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方式为何久推不转?


blueski推荐 [2011-2-28]
出处:半月谈网
作者:不详
 

吴敬琏这么多年来一直在倡导自由市场的经济理论

在过去30年间,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由大量资本、能源和原材料以及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推动,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较低。这种增长方式被包括国际知名学者在内的许多学者描述为“不可持续的增长”。支持这种判断的理论基础并不复杂。经济增长理论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已证明,经济长期增长的引擎是技术进步而非生产要素。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吴敬琏最近发表了题为《经济增长方式为什么总转不了》的演讲:

“这个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要求已经提出了至少二十八年了,我们在80年代初期就提出了这样的口号,要把我们的经济发展转到以效率提高为基础的轨道上去,在制定二十世纪最后二十年的计划的时候,也提出了这样的目标,这个目标的全文是这样的,是在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到本世纪末,即2000年的时候,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到了2000年的情况是什么呢?2000年的情况是,我们的翻两番的目标超额实现了,但是它的前提没有实现,为什么没有顺利的实现,我们在80年代初期,就提出这个目标呢,在制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时候,曾经做过深入的讨论,当时明确了一点,就是为什么没有能够实现这个转变,它的根本原因在于存在体制性障碍,当时列举了若干个体制性障碍,这个体制性障碍归根到底的一条,就是政府仍然保持着像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那样,过大地配置资源的权力。”

“另一方面,没有能够实现1992年第十四次代表大会说的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在执行‘十一五’的过程中,我们又做过总结,为什么‘十一五’期间,我们经济增长的模式有所改善,但是还是不尽如人意,为什么,是因为有利于创新,有利于创业的环境,经济环境,法制环境,没有能够建立起来。”

在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中,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出口、过于依赖物资消耗、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发展方式问题突出暴露出来,使得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当前更显刻不容缓。落实“促转变”,除了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和第三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外,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重要一环。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后熊国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那些利用先进技术成果建立起来的对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其引致的旺盛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谁抓住了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的先机,谁就掌握了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教授蔡兵认为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在于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之所以要强调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性,是因为我国经济近年来虽然增长很快,但在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上都存在着突出问题,严重制约着又好又快发展的实现。而之所以要强调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因为搞好自主创新工作可以从根本上优化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结构与供给结构。

【即时通会员如是说】

经济增长方式,简约地说,就是资金、生产力技术与人的结合,产生高效而对人类存续有益的有目的的社会生产活动方式。但囿于学识、经验和动机,经济增长方式变得短视而片面。具体地说就是对一部分人有用就用之,并倡之为好的方式,当然也不会顾及受到损害的其他人。现时下,喊经济增长方式很时髦,但有影响的人的小九九可令人不得而知。总体上来说,努力形成与自身资源优势互补、与自身生活相得益彰、与自身传承趋利避害的经济增长方式是最优秀的,也可能会被认为是短见,但只要不被剧烈地变化的经济增长方式,我始终认为是好的。按照吴敬琏的说法,中国经济模式之所以没有转变,就是因为政府对资源配置掌握着太大的干预能力。在市场和政府的权界划分清楚之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几乎是不可能的。——王俊岭

因为行政力量支配过多社会资源,官员三五年一任,追求GDP,更有动力追求“短期发展”,所以资源和人口红利推动的经济增长被选择。行政权力寻租可获得巨大经济收益,远比好好做企业,做新能源,做技术创新的投入产出可观,所以滋生大批赚钱而非做事的人。有损商业环境与商业精神,劣币驱逐量币。——西铭

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日益突出。科技进步的脚步及创新工作的快速发展迫在眉睫,怎么能改变久推不转的困惑,是否应该加大对科研工作的真正时效性的精神及物质的投入,加大对创新工作的鼓励与奖励?——李斐

关于这个问题,大家说得已经很多了,我说两点其他方面的原因。第一,教育。我们现在的本科教育已经高职化了,培养的不是知识分子,而是各种专业人才。比如英语、计算机、建筑这种偏技术的专业年年火,而哲学、法学、文学这种偏人文的专业几乎无人问津。这就导致了,整个社会的软性环境持续好不了,大家毕业了都一股脑去投靠“公司体制”,挣钱去了,没有太多人来考虑整个社会的方向性问题。第二,传媒。现在中国的媒体已经全线娱乐化功利化了,天天围着明星和一线城市转圈,报道二三线城市就是矿难、强拆,难道真是这样吗?这引导了很多年轻人疯狂涌入北上广深杭州南京,而经济的最前线珠三角、长三角的大量中小城市却面临人才短板,经济怎么会转型呢?——马超

经济增长方式不是喊几句口号就能转表的了的,在畸形的政绩观指引下,政府官员肯定会选择能够快速拉动经济的方式,这就是利用资源来发展经济,这种方式简单易行且见效快,在唯GDP的观念中,肯定是政府的首选。所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能仅仅是发文件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改变政府的发展策略,转变地方官员的发展观念。——李特

社会资源配置严重不平等,大量的资源流向了国企,创新型企业缺少资源。——冯晓君

一个有望成为创新人才的学生,务实的说,无非两种发展,一个是紧迫的家庭环境决定自己没有精力等待创新出果实的漫长时间,另一个富裕的家庭环境已经在享受生活或从事简单的裸露的创新方式。好多东西是学习,无法尽释的。最重要的是创新很难在个体中产生,相互之间的影响至关重要,这才是我们社会中最应认识到的。至于资源等配置问题,在历史上看只是制度问题的表面化了,想想看中国的两弹一星,太杰出了!——李晓燕

我们要落实科学发展观,要自主创新。经济增长方式转型需要一定的过程,而非一朝一夕。但如果转型还如“蜗牛速”进行,以大量资源、劳动力推动,那将来必定不乐观。——小潘

政治和经济是两条腿,政治体制不改革,经济增长方式又如何能够推得转?——而且步子迈大了还容易扯着蛋。现有经济发展这种“死命加速”的不可持续增长方式既有保障经济数字的政治目的,更有满足金融政治的现实需要。跟资本讲可持续发展只可能讲到一定限度,子孙后代神马都是浮云,利益最大化才是王道,这与现行政治体制下诉求政治利益最大化的官员往往一拍即合。或许我们在推不转经济增长方式这个齿轮时,不能光喊口号瞎出力,还应看看这些貌似“出力”的“推手”们有多少使的是“反作用力”。——小迷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科技创新,科技创新需要投入时间精力搞科研,现在很多政府部门都注重当政期间的GDP增长,很少有官员愿意投入那么多的资金、时间去支持科研创新的,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同时也要转变官员的绩效考核机制,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程鹏丽

对于传统能源、原材料产业的依赖,可能是制约经济转型的重要因素,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于第三产业的地位该要更加突出,才能体现出经济转型的出来的额效果。这个过程在我国当下也只能是个长期就艰苦的过程,就好像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样。——杨文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衡已经早就有预示了,看看各地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吧,据说大部分都是由房地产开发提供的,难怪现在的房价那么高,连一个小小的县城房价都到5000元一平米的,真是什么都没有房地产好赚啊,就拿现在新出的国八条和京十五条来说,限购、提高利率、提高税收三个核心同时进行,最终结果如何,无非就是造成了房地产市场的暂时萎缩,而房价依然居高,并且是让买不起房的人更买不起房,所以说,我们经常在说优化经济结构,如此的经济结构,大部分人都把钱用在购买房产这种固定资产上,怎么还有可能有很多的钱去投资技术创新呢?试想一下,如果停止北京市商品房的开发建设,将会有多少钱转投到技术创新上,再说了,北京市难道还不够大吗?干嘛还要不断地盖房子来容纳更多的新加入者呢?——冯晓会

口号都打得很响,表面上冠冕堂皇,好像挺靠谱,但是实施起来总是困难重重,难以坚持下去。朝令夕改,制度本身的问题是一个方面,可是更为重要的是实施上的不得力,中央划拨给地方政府的任务,逐级推诿,拖拖拉拉,最后的结果是干打雷不下雨,不见成效。——张欢

就我国目前现状来看,想迅速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还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首先,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急需进行调整和优化。贫富差距大,经济重心偏向于房地产及出口产品,而今,房价也快走到最高点了,再不改善其发展模式,其后果不堪设想。其次,我国经济缺乏自主创新,需要运用科技创新来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最后,是上行下效的作风,导致办事效率的滞后和拖沓。只有解决这些问题,中国经济才能健康发展。——刘鹏飞

在一个抹杀公众文化,崇尚私欲的时代,一切注定只是虚妄。即使经济再前进几十年,当中国没有了农民工,没有了资源,没有了存活的环境;或没有了理想者,富人没有了迁移的净土,一切真的只能重头再来。——焦云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