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讨论


blueski推荐 [2011-1-24]
出处:南孔翰林院
作者:不详
 

推荐人:
慕鸿
May 11, 2005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对于诚实在人追寻知识过程中的重要性在此讲得十分透彻,是国人学子所通晓的名言。老师所教导的,都明白了吗?明白了就说明白,不明白就说不明白,这才是一个有真知的人。那明明不明白却要说来头头是道的是真正的蠢人,因为被骗的恰是自己。在任何事情上,哪怕是听来最崇高最正确人人都赞赏的,如果没有真的明白它的意义,那就应该老老实实地说:我不明白!这才是一个可能走向真智慧的人。

 

推荐人:
风林秀
May 04, 2005


推荐: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其实对“色难”一词有深刻印象却是来自一个小故事。老师出一个上联:色难。学生大大咧咧回答:容易。老师拍案叫绝。其实这就是一个笑话。该对联只能算诡巧,对仗工整,意思却大相径庭。色难:表示脸色难看。其实子夏对孝道的一种理解就是:尊长身体不舒服了,晚辈尽心尽力服侍,这就是孝道了。其实不然,孝道最难的是让尊亲保持和颜悦色。从古至今,这是最难做到的。现在电视里经常有这样一则小广告吧。一位在家中的老人等来儿子、女儿、孙子的若干电话,都是问寒问暖,却没有一个回家。老人叹气:都忙。其实父母需要的不是物质的满足,而是精神上的充实,正所谓天伦之乐。这一点,从古至今,做的好的也只有一人:老莱子。老莱子七十岁还装孩童在父母前面嬉戏,以娱双亲。因此老莱子能跻身二十四孝。尊亲色难,小子尚觉容易否?圣人知道“色难”不易解,故“里仁第四”再强调: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但与“色难”相比,其蕴意稍差矣。

 

推荐人:
慕鸿
April 28, 2005

 

很高兴你有留言,可否有劳你写一两个贴子和更多的读者分享呢?

 

推荐人:
风林秀(QQ:349404350)
April 28, 2005

 

我能提点建议吗?我很崇尚孔孟之道的。我觉得单纯摘录没有意思,可以推荐一些关于孔子的一些趣闻轶事的。 比如有一个小故事:孔子过独木桥,对面走来一老农,肩挑一担泥,子路要求老农让孔子先过,老农说,对上我的对联你们就先过。老农的上联是:一旦(担)仲泥(重泥)拦子路?孔子与众弟子默然。 还有就是可以自己写一些有文化底蕴格言激发大家的兴趣。 我先抛一块小砖头。少年立志,七岁项橐敢为圣人师。暮年立志,七十重耳终成霸主业。 注解:都是春秋时期故事。传说老子曾化名项橐(7岁孩童)筑土城挡车,点化孔子;晋国公子重耳周游列国,70岁方立国。 (欢迎讨论)

 

推荐人:
慕鸿
April 27, 2005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这里子夏所说很得圣经之精髓也!一切的知识,一切的智慧,一切的清明,均来自神;而一切的愚昧,一切的的迷信,一切的昏昧,均不是属神的,乃人类的罪所引发的后果。圣经告诉我们:认识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就是因为神乃是智慧的源泉。始祖亚当被造时就充满了智慧,有能力管理地上的一切,因为在罪进入人类之前,他与神(智慧的本原)之间没有阻隔。那么,何谓仁德呢?圣经告诉我们,仁德的标准就是符合神之命令者。神本身即是好的定义,仁的定义,善的定义,即GOD IS GOOD。所以,由于神同是仁德与智慧的本原,所以,当一个人广泛地学习知识,坚定地追求真理,诚切地探求疑问,仔细地思考反省,那么,他离仁德就越来越近了。

 

推荐人:
慕鸿
April 13, 2005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孔子说,君子有九方面的考量:1)看要考虑能看清楚;2)听要考虑能听明确;3)自己的面貌要考虑现出温和亲善;4)自己对人的态度要考虑表现得亲切谦虚;5)说话要考虑很诚恳;6)做事要考虑很认真;7)有疑问要考虑不耻下问;8)发怒时要考虑后果;9)利益摆到了面前时要考虑是否是自己当得的。我的想法是,这些做人的具体要求是多么的好,同时又是多么的难啊!尤其要能够自然而然地做到,太不容易了,这必需是内在的君子修养所表现出来的君子的特色,内在若是小人,难免就会在外部显露出来。我在第三点上常做不到,心里高兴时可以做到,但有什么委屈时,脸上就现出了不开心,就不温和了。自己完全知道是错,但要改实在不容易。我常看到自己身边有朋友亲人能比较符合这几点要求,真是羡慕呀!愿每位读者朋友都在日常生活中试一试,看自己能否达到君子的要求。

 

推荐人:
慕鸿
March 24, 2005


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的这几句话对我们有现实的意义。年青时最容易使人走坏道的就是色。一旦深陷色网,往往难以自拔,失去了大好青春,容易毁掉人的一生。成年人则要警惕不要盛气凌人,和人争竞高下,年纪大的人则要小心一个“贪”字。

 

推荐人:
慕鸿
March 22, 2005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有人问孔子,应不应该以德报怨,孔子就说,如果你以德报答怨恨你的,那怎么来报答对你有德行的人呢?所以你应该以正直去回答怨恨你的,却以德行去报答对你有德行的。孔子的想法比那种“爱憎分明”的“革命人”要高一个层次。“爱憎分明”的“革命人”是要以怨报怨,他骂我,我也骂他,他打我,我也打他,他对我卑鄙小人,我也对他卑鄙小人。孔子高一层,说,虽然他卑鄙,你却还是应当按着正当的方法去对待他,不能也和他一样卑鄙。但也不用对他好,只应该对好人好。这两种想法都是我们人的正常想法,孔子的高尚一些。但耶稣却教导说:要爱你们的仇敌,要甚至为仇敌向神祈祷。他并且给我们榜样,在我们还是罪人时为我们在十架上受死。耶稣的教导超越了我们人的局限,是来自天上的福音。该如何去做呢?请记住神验察所有的人心。

 

推荐人:
慕鴻
February 22, 2005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孔子的這句話幾乎家喻戶曉﹐那就是君子喜歡幫助別人去成就一件美好的事情﹐比如幫助兩個有愛情的人結成婚姻﹐幫助很想上學卻有困難不能去上的小孩讀書﹐幫助行動有困難的老人家出去走一趟看看河邊景色﹐給買買菜﹐做個飯﹐等等﹐美好的事情可大可小﹐天天在我們身邊﹐順手也許就能幫人一把﹐自己量力而行﹐並不費大力﹐何樂而不為呢﹖孔子又說﹐(君子)不成人之惡﹐比如﹐有小偷要去偷東西﹐讓你幫忙望風﹐你當然不應該去幫他成就這樣的惡事。或有人讓你去幫他打人﹐殺人﹐或讓你參加虐待小動物﹐或去陷害某人﹐幫助人說謊做假證遮蓋罪行﹐許許多多的惡事可能在我們身邊發生﹐要我們去參加幫忙成就惡事﹐我們當遠離這樣的人和事。而小人則恰相反﹕別人美好的事不去幫忙﹐反而很熱心幫忙別人的壞事。

 

推荐人:
慕鴻
February 17, 2005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交朋友在人的一生中十分重要﹐一方面﹐所謂近墨者黑﹐和沒有德性的人常常接近﹐難免自己也受了影響﹔二方面﹐往往是親近的人容易傷害自己﹐所以和無德之人走得很近﹐容易受他傷害。孔子教導說﹕有三種朋友是有益的﹕正直的朋友﹐肯諒解不棄你而去(忠誠)的朋友﹐見多識廣有知識的朋友。另有三種朋友是有害的﹕喜歡扭曲巧辯的朋友﹐善於奉承拍馬的朋友﹐不誠實很狡詐的朋友。

 

推荐人:
慕鴻
February 14, 2005


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孔子教導我們﹕君子看事情是看何為義﹐即何為對何為錯﹐而小人則不然。小人看任何事情都只看自己是否有利可圖。

 

推荐人:
慕鴻
January 28, 2005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孔子說﹕僅僅了解了真理的人﹐不如那愛好真理的人﹐而只是愛好真理的人﹐又不如那在真理中得到真心喜樂的人。是啊﹐有些人講起道理來一套套的﹐完全懂得這些道理﹐卻對這好的道理沒有喜愛﹐當然就不去執行了。也有比較好的人﹐不僅懂道理﹐還挺愛好道理﹐覺得應當執行﹐但執行起來比較累﹐不是最情願。那最好的一類人是既懂得道理﹐也愛好道理﹐覺得應當執行﹐並且他執行起這道理來﹐覺得在其中有很大的歡樂﹐不執行反倒不快樂了。

 

推荐人:
慕鴻
January 21, 2005


『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君子是怎樣的人呢﹖孔子又指出一點來﹕就是吃什麼都不吃太飽(顯出心裡不是貪得無厭)﹐居住也不求奢華安逸(顯出不懶惰)﹐做事情很勤奮努力(多做)﹐說話卻很謹慎(少說)﹐見到懂道理的人或讀到有道理的書﹐就好好地請教改正自己(好學而親善)﹐這樣的人就稱得上是君子了。這幾樣都是對人自己有益的﹐也完全符合聖經的教導。

 

推荐人:
慕鴻
January 14, 2005


『8』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孔子說﹐君子對這三件有敬畏之心﹕天理(聖經裡告訴我們﹐就是神的旨意)﹐在高位的官長(聖經裡也告訴我們﹐並不是這些高位之人自己有什麼值得人推崇﹐而是神允許他們來管理事務﹐維持秩序﹐所以我們應當對他們有敬畏之心)﹐以及聖人的教導。而愚昧的人因為不懂天理的存在﹐所以就對天理(神)沒有敬畏﹐又不肯尊敬官長﹐並且還藐視聖人的至理明言。

 

推荐人:
慕鴻
January 13, 2005


『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向孔子請教孝的意義﹐孔子教導說﹕今人所說的孝﹐其實只是說要給年老的父母提供生活之需(將他們養活)。可連狗和馬我們不也養活它們嗎﹖如果心裡對父母沒有一個敬字﹐那和養活狗馬有什麼區別呢﹖這裡孔子的教導也印證了聖經裡的十戒之一﹕要尊敬父母。聖經裡一語道破這一個敬字﹐不是單單給點錢﹐不是單單做點樣子﹐而是從心裡尊敬父母。一個人如果連生育自己的父母都不尊敬﹐還可能真地尊敬神或任何人嗎﹖所以﹐尊敬父母是做人的基石啊。

 

推荐人:
慕鴻
January 12, 2005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就是說﹕有德的善人﹐不會是孤家寡人﹑眾叛親離的﹐而是有別的人願意成為他的朋友。如果一個人上尊君王領袖﹐下顧後輩弱小﹐旁愛兄弟姐妹﹐就是懂得“禮”這個字了﹐一個懂“禮”的人多數別人也會喜愛他﹐他自然就有親和力了。

 

推荐人:
慕鴻
January 11, 2005


『8』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碰到了應該和他講話的人卻沒有講﹐就可惜了﹐失去了一個可認識的朋友﹔和不應該和他講話的人去講心裡話﹐就是講錯了話﹐是失言了。智者和當講的人講話﹐不理不當講話的人﹐就是恰到好處了。這真是至理明言啊﹐要有這樣的智慧真不容易﹐但在現實生活中十分必要。

 

推荐人:
慕鸿
January 10, 2005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所說的詩(詩歌)﹑禮(道德規範)﹑樂(音樂)確實是一個人成為君子的基石。讀詩會啟發人的心向善(興)﹐學禮使一個人懂得尊敬天地﹑首領﹑父母兄弟﹑朋友師長而形成堅定的品格﹐聽音樂則使人心靈安靜。我自己個人的感受﹐是這三樣在我的生命中不可或缺。

 

 

推荐人:
莎贝达
November 06, 2004


子曰:[君子不器]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君子不器",人不应成为特定的机械或工具。看来孔子是很早就反对人本质的异化的。一个活泼泼的生命怎应变成工具或一个"螺丝钉"呢?专业精神和团队意识都不该忘记和抹煞个人的生命和意志。工具和"螺丝钉"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人拼命奋斗的目的就是应该成为一个人。如果你甘心做一个别人或大众的工具,那么你也不应该让别人或大众像你一样成为工具,而是为了他们更像个人样。我们赞美"孺子牛",但不应该过分赞美,以致人家都不好意思不一辈子做你的"孺子牛"。其实在现代社会,人人都是别人的工具,同时也是通过做别人的工具换取个人的自由。另一个角度马克思已经说了"别人的自由正是个人自由的条件"。 在"为政第二"里,孔子又提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句话可以和"君子不器"连起来读。他说的是爱与自由。在对待人上,君子博爱而不偏袒阿私,小人偏袒阿私而不博爱。同样,在对待自己的成长上,君子要成为全面发展人而不要成为器械,小人成为一件器械而不能全面发展自己。这里"君子"、"小人"倒不必看做什么阶级意识,只是把它当作孔子赞扬什么,反对什么似乎更容易理解。因而,我相信孔子在法国大革命前就已经举起"自由、博爱"的大旗了。

 

推荐人:
莎贝达
November 06, 2004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孔子说:看一个人在干什么,看他走过的路,看他的爱好,就能看透一个人。并连续说"人焉廋哉",是说:人还能躲到那里去呢?不用去看透别人,先看看自己吧。要认识自己,就看看自己过去的经历、现在的所为和心中的梦想吧。其实人的一生就是被过去、现在的所为和对将来的希望决定的。你还能怎么样,你还能到那里去,你还能实现什么,都这样被你自己决定了。我不禁也要"人焉廋哉"了。

 

推荐人:
莎贝达
November 06, 2004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在论述"孝"时,先说道"无违",无违于礼。但要心中有敬,还不能脸色难看。否则就不是孝。 《杨注》[礼记祭仪篇]说道:"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按照规矩行事、脸色好看只是外在的,要由内在的"敬"来支撑。这里的"敬",即"深爱"也。 因此,往常说的"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似乎还没说透。应该说:人有"深爱",才显得外表可爱、美丽。 当我们在自己所爱的人和事物面前,都会面有愉色,这时我们就是美丽的。如果我们能够博爱,深爱,恒爱,那么我们就会越来越美丽。林肯说"人到四十岁,应为自己的脸负责",此话不虚。我们常看到有的人年少的时候很精神,到了一定的年龄却变丑了;而有的人年少的时候很不起眼,岁数大了却变得英俊漂亮了。其中的奥妙大概就是心中是否有爱的反映吧。

 

推荐人:
莎贝达
November 06, 200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想完全可以把《论语》中由年龄描述的个人成熟阶段那句千古名言,当成人生的六大境界来看待。 第一境界:"志于学"。学什么?学习解放自己,学习规则,学习磨炼自己的性格、意志、毅力,按规则行事。让自己的主观意志和客观规律相符。这就象孩子学走路一样,需要长时间的调整,"学而时习之"。孔子这句名言提到六个十年,是说每经过一个阶段需要十年十年。现代科学已证明完全掌握一门技术,一般都需要十年。 第二境界:"立"。主要意思是说一个人有了明确的人生观念,掌握了生活的基本技能,知道怎么做,并能够那样去做。一般人都理解成家立业,也可算为一个表面的标志,但不一定谁都能做到。 第三境界:"不惑"。即使你确定了人生观念,掌握了基本生活技能,也成家立业了,但还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各方面的影响,如果到了四十岁,你还处于犹豫徘徊时期,那一生就不会做出什么象样的事情了。四十岁,人必须坚定自己的信仰,成为事业上的专家里手,毫不犹豫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第四境界:"知天命"。我觉得最好的标志就是安居乐业。知道自己的潜力和局限性,安心生活,安心工作,乐在其中。很多不到50岁的人说自己现在就是"安居乐业",其实还是会受到许多外界诱惑,容易不自量力,或妄自菲薄的。 第五境界:"耳顺"。一个人越能成为自己,就越能听到不同的声音。"不惑"是心不迷惑,能够坚持自己,但"耳顺"却还需要修炼。外界什么流言蜚语,谩骂诽谤,都能象大人对孩子一样一笑了之,不仅需要的是定力,更主要的是心胸和爱心。举个例子说,如果不爱自己的孩子,你对孩子无理取闹的话就不会"耳顺"。 第六境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最高境界,孔子说要到自己70岁才达到这种境界,而孔子只活了72岁。它指的是什么?是自由,是符合规则。能够把各种规则便成本能,下意识地按照规律行事。而不是一般人理解的打破束缚,完全的解放、放任自流,为所欲为。这需要经过一生的磨炼,并不是知道什么是规则,就能按规则办事。所以我现在还是认为"知易行难"。孔子说的这个境界是你已经不需要意志、毅力去控制自己,完全游刃有余了。状态是平静的,既不洋洋得意,也不勉为其难。

 

推荐人:
莎贝达
November 06, 2004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一句,一般被认为孔子重视人治而否定法治。其实也可以理解孔子列举了两种治国方略。对人来讲,德的要求比法的要求高。一般人都是在德的范围内被规范,犯罪的人毕竟是少数。如果对于人的所有过错,都用法来控制,实在是简单粗暴的一种弱智行为。 有的孩子爱动手打人,做家长的如果只一味地采取强制措施,不但没有效果,反而会使打人成为孩子威胁大人的一个手段,因为他知道打人是让父母生气的一个手段。只有从孩子的内心了解他打人的动机,正确引导孩子做合乎人际规范的行动,知道什么是羞耻,发掘人本身具有的隐恻之心,才能有好的效果。这样做虽然很难,但应努力去做,因为孩子不是牲畜,而是人,你也不是牲畜,是人。治理国家,提倡道德,难道不也应该这样做吗?

 

推荐人:
莎贝达
November 06, 2004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为政》中"思无邪",正如《学而》中"巧言令色",全是不要虚伪的意思。做学问,不能虚伪;做人,不能虚伪;做官,也不能虚伪。这是一以贯之的要求。 政治家常和"谎言"连到一块儿。有人问某名人是否愿意从政,答曰:"不愿意从政,因为我不愿意撒谎"。话很偏激,但做官的的确很容易走向虚伪。特别是团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冲突时,更容易如此。比如"大公无私"、"贡献"本是奴隶主的口号,井田制和税收就是例证。但当时似乎还看不出多大的虚伪,现在有些人大喊这些口号,干着假公济私的事,实在令人作呕。但凡举的旗帜和走得路是两样的政团和组织,总是不受人欢迎的。 一位经济学家说:"我只说真话,否则我宁可不说"。对此,我很欣赏。但我还想加一句话是:说真话,也要"以礼节之"。

 

推荐人:
莎贝达
November 06, 2004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如果我们出门旅行,一般都愿意跟一个导游走,并愿意付钱给他。导游为了整个旅游团的利益,要调整个别人的意志,以保证时间,保证一般人的消费水平,这大家都能理解,也能服从。但一个导游如果为了私利,不顾游客的利益和心理,一意孤行,敷衍了事,顾客肯定会不听他的。 我想这个导游就可以算是执政者(当下的领导)的原型。执政者做的是一份职业,职业的本质是服务。所以,当官的不要抱怨辛苦,因为那是你的职业,否则你就不要当官,去当兵好了。当官的工作实质是为大家服务,它服务于个人,更要服务于团体。当团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发生矛盾时,它能维护整体的利益并将个人的损失减少到最小。但是如果当官的做事不公平,不公正,甚至假公济私,人们自然就会对他离心离德了。 当官的德是什么?真正地以人为本,真诚地服务于全体,服务于个人,做事符合规则。如果能这样,人们自然就会服从你,并象众星拱月一样团结在你的周围。 另外,补充一句是人各有志,并不是谁都想当领导。世界上出现了领导这个职业,纯粹是无可奈何之事。如果总统把国家治理得非常好,能有几个人去关心国家大事,不想享受天伦之乐的呢?

 

推荐人:
莎贝达
November 06, 2004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从<学而篇第一>的首句"人不知而不愠",到本篇最后一句,又进了一步,叫做"患不知人也"。也就是从对别人的愤怒转到对自己的忧虑,其实是从关注自己转到关注他人。  在本篇的首尾句中间的话中,谈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后,指出"患不知人也",让我们感到很自然,否则理解起来就会很难。  模仿《论语》的开篇,做本篇的结束语吧:知人,爱人,人与人和睦,难道不是很愉快的事吗?

 

推荐人:
莎贝达
November 06, 2004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此一句,我将其意译为:对待富人,不能谄媚,最好自己能自得其乐;对待穷人,不能傲慢,最好要以礼相待。做这样的人,需要经过"切磋琢磨"一样的锻炼和修养,才能达到。懂得这些道理后,才可以学诗。   今天有几个能做到不谄媚,不抱怨,自得其乐的人呢?有几个真诚地以礼相待那些弱势群体的人呢?如果这些做不到,还读什么诗歌呢?这样做起来,很难,但确应该这样去磨练自己!

 

推荐人:
莎贝达
November 06, 2004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礼之用,和为贵"。都知道"温良恭俭让"好,但我们又在生活中难以完全做到。就是对于孩子的这种教育,也一直很尴尬。估计大家普遍的心理是:  我希望我自己的孩子温和,但又怕孩子懦弱,相信活泼才是健康;  我希望我自己的孩子善良,但又怕孩子受人欺负,相信恶比善有力量;  我希望我自己的孩子恭敬,但又怕孩子缺乏自信,相信骄傲也是一种美德;  我希望我自己的孩子节俭,但又怕孩子受苦,相信钱花了才是自己的;  我希望我自己的孩子谦让,但又怕孩子吃亏,相信平等才是应该的。  看来在生活中一味地"温良恭俭让"是行不通的了。有子也看到了这一点,他说:"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意思是知道和顺为贵,便一味地和顺,不用礼法节制它,也是行不通的。就是说有了好的愿望,还要有好的方式去表现出来。不恰当的、过与不及的"温良恭俭让""不可行矣"。 有子接着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也讲的是掌握好分寸。  守信用是好事,但你事先的承诺要适当,谨慎说话,不要一味地承诺,只承诺你能尽心做到的事情,什么都承诺或什么都与自己无关,并不是正道。只有掌握分寸的承诺,才是可行的。  对人恭敬,也要符合礼节,不够恭敬或过分的恭敬会带来耻辱。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这句不好理解,分歧较大。我认为应是:结婚找到的对象,是自己的亲属,就能靠得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亲上加亲"、"知根知底"的意思。我们可以理解为;婚姻是好事,但只有夫妻之间很亲密,这个婚姻才是牢固的。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此句也是讲生活要掌握分寸的。是说,别吃太饱,别住的太安逸 ,做事要警敏,说话要加考虑,动静结合,一张一弛,按照正道不断纠正自己的生活,这就是好学。  《论语》表面上看起来是支言片语的杂烩,但是每篇、每段、每句基本上都有联系的。这样读起来,才能更准确地理解《论语》,才能对《论语》作出正确的评价。

 

推荐人:
莎贝达
November 06, 2004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话让人非议特多。其实我想孔子的话是对的,估计是经过实践检验过的关键看你怎么理解。  这里的前提是长辈是正确的,这也较符合实际情况,一般来说,长辈自然比晚辈有丰富的人生经验。那么有长辈的时候,要想上下合睦,晚辈要听从长辈的;长辈不在了,自己的主张也要缓行。这不仅仅是感情问题,也是方法问题。他讲"父在,观其志",也就是说你的"志"可能与"父"不同。他没说永远不让你实行你的"志",只是在"父没"几年内,不要改变"父"的规矩。几年后,才可以实践你的"志"。这才是对长辈的尊重,这才能处理好父母兄弟的关系。另外你的"志"也应放在新的情况下慎重考虑考虑,而且应是多年的考虑。  这句话用在政治上,与其说孔子默守陈规,不如说他有大智慧。一般来说,过激者总是令人讨厌的。"父"能存在那么长时间,自然有它的道理。另外,墨守成规并不是什么贬义词。如果前辈做的是对的,而且符合时代的发展,坚持下去,就是功绩。而想改变策略的当权者在"父没"之后,应该看到"父"的影响和整个环境仍是强大的势力。如果迅速改变现状,必然阻力重重,夭折难免。莫不如"三年不改父道",认真观察,等待时机的到来。时机一到,自然势如破竹。  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和平的生活不变,是好事,变也要渐变。在这一点上,人们都喜欢抛物线,不喜欢折线。

 

推荐人:
莎贝达
November 04, 2004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乔伊斯大致说过:如果把自己的脐带和母亲的脐带连起来。再把母亲和姥姥的脐带连起来,如此连下去,就会使脐带像一条电话线,你能打电话一直打到天堂里去。 父母去世,脐带就断了,只有缜密的情感才能连接上。所以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这是培养孝道的一个好方法。 孝,是人间上下关系的和睦。上下关系和睦,左右关系自然和睦,因此孝道是道德之基。

 

推荐人:
莎贝达
November 04, 2004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这句话歧意颇多。我想可有如下解释:"轻率的习性在为人上不能使人敬服,在学习上也不能稳固。要尽力、守信。没有不象自己的朋友;有过失不要怕改正"。我理解此句中,"学"当学习文献或"学而不习"讲,是孔子不主张的"学"。但後一句话总好像没有什么联系,似乎不通。也许句读有问题,或抄写有误。如果将此句颠倒一下为"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过则勿惮改。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翻译起来就顺了"轻则不威,学则不固,过则改。只要你忠信,朋友也会忠信"。 这不过是我的主观臆断,原文到底如何,我不知道。索性姑且不管它,只看本话透漏出的信息: 1、在待人处事上,要稳重不要轻率,否则你是没有力量的。 2、在学习上,要复习,要实践,要先学好做人,道德第一,否则你的学习是不稳固的。 3、有错就不怕改。 4、尽全力做事,讲求信用,和高尚的人做朋友。你交什么样的朋友,你就是什么人。君子的朋友都是君子,小人的朋友都是小人。做朋友讲尽心和信用,先从自己做起。善于发现并学习自己朋友的优点;发现朋友身上的缺点,自己也要改过来。 启发是:其一,做事必须周密计划,慎重从事。雷厉风行只应体现在执行上,而不是决策上。如果走弯路,就是走得再快,也不一定比在正路上走得慢者,更早达到目的地。言谈举止轻浮者,也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因为它没有诚心真意。其二,大凡有过怕改的人,总是好面子或懒惰。有过不怕改,才是应该做的。

 

推荐人:
莎贝达
November 04, 2004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现在读《论语》,不再是感到反感,而是感到震惊。第七句子夏的话说"贤贤易色",意思是德比性重要,至少和性一样重要。后面接着说,对朋友要"言而有信",对父母和官长(应理解为好的官长),可以奉献自己的生命。 那么,道德真的高于性命吗?没有了性命,德体现在那里哪?以前我没认真考虑过,现试说之:你的生老病死都依赖于别人,没有别人,就没有你的性命。读书做事的愉快也来自于别人,就是思考也不能离开别人完全独立。对大自然的审美也主要是经过学习来的主体意识的应用。人是一个群体的动物,世界上的一切都不例外。因而,你周围的人群是你应第一考虑的问题,否则你就无法在这里生存,生存也不会快乐。因此,关于人群的规范,道德等问题就比自己的性命重要。这样也就可以理解"不成功,便成仁"、"舍身成仁"的主张了。现在人片面地主张个性、主张特立独行,把人与人之间弄成了人间地狱,哪里还有人生幸福可言。只有每个人在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的基础上,再发展个性,形成自我(这个自我也深深地打着别人的烙印),才能天下太平,个人也才能获得愉快和幸福。是故"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同样,为了人间的和谐,人可以牺牲个性,甚至个人性命。 《论语》提倡道德第一,并不是说道德就是一切。这句话中还说:有道德的人,"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其本义为道德是一个基础,就象小学教育是中学的基础一样。上过小学,"必谓之学矣",是说接受小学教育必然是学了,但并不是说小学就是学问的一切 。  本句还泄漏一个秘密是:与道德相提并论的分别是"色"、"力"、"身""、言"。也就是"身体"、"性"、"语言"。身体的两大重点"性与灵魂"都有了,但人群的规范高于他们。子夏真是把人看透了!

 

推荐人:
莎贝达
November 04, 2004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这是《论语》的第五句和第六句话,是分别说给执政者和学子的。 当今的官员真应该对照查看一下自己的行为,是否真正敬业,是否讲信用,是否不糟蹋纳税人的钱,是否关心爱护群众,是否不扰民? 我倒是看到一些当今的官员,工作马马虎虎,吹吹虚虚,不干实事,说了不算,算了不说;好大喜功,奢侈腐化,劳民伤财,这就难怪他们反"孔"了。 再说做学生的。一些学生整天就知道读书,增长技能,就不知怎么做人。只爱自己,自私自利,唯我独尊,根本没有团队精神,也不管什么人与人的友爱,毫无信用可言。对事情没有深入的研究,就"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而孔子说:学生先要会生活,使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话不多但讲信用,博爱、爱人,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学习知识,增长技能。做学生的不也应该对照孔子的话,反省一下吗? 为什么一些人不愿意按照《论语》所说的去做,大概是因为这么做需要锻炼,要经过艰苦的修行;而放纵自己却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品德不经过修炼,就不会有真正的幸福,正如人的身体不锻炼,就会容易生病一样,更不用说有好的体质了。我说过,做好人难点儿正常,因为你为了身心的健康,就应该在身体和灵魂方面进行艰苦的训练,直到将其变成一种上瘾的习惯和生活方式。《论语》的话,有的看起来的确令人难以做到,如"敬事"、"节用"、"爱人"、"使民以时"等等,但正是难以做到,难以接受的东西,才说明这是人所缺乏,需要加强培养的东西。否则人不会幸福。比如孔子"爱人"思想,对于当今精神常感到空虚的一代来说,就具有启发意义。当你觉得人生无聊时,肯定是你忘了或没有做到关心人,体贴人。至于别人怎么做,你不要管,只要你开始做了,你就会看到你周围人的变化。

 

推荐人:
莎贝达
November 03, 2004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论语》的第三句内容(为人谋,与朋友交,传授学问),与第一句(学、待友、待不了解自己的人)和第二句(上下辈、同辈、学文与做人那个为本)的内容是一致的,因而反省的内容仍是待人和做学问。 反省的目的还是为了真诚。谋事要忠诚,交友要信实,教课要讲经过检验的真理。如果敷衍了事,虚伪欺诈,做表面文章,那就是"巧言令色"了。 此句与前面的逻辑关系是:对于待人,从不管是不是朋友都要保持自己愉快的直觉,到使人与人和睦相处的为人之本的理性,到不虚伪的总要求,再到这里就谈到真诚的具体方法了。对于做学问,如果自己学习,提倡复习或实习,提倡学习做人,提倡做扎实的学问,到这里就说到传授学问,必须是经过实践的,这不仅是愉悦的事,而是需要反省的事了。 从这几句话可以看出,《论语》非常关注真诚地为人和围绕着做人搞学问,这是为人之本,也是快乐之途。或者说要想整个社会安宁,人类生活幸福,个人身心愉快,就要真诚地做关于人的学问,真诚地与人和睦相处

 

推荐人:
莎贝达
November 03, 2004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论语》的第二句话,又把第一句话往深处引进了一步。读书、待人哪个是为人之本。此句指出待人是本。有子说"孝弟也者,为人之本"。上下辈之间,同辈之间,和睦相处,这才是为人的根本,才能不犯上作乱。读书倒是其次的事。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从贾宝玉讨厌这句话,也可以看出他的离经叛道。说到这,又想起薛宝钗论读书的话和她的行事作派,倒真是符合这句话的要求。贬薛褒贾(林)的真意,大概问题不在于这个理念的对错,而在于《论语》的第三句话(巧言令色),待人是否真诚。因而实际上是说:真诚地使上下辈和同辈之间和睦相处,才是为人之本。学习什么?主要是围绕着人和人际关系学习。所有的知识,包括科学、艺术、人文都是为人服务的,这难道不是人本主义吗?

 

推荐人:
莎贝达
November 03, 2004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作人要愉快 2004年 08月08日 做君子,快乐,愉悦,在《论语》的第一句话里是有关系的。做君子,就会感到快乐,就会愉悦。反之,自己总是快乐和愉悦,自己才算是一个君子。 什么是君子?就是有道德、有价值的人。做这样的人无疑会感到快乐和愉悦。当你能把持住自己,愉快地待人,愉快地接受别人,读自己的书,做自己的事,你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一个道德的人,一个愉快的人。 《论语》第一句说的就是愉快的事,强调作人要做一个愉快的人。读书愉快,复习愉快,实践愉快,对待朋友愉快,对待不是朋友的人也要保持愉快。

 

推荐人:
莎贝达
November 03, 2004


人不知而不愠

"人不知而不愠",这是孔子在向"理解万岁"说不!和朋友相处总是愉快的,因为他们理解我们。对那些不理解自己的人,一般我们不认为他们是朋友。孔子说,对后者不要愤怒。和上文相联系去理解,就是仍要快活,至少不能动火。别人了解自己是愉快的事情,不了解自己也不值得愤怒。再说,认识自己,并去实现自己才是君子之道,何必太在意别人的看法甚至于愤怒呢? 我们多么希望别人了解自己啊,但别人了解你又会如何? 首先你觉得自己值得别人了解你吗?你的一切都是可以给别人看,让别人知道的吗?恐怕一般人做不到。因此,我们其实只希望别人了解自己的优点。不过知道自己的朋友又何尝不是对你的误解。 心平气和地面对别人的评价,面对得失。对不了解自己的人不要愤怒,对自己也不要愤怒,默默地走自己想走的人生路,并且感到一种愉快才是。

 

推荐人:
莎贝达
November 03, 2004


学而时习之

"学而时习之",这个习,不管是复习还是实习,都是重要的,也是我们常常忽视的。不是吗?书一本本读下去,总把重读留给将来,但不知将来是什么时候?书读完了,觉得很好,又不按着好的说法去做,经常去做,总是再等等,总是把学习和行动分开,如此学下去岂不成了书呆子?其实在行动上有许多立地成佛的事,比如去掉一个不良嗜好(所以不作也是实践,也是行动)。 学而不能"习之",还有知易行难问题,有意志和毅力问题。但孔子说这不是苦,是愉悦的事情。那么这种愉悦从哪里来的呢?我想是一种观念。只有认为这么做是有价值的,是一件愉快的事,才能感到舒畅、喜悦。 重读一本书的确是像见到长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样,是一件乐事。按着一种正确的主张去做,在实践中体味主张,就象探险一样,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乐事。只是常人不感到老友相聚是一种愉快,不感到探险是一种乐趣而已,他只喜欢独处,只喜欢平安。 这一句话的真意在于人要不断学习,不断复习,不断实习,不断愉快。如果让我翻译这句话,那么就是: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这是一件多么快活的事呀!

 

推荐人:
慕鸿
October 08, 2004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 --摘自<论语>学而

这句的意思是:不用觉得别人不了解自己是最糟糕的事,其实,最糟的恰是自己不了解、不懂得别人。孔子的话真是精辟啊。我的朋友和家人都有认为我太“自私”的,他们说的“自私”此处是特指我总想着让别人了解我,而自己却很少花功夫去努力地了解和理解别人。我是个喜欢说,却听得不够的人,所以得了这样的评语,也是活该。每想到这,我真是很惭愧也很难过。我真希望自己能够改变,能够弥补一点,多倾听别人一点,少觉得别人“不可思议”一点,因为很多别人都实际上觉得我是很“不可思议”的呀。我的劣根性要改是很难的,但虽然难,我还是常读圣人的话,给提醒一下,努力一下,也许进步很慢,很小,但这是我努力的方向是我心里的真实想法。有些美德在有些人做来确实是容易些,在另一些人就难一些。愿意多多倾听别人,这一美德在我真是很难的,所以我特别敬佩有此美德的人。

 

推荐人:
慕鸿
September 02, 2004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摘自论语“为政第二”

好一个“思无邪”! 如此的简单至极,又是如此的难能可贵。这里的“诗”指“诗经”,不仅是文学,其思想也很受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推崇。今天,我们的当代文学难道不也一样很需要这一句话?我们的社会生活不也一样需要这三个字的指导?圣经上说,唯有有一颗纯洁的心的人才能得见神,而神正是真生命的源头。圣经佐证了这三个字的看不见的力量。

 

推荐人:
慕鸿
September 02, 2004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摘自“论语”学而第一

子贡所说的,在我们一般人看来,已是很高水准的道德了,多数人都做不到,那就是:如果我贫穷,能做到不去羡慕别人的财富,不去做无聊的事去巴结财富,能够清高;如果我富有,能做到不自以为是,不去仗势欺人,瞧不起人。但孔子却回答说:这虽然也是不错了,但还有更高的境界,那就是虽然贫穷,却毫不在意,依然心中有欢乐,依然笑眯眯地对待人生;如果我富有,却毫不在意,不但不去欺压人,不骄傲,还能对别人有仁义,有怜悯,能谦卑地尊重别人。孔子的境界关键在于:能够不为贫穷或富有所左右,能够超越以物质来衡量一切的人生观。这一境界确实是很高,比较难达到的。圣贤的话,千年之后,仍然如此清新,回味无穷。

 

推荐人:
慕鸿
August 25, 2004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摘自论语“学而第一”

孔子的修养确实是登峰造极的,单这一句,有几人能做到?我常常不能,总巴望别人能了解自己,有点本领也总想显示出来,让别人知道。其实,这恰恰表现了自己的缺乏自信,也就是修养还很浅。努力吧,暂且想法子能有时或在有些方面能做到,也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