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的黄老之学-道家的演变发展


blueski推荐 [2010-1-29]
出处:道家网
作者:不详
 

一、秦汉时期的黄老之学
  黄老之学是战国时期兴起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黄指黄老指老子。战国时期由于五行学说流行,象征五行之主一土德并同时又是华夏始祖的黄帝,成为兵家、法家、医阴阳家、神仙家乃至儒家崇拜和依托的对象。《庄子》书中多处以黄帝为寓言中的高人。战国末年,楚文化的老学与北方中原的黄帝崇拜相结合而形成黄老之学,它标志着道家思潮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黄老之学始于战国而盛行于西汉时期。它是借黄帝之名,宗老子之学,兼取儒、法、阴阳各家而建立起来的。从广义上讲,凡秦汉时期的道家思潮,皆可称为黄老之学;从狭义上讲,只有正式托名于黄帝、老子的学说,才是黄老之学。司马迁认为,狭义上的黄老之学的传授世系确实存在。他在《史记 乐毅列传》中说:“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日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  
  黄老之学的经典是《黄帝书》和《老子》。《汉书.艺文志》记载的《黄帝书》有《黄帝四经》、《黄帝铭》和《黄帝君臣》。它们是战国时人假托黄帝所写的,内容与《老子》相近,但后来都失传了。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经法》、《十六经》、《称》、《道原》四篇古佚书,是黄老学派的重要著作。书中思想属于道家,也兼采了部分法家和儒家的思想。   
    (一)稷下黄老道家  
    由老子创兴、经庄子弘扬的道家,战国中晚期在社会上造成了巨大影响。公元前三世纪至前二世纪之交,在齐威王、齐宣王时期,齐国国都临淄城的稷门之下有个学宫,这里云集了一批代表不同思潮的著名学者。他们用各自的学术观点纵论天人,“言治乱之事”,形成自由争鸣的良好学术氛围。齐宣王(公元前319一公元前300年在位)“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
    由此可以想象出,稷下学宫当时荟萃众贤的繁盛景象。在享受上大夫待遇的七十六人中,最有名望的邹衍、田骈、接予、慎到、环渊诸学士都是道家中人。邹衍其人不仅在齐受重,而且“适梁,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赵国的平原君燕国的昭王也都以礼待之。孔子当年周游至于陈、蔡,受困多日,面有菜色,孟子其后游于齐、梁备受冷落,终不为用,与邹衍所受的礼遇简直无法比拟。从思想上看,邹衍之前的道家似乎已超过儒家。《孟子 滕文公下》称:“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朱是道家学说。的一个倡导者。战国中期杨朱之言满天下,足见道家学说在当时影响之大。   
  稷下黄老道家的学说,是以道家自然哲学为根柢的政治哲学或经世之学,其宗旨在“清静无为”,其实际政治意义在于政尚简易,与民休息。稷下黄老道家的思想实际上是一种帝王的统治术。“术”(或日政治权谋)在老子的思想中已有相当的流露,而到了稷下黄老道家,“术”的思想又进一得到丰富和完善。这些思想迎合了统治阶级的需要,受到他们的重视和采纳。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吕氏春秋》等古籍所载,赵国的慎到,齐国的田骈、接予,楚国的环渊,以及尹文、彭蒙等皆是稷下道家的学者,但他们的著作均没有保存下来,只能根据《庄子 天下》及其他著作中片断文字记载,来考察其中个别人的思想旨趣。   
    1. 慎到、田骈的思想  
    慎到、田骈为稷下道家的另一支。道家思想同法家思想相结合是他们思想的特点。就慎到来说,他主张齐万物以为首,循自然而立法,依权势而行法,通过尚法因势达到上下相安、.清静而治的目的。《庄子 天下》载:“公而不克,易而无私.  决然无主,趣物而不两,不顾于虑,不谋以智,于物无择,与之俱往。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彭蒙、田骈、慎到闻其风而悦之。齐万物以为首,日‘天能覆之而不能载之,地能载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辨之,知万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是故慎到弃智去己,而缘不得已;泠汰于物,以为道理”。在慎到看来,万物均是有所不足的,就这一点而论,它们是齐一的。即使无所不包的“大道”也有所不能。悟道人的高明之处不在于用心智去评价万物,而在于他能像大道那  样,包容一切于浑沌之中,而不去分辨它们。具备了这种大智慧,才能“因性任物”。顺应万物的本性而用之,则“莫不宜当”。在此基础上,慎到进而主张在用人上应‘‘用人之自为,  不用人之为我”,亦即“因人情”而治。而“因人情’’而治的  关键在于“法”,也就是通过法的赏善罚恶的作用,使人不得  不为我所用。为推行“法”,慎到进而贵“势”。法需要有权  势的人去执行,因此他提出了抱法处势的思想。慎到的法、势  思想正是以道家智慧为基础而提出的一种统治术。   
    在《吕氏春·执一》中,还记载了田骈“以道术说齐,,的情况。他向齐王鼓吹自己的学说:“变化应来而皆有章,因性任物而莫不宜当”。其思想也颇具崇尚自然无为的道家风范。   
  从《庄子·天下》和《吕氏春秋·执一》的记述来看,慎到、田骈等学者的思想在当时并不为人们所理解和重视。当时齐国统治者对稷下学者采取了优待政策,将包括田骈在内的一大批学者“皆命日列大夫”。但这样做主要是向天下显示齐能招纳天下贤士而已,并不能表示稷下学者的主张能被当政者所采纳。
    2.《管子》中的道家思想
  战国中期,稷下黄老学派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管子》一书即是托管子之名,综合稷下黄老之学的文集。《管子》书中四篇(即《心术》、《内业》、《白心》、《枢言》),学术界一般以为是稷下黄老道家的作品。书中其他篇章亦不同程度地与《老子》及《黄帝内经》的思想多有相通之处。《管子》的作者对《老子》的“道”作了进一步的丰富,提出了“道生法”和“以静制动”的法术思想。《老子》中讲“道”生万物,而表现在治国安邦的政治活动中,“道”便具体化为政治活动必须遵循的准则,即“法”。“法出乎权,权出乎道。”“道”是“法”的根据,“法”是“道”的运用。“法”像“道”一样无为而无不为,只要依法而行,君主就可以治理好天下了。《管子》四篇从“道生法”出发,把老子的“无为”思想改造成为一套“以静制动”的统治术。   
 《黄老帛书》属稷下道家后学的著作,成书于战国末年。它以道家思想为主干,兼有儒、墨、名、法的思想,是一部先秦黄老之学集大成的著作。至秦统一六国,稷下黄老学者多转而入秦依附吕不韦门下,《吕氏春秋》一书汇集了他们的思想。《吕氏春秋》由秦相吕不韦召集门人宾客所编纂,它以道家思想为基本原则,兼容儒、墨、阴阳各家学派之长,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       
  (二)汉代黄老之学       
  从汉高祖到汉武帝的六七十年是黄老之学占据统治地位的  时代。汉初黄老之学以老子思想为基础,又吸收了先秦各家的  思想,对老子的无为思想做了积极发挥。它强调在顺应自然的  前提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无为无不为”的  目的。汉初黄老学派在治理国家问题上,借鉴了《老子》中  的“清静”、“无为”、“崇俭禁奢”、“以百姓心为心”等思  想,主张采取与民休息、约法省禁、轻徭薄赋的政策。这套措  施在汉初取得了积极的社会效果。   
  汉高祖刘邦马上得天下,但不能马上治天下。谋臣陆贾等人都奉劝刘邦实行黄老之术,并且推荐陆贾所著包含黄老思想  的书给刘邦阅读,刘邦吸纳了他们的建议,并且运用在政治实践  之中。   
  陆贾把无为作为政治的最高理想。他说:“夫道莫大于无  为,行莫大于谨敬。何以言之?昔虞舜治天下,弹五弦之琴,  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民之心,然天下  治。”①他又指出,秦代统治迅速崩溃的原因就是严刑峻法,  违背了无为的原则。陆贾在《新语•至德》中对无为的境界  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君子之为治也,块然若无事,寂然若无  声,官府若无吏,亭落若无民,闾里不讼于巷,老幼不愁于  亭,……老者息于堂,丁壮者耕耘于田,在朝者忠于君,在家者孝于亲。”这里既讲了道家的无为思想,又牵扯到了儒家  的忠君、孝亲观念,说明陆贾是儒道兼综的思想家。 
  汉文帝、汉景帝及窦太后也都非常喜好黄老之学。据载:“然孝文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而窦太后又好黄老术。” 《汉书 儒林传》说:“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景帝及诸窦不得不读《老子》,尊其术”
  曹参、陈平、汲黯等汉初朝中大臣也都从其上而尊奉黄老之术。据《史记 曹相国世家》)载,曹参曾请教过善为黄老之言的盖公。当他担任汉朝丞相时,“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日夜饮醇酒”。他回答汉惠帝的指责时说:“且高翰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陈平是汉高祖功臣,在汉惠帝、吕后及文帝时代都担任丞相,《史记 陈丞相世家》载:他年青时就信奉黄老之术。有一次,汉文帝询问右丞相周勃一年全国决狱和财政收支的数目,周勃不知如何作答,急得大汗直流,又问左丞相陈平,陈平不慌不忙答道:廷尉负责决狱,治粟史负责钱谷,这些问题尽管去问他们好了。汉文帝又问,那要宰相何用?陈平答:“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意思是说,宰相的职责是辅佐天子治国理民,而治国理民要顺应自然,使百官万民各守其职,各安其业。很显然,陈平说出这番。话正是受了黄老道家思想的影响。 
  汲黯是汉武帝时代的名臣,曾做东海太守。他信奉黄老之学,并且体现在治国方略之中。《史记 汲黯列传》载:他“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而任之。其治,责大指而已,不苛小。黯多病,卧闺阁内不出。岁余,东海大治。”   
  汉初的盖公、司马季主、郑当时、王生、黄生、司马谈、刘德、杨王孙、邓章、安丘生等也都崇尚黄老之学,且见于历史记载。   
  汉初的黄老之学盛行一时,这方面的著作在当时数量极多,仅《汉书 艺文志》著录的道家类依托黄帝著书的就有四种七十八篇,对《老子》的解说数量则更多一些,但大多已散佚。最早系统地对汉初黄老之治做出理论总结的是淮南王刘安组织其门客编写的《淮南子》  (又名《淮南鸿烈》)一书。该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干,兼采儒、墨、名、法、阴阳诸家之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对黄老之学的研究起了推动作用。其后,史家司马谈著《论六家要旨》,则从学术史的角度对黄老之学展开研究。该书对黄老之学的思想特质归纳了以下几点:首先是黄老道家有吸纳百家的开放性;其次是黄老道家思想简要,易知易操;再次是黄老道家坚持因物制宜,有较大的适应性。黄老道家的这些思想特质决定了它能够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下去,并且形成了儒道互补的文化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