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南重镇-长沙


blueski推荐 [2010-1-24]
出处:来自网上
作者:supman
 

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是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也是我国奴隶社会崩溃和封建制度确立的时代。新旧交替、风云激荡,长沙地区的历史也随之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春秋晚期,楚国的势力进入长沙,把长沙纳入她的统治之下。从此,楚人代替了越人,成为长沙居民的主体,“扬越之地”长沙,成了楚国南部的军事重镇。这片长期以来处于原始状态中的土地也从此跨过奴隶制时代,直接进入了封建社会。

  楚,又称荆楚,传说是祝融氏的后裔发展起来的部族。西周初年,周成王以楚始祖熊曾有功于周,封其曾孙熊绎于江汉之地,始建楚国。熊绎率领楚人“筚路蓝缕”,艰苦创业。到熊渠时,即“甚得江汉间民和,乃兴兵伐庸、杨粤,至于鄂”,逐渐富强起来。春秋初期,楚国势力迅速壮大,进而北伐中原,东征江淮,版图不断扩大。

  这时,楚国的视野又射向江汉以南,开始了对湖南的扩张。春秋初,楚国的势力分东、西两路南侵。西路从都城郢(今湖北江陵)一带越过长江,进入洞庭湖西部的澧水流域和沅水下游地区;东部自鄂地出发,沿洞庭湖东岸和湘江下游南进。到春秋中期,楚国在湖南的扩张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在西路,征服了“百濮”的反抗,兵锋所指,已达湘西的丛山峻岭之中,后来又在此设立黔中郡作为它在湘西北的统治中心,随后转而东向,进入资水流域,推进到今益阳、宁乡等地。在东路,则已进入洞庭湖以南的河港水网地带,并将它在江北、中原地区所灭掉的罗子国和糜子国的遗民迁到今泪罗、岳阳一带,建立起了重要的军事据点。楚国南下之师几乎是锐不可挡,其前锋已从东、西两个方向逼近了长沙。大约在春秋晚期,楚国的势力进入长沙地区,把这里纳入到它的统治之下。“成王恽元年……天子赐胙,曰:‘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于是楚地千里。”①这即是春秋时期楚国在大江重湖之南开疆辟土、胜利进军的宝贵记载。

  长沙,地处湘江下游,腹地平衍,北临洞庭,为荆郢之唇齿;南界五岭,控湖湘之上游,西接黔中,东交颐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楚人人据长沙以后,在这里屯聚粮草,驻扎军队,随即又由此沿江而上,深入湘南。长沙成为楚国往南拓展的重要据点。

  战国初,地处江浙的越国灭亡吴国,又起而与楚国争夺在东南地区的霸主地位,楚越对峙开始。长沙又成为楚国东南边睡的要塞。越王无疆时,齐国派使者前往劝他西征楚国,说“复、庞、长沙,楚之粟也;竟泽陵,楚之材也;越窥兵通无假之关,此四邑者不上贡事于郢矣”。这里的“庞”,即今衡阳,处长沙之南;“无假关”在今岳阳与湘阴之间,为长沙之北,两地至汉代时仍属长沙。可见长沙其时不仅是楚国的粮仓,而且在军事上也极为重要,是楚越之争的要地。

  战国中期,楚悼王任用著名的政治家吴起为相,实行变法。楚国力更为强盛,对南方展开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席卷沅湘”,“南并蛮越,遂有洞庭、苍梧”,把湖南全境都纳入了楚的政治版图。至楚怀王时,发展为一个“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干乘,骑万匹,粟支十年”的泱泱大国。长沙则成为楚国南部的军事重镇,从洞庭到南岭包括湘北、湘中、湘南广阔地域的政治军事中心。这时,楚国已在长沙建立了城邑,在城外依山临水之处修筑了戍城、戍所,并有文臣武将驻节于此,以守卫重镇长沙。1951—1957年,考古工作者先后在长沙五里牌、仰天湖、子弹库、浏城桥等处发掘了一批大中型战国时期楚墓。其葬具分别为二棺二椁或二棺一椁,随葬礼器中的列鼎是5件一套。据“周礼”,这都是属于大夫一级的规格,可知这些墓的主人都是职位仅次于卿的大夫级官员。其中浏城桥l号墓并随葬有兵器93件,表明这位身为大夫的墓主人又是一位统兵作战的将军。据地方志记载,楚怀王时的上官大夫靳尚曾封于宁乡,传说今宁乡之靳江就是因此而得名。他死后即葬在今宁乡麻山乡罗田村,墓旁有田名“上官丘”,靳江在墓前流过,至今墓址尚在。

  作为军事大国楚国,索有兵器锋利”渗如蜂虿”之称,连强秦的`国君也为之心怖,叹曰“吾闻楚之铁剑利”。骁勇善战的楚人也为我们在地下保留了大量更直观、更生动的证物。近50年来,长沙地区发掘清理楚墓3000多座,出士了大量楚文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即是用于攻伐征战的兵器。其数量之多,令人惊讶,仅剑一类,就有铜剑500多柄、铁剑和钢剑31柄。有的墓葬,戈、剑、矛成套出现,甚至同一墓葬竟出士有完整的2套。种类也十分齐全,有剑、戈、矛、戟、铤、镞、弩、盾、弓、矢等,包括了步战、车战、近战、远射、攻击、防卫所需的各种兵器,也包括了当时中国最先进的军事武器。杨家山春秋晚期墓出土的一柄钢剑,长38.4厘米、宽2—6厘米,系以中碳钢制成并经反复锻打和高温退火,是我国发现的最早一把钢剑。浏城桥l号墓出士的长达3.1米的木柄铜戟、2.8米的藤柄铜矛等长兵器,坚锐轻便,颇为少见。扫把塘楚墓出士的弩机,全长51.8厘米,各种构件保存完好,系利用杠杆原理制成,具有强大的杀伤力,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把全弩。

  楚人的进入,使长沙的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过数百年的战争,长沙古越人消失了,楚人成为长沙居民的主体;朴实淳厚的古越文化也为色彩斑谰的楚文化所替代。楚人的南来,又传入了中原和江汉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经验,使长沙地区进入了铁器时代,促进了长沙的开发。这时的楚国已完成了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转化,其社会制度也随着它的武力征伐移植到新开辟的疆土,长沙从而也结束了自商周以来又延续了1000多年的原始状态,而直接跨入了封建社会。

  到楚怀王时,楚国由于政治腐败,外交失策,国势日弱,各诸侯国特别是强大的秦国乘机对楚国发起了接二连三的战争。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攻陷楚都郢,楚被迫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国都沦亡,山河破碎,使楚国朝野上下为之震惊,为之哀恸。这时,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流放湖南,正在长沙,闻此疆耗,悲愤不已,感到楚国的前途已经绝望,“颜色慌瘁,形容枯搞”,写下著名的诗篇《渔父》、《怀沙》:“浩浩沅湘,分流汨兮”,表示“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遂于这年的五月初五日,自投泪罗江而死。屈原悲愤殉国,极大地震动了湖湘人民,长沙楚民无不悲痛奔号。屈原强烈的爱国精神和他大量不朽的诗篇,从此在湖湘间流传下来,成为激励人们为救国救民而艰难求索、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力量。

  在屈原自沉汨江之时,秦楚战争还在猛烈地进行。前277年,秦国分两路进军,大举击楚,一路以蜀守张若带领,自四川顺江而下,攻占巫郡;一路由白起统率,从郢城南下,占领黔中郡。随后,两路挥戈东进,直逼湘江流域。据《韩非子·初见秦篇》载:“秦与荆人战,大破荆,袭郢,取洞庭五湖江南。”这里的“江南”,即指长江、洞庭湖以南至南岭的广大地区。楚国的江南重镇长沙,很可能也在这次战争中被秦军所夺取了。

  然而,秦军却突然中止了它的进攻。前276年,楚顷襄王收集东部兵力10余万,乘机反攻,“复西取秦所拔我江旁十五邑以为郡,距秦”,收复了大片失地。“江旁”即指“江南”,其“十五邑”自当也包括长沙在内。从此,长沙又成为楚国西南边睡重镇,大批楚国的贵族、官员流亡而来,与本地军民一道,在这里坚持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抗秦斗争。

  前230年,雄才大略的秦王赢政“奋六世之余烈”,开始了统一六国的战争。几年中即灭亡中原韩、魏等国,接着举兵伐楚。楚王惊怖之余,答应“献青阳以西”的土地,以阻缓秦军凌厉的进攻。但长沙军民没有停止抵抗,并一度发兵北上,袭击秦国的南郡。于是,秦国最后灭楚的战争在江东展开。前224年,秦王以老将王翦统带60万大军攻打楚国,杀楚将项燕,大败楚军。次中,攻拔楚都,俘虏楚王负刍。前222年,王翦统兵南下,打败楚军在江南的余部。至此,以长沙为政治军事中心的江南之地被秦国所征服,建国800多年,一度中分天下、统一中国南部的楚国宣告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