊姬说:“我想废掉太子,用奚齐代替他。”骊姬当然求之不得,但她深知时机并不成熟。于是大耍两面派,哭着对晋献公说:“太子的确立,诸侯们都知道了。并且太子多次率领军队打仗,屡立战功,在百姓中很有威望。如果因为我废嫡立庶,我就去死。”骊姬表面反对,暗中却加紧策划除掉太子的阴谋。骊姬对太子说:“你是否好长时间不祭祀你的生母了,君王梦见她了。”太子在曲沃祭奠了生母并送了一些祭肉给晋献公,以示孝敬。刚好晋献公出外打猎不再宫中,就把肉留在宫里回去了。骊姬见机会已到,就在祭肉中下了毒药。两天以后晋献公回来了,见儿子送了肉来,还挺高兴,正要吃肉,骊姬急忙禁止,说:“肉从那么远的地方送来,还是检验一下再吃。”于是将肉倒在地上,地上咕嘟嘟起泡;拿一点喂狗,狗立即死去;又叫来一个小宦官吃,小宦官倒地身亡!晋献公气得七窍生烟。骊姬火上加油,说:“太子真残忍啊,为了争夺王位竟要杀害自己的父亲。君王已经这么老了,还能活几年,太子连这几天都等不了了!他这样做还不是因为我和奚齐,连你他都忍心下毒手,我和奚齐早晚会落在他的手里,不如我们逃走或是自杀,免得将来受祸害!想当初你要废掉他,我还劝阻,现在看来是大错特错了。”
  太子听到此消息,自然惊恐万分。赶紧逃到新城。晋献公一时抓不到太子申生,就杀了太子的师傅杜原款,太子的师傅成了第一个屈死鬼。有人劝太子:“毒药是骊姬下的,你何不去亲自辨别明白呢?”太子说:“国君老了,如果弄清了真相,自然会对骊姬发怒,可他又离不开骊姬,没有骊姬他会饮食不安,睡觉不香。”又说:“既然如此,不如逃往国外,等待时机。”太子不同意,说:“背着杀父恶名,又有谁人肯接纳我,不如自杀。”十二月戊申日,太子在新城自杀身亡!这是晋献公二十 一年的事。
  此时,重耳、夷吾来朝见献公。有人告诉骊姬,两个公子对你进谗言陷害太子心怀不满。骊姬很害怕,就对献公说:“太子下毒两个公子都知道,三个人是同谋。”两个公子听到消息,自知大祸临头,赶快逃走。重耳回到蒲邑,夷吾逃回屈邑。紧闭城池,亲自防守。
  晋献公二十 二年,晋献公见两个公子不辞而别,就相信他们果真有谋反的意图,自然恼怒,便派军队征讨。
  宦官勃缇被派去传令重耳自杀。重耳爬城逃走,勃缇追赶,割断了重耳的衣服袖子。重耳逃到翟国。献公又派人攻打屈邑,屈邑城池坚固,夷吾坚守不降,久攻不下,只好撤兵。
  晋献公二十 三年,献公又派遣贾华等人率兵再次征讨屈邑因为连年战争,屈邑人不堪重负,纷纷逃亡。夷吾自知城池不保,大势已去。不得不出逃。原本打算也逃往翟国。身边官员冀芮说:“不可,翟国已有重耳逃亡在此,如果你再前去,晋国一定会派军队攻打翟国,翟国不敌晋国,必将加害于我,如此将无安身之地。不如逃到梁国,梁国靠近近秦国,秦国强大,晋君百年以后,可以请秦国帮助送你回到晋国。”于是夷吾就逃到梁国(陕西韩城)。
  梁国为秦仲幼子的封地。梁国地小民贫,在秦晋两个大国的夹缝中生存,确也不易。梁伯“好土工,民多疲敞。”(见史记《秦本纪〉)可见梁伯治国无方,算不上有作为的国君。但在接纳夷吾逃亡这件事上,梁伯颇有远见,做出了一件具有战略性的外交储备。他没有嫌弃落魄的这位晋国公子,反而热情招待,吃住自然不在话下,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夷吾为妻。并为夷吾生下一双儿女。男取名:圉,女名:妾。梁伯的这一决策,竟然使梁国这个弹丸之国,和强邻晋国的两代君王晋惠公夷吾(梁伯的女婿)、晋怀公(圉,梁伯的外孙,后被晋人杀害)建立了难以割舍的关系。
  夷吾吃住不愁,娇妻相伴,儿女萦膝,倒也安闲自在。韬光晦略,静待时机。机会终于来了。晋献公二十 六年夏天,年事已高的晋献公病重,自知将不久于人世,病重托孤。就对重臣荀息说:“我把奚齐托付给你,我要让他继承王位。他年纪小,我恐怕大臣不服,你能拥立他吗?”荀息答应以死相报。晋献公把奚齐托付给荀息。荀息任国相,主持朝政。九月,献公去世。国人对骊姬制造的阴谋早已恨之入骨,里克、邳邓等一批拥护太子的大臣,纠集三公子的党徒作乱,想迎接国外避难的公子回国执政。十月,里克在守丧的地方将十一岁奚齐杀死。荀息知道无力完成先王托付的重任,就想自尽身死以报先王。有人对他说:“与其身死,不如拥立悼子。”悼子是骊姬的妹妹生的儿子。于是荀息拥立悼子为王,安葬晋献公。十一月,里克在朝堂上杀死时年九岁的悼子。荀息以身殉国。
  可叹晋献公,一国之君,听信谗言,废长立幼,亲庶远嫡,终酿大祸。骊姬“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连两个无知的孩子也成了牺牲品,可悲之极!
  里克除掉奚齐、悼子,派人去迎接重耳回国,欲立为王。重耳说:“违背父亲意志出国逃亡,父亲死了,不能守丧尽孝。我有何脸面回国?还是改立其他公子吧。”重耳婉言谢绝。里克得知此信之后,就派人去到梁国迎接夷吾回国。夷吾为等待这一天的到来,可谓望眼欲穿。欣然同意,就想立即启程,以早日圆他的君王之梦。此时,追随夷吾的吕省、邓芮说:“晋国国内还有好几个公子可以继位,何以舍近求远?恐怕其中有诈。还是请求秦国派军队护送回国,以防不测。”于是派邓芮带了重礼去贿赂秦国,并许诺说:“如果秦国能护送夷吾顺利回国,继承王位,就将河西的土地送给秦国。”同时又通知晋国国内的里克说:“公子夷吾如能顺利登基,就把汾邑封给你。”秦穆公派军队护送夷吾回到晋国,在里克等人的协助下顺利的继承王位,是为晋惠公。
  二、韩原之战
  晋惠公主持国朝政之后,马上过河拆桥,翻脸不认人。这位被晋人认为有贤行的公子并不讲诚信。派人对秦国说:“大臣们说了,晋国的土地是先王留下来的,你逃亡在外,怎可随意送人?我也没有办法,对不起了,只能向你们道歉。”将责任往大臣们身上一推,一派无赖的嘴脸。同时也不把汾邑封给里克。反倒夺取里克的权利并命令里克自杀。说是:“没有里克我登不上王位。可是你也杀两位国君,一位大夫,做你的国君也真是不容易。”里克说:“不废掉前面的两位国君,你何以登上王位?要杀掉我,怎会找不到借口,何必说为了这个呢?我遵命好了。”里克伏剑自杀。可怜里克,为了挫败骊姬篡位阴谋,冒死抗争,最后却落了个身首异地的下场。
  惠公继位之后,背信弃约。杀死功臣,国人不服。也许苍天有意惩罚惠公。惠公四年,晋国发生天灾。不只百姓衣食无着,背井离乡。连王宫的吃饭也成了问题。惠公权衡再三,邻国当中只有秦国可以帮助渡过饥荒。不得已厚着脸皮派人向秦国求援。
  秦穆公和群臣计议,有人主张,晋惠公背信弃义,毁约不给河西之地。天赐良机,正好讨伐他。百里奚说:“天灾流行,各国都会发生。赈灾救急,周济邻国,是一个国家的责任。”穆公说:“晋惠公确实令人讨厌,但百姓无罪。”于是决定卖粮食给晋国,运粮食的车船络绎不绝,由秦国的国都一直连接到晋国的绛邑。
  天有不测风云,晋惠公五年,秦国发生天灾,就向晋国求援。惠公和群臣商议。庆郑说:“秦国派军队护送君王回国,君王得以顺利继承王位;去年灾荒,秦国又卖粮给我,多次有恩与我,此事还有何可以商量的!”虢射却说:“去年上天将晋国送给秦国,秦国不知攻取,反而卖粮食给我。现在上天将秦国送给晋国,晋国难道可以违背天意吗?天赐良机,讨伐秦国!”晋惠公听从这个意见,不但不卖粮食帮助秦国救急,反而决定攻打秦国。穆公闻言大怒,遂决定进击晋国。秦晋韩原大战拉开序幕。
  晋惠公六年春天,秦穆公率领军队攻打晋国。惠公对庆郑说:“秦兵已经深入晋境,怎么办?”庆郑说:“秦国送君王回国,君王背约不给土地;去年晋国饥荒,秦国卖粮救急。今年秦国饥荒,晋国却要攻打秦国,秦兵深入晋境不也是应该的吗?”古代出兵作战,一般都是通过占卜决定驾车和护卫的人选,惠公占卜结果都是选定庆郑。庆郑多次反对晋惠公的一系列决策,晋惠公自然对他缺乏好感。虽然占卜选定庆郑大吉,但晋惠公生气地说:“庆郑不听话,不能用他!”于是改以步阳担负驾车,家扑徒担任护卫。九月壬戌日,梁军短兵相接,秦穆公和晋惠公会战韩原(陕西韩城)。
  韩原地形复杂,沟壑纵横,地域狭窄。秦晋的数万军队交织一起,平川沟梁,河泽、滩涂都成为双方争斗的激烈战场。两军在统帅的指挥下,刀枪剑戟,人喊马嘶,混战一场,奋力拚杀,血流成河。晋惠公的战马膘肥体圆,混战中陷在泥里出不来。秦军紧急包围上来,欲生擒晋惠公,情况万分紧急。呼唤庆郑驾车救驾。庆郑却不顾大局,危急中还在发牢骚,说:“不用占卜的话,失败不也是应该的吗?”不予理会,转身而去。庆郑不服从调动,事后被砍了头。紧急中调梁由糜驾车,虢射担负护卫,晋惠公才得以脱离险境。脱险后的晋惠公组织对秦穆公的激烈进攻,秦穆公几乎就被活捉。危急时刻,随从秦军出征的三百个岐下野人,冒死杀开一条血路,打败晋军,将处于危境中的秦穆公救出,并将活捉晋惠公做了俘虏。
  值得一提的是岐下三百野人。这些人无非是一些衣食无着,居无定所,到处流浪穷人。有一天,正在饿得眼冒金花的这些野人,看到几匹膘肥体胖的马在山边吃草。就捉来两匹,把马杀掉美餐一顿。这下可惹了大祸,马肉好吃,马主难欺。你道马的主人是谁,正是掌握秦国生杀大权的秦穆公!地方官吏见到国君的良马被人杀害,这还了得,紧急出动,集中破案。很快,这三百野人个个落网,***起来,准备杀头严惩。秦穆公得知此事,说:“马怎能比人重要,把他们放了。我听说吃马肉不喝酒回落下病的,送些酒去给他们喝。”等待杀头的野人们不但没有被治罪,吃了肉,又饱饮美酒,天下哪有如此好事!野人们自然感恩不尽,发誓以死相报。秦军征晋,野人们尾随而至,紧急关头立了大功。
  晋惠公背信弃约,恩将仇报。秦穆公自然愤恨难平,就决定处死晋惠公祭祀上帝,以解心头之恨。此时,穆公的夫人身穿丧服,痛哭流涕,替弟弟晋惠公求情。秦穆公了解到晋国国内不合,知道以后还有机会,就顺水推舟答应释放惠公。于是和晋惠公王城为盟,送七牢牲畜给晋惠公。十一月晋惠公回国。晋送河西之地给秦。
  这场秦晋之战,源于秦晋积怨。晋国以怨报德,不仅拒绝卖粮给秦国救灾,反而决定攻打秦国,这是战争的导火索;秦军主动出击,晋军被迫迎战,韩原决战是这次战争的关键战役。双方都付出惨重代价,战争以王城为盟,晋国割地,结束了这场秦晋大战。
  晋惠公八年,晋太子圉入秦当人质。
  三、少梁之争
  韩城少梁为古梁国封地。少梁北枕黄龙山地,南临渭河平原,东依黄河天险。是关中的北门,山陕交通的咽喉要道。跨黄龙直下陕北,威胁犬戎;奔渭河平原可直捣秦国的腹地,进而可功楚、越;渡黄河东进危及晋国的首府,进而可取赵的平阳、代地,折而向东威胁魏国的安全,跨魏界可达燕、赵、齐、鲁。这种北出南进,西展东拓的地理优势,使少梁成为十分重要的战略要地,故在古代列国纷争或群雄割据中,这里都是兵家必争的形胜要地。成为秦、晋,秦、魏多次激烈战争的主要战场。春秋战国时期,晋取少梁而兴, 魏献西河、少梁而衰。秦晋、秦魏在这里进行了长期的拉锯战。《史记》记载的大战役就有六次。
  第一次即前述公元前645 年秦晋韩原之战,秦虏晋惠公。晋惠公归国,献河西地于秦。
  第二次为公元前617 年,晋伐秦,取少梁。三家分晋,河西地归于魏,魏筑长城以御秦。
  第三次为公元前418 年,秦击魏,战于少梁,企图阻止魏筑长城。秦败魏胜。于是秦取战略包围形势,补庞,城籍姑,加强对少梁的对抗。补庞,即加固庞城。城籍姑,是新筑籍姑城。庞城在今韩城东,其地城固村有古城遗址。籍姑在禹门口附近,扼守要津。
  第四次为公元前362 年,秦攻少梁,赵救魏,秦破赵魏联军,虏魏太子及魏
  将公孙痤。此役又为战国时期大战役之一。
  第五次为公元前354 年,秦击魏, 战元里(今陕西澄城南),取少梁。但魏河西地未尽失。此役亦为战国时期大战役之一。
  第六次为公元前330 年,秦伐魏,围焦、曲沃,主战场已移于河东,此役魏尽人河西地于秦。公元前327 年,秦惠王十一年,更名少梁曰夏阳。
  为了争夺少梁,交战双方调兵遣将,浴血沙场,战争之惨烈,鬼神皆惊。但张仪竞凭两寸不烂之舌,游说魏王,将少梁拱手相让。令人啼笑皆非。公元前329年,张仪来到秦国,被秦惠文王拜为客卿,直接参予谋划讨伐诸侯的大事。公元前328年,张仪与公子华带兵攻打魏国,一举拿下魏国的蒲阳城。张仪乘机推行连横政策,建议秦王把蒲阳归还魏国,并且派公子繇到魏国去做人质,而他也利用护送公子繇入魏的机会与魏王接近,游说魏王投靠秦国。
  入魏后,张仪对魏王说:“秦国对待魏国可谓不薄!得到城邑不要不说,反而送人质来到魏国,魏国应对秦国知恩图报,给予报答。”“怎样来报答呢?”魏王问道。张仪说:“秦国喜欢土地,魏国如果能送一些地方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把魏国视为兄弟之国。秦魏结成联盟,合兵讨伐其他诸侯国,魏国将来从别的国家取得的土地肯定会比送给秦国的土地多很多倍。”魏王被张仪说动了心,于是把上郡十五县和河西重镇少梁献给了秦国,从此秦魏和好。至此,黄河以西地区全部归秦所有。
  在秦魏的多次纷争中,一代名将吴起功不可没。
  吴起,卫国人。初以“杀妻求将”拜为鲁将。吴起率鲁军迎战齐军,以谋取胜,名噪一时。后入魏为将,被一代英主魏文侯魏斯任命为西河的守将,抗拒秦国和韩国。吴起镇守西河期间,首创考选士卒之法:凡能身着全副甲胄,执12石之弩(一石约今30公斤),背负矢50支,荷戈带剑,携三日口粮,在半日内跑完百里者,即可入选为“武卒”,并对“武卒”严格训练,使之成为魏国的精锐之师。吴起治军,主张严刑明赏、教戒为先。吴起身为将军,和最下层的士卒同衣同食。士卒中有人生疮,吴起就用嘴为他吸脓。士卒的母亲知道这事后大哭起来。别人说:“你儿子是个士卒,而将军亲自为他吸取疮脓,你为什么还要哭呢?”母亲说:“往年吴公为他父亲吸过疮脓,他父亲作战时就一往无前,拼命战死沙场。现在吴公又为我儿子吸疮脓,我不知他又将死到那里了。” 公元前409年,吴起先在河西少梁筑城,作为前进基地,然后率军攻取秦河西地区的临晋、元里,并增修此二城。次年,攻秦至郑,筑洛阴、合阳,尽占秦之河西地,置西河郡,任西河郡守。这一时期他曾与诸侯大战76场,全胜64场,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特别是阴晋之战,吴起指挥五万魏军击败了十倍于已的秦军,这是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也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大的诸侯国。
  在春秋战国几百年的纷争中,少梁多次易手。总的来讲隶属晋魏时间长,达二百六十多年,隶属秦国是间短,只有二三十年。
  四、史海遗韵
  韩城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经过几千年的风雨冲刷,历史遗存依然比比皆是,风韵犹存。
  1、风追司马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一文中写道:“迁生龙门,耕读河山之阳。” 韩城地杰人灵,钟灵毓秀。两千多年以前,司马迁出生在陕西韩城。司马故里的河山的灵气造就了司马迁的雄才大略,家乡丰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司马迁的神来之笔。有韩城而有司马迁,而有《史记》,有《史记》而后人知五帝、殷周、秦汉, 知中华始祖的艰辛,知春秋战国岁月的辉煌。“龙门千尺浪,千秋太史文”。 司马迁为后人留下了里程碑式的历史散文杰作《史记》,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鲁迅称它是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但司马迁却因为李陵辩护惨遭祸事,深受酷刑。连他费尽心血完成的历史巨著《史记》也不能及时面世。司马迁死后,也长期受到冷遇,韩城的陵墓也一片荒芜。令人扼腕,顿足叫痛。我曾写过一首诗,纪念太史公。
  读 《史 记》(新韵)
  瑶编读罢恨难平, 长喟雄才太史公。
  历览钩沉足鲁越, 采经摭传觅秦坑。
  冰心凝就名山业, 忠谏何招刀锯声?
  芝水咽咽偕晚月, 千秋泣对古祠松 !
  直到晋代,曾经在汉阳作太守的循良之吏殷济,“瞻仰其文,大其功德”,对司马迁陵墓的冷落深感痛惜,不顾禁令,于西晋永嘉四年(310),为司马迁重修陵墓,树碑立石。尔后几经重修,司马迁祠墓始具规模。司马迁祠墓,坐落于城南10公里芝川镇东南高岗上,北依芝水,东眺黄河,西枕梁山,山水环抱,气势雄伟壮观。
  韩城不仅保留着众多的与司马迁有关的历史遗存,而且有许多动人的历史故事。在司马迁祠墓不远的高门原上,有一个司马后裔冯、同两族居住的古老村落叫徐村。村上建于明洪武十一年的“汉太史遗祠”就是冯、同两姓的老祖祠,原来祠堂正中供奉着司马谈和司马迁的神主。下面供奉着两个牌位:一是冯姓世祖剑,另一个是同姓世祖茂。传说司马迁因《史记》被抄家。司马夫人在事发之前,受司马迁重托潜回夏阳,一为藏《史记》正本,所谓“藏之名山”,二为通风报信。司马长门将“马”字加两点而为“冯”字;二门将“马”字加一竖而成“同”字。村名定为“续”村,含续司马香火之意。冯、同两姓,同祠祭祖,互不通婚,延续千年。汉太史遗祠大门楹联一幅:祖聚韩原,枕山带河,一片地脉光先业;姓分司马,绍开永德,万卷书香启后昆。对继承司马迁的遗德及改姓之事做了表述。
  2、长城遗韵
  韩城夏商属雍州,《书?禹南》有“龙门、禹贡雍州之域”的记载。相传夏禹“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因而历史上都以“龙门”为韩城地域的代称。西周初,周武王的儿子、成王的弟弟封到韩(今陕西韩城市西南),称韩侯国。春秋时,晋封韩武子万于韩原少梁。 西周晚期,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封襄公的叔父康于梁国(今陕西韩城市南芝川镇附近)。
  韩城至今仍有遗存三座古老的长城,即韩长城、梁长城、魏长城。为韩城的悠久历史提供了实物佐证。
  韩长城:
  成王十二年,韩侯国建城。 公元前1031年,韩原为了防止晋国从东北方面的侵扰,韩侯在其兄长和叔父的帮助下,沿韩原边境筑长城,史称韩侯城,即古韩城。这是我国最早为防犯侵略而修筑的长城。 韩长城分布在韩城市龙亭、芝阳等乡镇,全长约有15公里。韩长城比梁、魏两长城显得粗糙了些,但它却是早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城。韩长城遗址的发现,对于确定韩侯封地韩原的具体位置有着重要的作用。
  梁长城:
   少梁是梁国的都城,爵位是伯,因而又称梁伯国。由于梁伯的外交政策不稳定,秦和晋都不信任他,梁伯只好在国内大兴土木筑城凿池以防入侵。梁长城遗址(又称少梁城遗址)分布在韩城市南芝川、龙亭两个乡镇,城里包括东少梁、西少梁、城新村、瓦头、芝北、芝西、芝川、芝东、芝原、城北等10余个自然村,其都城中心在遽水、芝水交汇处的芝川镇。城墙大体是依川塬地形,用土夯筑而成,总长约11公里。梁长城虽经2700多年的风雨、自然与人为破坏,至今依然屹立。
  笔者曾经造访少梁,问及村民,很少有人知道古少梁历史。归来作诗一首以记其事。
   访 少 梁
  漠漠烟波碧水分,
  探幽永巷访贤人。
  渔歌不唱前朝事,
  故国宫闱何处寻?
  注释:史记载“韩城城南二十二里少梁故城,古少梁国,为秦灭。后为晋大夫韩武子韩原封地”。此为多次大战的古战场。如今遽水河中分少梁村,遂有东西少梁之分。故国风貌已荡然无存,十九日偕者安兄游少梁,村中知少梁古国沧桑者寡。
   魏长城:
   公元前641年,秦穆公灭掉了梁国。公元前385年,晋(即魏)复强,夺秦河西之地。 在魏国占领少梁城的260年间,为了抵御秦国从北边的侵扰,又从韩城的黄河崖畔到洛河岸边筑长城,方向是东西走向。如今韩城龙亭塬上的城南、马陵、东西***、大鹏、新庄、三甲村、爱贴、龙亭、司马庄、城后、郝庄、阿池等13个村都有魏长城遗址。韩城境内的魏长城,全长约22公里。城南至马陵段保存最为完好,有些地方还能看到烽火台的遗迹。魏长城这一浩大工程,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它比现在人们常说的万里长城还要早140多年。
  3、义风长存
  韩城芝川镇的西原上建有春秋时晋国赵武、程婴、公孙杵臼之墓,名"三义墓"。墓地四周是丈余高的古寨城墙,内百米见方。三墓均为砖砌圆形墓,墓前均有墓碑。春秋时韩城曾为晋国地,称少梁。相传程婴为少梁附近程庄人,赵武后裔居少梁至今,少梁村中赵姓与程姓为其后裔,故韩城有其墓。位于市南11公里的卫东乡堡安村。是我国“四大悲剧”之一“赵氏孤儿”的历史故事见证地。墓地四周筑有围墙,高3米多,系夯筑,周长约300米,成正方形。当地人称“龟鹤寨三义墓”。墓地有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和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重修碑文三通。墓前均有碑楼,稍偏北一座墓碑上刻有“晋卿赵文子墓”六个隶书大字;偏东南处两墓并列,分别刻着“晋公孙义士杵臼墓”、“晋程义士婴墓”。碑的上款刻着“清进士兵部侍陕西抚巡毕沅题”字样。 据堡安村史记载:“龟鹤寨三义墓原有祠庙堂三座,村民宅舍居其中。每年清明节有集市庙会,香火很盛。可惜在50年前惨遭破坏,当时庙木,殿堂被毁。,村民在阻止破坏无望的情况下将大量文物掩埋保存,至今依然完好,为将来庙宇的恢复重建,准备了条件。
  三座古墓与山西隔河相望,如歌如泣,依然述说着当年那段忍辱负重,义救孤儿的故事。
   4、国宝临世
  在春秋战国时代,诸侯以封地为姓是惯常做法。与秦共祖的造父,因得封赵城而取赵姓,后有赵国。魏先祖与周同姓,随武王讨伐纣王有功,封于毕而为毕姓;毕万得封魏城有魏姓,而后有魏国。韩的先祖与周同姓,本姓姬,后裔得封韩原,从封姓韩。与秦共祖襄公的叔父康得封于梁国而姓梁。
  据考证:天下的韩、梁两姓皆源于韩城的古韩国、古梁国。难以想象,韩城一个弹丸之地,竟是天下韩、梁两姓的寻根访祖之地!依此推断,与少梁一步之遥的韩城梁带村梁姓子民,源于古梁国更是顺理成章的事,勿容置疑。更值得关注的是:2005年12 月16日,陕西省文物局、韩城市政府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外界公布:
    陕西省近30年来发现的唯一没有被盗掘的周代高等级贵族大墓在韩城市昝村镇梁带村揭开神秘面纱! 这座诸侯国国君的墓葬。位于韩城市区东北7公里黄河西岸的高台上的梁带村北边。初步的考古调查表明,梁带村两周时期的遗址范围大,总面积为33万平方米,遗存丰富。考古部门进行了小面积的勘探,发现了两周墓葬103座、车马坑17座,其中最为重要的是4座带有斜坡墓道的大型墓葬,分别为“中”字形大墓一座和“甲”字形大墓3座,其余多为中型墓葬。已经和正在发掘的3座墓葬,保存完好、遗迹清晰、遗物丰富,目前已出土了保存较好的棺椁串饰、龙纹镂空铜环、制作风格独特的金剑鞘、文饰华丽的建鼓以及大量组合完整的青铜器、玉器等,对研究西周晚期至东周早期的墓葬制度、礼乐制度及商周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手工业都具有重要的价值。该墓出土的玉器制作精美,以龙纹为主要题材,年代分属为商、西周和春秋三个时期。另外,发现了大量组合器物,由青铜鱼、玛瑙珠管、陶珠、石坠或贝币等组成的串饰,排列有序,放置位置基本保持原始状态,在我国已发掘的周代墓葬中属首次发现。考古人员初步判断其年代为西周晚期至东周早期,距今2800年前后。更为重要的是,有两件稀世珍宝首次面世:   
  1、完整铜?现形:M19墓在外棺顶上放置了4只片状的青铜仪仗用器,厚不及1厘米。专家推测这可能是文献中记载的?。  
  2、M26的墓葬中发现漆器中的乐器???建鼓,这是考古发掘中见到的最早实物。
  在考古挖掘周墓十墓九空的情况下,梁带村的考古发现,不仅是韩城的一项宝贵资源,也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宝贵财富。出土的文物对周代、春秋战国的研究提供了实物佐证的同时,也为研究提供了新的课题。墓主人是谁?古芮国本在大荔朝邑一代,为何在韩城出土的青铜鬲上会有“内(芮)太子作鬲”、“内(芮)公作鬲”习语化的铭文?
  本人历史知识匮乏,对考古更是一窍不通。对这些问题斗胆妄断,做一些猜想。
  猜想一:这座诸侯国国君的墓葬,极可能是梁国的诸侯墓葬。理由是:少梁是古梁国封地,梁国原本小国,疆域狭窄,墓葬地点选择局限性较大,不可能将坟墓建造在他国的土地之上;墓葬紧邻梁带村,梁姓本是梁国的子民,或许梁带村的先民和这座墓葬就有一些什么关系。
  猜想二:已挖掘的M19墓葬主人是女性的可能性大。理由是:椁室的装饰和墓主本人的装饰,带有女性化的色彩。从陪葬车马坑出土四辆马车可以猜想,墓葬主人不应是诸侯本人。依照当时的礼制:诸侯墓葬要有七辆马车陪葬。显然,四辆马车不合诸侯陪葬标准。
  猜想三:M19墓葬主人和古芮国有某种关系。如果是女性,是否可做这样猜想:墓葬主人是古芮国嫁到梁国的女性。芮国、梁国都是当时小国,国小力微,同命相连,关系密切。有据为凭:《史记》中的《秦本纪》记载:德公元年,梁伯、芮伯来朝;成公元年,梁伯、芮伯来朝。秦国两次变换国君,梁伯、芮伯都去同年朝拜,很可能是结伴而行,可证见其关系密切。在那个时代,跨国婚姻是常见的事,近代人常用的词汇“秦晋之好”,就是当时跨国婚姻的写照。梁、芮两国通婚就不足为奇。如果这个猜想成立,那么在韩城出土的青铜鬲上有“内(芮)太子作鬲”、“内(芮)公作鬲”习语化的铭文就有了答案:这不过是芮国女子带来的嫁妆。
  随着墓葬的不断挖掘,也许这些妄断狂想会不攻自破。
  五、韩原纪事
  具有悠久历史的韩城,远在夏朝就有记载。春秋战国的峥嵘岁月,更写就了韩城的辉煌。发生了大大小小的各类事件,有史可查的有:
  韩城夏商属雍州,《书?禹南》有“龙门、禹贡雍州之域”的记载。
  《夏本纪》: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相传夏禹“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因而历史上都以“龙门”为韩城地域的代称。
  西周初,周武王的儿子、成王的弟弟封到韩(今陕西韩城市西南),称韩侯国。
  春秋时,晋封韩武子万于韩原少梁。
   西周晚期,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封襄公的叔父康于梁国(今陕西韩城市南芝川镇附近)。
  《韩世家》:“韩之先与周同姓,姓姬氏。其后裔事晋,,得封于韩原,曰韩武子。”
  《六国年表》:秦表,秦惠公十二年,“初腊,会龙门。”
  《太史公自序》:“迁生龙门,耕读河山之阳。”
  《十二诸侯年表》:晋景公十四年,“梁山崩”。
  《秦本纪》:“德公元年,???梁伯、芮伯来朝。”
  《秦本纪》:“成公元年,梁伯、芮伯来朝。”
  《晋世家》:“惠公亡在梁,,梁伯以女妻之,生一男一女。”
  《晋世家》:公元前641年,“十年,秦灭梁。”
  《左传》云:“僖公十五年,秦晋战于韩原。”
  《秦本纪》:“康公四年,晋伐秦,取少梁。”
  《秦本纪》:“灵公六年,晋城少梁,秦击之。”
  《秦本纪》:献公“二十三年,与魏晋战少梁。”
  《十二诸侯年表》:公元前671年,晋表,“秦伐我,取少梁。”
  《十二诸侯年表》:公元前418 年,秦表,“与魏战少梁。”
  《六国年表》:公元前419 年,魏表,“与魏战少梁。”
  《六国年表》:公元前417 年,魏表,“复城少梁。”
  《六国年表》:公元前362 年,秦表,“与魏战少梁,虏其太子。”
  《六国年表》:公元前354 年,秦表,“与魏战元里,斩首七千,取少梁。”
  《六国年表》:公元前330年,秦表,“魏入(少梁)河西地于秦。”
  《张仪列传》:“魏因入上郡、少梁,??更名少梁曰夏阳。”
  《太史公自序》:“惠襄之间??。晋中军随会奔秦,而司马氏入少梁。”
  《游侠列传》:“解亡,置其母家室夏阳。”
  《淮阴侯列传》:“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渡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瓯?渡军,袭安邑。
  后记:七十年代,我来到韩城,逝者如斯,算来已有三十余年。虽然不能说“垂垂老矣,”但也年届花甲。多年来为韩城的厚重历史所陶醉,以作为韩城市民而骄傲。尤其是2005年 5月28日,韩城举办"纪念司马迁诞辰2150周年"风追司马"大型文化活动大型活动.,我为之深深感动。于是就想,作为韩城市民,不读《史记》实为憾事。我多年珍藏一套中华书局1959年版的《史记》,以前也多次试读过几次,但每次都是知难而退。一是文言文艰涩难懂,更有繁体字复杂难认,通假字字意艰深难辩,也就半途而废。此次我下定决心,用了近四个月的时间粗读一遍。为《史记》文笔之优美,涉猎之广泛深深吸引。更为其中对韩城(韩原、少梁)的厚重历史的多次记述所震撼。多年来我对历史研究可谓一无所知,历史知识少得可怜。但我觉得作为一个韩城市民,我有责任将这些东西记述下来,也许有一些人和我一样,对这些古老的韩城历史事件一无所知,对他们或许有所启发。于是以《史记》为基础,参考众多资料,斗胆写出以上的文字,其中弊误在所难免,好在韩城各界,尤其司马迁学会有研究《史记》众多先贤,不愁无人指正。敬请指教!
  参考资料:
  1、《史记》
  《六国年表》,《太史公自序》,《十二诸侯年表》,《秦本纪》,《晋世家》,《张仪列传》,《太史公自序》,《游侠列传》;
  2、司马迁评传 张大可 著
  3、司马迁与韩城 刘宏伟编著
  4、龙门 韩成市文化馆
  5、长城文化汇编一 长城专著 论西北地区诸长城的分布
  6、陕西韩城的三座古长城 张勇 高增岳
  7、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著
  8、历史地理第五辑 王重九
  9、长城文化汇编 长城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