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最抢手的战略家们


Blueski推荐 [2009-6-17]
出处:来自网上
作者:吴荣曾
 

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是一片诸侯割据的现状,由于战争频仍,人才和思想的交流与传播十分广泛,也使得春秋战国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多彩的一段。在整个春秋战国时代中,兵家思想的流传使各国对于战略性人才的渴望表现得尤为突出,一个孙武,使吴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败秦克齐,成为南方霸主;一个吴起立即使魏国脱离了弱小的行列,成为北方大国。因此,军事家和战略家成为了春秋战国时期最抢手的热门群体。

  苏秦以舌辩之才而相六国,成为战国纵横家的首要人物,东方六国在苏秦的倡议之下,结成统一的抗秦联盟,而苏秦也成为六国的共同宰相。合纵的基础是东方六国,苏秦在经过充分分析之后认为如果想要确立自己的威信必须以东方六国为核心组成合纵的集团。于是,苏秦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始了自己的计划。

  首先,苏秦将自己的关注点设定在秦国,他认为秦国是战国中最强大的国家,可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因此首先选择了秦国作为试点。史书记载,“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三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崤、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这样的观点是很明确的,苏秦一开始就指出秦国西、北、南、东四边的疆界,边防的形势。他继续又说到地理与经济的关系,一直到“天下之雄国也”。自“以大王之贤”到“愿大王少留意”这一段,要注意的是,战国时的秦国,想并吞各国,统一天下,并不是秦始皇开始的,秦始皇的祖先早就有这个企图,尤其是苏秦对秦惠王说的这段话,就是要他统一天下,并且把泰国的地理条件、经济条件、人才、军备等等优越的地方都说出来了。利用秦国早就存在的想要统一六国的思想使秦国有能力一统天下,最重要的是使自己突出在这个位置之上,其目的是要以自己作为这个计划的主要实施人。

  当苏秦在秦国碰壁之后,改为劝说东方六国对秦国联合用兵,于是合纵的计划出台了。为了能够有效地实施合纵的计划,苏秦在这个时候将自己的同学张仪骗到了秦国,使张仪主政秦国,并要求张仪在苏秦有生之年不使秦国入侵六国。于是,天下在两个书生的共同执掌之下发展了数十年的时间。在这一历史时期,战国时期的各国都以合纵连横作为自己的观点出发,不断上演组合与分裂的闹剧。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也是最富创造性的历史时期。纵横家在这一时期的表现使整个春秋战国时期平添了一道风景,也使得整个春秋战国的态势在剧烈的社会动荡中能够短暂出现一个时期的对峙和平状态。而“纵横之道”也就此成为了现代外交策略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社会,随着全球化进程日益深入,政治合作是国际政治的主流特色。联盟的不断出现,各种区域性合作组织的成立和非政府形态的国际团体的问世,都为我们这个世界异彩纷呈的政治活动抹上了一层为人称道的色泽。

但是,如何达成合纵连横的效果,却是一件非常有难度的事情。这种涉及到国家、政治、军事、文化、经济、贸易等等繁多领域的合作与联盟的确使各国领导人绞尽脑汁而不得其要义。现代社会是一个注重实力的社会,那个国家强大,那个国家就自然受到拥戴,而弱小的国家又结合成联盟以抗衡大国和强国的压迫。现代的世界就是一个扩大了的春秋战国,谁能够形成足够的威慑,谁就是春秋霸主,美国无疑是霸主。但战国七雄却还没有人能够准确地给出它的定位。

  网友评论

  偶成:

  春秋战国,人才济济,秦有百里奚,张仪,范雎,李斯。故而称霸,乃至吞并六国。秦国最大的优点就是重人才,尊人才,用人才,信任人才。

  苏秦简介

  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纵横家兴于战国后期。时群雄相争,除用武力外,还需展开外交、政治上的攻势。纵横家应运而生。他们并不专崇一种主张或观点,而是根据实际需要定其取舍,故忽而用儒,忽而用道,构成了所谓的一纵一横。西汉时称纵横之说为“长短说”,长说、短说和一纵一横含义相同,都是说纵横之士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观点去说服对方的一种方法。到战国晚期,因秦强六国弱已成为定局,故凡联合关东各国抗秦者即为合纵,而秦设法破坏合纵就是连横。如《战国策》就把秦和六国对立起来,并总以苏秦、张仪为合纵连横策略的代表性人物,双方各自为六国或秦的利益而进行辩护。

  《汉书·艺文志》肯定了纵横家“权事制宜”的这一长处。但过分的灵活性也易流于欺诈,《史记》说六国时“谋诈用而纵衡长短之说起”,《汉书》也称其“上诈狡而弃其信”。尽管如此,纵横家在战国晚期仍受到各国君主的重视,故韩非说:“山东言纵横,未尝一日而止也。”

  有关苏秦的事迹见于《战国策》和《史记》等书。《史记》说他是东周洛阳人,曾到齐国受业于鬼谷先生,后出游数岁,一无所获而归。遭到家人的讥笑。于是他发愤用功,得周书《阴符》而读之,领会出如何方能投人主之所好的奥秘。他先去游说周显王、秦惠王和赵肃侯,但都未成功。接着又到燕国去见燕文侯,文侯接受了他的合纵主张,并资助他车马金帛,使他能到赵、韩、魏、齐、楚几国去游说。六国经过他的劝说而联合起来,苏秦成为纵约长,“并相六国”。到燕易王时,他因得罪易王而亡齐,到齐湣王时,齐大夫嫉恨苏秦而使人刺之。他在临死前对湣王说:我死后可用叛齐之罪名而处车裂之刑,这样做以便于找出刺杀我的凶手。苏秦死后,其弟苏代、苏厉也到处游说而“名显诸侯”。

  司马迁在写《苏秦传》时,发现不少有关苏秦的记载不可信,有张冠李戴之误。但他在处理苏秦的事迹时,特别在年代方面仍有不少错误。如他把苏秦最初游说赵、燕等国定在赵肃侯、燕文侯时,将其卒年定在张仪之前。经过不少学者的考订,明确了苏秦应在燕昭王、齐湣王之世活跃于六国间,与其同时的著名人物有孟尝君、李兑、周最等。苏秦先仕于燕,其主要活动是,离间齐、赵关系,以减轻齐对燕的压力。又和赵李兑共同联合五国以攻秦,后来他又离燕至齐,受到湣王的重用,但苏秦仍忠于燕,暗中为燕效劳。他所采取的策略是劝齐攻宋,以转移齐对燕的注意力。于是燕昭王派乐毅突然出兵以攻齐,齐因措手不及而败于燕。苏秦阴与燕谋齐的活动至此而败露,齐处以车裂之刑,这在战国晚期是轰动一时的事件,在许多当时人著述中都有反映,如山东银雀山出土的竹简本《孙子兵法·用间》,里面有“燕之兴也,苏秦在齐”的话,又如《吕氏春秋·知度》,说“齐用苏秦而天下知其亡”。这些记载表明,战国时人都知道苏秦为燕而仕齐,最后使齐亡而兴燕,但他自己也为燕而作出牺牲。苏秦在战国晚期名声颇大,《荀子·臣道》把“齐之苏秦”和“楚之州侯”、“秦之张仪”相提并论。西汉时,苏秦仍受人称道,如《史记·邹阳传》赞扬他能成为燕的忠臣。《淮南子》也多处提到他,并肯定他有知权谋的长处。司马迁以为苏秦在“连六国从亲”的过程中,显示出他的才智过人。

  《汉书·艺文志》纵横家类有《苏子》三十一篇,当是苏秦作品或后人所记有关他的事迹的汇集,其中似也包括苏代、苏厉的一些游说之辞。《苏子》是纵横家类中篇幅最多的一部,可见从战国到西汉,纵横家中属于苏氏弟兄的作品或有关材料分量很多,流传也最广。汉以后该书已亡佚。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本《纵横家书》,其中有十一篇苏秦上燕王或赵王书,不见于《战国策》、《史记》等传世的古籍,另有两篇其部分内容见于《战国策》,这十三篇是现在了解苏秦事迹的重要新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