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所登“鸡头山”再考


blueski推荐 [2009-7-7]
出处:陇南日报
作者:袁智慧
 

《史记·秦始皇本记》记载,秦始皇在灭六国的第二年,即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第一件大事就是西巡。他带领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陇西,相当于后来的陇右,包括今天的天水、陇南北部及定西等地。北地,就是现在的平凉庆阳一带。回中,在陕西宝鸡附近。惟有“鸡头山”地理位置,分歧较大。多年来,包括权威专家及著作都认为,鸡头山,即今平凉市的崆峒山;也有人认为是今成县鸡峰山。其实,这些说法都与事实相距甚远。新版《西和县志》认为是西和塔子山。笔者通过反复考证认为,秦始皇所出鸡头山,就是今天陇南市西和县东北二十多里的塔子山和云华山。

  第一,从《史记》所载始皇西巡的路线和地域范围来分析。按照记载,始皇巡的是陇西、北地,顺序应该是先到陇西,后到北地。“陇西”和“北地”,都是郡名。始皇所到之处为两郡的辖地,不一定到郡府驻地。按照此地域和行走的路线,始皇是从陕西关中先来到陇西郡所辖的今陇南、天水等地,下一步才到北地郡所辖的平凉一带。《史记》记载说“出鸡头山,过回中”,点出了始皇所途径的两个重要地名,以进一步标示西巡路线。作为大家的司马迁文笔精要,一目了然。按照司马迁记述的意思,秦始皇巡陇西、北地二郡之地,先出陇西郡境内的“鸡头山”,最后,路过“回中”而返回京城咸阳。鸡头山,一定在陇西郡范围,绝不会是北地范围。所以,平凉崆峒山为鸡头山不能成立。

  第二,平凉崆峒山在当时秦王朝的版图上已处于边关,面对强大的北方匈奴,始皇不会轻易去冒险巡视。

  第三,秦始皇西巡的目的主要是祭祖。近年来,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地的发现,已经完全证实了史书记载秦国故地故都在今天的陇南天水交界的西汉水上游地区,即古西垂、西县等地。这里有秦国的先祖宗庙及陵墓,也有祭天所用“西畤”等。秦人先祖早在夏商时代就居住西垂,后来,非子牧马有功被周朝孝王封为“附庸国”,到秦襄公时,犬戎攻入镐京,灭了西周,秦襄公率兵全力以赴保卫周平王,并且一直护送到东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市),建立东周政权。秦襄公的举动使周平王感激不尽,于是,平王就把岐以西之地都许诺给了秦襄公,并且承认秦国诸侯地位。从此,秦国不断发展,地盘逐渐扩大,后来,把都城从今天的西汉水上游平原迁到了今天的陕西关中,直到统一天下。在古人的心目中,天地、先祖是非常神圣的。所以,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首先想到的就是西垂故地祭奠先祖。又据史书记载,直到秦二世时期,西垂的宗庙都一直保留着定期祭奠的惯例。

  第四,成县鸡峰山之名,属于后起,况且距离礼县大堡山西垂故地较远,在两千年前的秦始皇时代,不会有皇帝无缘无故去登临游览之可能。成县鸡峰山与先秦时就远远驰名的泰山不可比拟。西和鸡头山虽然不是多么驰名,但它处于西垂故地中心地区,而是交通要道上的必经之处。秦始皇是途径“鸡头山”来到西垂祖地的。这个“鸡头山”历史上是很有名的。

  民国《西和县志》记载,后汉光武帝建武八年夏闰四月,王孟塞鸡头道。郦道元《水经注》记载,西汉水向南流到祁山军(今礼县祁山堡)南面位置时,有一条叫“鸡水”的河流汇入,这条“鸡水”,南出“鸡谷”。按照具体位置,鸡水正好是今天的西和县长道镇大柳河。大柳河谷名为“鸡谷”。顺着大柳河谷向南,就是塔子山、云华山,由此翻山,就可到达马元河(麻沿河)谷,一直可到徽县两当,进入凤县“故道”,直通宝鸡关中。依此分析,当年秦始皇就是从这条道上西巡陇西来祭祖的。据《史记》记载,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的第二年(前220年),就“治弛道”。《集解》应劭说:“弛道,天子道也。”当时弛道在全国四通八达,遍及全国。《汉书》记载,“秦为弛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弛道的质量也是非常高的,“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汉书》)秦始皇时代,除了长城修得非常牢固,弛道也非常过硬。始皇帝就是顺着这些弛道巡游天下的。秦国为了平定西南夷,很早着手,在秦岭西部宝鸡到凤县之间修筑栈道。《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栈道五尺”。秦灭亡之后,楚汉战争时期,刘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今宝鸡)”。秦国早期为了东扩,就非常重视陇山(陇坂)东西的交通。从天水东北的清水、张川到陕西陇县之间有交通道路;南面在陇南、天水交界的地方,也有道路可通。天水放马滩发现的战国木版地图和纸地图等,都反映了当时秦国为了面对东面诸侯各国,非常重视在西垂大后方的经营,其中交通的畅通是极重要的方面,所以,在具有几百年经营基础的西垂老根据地上,始皇能西巡祭祖,肯定有非常便捷的道路可走,绝不会先绕道北地。

  据《史记》记载,西和鸡头道,直到宋代都很重要。嘉定元年(1208年),宋金议和,安丙上书,西和境内“又增鸡头山,咸以民卒守之”。1218年,金兵取道鸡头山,拔西和州。

  第五,西和鸡头山为秦始皇西巡所登临,早在唐代就已认定。

  唐代李泰《括地志》记述,“鸡头山在成州上禄县东北二十里”,“回中宫在岐州雍县西四十里。”现在有文章将“上禄县”拉到成县附近,不符合事实。古代陇南有几个“上禄县”,不同时期位置不同。唐代“上禄县”,是由隋代仓泉县改置而成,治地在建安城,就是今天西和县汉源镇。唐代武德元年(618),又在上禄设置成州,隶陇右道。贞观年间,在今成县设同谷县,也隶属于成州。直到唐代中期,大诗人杜甫南下时,成州治地仍在“上禄县”,即西和县汉源镇。以此来看,《括地志》所说,鸡头山在成州上禄县东北二十里,正好就是今西和县东北二十里的地方,与古代“鸡头山”相吻合。鸡头山,是大柳与稍峪之间的塔子山和云华山。这两座山峰处在大柳河(鸡谷)与麻沿河(马元河)的分水岭上,属丹霞地貌,地形独特,自古为西和名胜之地。现在已开辟为旅游区。鸡头道,历史悠久。今天的西和县,从北到南,几条河谷贯穿全境,是天然的交通要道。其中,从长道镇到县城,一条漾水河纵贯南北,在十里铺又分成两路,一直延伸到南部的西汉水谷地,仇池山脚下。自古以来是交通要道,诸葛亮北伐时,就由此出兵祁山。鸡头道,则是这条南北大通道上通向东侧地域的重要通道。陕西关中经凤县故道向西,途径两当徽县,从鸡头道可直接进入漾水河谷。长道正好处在这条大通道的咽喉部位。三国时的“祁山”,分为大祁山和小祁山。今天礼县大堡子一带山脉为大祁山,西和长道镇东西两侧山脉为小祁山。《水经注》上都有记述。

  我们弄清“鸡头道”的问题,“鸡头山”就容易理解。秦始皇西巡时是“出鸡头山”,不是“登鸡头山”,一字之差。“出”是旅途必经。“登”是有意登临,有游玩之意。始皇“出鸡头山”与“登泰山封禅”,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活动。到此为止,秦始皇出鸡头山的问题应该比较明了了,“鸡头山”的位置也应该确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