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修都江堰”的八大疑点


blueski推荐 [2009-7-2]
出处:《精神文明报》
作者:不详
 

一、天府形成之因,是因为有了都江堰,有了穿过成都的“二江”(二条人工河)。秦惠王之所以没采用张仪先灭韩的主张,而采用司马错的先灭蜀主张,是因为司马错列举了一个诱人的事实:蜀国是天府,是物产丰富、水旱从人的天府。秦惠王正是垂涎天府,才出兵灭蜀。如果蜀没有都江堰,没有天府,秦王不可能出兵。天府肯定形成于秦灭蜀之前(公元前316年之前)也就是说,都江堰开凿是在秦灭蜀之前。

  二、秦不可能在灭蜀后60多年才派秦人来修都江堰,来创造一个天府。当时,战争急需一个提供军需物资的基础。秦按理应当在灭蜀后马上修都江堰,马上制造天府。为什么要不顾战争急用,而要等灭蜀后60年才修都江堰,才创造天府呢?答案只有一个,都江堰不是秦人所修,而是秦灭蜀前早就存在。

  三、郑国(人名)是韩国人,以间谍身份到秦国去修郑国渠,目的是消耗秦的物力、人才、财力,使秦削弱。秦王发觉后,要杀郑国并停止修渠。可是工程已修了一半,投入了大量财力人力,秦王听从郑国意见,才继续修完。秦国在此战争时期,不可能自己削弱自己,在修郑国渠的同时,又修都江堰(按一部分人的观点,都江堰始凿于秦昭王五十一年,即公元前256年,而郑国渠的前一半工程凿成于秦始皇元年,即公元前246年,)二者岂不同时吗?况且,那么浩大的工程,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决非十年八年内就能完成。当时战争频繁,秦国内政治斗争激烈,不可能同时修两个大的水利工程。秦国假如有水利专家,为什么又要使用韩国的水利专家郑国呢?

  四、郑国渠在秦史书中多次出现,记载详细,大肆宣扬,而秦史书中对所谓“秦修都江堰”一事只字不提?秦王不可能对这件功盖万世的事,谦虚地隐而不报。李冰是郡太守,地位很高;郑国是普通工匠,地位很低。秦史中只记郑国而不记李冰,是舍官述民,这不符合秦史官的写史原则。

  五、《史记》、《汉书》都将都江堰的开凿时代,排在大禹治水之后,西门豹治水(公元前440年)之前,更比郑国渠的修建早很多。按《史记》、《汉书》记载,都江堰、郑国渠不是同时由秦国修建。

  六、《史记》、《汉书》、《蜀王本纪》,都不把凿都江堰的功劳,记在秦王账上。《蜀王本纪》直接记载“决玉山”的是蜀王“鳖灵”(即丛帝,古蜀国王之一)“决玉山”也就是凿玉垒山,或者说是“凿离堆”,今与玉垒山脱离的一块山体,即离堆。

  七、《蜀王本纪》把蜀王鳖灵作为“决玉山”的人,而只是在蜀王之外附说了一下蜀守李冰“作石犀五枚,以厌水精”。石犀厌水精,带有迷信色彩,不是科学。

  八、古蜀国的开山老祖宗蚕丛,在蜀人土著心目中有崇高地位,这有三星堆出土的商代的大量灿烂文物,特别是青铜纵目人为物证。

  蚕丛即纵目人(古代羌人),二郎神也是纵目,二者实为一人。故二郎庙(即后人呼为二王庙者)大殿,几千年来供奉二郎神(文革初期才毁坏),故二王庙内有蚕陵(蚕丛遗址),二郎神在宋代就割据了两川。三星堆古蜀玉蚕丛的玉璋形兵器,与二郎神独特的兵器———三尖两刃刀,极其相似。二郎即蚕丛,即古蜀治水治蜀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