眺望春秋战国


blueski推荐 [2010-1-24]
出处:邯郸晚报
作者:吴耀章
 

  二千多年的时间足以算得上久远,甚至在浩瀚的宇宙时空中,也无法作为让人忽视的一个瞬间。以至于隔着这样宏阔的历史长河眺望彼岸,一切都隐没于迷离的烟雾中,不复显现。而惟有一段五百多年的画卷如此清晰,其间一张张生动的笑脸鲜活如昨、金戈铁马的厮杀声依稀宛若耳边……人们无法不被吸引着回首前尘,去谒见那些远古的祖先。

  这一段历史被称作春秋战国。

  这是一个擅事毁坏的年代。无数的以国家为主要存在形式的组织体制、难以计数的人与事,以及其间孕藏的美丽,都在其中经历了兴盛与灭亡的轨迹,如同跌落、破碎的脆弱的瓷片。其间最大的、伤害最广博、最深邃的毁坏,莫过于缔建于周朝的文明秩序———那最早形成的完备体系、最具中华文化精髓内涵的社会关系———土崩瓦解。孔子称之为“礼坏乐崩”。这“摔碎”的,其实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以至于在其后二千多年时间中,人历经艰险、穷竭心智都未能将“碎片”集齐,更无法彻底将那珍贵的“原初”复原。民族因于毁坏的灵魂创口,直到二千多年后的今天,都不能完全愈合。

  这是一个充满希望与兑现梦想的年代。以残酷的杀伐征讨为手段、以兼并扩张为背景,新兴侯伯与布衣将相如戏台上的生旦净末丑,走马灯似的轮换。鲁迅先生有诗“城头变幻大王旗”,大约是得自那段历史的灵感。在这样几乎无所不能、奇迹顿现的时代,个人能量得以尽情的释放,传奇的故事使时代的光环夺目璀璨。

  秉承深邃的敬仰眺望这段历史,无法不滋生复杂的情感。遥远的时空会顿然如此亲切,陌生的面孔会异常熟悉,纷攘的事件就如同昨天。逡巡于五百多年的历史巷道,就像沐浴人类社会智慧的圣泉。那些残酷与动荡中的生命如此卑微而脆弱,或许是时人的不幸,但无一不是历史馈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以审慎的目光透视,不难发现偶然中的必然。社会历史的沿革蜿蜒出清晰的羊肠小道,来到我们脚下,并伸向渊深的未来。浸淫于跌荡、悲壮、宏伟的历史美酒里,为古人哭而哭,为古人笑而笑,俨然自己高冠博带、腰悬长剑,于二千多年前的街井巷市作番切身的体验。长啸当歌,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丰盈的盛宴!

  

  变革的必然

  

  从公元前770年周王室式微,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间,春秋战国时间跨过550年。太史公曰:“《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另据史家计,战国255年间,大小战争230起之多。“乱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各家不论漫长抑或短暂,无论何种情况背景,谢幕下台肯定不是个人的意愿。一句名言似乎道破天机: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其实人又怎会吝惜他人的一床栖身之地呢?真正在意的正是自己的自由与安全。在弱肉强食的竞争中,强者遭屠、弱者转危为安的事例屡见不鲜。关系变得如此复杂,生死攸关的抉择如此的频繁,危机与压力如此鲜明地成为时代的主题,以至于连孟子都感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难怪王侯将相们夙夜忧国,朝乾夕惕。我怀疑孔子说的“吾日三省吾身”绝非是一种文人自身修养习惯的勉励,更是对当政者的一种劝谏。是啊,经常得问问自己还是不是自己,是否还活着,这可是个大问题,也很有必要。因为有太多的变故祸起萧墙,一觉醒来,江山易主,国破家亡,安能不睡梦中一身冷汗?

  我们习惯对民族文化的印象,不外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里是一种悠闲、宁静、和谐,是向往中的“王道乐土”。但这一历史时期表现得却如此的突兀,大至国家的分崩离析,小到家庭的倾轧与巧取豪夺,都由不得自己。只可怜古人的家国哟,烽火连天,满目疮痍!

  说到这段历史,齐桓公称霸与秦灭六国两件事是必须提及的。它们站在特定的时期,以其鲜明的个性色彩,而极具象征意义。前者齐桓公以独到的眼光,把握了时代的脉搏,重用管仲,尊王攘夷,成为春秋率先崛起的霸主,推动了一个一统的周王朝走向分裂;后者嬴政则以大气魄、大胸怀,一举兼并了六国,重新统一,引领了战国的结局。究竟是伟人缔造了历史,还是历史成就了伟人,有时是难以区分的。但无论是春秋的由一统到分立,还是战国的由分立到统一,共同的都是顺应历史潮流,变法图强,这是国家强盛的根本。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达尔文以其进化与辩证的观点,揭示的不仅是生物的本质,也是社会发展的真理。兴亡钩沉,沧海桑田,昭示我们发展的经典。安逸与等待的结局只有灭亡,复杂艰难的环境,同时孕育着涅 的生机。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惟一的不二法门只有一个字:“变。”通篇的春秋战国史,其实便是一部诠释“变”的圣经。吸引我们回溯历史的,也是“变”的魅力。

  

  人才的群舞

  

  很难说究竟是人才的魅力丰富了历史的内涵,还是历史的厚重抬高了人才的坐标。无论如何,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历史称得上风云际会,群星荟萃。其人才队伍之庞大、个性之鲜明、智谋之高超,再没有哪一个时代能与之媲美。因之,厚重的春秋战国史,当之无愧是英雄集体的纪念碑。

  让人无比惊异的是,人才的概念在这里被无限地拓展。上至王侯霸主,下至街巷平民,各个阶层都因自身的利益而异常活跃。大到治国安邦的方略,小到鸡鸣狗盗的雕虫小技,生活中无处不有智慧的闪光。于是乎,在一些人吟诗作赋中,弹琴泛舟时,樯橹灰飞烟灭。世界于是如同风雨中飘摇的小船,玩弄于智者的股掌之间。世界于是变得真热闹,真好看!春秋五霸、六国归秦,无疑是人才辉煌的顶点。而将相们挥戈挺进,开疆拓土,几百万人血流成河,以疆界图的一再被修改,证明着他们一类人才在人才星河中的位置。

  在这幕恢弘的画卷中,“士”作为一个独立的群体登上历史舞台,并在历史的天平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豫让刺赵襄子显示的是“士”的高义,毛遂自荐显示的是“士”的自信,晏子二桃杀三士利用的是“士”的尊严。正因为有着这些人的爱憎好恶,才有历史学家“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感叹。生死攸关的事实考验下,君主不得不低下高昂的头颅,礼贤下士,躬迎圣贤。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才有三千越甲可吞吴。齐桓公不计前嫌拜管仲为相国,经典地证明:在变革的所有因素中,人才是最重要的砝码。从这个意义上讲,与其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统治者境界的升华,不若说是被严峻的形势逼迫而然。从这时起,人们敬畏的目光首次从君权的淫威下挣脱,而改投向智慧的礼赞。

  在这场人才的盛会中,尤其让人诧异的是思想者的雄辩。儒、道、法、墨等百家争鸣,唱响了思想史上最壮丽的华彩。孔子、孟子、庄子、韩非子、墨子……由于他们卓越的才识,人们将目光从身体力行的实践中收回,才发现思想的世界也同样是异彩纷呈。至于究竟是先进的思想导引了社会变革的实践,还是纷繁的社会提炼了思想,恐怕是永远无法得出结果的命题。但有一点毋庸置疑,这些思想的泉流从二千多年前流淌至今,渗入到国人的骨髓中,成为了中华民族永远的烙印。不了解这些思想的脉络,是无法了解国人和民族的。反之,由此也开启了通往民族内心的大门。

  遗憾的是,尽管个别人才的宏伟蓝图得以实现,但大多数情况下,人才的命运都以悲剧告终,雄心壮志被鲜血浸染。以齐桓公的不可一世,也落得死后腐尸横陈;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天纵豪情,却被饿死沙丘;商鞅被腰斩,伍子胥白首过昭关,乐毅被逼有国难投,孙膑遭残,吕不韦灭族,至于孔子,满腹经纶而无处施展……这不仅是人物个人命运所致,更是社会难以逾越的局限。读史至此,能不扼腕长叹,庆幸有得以自由施展抱负的盛世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