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评传之楚怀王


编辑:小鱼的理想 [2010-4-3]
出处:网上流传
作者:未详
 

楚怀王名槐,是楚威王的儿子,楚顷襄王的父亲。 

楚怀王在位期间,正值魏国霸业衰落,魏国独强的一元政治向群雄并起的多元政治转变时期,国际间的斗争十分激烈。楚怀王先后与战国时期的名君魏惠王、齐威王、秦惠王、赵武灵王、燕昭王、秦武王、秦昭王、齐闵王斗法,邻国众多的楚国经常成为各国合纵运动的打击目标,在国际斗争中的处境异常复杂艰难。楚怀王趁秦秦惠王重创齐国,秦国又因秦武王暴毙发生内乱之际,全力灭掉了当时的第二号大国越国,使楚国一下子变成了令人畏惧的巨无霸,对中原国家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引起了秦、齐、韩、魏的恐慌。 

楚怀王是一个有雄心有抱负的国王,是楚国历史上十分有作为的一位 

国 君,深得楚人的尊敬。楚怀王任用昭阳、靳尚、昭睢、庄蹻、唐昧、屈原、昭滑、陈轸、苏代、田忌、公孙衍等人,楚国一度人才济济,国势大盛。楚怀王和唐昧积极变法,恢复了楚悼王、吴起时期的许多法令,调整楚国矛盾重重的各种利益集团的力量对比,抑制楚国的贵族集团,使楚国大量的外姓贵族、地方豪强、平民百姓得以参政,国家的实力大增,使楚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强盛时期。由于楚怀王的改革照顾了广大的楚国平民的利益,楚怀王得到了楚国百姓的拥护,在楚国民间的地位十分高。但是楚怀王的改革触犯了昭、屈、景三大贵族的利益,昭、屈、景对楚怀王很抵触,与楚怀王重用的豪强和外姓贵族发生严重的冲突。这种冲突影响到了楚国与秦、齐、韩、魏的军事斗争,造成唐昧战死、庄蹻叛乱的严重后果。 

楚怀王时期的楚国对外关系分为两个阶段,灭越之前主要与秦斗,灭越之后主要与齐斗。楚国在唐昧战死、庄蹻叛乱后,国势大衰,楚怀王被迫向齐国和秦国求和。宣太后和秦昭王却趁楚怀王入秦之机,不顾国际交往的基本准则,强行扣留楚怀王,向楚国勒索土地,遭到了楚怀王的严词拒绝。楚怀王最后客死秦国。 

楚怀王死后,楚人十分悲痛,深深怀念这位强国利民的国王,而对秦国的仇恨之情世代相传。在秦末的暴乱中,项梁正是打着楚怀王的旗号,才得到了楚人的支持。项梁听从范增的建议,仍然奉熊心为楚怀王。楚人蜂拥而起,追随项梁和楚怀王的孙子熊心,成为推翻秦统治的一股主要力量。 

楚怀王的父亲楚威王熊商在位期间,楚国的声势一度很盛。庞涓和太子申两军在马陵被齐将田忌全歼后,魏国的霸业就不断衰落,遭受秦、齐、赵、楚的进攻。魏惠王一面在军事上苦撑,一面寻求外交上的突破。楚威王六年(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尊齐威王为王,在齐国的徐州(今山东滕州)与齐国结成联盟,形成连横制弱的态势。秦惠王与楚威王、赵肃侯不甘受到齐、魏的宰割,形成合纵,与齐、魏大战。楚威王七年,楚威王大举攻齐,在徐州大败齐将申缚。齐威王此时与北方的赵国战斗正酣,为了避免两线作战,被迫向楚威王求和,楚国的声势大盛。 

楚威王十一年(公元前329年),熊商去世。魏惠王趁楚威王去世,楚怀王刚刚即位之机,派军进攻楚国,夺取了楚国的陉山(今河南新郑西南)。楚怀王命令昭阳击败魏国的进攻后,任命昭阳为楚国的令尹。秦惠王派张仪与齐威王、楚怀王联合,意图三国从东、西、南三个方向掠取中原土地,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掠取主要为魏国控制的中原最富庶的三河之地(晋西南的河东,黄河与太行山西南麓之间的河内和黄河以南的河南)。秦国的目标是河东,齐国的目标是河内,楚国的目标是河南,魏国的局势立即紧张起来。魏惠王联合赵、韩、燕、中山四个北、中部国家,连手对抗秦、齐、楚三国的掠地攻势。楚怀王命令昭阳率军进攻魏国南部的军政重镇襄陵,夺取了八个城邑,魏惠王被迫向楚怀王求和。 

这个时候,齐国发生了相邦邹忌与将军田忌内斗的严重政治事件。田忌引军进攻临淄城中的邹忌和支持邹忌的齐闵王,齐国的国内局势动荡不安。对于强大的齐国发生的内乱,楚怀王密切关注,等待破齐的机会。田忌进攻临淄的军事行动遭到惨败,逃亡楚国,被楚怀王收留,楚怀王要利用田忌攻齐。田忌本来无意反齐,只因与邹忌有矛盾,才被迫投楚谋齐。齐闵王在田忌奔楚后,为了不给楚怀王攻齐以口实,免掉邹忌,任用田婴为相,招田忌回齐。楚怀王命攻魏大胜的昭阳进攻齐国,齐闵王十分恐惧,向楚怀王求和。由于齐国内乱刚平,楚国又声势正旺,齐闵王不得已以很低的姿态与楚威王交往,表示愿意接受楚国的领导,与楚国结盟。 


2006-8-31 18:37 回复 
 
云连徒洲
1位粉丝
 2楼


在此期间,秦国迫使魏、韩与秦国结盟,对抗齐、楚。魏惠王知道秦国的真实意图是借与齐、楚对抗而驱使韩、魏与齐、楚争斗从而削弱韩、魏,为秦国进一步控制韩、魏创造条件。 

不久,齐威王田因去世,齐宣王田辟疆即位。齐宣王继续采取南和楚国,北控燕国的策略。 

楚怀王十年(公元前319年),魏惠王见楚怀王已压倒齐国,便与韩宣王迅速倒向楚国,表示魏国一直是跟随楚国的,秦国的强迫不能使魏国脱离楚国,劝楚怀王伐秦。楚怀王在压倒齐、魏两个大国后,本来就有意打击日渐强大的秦国,楚怀王任用公孙衍代表自己为总联络人,组织合纵攻秦。公孙衍是魏人,从楚入魏,与魏惠王商议攻秦大计。魏惠王罢免魏相张仪,任命公孙衍为新的魏相,并驱逐张仪回秦。在公孙衍的穿梭下,楚、齐、赵、魏、韩、燕、义渠很快就形成了七国合纵攻伐秦国的局面。 

楚怀王十一年(公元前318年),七国公推楚怀王为纵长,从东西两个方向攻秦。楚怀王声明大噪,俨然成为魏惠王之后的又一位霸主。 

赵国和义渠从西面攻秦,楚、齐、赵、魏、韩、燕从东面攻秦,秦国的形势变得极为紧张。为了扭转这种不利的局面,秦惠王鼓励秦国的重要盟友宋国称王,牵制齐、魏、楚。 

宋国此时的国 君是戴偃。戴氏本是宋国的权臣,戴偃的哥哥戴子罕废掉了宋桓侯子璧兵,从此,戴氏取代子氏成为宋国的国 君。后来,戴偃发动政变,进攻戴子罕。戴子罕战败,逃亡齐国,戴偃夺取了君位。戴偃夺取君位后,变法图强,国力大增。同时,戴偃积极进行军事建设,大力练兵。 

宋国夹在齐、魏、楚三大强国之间,长期受到三国的挤压。戴偃夺取政权时,正值魏国霸业衰落,群雄并起之际。戴偃没有参与中原大国间的争斗,而是埋头国内建设,增强实力,俟机扩张。 

关东六国和西方的义渠大举攻秦,所有国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秦国之际,戴偃认为正视宋国扩张的良机。戴偃接受了盟国秦国的建议,自立为王,向东进攻齐国,连拔五城。向南进攻楚国,取地三百里。魏惠王命令魏军进攻宋国,结果也被宋王偃大败,宋王偃声名鹊起,宋国一跃成为中原的强国。 

楚、齐两国受到宋国的威胁最大,楚怀王和齐宣王立即从进攻秦国的联军中抽调本国的军队,从西往东进攻宋国。同时楚国和齐国还分别从宋国的南方和东方进攻宋国,宋国遭到了三面的进攻。出乎楚国和齐国意料的是,一向脆弱的宋军在宋王偃的调教下,竟成了一支虎狼之师,面对强大的齐军和楚军毫无惧色,三国军队展开激战。 

偏居中原东北的燕国本来就对攻打不搭界的遥远秦国不感兴趣,只是在齐国的压制下,才派出一军壮壮联军声势。这一年,燕王哙要学尧舜禅让故事,将 

燕国的 君位禅让给了燕相子之,自己反向子之南面称臣。子之对齐国压迫燕国一直很生气。即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将被齐国胁迫出兵的燕军调回。如此一来,楚、齐、燕三军撤去,秦国的压力小多了。 

楚国和齐国没有制服宋国,楚怀王、齐宣王见宋军很强,难以骤然战胜,便和宋王偃讲和,承认宋王偃的王号。宋王偃见好就收,与楚、齐言和。 

秦国在西部战场被义渠打败,义渠深入秦境,咸阳震动。此时在东方战场与秦军交手的主要是赵、魏、韩,秦军迟迟不能在东线扭转局势,而西线又十分吃紧,秦国人心惶惶。楚怀王十二年(公元前317年),秦惠王命令异母弟樗里疾组织敢死军团,全力争取东线战场的胜利。秦惠王再请宋王偃从东方牵制魏国。宋王偃联系齐宣王攻魏,齐、宋在观泽大胜魏军。樗里疾见魏国后院火起,亲率秦军向赵、魏、韩联军殊死反击,将三晋联军一直赶到魏国的河南长城。在修鱼两军再战,樗里疾大败三晋联军,结束了东线的战争,为秦国解决西部的义渠创造了条件。 

楚怀王组织的这次七国合纵攻秦战争虽然没有取得胜利,但却打击了秦国的声势,对秦国的国力也有相当大的削弱。同时,楚怀王由于被推为七国合纵的纵长,已有霸王之相,楚国在中原各国中的地位大大提高。 


2006-8-31 18:37 回复 
 
云连徒洲
1位粉丝
 3楼


楚怀王十三年(公元前316年),楚国西方的巴、蜀两国相攻。巴、蜀两国占据的西南地区有肥沃富饶的成都平原,楚国一直都想得到这个地区。原先,位于巴、蜀东方的楚国要想进攻巴、蜀,就难免处于仰攻状态,再加上山高水急,楚国对巴、蜀的进攻是十分困难的。后来,楚国在与秦国的争夺中取得胜利,占领了巴、蜀北面的汉中地区,对巴、蜀产生了压顶之势。但是楚国却无法通过苴国占领的剑门进入巴蜀腹地。此次,苴、巴联合抗蜀,苴、巴不利,眼看就要被蜀国战败,楚怀王命人与苴、巴两 

国国 君联系,表示楚国愿意出兵帮助苴、巴战胜蜀国。胜利后,愿与苴、巴平分蜀地。苴、巴两 

国国 君知道楚怀王的野心很大,一直都想通过汉中进入巴、蜀腹地。如果楚怀王入蜀,必然是巴、蜀、苴全灭。苴、巴拒绝了楚怀王,向与巴、蜀隔着楚国汉中地的秦国求救。对于这个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秦惠王当然不会错过。秦国与巴、蜀隔着楚国占领的汉中,只有绕道陇西才能进入剑门。此前,秦国和楚国都曾经试图进入巴、蜀,但都没有成功。苴、巴两 

国国 君以为秦国路远,战胜蜀国后,不易久留,难以为患。不想,秦惠王派出张仪、司马错率领秦军精锐进入剑门,灭掉蜀国后就把苴、巴两国也灭掉了。秦国占据巴、蜀,让楚怀王十分愤懑,命令汉中的楚军向巴、蜀进攻,与张仪、司马错发生激战。但由于两条入蜀的通道都被秦军控制住了,楚军难以攻入,只得作罢。此后,楚国在西部与秦国的争斗更激烈了。 

楚怀王十四年(公元前315年),燕太子平向子之进攻,燕国陷入到内战当中。赵武灵王和齐宣王插手燕政,使燕国的局势更加动荡。 

楚怀王十六年(公元前313年),秦国通过一系列的军事打击,使韩、魏与秦国结盟。秦惠王希望通过与韩、魏联合,对楚国形成西、北两个方向的夹攻,以抑制楚怀王咄咄逼人的攻势。 

楚怀王联合齐宣王和宋王偃对抗秦、韩、魏。齐国和宋国对魏国的河南地一直念念不忘。尤其是齐国,在齐闵王时已经与秦、楚形成了联合攻魏的局面,而且楚国已经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结果由于邹忌与田忌的内战而使得齐国没有分得攻魏胜利的一杯羹。 

楚、齐、宋集团与秦、韩、魏集团形成后,双方都积极调兵遣将,准备打赢这场战争。 

楚怀王十八年(公元前311年),楚怀王命令柱国景翠出方城进攻驻防韩国雍氏(今河南禹州东北)地区的韩军。雍氏地区的陉山是个十分险要的关隘,迫近韩国的都城郑,楚威王曾经占领过这个地方。在楚怀王即位之初,魏惠王就派人夺取了陉山这个要塞,楚怀王对此一直耿耿于怀。此时的陉山已经易手到了韩国的手里。由于陉山是韩都郑的西南门户,韩国在此驻有重兵。 

景翠对雍氏、陉山的进攻十分猛烈,韩军难支,韩都郑告急。秦惠王和魏襄王分别派军,从西、东两个方向包围景翠。楚怀王命令汉中守军压制秦国的巴蜀地区,不让秦军从巴蜀出兵攻楚。楚怀王另派一军进逼秦国在秦岭、崤山之间的重要通道武关(今陕西商南西北),阻击秦军从此攻击楚国的南阳地区。楚怀王另派一军,在齐军的加强下,攻击函谷关以东、秦军占领的河南曲沃(今河南三门峡西),意在卡住函谷关,切断进入河南的秦军归路。 

楚怀王的战略意图非常明确,就是要卡住秦国东向的两个交通要道武关和函谷关,切断入韩秦军与秦国本土的联系,全歼这支秦军。 

与此同时,齐、宋联军进攻魏国的河南地,攻取了魏国的煮枣(今山东东明南),解除了魏军对宋国商业城市陶(今山东定陶)的威胁。 

秦、韩、魏与楚、齐、宋的战争全面展开。战争初期,无论从战争态势,还是战役进行,秦韩魏联军都处于明显的劣势。 

由于楚怀王切断了秦国通往韩国的两条交通要道,入韩秦军因归途被断而人心惶惶,战斗力受到严重影响。而魏军和韩军在楚、齐、宋的猛烈打击下,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更重要的是,由于汉中楚军对巴、蜀的压迫,驻守巴、蜀的大量秦军精锐部队出不来。楚国在武关方面的军事长官是名将屈丐。屈丐不仅指挥围攻武关的楚军,还统一调度汉中、南阳的楚军,负责楚国别都鄢(今湖北宜城东南)和工商业城市邓(今湖北襄樊北)的防务。屈丐负责的是楚军在这次大战中最大、最重要的一个战区,手下有大量的楚国高级将领,楚国的精锐部队也尽归屈丐指挥。楚怀王的打算是先歼灭入韩秦军,制服韩魏,然后从武关打入秦国,迫使秦国放弃对巴、蜀的控制权,因而对武关战区十分重视。 

秦惠王在对整个战场形势进行研究后,也决定把秦军扭转战局的突破口选在武关。函谷关一带的秦军和楚、齐联军正在进行拉锯战,在短时间内很难决出胜负。秦军即便获胜,夺取了东出函谷关的通道,通过这条通道也只能进入韩国境内,面临的还是与楚、齐、宋混战的局面,并不能扭转战争的整个局势。武关方面的楚军与汉中守军对秦国的压制力很大,如果屈丐攻破武关,北犯咸阳,秦国上下必定会为此而动摇,咸阳是一个不设防的城市。而如果秦军能够战胜屈丐、打败武关楚军的话,整个战争形势就会急转直下,产生对秦国极为有利的局面。战胜屈丐,秦国不仅可以解除武关的压力,还可以西面与巴蜀夹攻汉中,东面直击楚国的南阳地区,压迫鄢、邓、宛、叶,从背后掏取楚国的方城守军。秦军更可以继续向南,直取楚国的都城郢。秦惠王知道,楚怀王也深深懂得武关战区的重要性,派出了楚国名将屈丐镇守此地。再好的战略构想只有完成才能发挥作用,否则就只能是空想。秦、楚对武关地区的争夺是这场大战控制与反控制的关键。为此,秦惠王决定亲自去请老将魏章出马。 

魏章就是魏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