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君白起(上)


编辑:小鱼的理想 [2010-4-3]
出处:网上流传
作者:未详
 

白起,陕西噤县人,秦昭王时的名将,凭战功封武安君。

白起的先祖是秦武公的嗣子公子白。武公死后,公子白未能继立,武公的同母弟德公将君位从公子白手中夺走。武公居住的故地在秦国都城雍(今陕西凤翔)附近的平阳(今陕西歧山、噤县一带),德公把平阳封给了公子白。公子白死后,他的后人就以白为氏。白起的父亲希望白起长大以后能够像吴起一样,成为一名优秀的军人,就给他的儿子起名为起。

白起少年时就沉默寡言,阴忍果断。他常常在歧山附近观察地形,模拟排兵布阵,对兵书战策十分痴迷。乡人都认为白起日后一定会成为一名出色的将领。

白起十五岁从军,因作战勇敢屡立战功,渐渐地引起了秦国的权臣穰侯魏冉的注意。在与白起的几次交谈后,魏冉发现白起很有指挥才能,便把他调到自己的身边,对他着意培养。白起十分感激魏冉的知遇之恩。

秦昭王九年(公元前298年),齐、韩、魏三国联合进攻秦国,兵至函谷关。秦国向其盟国赵国求救,赵主父表面答应,但迟迟不肯出兵。秦国派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使者向赵国求救,每一次,赵国都答应救秦,但就是不见赵军来援。秦国在坚持了两年后,终于还是在秦昭王十一年(公元前296年)被韩、魏联军攻破了函谷关。在这次大战中,秦军的精锐部队被消灭不少。

由于北方强大的赵国虎视眈眈,秦国在被攻破函谷关后,为了避免赵国趁其战败之际与齐、韩、魏联合进攻的灭顶之灾,被迫向齐、韩、魏求和,以便能尽快结束这场战争,不给赵国可乘之机。秦国在向韩、魏割让了大片土地后,韩、魏联军才退兵。

秦昭王十二年(公元前295年),赵国发生政变,赵主父在政变中死去。赵国内乱后,秦国北部边境的压力暂时减轻了。

秦昭王十三年(公元前294年),秦国开始向东面的韩、魏反攻。魏冉起用白起为将,攻取了韩国的新城(今河南省伊川县)。凭此战功,白起从左庶长升到了左更。

秦昭王十四年(公元前293年),韩、魏联军在伊阙(今河南省洛阳市龙门)集结,意图收复秦军占领的宜阳、新城等地,解除秦军对韩、魏西部和南部的威胁。秦军也将伊阙附近的部队集结,与之对峙。

秦昭王打算任命与自己相善的向寿为将。向寿是宣太后的外甥,与昭王从小一起长大,是当时秦国的一位名将。穰侯魏冉认为向寿虽然声名不小,但却不是韩国名将暴鸢和魏国名将公孙喜的对手。

魏冉举荐白起为将。当时白起还只是一位青年将领,虽然在拔取新城一役中展露头角,但要与当时名振华夏的暴鸢和公孙喜对阵,大多数人并不看好。秦昭王起初不愿改变初衷,但在母亲宣太后的劝说下,最终还是同意白起代向寿为将。

这个时候,秦国的边境形势很紧张。西面的少数民族政权义渠在赵国的支持下,不断侵入秦国陇东地区。赵国内乱结束后,赵惠文王和相国奉阳君李兑认为秦始终是赵国的劲敌,便对秦采取压迫政策。宣太后、秦昭王和魏冉不得不把秦军主力部队中的大部分调到秦国的西部和北部边境来防御强大的赵国。对于韩、魏联军对秦国东部国土和秦国通往中原的咽喉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东北。因关在谷中,故名函谷关)的压迫,秦国无法调出大批精锐部队应战。

秦昭王下令,宜阳和新城附近的秦军在伊阙集结,由白起统一指挥。秦军人数不及韩魏联军的一半,单是魏军就比秦军多好几万,而且韩军的武器装备十分精良,秦军处于明显劣势。秦军中许多将领都主张从稳出发,紧扎营盘,采取守势,等待援军。

这支韩、魏联军均为本国的主力部队,有攻破函谷关打败秦军、在垂沙大破楚军的辉煌战绩,十分强劲,秦军诸将主张采取守势是很实际的对策。但白起担心,如果两军对峙日久,曾被这支韩、魏联军重创的秦军士气会日益低落,形势越来越不利于秦军。秦国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内解除强赵的威胁,秦国也就无法从北部和西部边境调集大军来支援东线的秦军,要想解决韩、魏联军只能靠东线秦军自己。

为了扭转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避免由于秦军的怯战而引来其他国家的攻击,魏冉决定先解决迫在眉睫的韩、魏攻势,命令白起迅速击败韩、魏这两个东部强敌。

在伊阙对峙中,韩、魏联军与秦军发生过几次小型战斗,大规模的战役还没有发生。在这几场小型战斗中,白起亲自指挥,取得了全胜,虽然没有消灭大量的敌军,但却在气势上占了上风,秦军的士气也上来了,将领们对白起也更加信任了。

白起注意到,虽然韩军是由韩国的名将暴鸢率领,魏军是由魏国的名将公孙喜率领,但是两军却没有设立统一的指挥官。暴鸢和公孙喜都是当时大名鼎鼎的统帅,谁都不甘居下。韩、魏两国的国君也没有指定这次联合作战由谁统一指挥。两军都希望能够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利益,都希望对方能先向秦军进攻,自己收渔人之利。而且通过几次试探性的进攻,他们发现这支秦军人数虽然不多但战斗力很强,谁也不愿率先与秦军发生恶战损伤实力。不白起认为韩、魏联军实际上是韩、魏两军。由于两军互相观望,这就给了白起各个击破的机会。

白起卑词假意与进入韩境作战的魏军言好,希望魏军能够保持中立,表示秦军要与人数较少的韩军决战,在取得胜利后,与魏平分战利品。公孙喜表面同意,但暗中打算在秦和韩打得两败俱伤时,一举消灭两军。白起又向韩将暴鸢下战书,表示魏军已同意保持中立,秦愿与韩择日决战,以挑拨韩、魏关系。暴鸢与公孙喜通报了这一情况,发现公孙喜有坐山观虎斗之意,心里十分恼怒。暴鸢本来与公孙喜就明争暗斗,如此一来,对公孙喜更加怨恨了,韩、魏联军貌合神离的面纱越来越薄了。白起把营寨全部扎在韩军一面,摆出要与韩军决一死战的架势。韩军也全力备战。

在一个暴雨之夜,白起率领秦军大部绕到魏军营寨的侧翼向魏军发起了猛烈攻击。白起把进攻的秦军分成三支,从三个方向进攻魏军,迫使魏军向韩军营寨方向败退。魏军对这突如其来的偷袭没有准备,仓促之间形不成强有力的抵抗,在秦军的猛烈攻击下被击溃,涌向韩军阵地,希望得到韩军的支援。在秦军向魏军进攻时,由于雨下得很大,韩军只能隐约听见魏军方向的厮杀声。鉴于情况不明,又正值暴雨天气,暴鸢未敢贸然出兵助战,以避免被秦军乘乱从正面攻入。

很快,魏军就向韩军阵地涌来,韩军无法阻止溃败友军的涌入,追击魏军的秦军随即与韩军发生激战。原来留在与韩军正面对峙的秦军营寨中的秦军也全部出击,杀向韩军。韩军先有败退友军涌入的冲击,随后又遭到秦军的两面钳击,在暴鸢还没有弄清楚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时,韩、魏两军就已经被秦军打败了。秦军对败退的韩、魏联军穷追不舍,不给其丝毫喘息之机。但暴鸢和公孙喜也不愧是一时的名将,在溃败中还是组织了几次有力的反击。在韩、魏对秦军的几次反击中,白起都是身先士卒,率领秦军血战,击败韩、魏联军的反扑,将韩、魏联军赶向偃师方向。

伊阙在伊河与洛河之间,伊河和洛河是两条同为东北、西南流向的河流,由于天降暴雨,伊河与洛河水面宽广,水流湍急,韩军和魏军无法渡河撤退。伊河与洛河在偃师一带两河合流,秦军猛追韩、魏联军进入两河合流处,韩、魏联军无路可逃,被秦军大量歼灭,跳入河水的士兵几乎全被河水冲走淹死,只有暴鸢在几个水性极好的士兵的掩护下才得以渡河逃险。

伊阙之战,秦军斩杀韩、魏联军二十四万,俘虏了大量的韩、魏军人,活捉了魏国的名将公孙喜,并且趁势攻取了五座城池。由于天降暴雨,伊洛两河骤然加宽,水流变急,成了天然的围场,使得秦军才有全歼韩、魏联军的可能。

这一战,秦国有力地打击了韩、魏两国,使秦国东部受到的威胁得到了缓解。白起因此大功被封为国尉。随后,白起渡过黄河,攻取了韩国安邑以东的大片土地。第二年,白起就被封为秦国军队的最高指挥官大良造。

伊阙之战前,魏冉力排众异,说服宣太后起用白起为将,并愿作保。宣太后十分相信弟弟的眼力,便让秦昭王用白起代向寿为将,结果白起不负厚望,出色地完成了这一战略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