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不韦是秦始皇的生父吗


Blueski推荐 [2009-6-11]
出处:《大秦政坛:吕不韦与李斯》
作者:孙立群
 

吕不韦在咸阳进行政治投机,通过阳泉君和华阳夫人的姐姐说通了华阳夫人立异人为嫡子,华阳夫人又说通了异人的父亲安国君,安国君也答应了这件事,决定立异人为嫡子,将来接安国君的班。在中国历史上,吕不韦作为一个无职无权的商人竟有如此大的能量和本事,实在是少见。以钱开路是成功的重要原因,吕不韦周密安排,摸清情况,善于抓住问题的要害,利用矛盾,晓以利害,显示了他特有的精明。

不过,定国立君这件事非同小可,到目前还只是意向,因为还没有具体实施。而且真正做成这件事也的确不那么容易。起码还要走以下两步:

第一步,吕不韦和异人要从邯郸回到咸阳,在咸阳站住脚,此事才有可能开始运作。

第二步,异人能够做秦王还要等他爷爷和父亲死了才行。首先是爷爷昭王死;昭王死后,他的父亲安国君即位称王,其次再等父亲安国君死了,异人才能登基,可以想,这一过程需要两个人(爷爷昭王、父亲安国君)先后死掉,这两个人都死了究竟需要多长时间,谁也说不清,这一过程肯定会有许多曲折和不可预料性。

可以想象,吕不韦的从政之路,就像在高空走钢丝一样,充满了风险,稍有不慎,一步走错,就会满盘皆输。

果然,就在吕不韦回到邯郸,好不容易说服了赵王,请赵王放行,打点行囊,准备和异人一起回咸阳时。不料就在这关键时刻发生了一件大事,使他们的行程受阻。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这件大事就是秦赵之间发生的“长平之战”。异人作为人质,赵国自然不会放他回国的。

长平之战与吕不韦有关系吗?没有直接关系。吕不韦不是长平之战的策划者、参加者。但是,他目睹了这次战争的全过程,这次战争给他极大地震撼,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什么印象呢?就是这场战争太惨了。秦国杀人太多了,太不人道了。以至于对他后来在秦国执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战国的战争大大小小不计其数,长平之战最令人瞩目。这是一次惊天地,泣鬼神的大战,这场战争,不仅在战国,甚至在中国古代,也是规模最大、最为惨烈的战争之一。

先说这场战争的起因。

在秦国东面的几个国家中,赵国是力量比较强大的国家,赵国为什么强大?有两个原因,第一,在赵武灵王时期,为增强军队的战斗力,搞改革,实行“胡服骑射”。

什么是胡服骑射呢?

战国时期的赵国地处偏北,北方邻国大多是胡人部落,他们和赵国常有小的掠夺战斗。由于胡人都是身穿短衣、长裤,作战骑在马上,动作十分灵活方便。开弓射箭,运用自如,往来奔跑,迅速敏捷。而赵国军队虽然武器比胡人精良,但多为步兵和兵车混合编制,加上官兵都身穿长袍,甲胄笨重,骑马很不方便。因此,在交战中常常处于不利地位。鉴于这种情况,赵武灵王就想向胡人学习骑马射箭。要学习骑射,必须改革服装,采取胡人的短衣、长裤服式。

于是,武灵王于公元前302年开始改革。下令在全国改穿胡人的服装,因为胡服在日常生活中做事也很方便,所以很快得到人民的拥护。(图片:赵武灵王墓)

武灵王在胡服措施成功,接着训练骑兵队伍,改变了原来的军事装备,赵国的国力也逐渐强大起来,成为北方的军事强国。

第二,赵国有几位著名军事将领,如赵奢、廉颇等,能征善战,秦国不敢贸然打赵国。从秦送异人为质子也可看出秦不愿意和赵的关系搞坏。

秦国不敢轻易打赵国,但是它要扩张势力,从哪个国家下手呢?

在东方六国中,韩国相对较弱,又与秦接壤,秦国决定先打韩国。公元前262年,秦发兵攻克了野王(今河南省沁阳),切断了韩国的上党郡(治长子,今山西长子西南)和韩国都城南郑(今河南新郑)的联系。新郑在郑州南,上党在新郑西北。

上党郡太守冯亭见与韩国失去了联系,就与百姓商议说:现在我们和国都联系的通道已经被秦国断绝了,而秦军又不断进逼,韩国已没有办法解救我们,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应该怎么办?我觉得,我们倒不如归附赵国吧,赵国如果接受我们的归附,必然激怒秦国,秦军肯定打赵国,赵国为抗秦,必然和韩国联合。韩赵两国合起来,一定打败秦国。

上党百姓都知道秦国军队的厉害,害怕秦国,不愿意投降,于是同意冯亭的主意。冯亭马上派人与赵国联系,赵国君见不费一兵一卒就得到了上党郡,很高兴,决定接受。这一下可惹怒了秦国,秦国的目标本来是要占领上党,怎能容忍赵国中间插手,坐收渔人利?于是决定进攻赵国。显然,赵国如果不接受上党,秦还没有打赵国的计划。

面对秦国的进攻,赵国只好迎战,派老将廉颇率兵驻守长平(今山西高平),阻止秦军。长平是从上党通往邯郸的咽喉之地,守住长平,就可以保证邯郸的安全。

廉颇是著名的军事将领,有丰富的作战经验。他到达前线后,观察了地形,分析了秦赵双方的形势,他认为,秦军虽然势头凶猛,锐不可当,但远道而来,粮草供应困难。于是决定采取以逸待劳的战术,占据有利地形,坚壁固守,不轻易与秦军交战,用拖的办法削弱秦军力量。(图片:廉颇像)

赵国坚守不出的战术使秦军一时没有好招术对付,于是秦与赵军从公元前262年到公元前260年对恃将近三年,双方不决胜负。秦军多次挑战,赵国死守,不出兵迎战。赵王为此屡次责备廉颇。廉颇仍没有改变战术。

秦赵的这种对恃显然对秦不利,怎么能让赵国改变作战方针,迅速解决战斗呢?秦国采取了离间赵国君臣关系的计谋。他们派人到邯郸散布谣言,说秦军其实并不怕廉颇,因为廉颇与秦军相勾结,不想和秦军作战。秦军最害怕的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

这些不着边际的谣言传到赵国国君耳朵里,他想到在此以前他几次让廉颇出击,廉颇都没有答应,现在又传说和秦军勾结,想来想去他竟然相信了传言!于是下令撤换廉颇,任命赵括取而代之。(图片:赵括像)

秦王得知赵军易将,马上任白起为大上将军,到长平指挥作战,并下令有泄漏白起为将者斩首。秦国为什么任命白起为将?

白起(?—前257年)是秦国著名军事将领,能征善战,他指挥的战斗屡战屡胜。白起打仗非常凶狠,对战败的一方经常斩尽杀绝,据统计,白起一生共歼灭六国军队165万。是个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战争狂。

再说赵括。赵括原本将门之子,他的父亲赵奢是赵国名将。赵括受父亲影响,自幼学习兵法,讲起兵法时条条是道,口若悬河,自以为非人莫比。其实他只会纸上谈兵,根本没有实际作战经验。可是赵国国君听信谣言,执意派赵括统帅军队抗击秦军,为赵军失败埋下了失败的种子。

赵括到达前线后,一反廉颇的战术部署,想急于取胜,由坚守不出变为主动出击,这正中秦军计谋。

白起面对赵括鲁莽轻敌,决定采取假装后退,引诱赵军追击,然后分割围歼的战术。公元前260年八月,赵括在不明虚实的情况下,冒然采取进攻行动。秦军假意败走,暗中令两翼奇兵迅速出击,将赵军截为三段。赵军首尾分离,陷入重围。

到了公元前260年九月,赵兵已被包围了46天,没有粮食吃,士兵饥饿不堪,吃光了所有能吃的东西,甚至出现了自相残杀,人吃人的惨状。赵括走投无路,决心做最后一拼,亲率精兵出战,结果被秦军射杀而死。赵军大败,40万士兵投降。(图片:长平之战示意图)

怎样处置这40万降军?白起对身边的将领说:“先前我军已攻克上党,上党的百姓不愿归附秦国却归顺了赵国。赵国士兵反复无常,不全部杀掉,恐怕日后会成为灾乱。”于是使诈,把赵降卒全部坑杀,只留下240个小兵回赵国报信。实际是震慑赵国。秦军在长平之战中先后斩杀和俘获赵军共四十五万人,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杀人之最。 (图片:长平之战古战场遗址)

长平之战虽然过去两千多年了,但留给后人的一些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

第一个问题是,长平之战究竟多少人被杀?目前几乎所有的教科书和论著提到长平之战都说秦杀赵国降军40万。其中《史记》有近十处记载40万;三处记载45万,如果相信司马迁写书态度是认真的,而且不是一处写到赵军有40万或45万被杀,这个数字似乎可以接受。可以这样理解:长平之战决战被杀40万,三年算下来损失45万。

但结合战国实际人口数字考虑,又使人生疑——赵国有这么多的军队吗?战国总人口大约两千多万,估计赵国人口不会超过三百万,按男女对半计算,150万男人中除去老人小孩之外。青壮年充其量6、70万,如果真有45万被杀,那就意味着赵国青壮年男子没剩多少,赵国就剩下妇女、老人和小孩了。这有些说不过去。其实古人就怀疑被杀人数不实。为《资治通鉴》作注的元朝人胡三省在被杀45万后面写道:“兵非大败,四十万人安肯束手而死邪!”

第二个问题,长平之战赵国几十万士兵怎样被杀的?《史记》好几处说是被坑杀的,何谓坑杀?一说坑杀就是活埋。如果真是活埋,埋40万人要挖多大的坑?另一说,不挖坑也可以叫坑杀。凡设计以陷害,皆可曰坑。至今口语仍用坑害一词。

我们在看战国历史时,不仅要看到社会变革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给人们个人的发展带来了较多的机会,但同时也必须看到残酷的战争给人民和社会带来的深重灾难,尤其像白起这样的杀人狂,连战俘都杀掉,太没有人性了。生活在战国的孟子就强烈反对杀人无数的战争,他说:“善战者服上刑”,就是说对好战的人应该受最重的刑罚。这话反映了人民的呼声。(图片:孟子像)

前面说过,吕不韦是长平之战全过程的目击者,在邯郸,他一定看到了战争带来的无数家庭悲剧,这对他会产生强烈的震撼和感触,以致影响他后来在秦国的治国政策。

长平之战期间,异人不能回国,赵国竟然没有杀掉异人!本来人质就是用来做不守信义的抵押品的,你秦国背信弃义发动战争,我完全有理由把人质杀掉,进行报复。但为什么赵国没有杀异人呢?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赵国忙于战争,没有顾上;

第二,这场战争规模太大了,赵国损失太重了,异人已无足轻重,即使杀了异人,也无法阻止秦的进攻和赵的失败。杀不杀异人意义不大。

第三,吕不韦在中间活动,协调,或买通大臣或说服赵王,保证了异人的生命安全。因为异人对他太重要了,异人如果有了闪失,他的计划就全部落空了。

在长平战争期间,吕不韦最重要的事就是保证异人的安全。别让异人出事,找机会赶快回国。看来异人没被杀,吕不韦的目的达到了。

在长平之战期间,还发生了一件事,这件事成为研究吕不韦、异人、秦始皇乃至秦国历史的最大谜团。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前面说过,吕不韦在邯郸时,选取了一位能歌善舞,非常漂亮的女子和她同居,这个女子叫赵姬(或邯郸姬)。有一天,吕不韦请异人到家里吃饭,异人如约而至,酒席间,吕不韦让赵姬出来作陪。漂亮的赵姬一露面,异人就惊呆了,赵姬实在太漂亮了,简直是个仙女下凡。异人当时20来岁,正值青春萌动期,加上几杯烧酒下肚,只感觉头脑发热,心跳加快,脖子发直,两眼放光,直勾勾盯住着美丽的赵姬不放,他完全被赵姬的漂亮给迷住了。

《史记·吕不韦列传》说:“(异人)见而说之,因起为寿(进酒),请之。”说,同悦,高兴。他也没问这位美人是吕不韦的什么人,就借着酒劲,向吕不韦敬酒,并请吕不韦把这个美女送给他。《史记》接着说,吕不韦一听,很生气。司马迁用了一个“怒”字。为什么“吕不韦怒”呢?吕不韦心里想:

第一,这个女子很漂亮,我很喜欢,已同居好几年了,你异人是不知道吗?我能随便给你吗?

第二,赵姬已经怀孕了。给了你,生下的孩子算谁的?

吕不韦正要发作,但转念一想,自己不是要搞政治吗,现在已经为异人花了大量家财,不就是为了钓取异人这个“奇货”吗?从增加政治投机成功的保险系数看,献出赵姬算什么!

《史记》这样说:“念已破家为子楚(异人),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于是答应了异人的要求,把赵姬送给了异人。异人得到美女,肯定高兴万分,赵姬呢?她在得知自己被送给异人之后是喜还是悲,是哭还是笑?司马迁没说。这给后人留下了很大的思考空间。

《史记·吕不韦列传》接着说:吕不韦想明白后,于是答应了异人的请求,赵姬就跟异人回家了,她也隐瞒了自己怀孕这件事,“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政,就是后来的秦始皇。这一年是公元前259年(秦昭王四十八年),为什么叫政呢?原来赵姬是这一年的正月生的小孩,取名为“正”,因为生在赵国,叫赵正,古代“正”与“政”相通,又叫赵政。秦国以嬴为姓,又叫嬴政。

这里有一个问题,司马迁说的“大期(ji)”是什么意思?为《史记》作注的南朝人裴骃、唐朝人司马贞等人都认为“大期”就是12个月。北宋人司马光在写《资治通鉴》,相信此说,把“大期”改写成“期年”。于是,许多人认为嬴政是12个月才出生的。小孩12个月出生可信吗?从怀孕周期看,这是特例,正常怀孕是10个月。所以有人怀疑嬴政不是吕不韦的儿子。

其实,对“期”还有一个理解,就是一个周期,期年,是周年;期月,就是一整月。司马迁说的“大期”也可以解释为怀孕的周期,即“孕足十月时”。

嬴政的出生,给研究吕不韦、研究秦始皇和秦国历史留下了巨大的谜团。这个悬案至今未解,由于史料记载有限,给人们带来的想象空间很大,有不同意见也是正常的。

我们再对吕不韦送赵姬之事做一分析:

吕不韦要以异人为赌注搞政治投机,办成此事不能有半点闪失,我们要问,他将赵姬送给异人是提前安排好的,还是异人突然提出要赵姬,吕不韦根本没有准备,被异人打了个措手不及,临时决定的?

根据《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似乎是吕不韦事前没有准备,原文是,当异人提出要赵姬时,

吕不韦怒,念业已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

以吕不韦的精明和对他对异人的了解,为更好地控制异人,增加政治投机的保险系数,他和赵姬合演了一出欲擒故纵的戏。“怒”,可能是装出来的。

吕不韦提前作了准备,和赵姬商定了几件事:

第一件事,对赵姬做工作,晓以利害,说:我想准备把你送给异人,异人已被立为嫡子,你做了异人的妻子就是未来的王后,其富贵无人可比。有这么好的事,赵姬自然答应,并答应与之配合。赵姬之所以答应吕不韦不仅有王后位置的吸引,还有一个可能就是他以前见过异人,看异人的年龄相当、长相也不错,表面也许不太乐意,但心里也挺高兴。为什么这样分析呢,我们从后来赵姬的表现看,这个女人虽然很漂亮,但没有政治头脑,很淫荡。当时异人20来岁,跟她年龄差不多,长得也挺帅,所以她心里挺高兴,就跟着异人走了。

第二件事,二人可能商定,怀孕之事只有赵姬和吕不韦知道,不让第三个人知道。孩子生下来也不说,异人不是说他若当了秦王,与吕不韦共有秦国吗,吕不韦可以借这种微妙的关系更牢固地控制秦国大权。

第三件事,二人还可能商定,即使赵姬成了异人的妻子,仍然和吕不韦保持联系,不排除二人继续发生关系,后来的事实证明他们的确有默契。

第四件事,为促成此事,二人演一出不韦献美的煽情戏。异人来喝酒那天,赵姬打扮得花枝招展,极富性感,以吸引异人的眼球,使之神魂颠倒,当把异人的胃口吊足,他提出非分要求时,不韦先假装生气,然后答应,赵姬则面露娇嗔,半推半就,二人默契配合,使异人不但看不出一点破绽,还要对吕不韦感恩戴德谢,以后更听吕不韦的指使。

对以上分析我认为是有一定的根据的,根据就是基于对吕不韦的性格和日后是事实验证。我觉得,吕不韦如果从商人的角度看问题,邯郸献姬这件事,是为了保证政治投机成功,以赵姬作赌注,加大投资力度;不仅投钱财,还要投美女,这种事,吕不韦做得出来。

对赵姬而言,她以自己的美貌做诱饵,吸引了异人,为日后成为王后,打下了基础。从这一点上看,她既是政治的牺牲品,也是政治投机的赢家。

在这一事件过程中,最傻的是异人,他色迷心窍,要了一个怀着别人骨肉的美女,还以为占了天大的便宜。这件事充分证明,古往今来,钱、权、色的交易往往是相互交织的,是政治腐败的温床。

目前学术界对秦始皇的生父问题存在较大分歧,唯一没有分歧的是秦始皇的生母是赵姬。

秦始皇的生父是谁有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此事说不清,目前不好做定论,暂时搁在一边,这不影响对秦始皇功过的评价。

第二种意见:认为秦始皇的生父是异人。因为记载此事的主要证据只有《史记》,而另一部重要史书《战国策》没有记载。没有旁证材料,显得力量不足。还有人认为,说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是那些仇视秦朝、憎恨秦始皇的好事者加上去的;是故意丑化秦始皇,其用意是,嬴秦在灭六国之前,就先灭亡了,不是秦灭六国,而是六国灭秦。

第三种意见:认为秦始皇就是吕不韦的儿子。《史记》记载得很清楚,就史料而言,《史记》的说法似乎有些单薄,但从司马迁对历史事件记载的严肃态度分析,还是不要轻易否定为好。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发表不同的意见。

我们再用生活常识深入分析吕不韦、赵姬、异人,会发现这件事更有意思了。

按照《史记》的记载,赵姬怀孕之事只有吕不韦知道,那异人知道不知道呢?

一个可能是不知道,他色迷心窍,看不出来,也没感觉,也不怀疑。从赵姬怀嬴政为“大期”可知,赵姬足月出生嬴政,异人一算时间,没错,是我的孩子。

再一个可能是他后来发现赵姬怀的孩子不是他的,但是守口如瓶,打死也不能说,此事一旦传到秦国,他的孩子是个野种,异人的嫡子地位肯定泡汤了。

人们都说,孩子是父母爱情的结晶,孩子身上有父母的遗传基因,长相最明显。一般而言,孩子的长相一定有的地方像父亲,有的地方像母亲,有的地方是父亲母亲的结合体。如果孩子一点都不像父亲,只有像母亲的地方,那可就怪了!一定有问题!如果这孩子是吕不韦和赵姬所生,这孩子肯定长得不像异人。异人有那么傻,一点儿破绽也看不出来吗?异人见孩子越长越不像自己,而怎么看怎么都像吕不韦,那不吓死才怪,如果真传出去,他的孩子是别人的,是个野种,在非常重视血统的王室,怎么会容他,他的太子地位肯定会丢的。(图片:秦始皇像)

我分析,异人、吕不韦、赵姬,也可能达成了某种默契;或心照不宣,吕不韦为了政治投机成功,赵姬为了当上王后,异人为了当上秦王,他们各有各的打算,谁也不说,谁也不点破这层窗户纸,都忍着。尤其异人,打死也不能说,这可是人头落地的大事!后面事情的发展,极可能与这个问题有关。

亲子鉴定,用现代科学技术检验并不难,但要准确测定二千多年前的古人就不容易了,也许等秦始皇陵挖掘的时候真出现了秦始皇的尸骨,还要找到吕不韦的尸骨,甚至异人(庄襄王)的尸骨,才能准确判断秦始皇究竟是谁的儿子。只是由于考古技术、资金等原因,秦始皇墓目前还不能开挖。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十三岁(公元前246年)即秦王位,即位后不久,就在郦山开始营建陵墓。统一天下后,又从全国征发来七十多万人参加修筑。直至秦始皇五十岁死葬时(公元前210年)还未峻工,秦二世时又接着进行了两年,前后费时近四十年,真可谓工程浩大。许多考古工作者认为,秦始皇未遭破坏,他还在墓中安眠。(图片:秦始皇陵)

还是让这个千古之谜继续存在吧。依据现有史料,对吕不韦和嬴政的关系作一些推断,还是完全应该的。大家也可以思考他们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

吕不韦在邯郸将赵姬送给了异人,赵姬又生了个小孩叫赵政,异人有了家室,又有了孩子,又有吕不韦的资助,不愁吃穿,日子过得挺滋润。但吕不韦心里很不踏实,他的投资越来越多,连爱妻都搭上了,但从政计划到现在连影还没见到,他心里很着急。

这时又出了一件事。原来,长平之战结束后,秦国对赵国仇恨加深,因秦国在战争中损失也很大。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秦军又发兵攻打邯郸。这次赵王急了,决定杀掉异人,对秦进行报复。吕不韦得到消息后,心急如焚,如果异人一旦被杀,他的从政计划就全部泡汤了。事不迟疑,他赶忙和异人商量,决定在赵王没下手之前和异人离开赵国。吕不韦又用钱开道,拿出六百金贿赂监视异人的赵国吏卒,(以前他两次拿出钱每次都是五百万)吏卒拿到这么钱,乐不可支,几辈子也赚不到这么多的钱,于是答应偷偷将异人放走。可能事后他自己也跑了。为了逃命,吕不韦和异人分秒必争,连赵姬和嬴政都顾不得带上,仓皇逃离邯郸,先逃到秦军那里,然后回到咸阳。

赵王发现异人逃走,十分怒恼,要杀掉留在邯郸的赵姬和嬴政。幸亏赵姬的家里是个豪门,有些势力,将她们母子藏匿起来,才保住了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