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美宴(七)


编辑:桐风惊心 [2010-1-9]
出处:http://xiaoshui.gkong.com
作者:潇水
 

秦二世这人,一生都在与公理、正义作对,是人类和良心的敌人,可惜自己把自己吊死了。恨屋及乌,秦二世的哥哥弟弟公子宗族,被数日之后赶到咸阳的项羽,全部杀了。秦王子婴,虽然主动出降,但是降给了刘邦,留着也是听刘邦的,于是也被诛杀。

 

     这时的咸阳,在项羽眼中看来,宫殿林立,居室栉比,是世界第一的宏伟壮观的大城市。于是,项羽引着诸侯联军,把咸阳宫室中的好东西,像对待圆明园那样抢拆一光,最后放把大火烧掉剩下的“不动产”(不能移动的产),熊熊大火三月不熄。世界第一大城市,顷刻成为废墟。

 

     但是没有烧秦的先王陵墓(先王们睡觉的地方),以及祭祀的宗庙(先王们从陵墓里出来吃饭的食堂,也是富丽考究的),不知是什么原因。大约楚人敬鬼,而且在楚人和诸侯看来,秦国的先王们还是值得尊敬的,坏的是秦二世这个不孝不悌不义不仁的人。

 

    项羽把收来的珍宝财货和妇女,与诸侯将官按着岗位系数都分了,终于是拿到了能量块。这也不单是贪婪,也是为了抒发对秦人的怨恨,在他们看来,这些东西,多半本来就是属于东方的。但是在秦人看来,则是大失所望。

 

    咸阳遭了大劫,这是秦国本土百姓的悲哀,也是项羽个人未来悲剧的种子。

 

   这时候,有人跑来对项羽提合理化建议了:“关中内里全是平原,土地肥沃,农业基础好,四围险山高隘,黄河浩荡于其右,素有‘山河表里屏障’之誉,确实是个霸王之基,您应该扎根在这里啊。”

 

    项羽一看,咸阳城内外的宫室已经被烧得残破了,你现在才让我扎根这里,怎么不早说啊,另外他也想家,思欲东归,于是说:“富贵不回故乡,如衣绣夜行,谁能看得见你穿的阔气和时尚啊?”这终于是句很有文采的话,却显得没志气,不过,可能也是找出来,自我安慰吧。

 

    合理化建议者垂头丧气地走了,回头就对别人讲:“人说楚人都是沐猴而冠,猴带帽儿,干不成人事儿,今日果然。”项羽听说了,就找了个大锅,把这人煮了。

 

    似乎这一段时间,项羽的情绪一直并不好。自己不愿意呆在残破的关中,但是也不愿意让刘邦霸占了这个天府之国。项羽派人把前线的捷报汇报给东方彭城的楚怀王,楚怀王抱着小羊说:“那很好啊,暴秦终于给灭了,你们就按当初的约定办吧!”

 

    方此之时,齐、楚、赵、燕、魏、韩各地皆有王,唯一空缺还可以再有一个王的地方就是秦了。楚怀王说按当初的约定办,那就是把他喜欢的“宽大长者”的刘邦定为关中王或者秦王。

 

    项羽辛苦一趟,因为来晚了,却最终连一个“王”都混不上。项羽心中甚怨。怨谁呢?就怨楚怀王当初不肯令他和刘邦(可见当时他和刘邦的战友关系还很好,打算和刘邦一起入关为项梁报仇)一起西行入关,而是让他北上跟着宋义救赵,同时还约定谁先入关就把谁封在那里做王。这显然是个不公平的竞赛规则。

 

v那么怎么才能让自己当王呢?那就要先把联军诸将们都封为王,这样有两个好处:联军诸将都封为王了,项羽的功劳最大,自然更也应该为王,此外,联军诸将被封为王,就可以顶掉目前已经为王的六国诸侯王。我们说,齐、楚、赵、燕、魏、韩诸王,都是在陈胜、项梁时期当上王的,他们对项羽带答不理。如果提封联军诸将为王,顶掉这些旧王,联军诸将对于项羽感恩戴德,必成为项羽的支柱,未来可以拥戴项羽为天子。并且,以联军诸将的新王们,分割旧王的土地和权力,也是削弱和牵制他们的办法,最终有助于加强项羽的霸权乃至帝权。

 

    关于六国现有的诸侯王,他们其实多是贵族。其中,齐国的田儋是从前战国田姓齐王的亲戚,自称齐王,被章邯攻杀后,自己的儿子田市继任为齐王,族叔田荣、田横为辅佐。同时,齐国末代君王齐王建的弟弟也想争着当齐王,被田荣打跑了,田荣并向当时收留的建弟弟的项梁提出要挟的条件:你不交出建弟弟,我就不配合你西击章邯。遭到项梁拒绝以后,田荣拒不出兵,终于导致项梁落了单,被章邯攻杀。所以,项羽非常仇视齐王田市和田荣一系。

 

    至于楚国,是楚怀王为王,这就不用说了,项羽对他更没好印象。而赵国,陈胜的部将武臣首先在略定赵地后自称赵王,被叛将杀死后,其相国张耳立原战国赵王族的贵族赵歇为赵王,是为赵王歇。

燕国,是武臣的部将韩广——原为燕地区一个中级官吏,被当地贵人豪杰推举为王。这是六个王里边,唯一一个布衣的王。

 

    魏国,是陈胜的部将周市立魏国的王族公子魏咎为魏王。魏咎和周市被章邯攻杀之后,魏咎的弟弟魏豹继为魏王,占有故魏地二十余城,还亲自参加了项羽西入函谷关的军事行动,算是比较有实力。

 

    韩国,是项梁在张良的说服下立原韩国的公子成为韩王成,张良联手刘邦,在后者西进途中,帮着韩王成攻取了故韩地(在中原偏西,魏在中原东部)十几个城。但是因为韩王成和张良跟刘邦刘县长的关系太近了,项羽亦不喜欢韩王成。

 

    于是,公元前206年一月,项羽召集封王大会,诸侯联军的诸将官翘首以往很久,无不想着是得尺寸之封,就像开兑奖券一样怀着激动和喜悦的心情都跑来听会。项羽发言道:“同志们,当初天下豪杰初向暴秦发难时,假立了许多诸侯王的后人以为王,以便于伐秦形势波澜壮阔地推动展开。但是,实际真正披坚执锐和首事的,暴露于野苦战三年的,灭掉秦国以定天下的,是诸君将官与项羽我的力量也!楚怀王虽然没有战功,但是我们应该尊他为义帝(名誉皇帝,类似秦始皇的地位吧),并且分给他直辖的土地。”

诸将相都说:“好!”

 

    看得出来,项羽并不代表先秦战国贵族的遗族的利益,他是代表诸将相的利益,而且恰恰相反,他是要侵夺先秦贵族后人的权益,来扩大诸将相的势力,从而等于扩大自己的势力——因为这些诸将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自己的“群臣”,最终使自己有能力取代义帝,成为一个新帝。所谓说项羽代表没落贵族的利益,其实是没有认真读古书!

 

    其实项羽只是豪杰豪强家族的代表,只是偏贵族气一点(他跟诸侯公子相比,算不上贵族),就像刘邦也是豪杰豪强家族的代表,只是偏平民一些。不说这么多了,具体怎么分封这些诸将呢?

 

    首先是刘邦。刘邦是个最麻烦的人,按着义帝(名誉皇帝)楚怀王的意思和约定,他应该王关中,但是,项羽和范增都怀疑刘邦有反骨,有取天下的嫌疑,于是决定不给他王关中。但是,项羽和范增又研究了一下,觉得,如果不封刘邦在关中为王,就又落了个“负约”的罪名,怕诸侯因此就叛离自己——根据这个事情推测,项羽、范增连不把刘邦封为关中王,都要害怕,怕引起诸侯叛离,那又如何敢想着杀掉刘邦呢?所以“鸿门宴”的事,恐怕只是司马迁的小说家言,实际只是刘邦、项羽讲解喝酒,其间并没有舞剑撞玉和降龙十八掌的事。在这次宴会中,项羽态度飘摇不定,有些地方也不合逻辑,显见得小说家没编圆满。其实,很可能“鸿门宴”是个讲解的宴会,团结的宴会,轻松的宴会,啥事儿都没有的宴会。

 

    于是范增说:“我们这样,我们对诸将说,秦国的很多移民都去了巴蜀,巴蜀也是关中的一部分,我们把巴蜀、汉中都给刘邦,立他为汉王。这样,我们就没有负约了。”

 

    意思是,巴蜀汉中也是关中。这个掩耳盗铃的主意就这么硬推行了,刘邦很郁闷很气愤很无奈地领了“圣旨”,约束自己的部众,准备去了。

 

    那么关中给谁呢?项羽本来应该把关中留给自己,但是他觉得衣锦夜行不出风头,还是想回自己的淮北老家去。于是秦国关中就一分为三(后称“三秦”的原因),分别给了章邯、司马欣和董翳。这三个降将受封在这里,是为了堵塞刘邦从关中以南的巴蜀汉中出来——爬上来。

 

    其实,这三个惊弓之鸟的降将能堵得住刘邦吗?但是,诸侯将相中,愿意留在关中替关羽堵刘邦的人,恐怕一个也找不出来。正是这帮人都怀着故里之思,衣锦还乡的虚荣,不想留下来开发大西部,所以对于咸阳,也就极尽破坏之能事。

 

    可以说,诸侯将相和项羽中,没有一个人把关中的战略地位认真地考虑起来。毕竟是楚人,为什么要跑到秦人那里去啊。

 

    三个降将堵不住刘邦更好,他们自知刘邦对自己的威胁,所以一定会积极向项羽靠拢。未来刘邦发难,他们能迟滞刘邦一段时间就好了,等待项羽援救。

 

    项羽对自己的大棋盘的布置是外虚内实,远弱近强。所以,距离他的淮北大本营最近的魏地(中原河南东部,以开封大梁为都城)的魏国,就成了他必须自己掌控和抓牢的地面,以扩大大本营外围圈的安全。魏国东临山东、江苏,以河南东部的大梁为都城,物产富饶,现在是魏王豹(魏国王族公子)的地盘。于是项羽给魏王豹来了个“流放”,把他改封为“西魏王”,把他的“王国”挪到了山西西南部(河东郡)去了,面临着黄河(南北流动),隔着河望着三个降将所填置的“三秦”。

 

    魏豹心中自然不满,但是不满就不满吧,项羽的政策是远虚内实,你们这些降将、反对派(指刘邦)和不满的旧贵族,都给我躲到最远的地方去吧。离我远点,不要害我。

 

    有古代论者认为,应该把刘邦(这样的反对派)安放在自己的身边,腹心,比如放在彭城大本营附近,这样便于看着刘邦,不使他造次。其实这种方法也并不就比把刘邦“发配”到巴蜀汉中一定好上许多。

 

    项羽把魏王豹这个旧贵族赶跑,把原属于他的魏国地盘,直接收归了自己直辖。但是魏国北部地区,就是河南、河北和山西东南部交接处,在黄河以北(叫做河内郡),是是赵国将官司马卬在联军西入关之前,略定的,于是封给了司马卬,立之为殷王,都城在朝歌(河南北部淇县)。这相当于把魏给肢解成了三大块,魏王豹占一块,项羽占一大块,司马卬占一块。韩国更倒霉了。现在的韩王成也是旧贵族,是韩国王族公子,他的战功有限,还不如魏豹,所以项羽叫他继续在河南中部的禹县(原韩国地盘的东部,是韩王成少数自己打下来的地盘之一)定都称王(称韩王),而把韩国的大部分地区——原三川郡,在河南西部,封给了赵将申阳,因为申阳略定了这一地区,立之为河南王。这样,韩国被肢解为二。这个倒霉的韩王成,因为跟刘邦关系比较近,能力又不是很强,不是很可怕,半年后干脆被项羽诛杀了,后者以自己的部将郑昌为韩王。

这样,项羽很强地控制了中原地区。

 

    东边的齐国也是个大麻烦,齐王田市(旧齐王族的亲族田儋的儿子)的叔叔相国田荣跟项氏是死对头,于是项羽立齐将田都为齐王(有齐核心地带,都临淄),齐将田安为济北王(山东西北部)——这俩都是背离田荣去追随项羽救赵和西入函谷关的,而把田市封为胶东王(山东东部)。田荣呢,因为当时对项梁不配合,对救赵和西入关也不发兵马相随,于是项羽什么官也不封给他。

 

    这样,齐国,这个中国的东极强国,也被一分为三。大大削弱了齐王田市、田荣家族的势力,把田都、田安这两个项氏派的部将,插了进去。

 

    赵国,是项羽北上营救的国家,也算是北方强国了,项羽也对它很不客气,把赵王歇(原赵国王族的后人)给挪到了赵国北部的代郡(北京西北方向,接近匈奴,穷冷的地方)做代王,把赵国的核心本土,封给了知名“贤人”赵王歇下面的相国张耳,张耳也是从着诸侯联军入咸阳的,也算是项羽的“群臣诸将”派,称之为常山王。

 

    张耳的“干儿子”陈余因为跟干爹张耳闹意见,弃了将军印跑到河北东南角的南皮县去打鱼,但是他对于当初略定赵国贡献很大,他的门客也跑去影响项羽,说:“陈余、张耳是一起给赵国立下功劳的。”于是,项羽把南皮附近三个县封给了他。陈余拎着鱼竿非常不满意,嫌给张耳的多了,给我的才这么点,张耳是王,我才是侯,我非跟他猴急不可。这是后话不提。

 

    总之,赵国也被分裂为二,以跟项氏随从入关的张耳为赵地之王。

 

    燕国呢,项羽把燕王韩广(非贵族)挪到辽东郡(在辽宁)为辽东王,把原有燕国封给追随自己入关的燕将臧荼,立之为燕王。燕国亦被切割为二,以接近项羽的燕将为燕王。

 

    这样合计下来,一共是十八个王,比从前的六个王多了,于是有人就说项羽这是搞大分封,是历史的倒退,是回到了从前战国割据的局面。其实,把王的数量,从六个增加到十八个,这到底是加重了分封割据,还是和分封割据在做斗争呢?我觉得这是在跟分封割据做斗争。这种割据的局面,不是由于项羽而产生的,当秦帝国的黑铁的专制高压系统开始崩溃,各地反秦,势必会出现各地的势力,形成割据,中国又那么大,于是出来了六个王,都是六国诸侯贵族的后人称王,这是在项羽出任上将军之前就已经有的形势。而且这也是很正常的现象,每次朝代末年大动荡的时候,都会出现许许多多的大小割据之王,等待着最终的胜出者。

 

    项羽到处安插自己的部将,驱逐六个旧王,总体形成十八个王,这不是加剧了既有割据,而是削弱了六王势力,正是朝着消灭割据、加强项羽“集权”统治力度的方向的努力。在分封时,故意给六王的君臣制造矛盾,让他们内乱,使他们互相牵制,勾心斗角,无法对项羽构成威胁,并最终有利于项羽去收编他们,重新建立统一帝国。所以说,这不能是割据倒退,而是在收拾天下,是曲折地去前进和统一。

 

    项羽为什么不干脆派自己的楚将去齐、赵、秦、燕、魏为王呢?而是派追随项羽入咸阳来自诸侯国的将官去呢?大约不是他不愿意,而是不能够也。派楚人到这些地方为王,势必更加激化与六王既有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唯独是对于韩国,它最小最弱,项羽是在诛杀了韩王成之后,派自己的部将楚人郑昌过去为王。尽管如此,项羽还是(可能)为各诸侯王派置了楚人做其相国,譬如项氏家族的“项他”就被派到山西西南部的西魏王魏豹那里做相国,盯着和制约着魏豹。

 

    可以说,这是在力求控制和整合已经分立为六王的诸侯们,是走向项羽称帝的第一步努力。

 

    项羽本人,则占了九个郡,自立为西楚霸王。在他的上边,唯一比他大的,就是义帝(假皇帝,“义”是假的意思)。项羽的九郡占有山东南部、中原河南东部(魏地)、江苏、安徽的部分地区,总体来讲是淮河流域。此外,项羽封英布(他在诛秦战争中常为军锋、以少败众也最听项羽的话)为九江王,地辖江西省和邻近的安徽、河南、湖北部分地区,把楚怀王下面的柱国共敖封为临江王,地辖湖北、四川部分地区,乃楚国核心旧地,因为这个地盘是他略定下来的。这也是十八王中的两个。

大分封暂时告一段落。

 

    项羽的分封是迫不得已之举。当时,六国各地皆已有王,项羽不可能直接取缔他们。譬如说,项羽确实有恩德于赵国,但是并不等于赵王歇就愿意把自己变成郡守,当流官(流动官员),向上去给项羽汇报。他还是要自己当王,自己自治的,并且世袭的。把赵国当作自己的私地。跟项羽关系好的赵王歇尚且如此,跟项氏势不两立的齐王田氏就更是如此了。但赵王、燕王、魏王、韩王都能力不是很强,项羽就对他们极尽排挤之能事,把他们都挤出王国本土去。

 

    那么,项羽既然是楚国大将军项燕的后代,也算是准贵族圈里的人,为什么跟六国贵族过不去呢?其实项羽在讲话中已经解释了,当时,六国之人不能忍受秦帝国的高压专制,群起而反的时候,立六国之后的贵族为王,是运动的需要。因为六国贵族毕竟是有号召力的,反秦最名正言顺。但是这场运动的核心主力并不是贵族,而是豪杰豪强家族。

 

    我们说,秦帝国要加强高压专制,所谓高压专制,就是把全中国的人都变成编户齐民(意思是编了户口的平等的小老百姓,平等的“奴隶”),在郡县制的体制下,由秦皇帝派出的官僚官吏去治理编户齐民。实现这一点,就要做两件事情,一是打击六国贵族,一是打击六国豪强,因为这二者都是跟中央政府抢小老百姓的人。秦帝国对六国贵族的打击非常彻底和残酷,六国贵族可谓已是奄奄一息。而打击豪强的工作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它涉及到具体几个办法就是迁徙豪强,从经济上和对地方的控制力上来铲除这些豪强家族,甚至有锄杀豪杰的直截作法,还有打击少年——因为这些“少年”作为社会闲散分子很容易成为豪强收罗的帮凶,总之他们不是安分的小老百姓(编户齐民),于是就涉及到使用苛法酷刑,把不肯做小老百姓的人用法治来“治”了他。同时对于各级官吏——他们往往都是出身豪强家族,也用苛法和监察制度来严密约束,譬如刘邦、萧何都也不耐这个专制系统。

 

    这些被打击的豪强、少年乃至官吏,终于不能忍受这个高压专制系统,在陈胜在首义下群起而反。但是,他们毕竟社会声望和地位有限,可被尊重度也不高,于是,他们拉来贵族们做自己的同盟和名义上的领袖。

实际上,这些贵族势力,在秦帝国的打击下已经只剩苟延残喘了,而且他们的选材面窄——全靠血统定,其中的人才,比如豪强、少年、不得意的官吏群体中可能出现的人才少的多。

 

    于是,贵族势力被推为六国之王之后,只能是一种名义上的傀儡,除了齐国的田儋、田荣是自己打下了江山(齐国),魏国魏豹也略定了一些魏城,其它都是拱手相受,尸位素餐,占这个王的名义罢了。

 

    所以,这场运动的核心是山东的豪杰豪强家族、少年、官吏,这些社会中层,项羽本人其实也属于这一阶层,项梁不过是当地的一个豪族罢了。那么,当灭秦事业已经告成,踢开党委闹革命,把贵族们赶下台,由核心的豪强、官吏、少年来成为直接的运动领导者和权力拥有者,也就事出必然了。这也就是项羽在这次大分封中所处心积虑地涉及的,把六国贵族之王,都往坏的偏的地方赶,用自己的部将(豪杰)来取代和充当齐、赵、燕、魏、韩的王。

 

    只是贵族们是不肯善罢甘休的,他们第一在民众中有一定的天生的祖传的号召力,第二又是六国既有的名义上的权力拥有者,其中尤其齐国田荣氏,还是齐国的实际权力拥有者(齐国是他自家打下来的),所以,齐王、赵王对项羽的反扑,就将随踵而至。

 

    项羽无疑已经成为旧贵族们的眼中钉,他必须承受所有旧势力回光返照的一击。以项羽的能力是可以将这齐赵旧贵族阶层给打灭下去的,所以项羽从事着的和即将从事的,是一个除旧布新的历史进步的使命。但是,这一过程势必给项羽带来很大的伤害和消耗。并且,在庞大的豪杰豪强家族、官吏的反秦队伍中,也必然有野心者和有能力者,他们亦将起来挑战同属于该一阶层的项羽——那就是陈余、刘邦这一干人。

所以,项羽遭受的是旧的(贵族)势力群体和新崛起的中层豪强势力中的“反对派”的两下夹击。项羽在未来的和齐王田荣鏖战的过程中,刘邦趁机壮大,积极扩张,同时发起了对项羽的进攻。所以,刘邦不是代表新势力来进攻和粉碎代表旧势力的项羽,而恰恰是呼应了旧势力,客观上帮助了旧势力来绞杀项羽。

所谓前人种树,后人乘凉,项羽在与旧的贵族力量鏖战的时候,颇是消耗自己的实力和威望(因为他客观上在分封的时候驱逐旧贵族王,随后又剿杀旧贵族王如齐田氏、楚怀王义帝乃至韩王成,这无疑会损害他在那个尚且有点笃信贵族,对着贵族有“嗜痂之癖”的民众中的威望和形象)。所谓“前浪倒在沙滩上”,项羽在削平了齐国之后,为刘邦最终占领这一地区带来了客观便利,而项羽在逐杀旧贵族的一系列行动中,又损耗了自己的软实力和硬实力,最终为伟大的刘邦铲灭他,铺垫了基础。

 

    所以,在推动历史进程的过程中,第一批跟旧的力量和势力斗争的领导者,往往都以身败名裂告终,而被后继者取代。在刘邦最终取代了项羽之后,他哭泣祭吊项羽,并且善待项氏,也就顺理成章并非全是虚伪了。而项羽自刎乌江,不愿再与刘邦牵扯鏖战下去,主动退出历史舞台,完成他这一拨先驱者的历史使命,也就不是那么突兀和不可思议了。

 

    岁月苍茫一片,奔涌滚滚。当成败荣辱和功臣头颅,都为时间的长风吹去,一万年后的我们,大约得到的就是这些教益吧。

 

    当然,我们也要最终指出,项羽通过大分封和随后的征战,驱逐和铲平贵族势力,也不是他自觉和主动自为的,这和他谋求自家权力和权益最大化相交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