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老家的惊人发现


blueski推荐 [2009-7-2]
出处:陇南报
作者:不详
 

西汉水悠唱千古英雄秦文化续写崭新篇章

  大堡子山遗址发掘出的一处西周中晚期的大型宫殿式建筑基址。薛小平摄

  礼县,是一处古老而神奇的地方,是一片创造辉煌和缔造伟业的热土。这里的史前文化、先秦文化和三国文化遗址星罗棋布,灿若群星。地处县城东部、依山傍水的大堡子山就是镶嵌在这块热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随着国家考古工作的逐步进行,日前新发现、发掘的城址、祭祀坑、青铜编钟等其它考古成果,让这颗“明珠”更加耀眼夺目,让世人注目,让海内外震惊。

  据考证,秦国共有四大陵园区,1987年前第二、三、四陵园区的位置陆续确定,即陕西省的雍城陵区(西陵)、芷阳陵区(东陵)和秦始皇陵园。但第一陵园在何处却一直是困扰史学界和考古学界的千古之谜。1993年在礼县城东13公里的永兴乡大堡子山一带,发现了秦贵族和秦公两大墓葬区,经国内考古界、史学界专家研究考证,被确认为秦四大陵园中的第一大陵园,即“秦西垂陵园”,墓群范围东西6公里、南北3公里,总面积18平方公里。当时清理墓葬14座,车马坑2座,出土文物300多件,包括鼎、簋、壶等大型青铜礼器及金器等。发掘了两座南北并列的“中”字型和“目”字型墓葬,规模宏大,总长度分别为88米和115米,其中有“秦公作铸用鼎”和“秦公铸用簋”铭文字样的青铜器。经专家考证,初步确定为秦襄公夫妇或其子秦文公夫妇的陵墓。因此,这里被史学界确定为秦公陵园而轰动国内外,从而揭开了几千年来中国和世界历史学界和考古学界的一大奇谜。近十年来,国内考古专家、学者和日本等国的史学家先后来到礼县进行早期秦文化的调查、考古、发掘和研究。经过考古、发掘和研究论证,礼县大堡子山发现的古墓群被专家一致认定为秦始皇祖先的第一大陵园———西垂陵园,礼县是秦“西犬丘(西垂)”所在地。有关专家认为,“秦西垂陵园的发掘,是二十世纪继敦煌藏经洞和兵马俑之后的又一大发现”,对研究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冶金、铸造、礼制、陵寝制度等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填补了先秦文化研究的空白。北京大学考古系主任高崇文教授指出:“这是对早期秦文化考古具有突破性的重大发现,更为重要的是这一发现在礼县,必将揭开早期秦都城遗址之谜。”

  近十年来,礼县县委、县政府在省、市领导和国家、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秦公陵园遗址的保护、利用,做了不懈努力,先后召开了“全国秦人西垂文化座谈会”,还在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举办了“甘肃省礼县秦西垂陵区青铜器特展”,使秦公陵园遗址誉满华夏、驰名海外。1997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将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地列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公布了大堡子山秦公墓地保护范围。2001年7月,该墓地又被国务院正式列为全国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更好地对该遗址进行保护和开发利用,2002年礼县又委托陕西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完成了秦公陵园遗址保护的综合规划,并同时邀请陕西、甘肃两省考古界、建筑界专家,经实地考察后,召开了“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保护规划论证会”,通过这次省级论证后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实施。这标志着不久的将来,秦早期都城、居址、建筑、铸造、礼制、陵寝等早期秦文化将会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世人面前,重放异彩。

  早期秦文化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工作量大,牵涉面广,在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于2004年3月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西北大学考古系5家单位组成了联合考古队,并成立早期秦文化研究课题组,计划在5年时间内对秦人早期活动地域的西汉水流域、渭河上游及其支流进行较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发掘以及综合性的研究。

  据文献记载,西汉水流域是秦人早期活动的中心区域,秦公大墓的发现证实了这一点。联合考古队首先把工作重点放在了西汉水流域。考古队员们对东起天水市的天水乡、西至礼县的江口乡,长约40公里的西汉水干流两岸地区以及红河、永坪河、燕子河等支流地域进行了系统的踏勘,10位专业人员分为2组,走遍了西汉水两岸的每座山头、每块台地,调查了各时期的古代遗址。三年来,经过考古工作者艰辛的调查、考古、钻探和发掘,目前,早期秦文化考古工作取得了阶段性重大成果,又一次震惊了海内外。

联合考古队的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王辉说,通过对礼县西汉水及其支流的考察,发现了大量的周秦时期秦人相关遗存。共发现各类遗址98处,新发现70余处遗址。在调查的47处周代遗址中,以秦文化为主的遗址38处,其中“六八图—费家庄”、“大堡子山—赵坪”、“雷神庙(西山)—石沟坪”三个相对独立又互有联系的大遗址群,可以说是早期秦人活动的三个中心区。西汉水流域的文物考古调查,为探索一些历史上悬而未决的问题,比如秦早期都邑“西犬丘”、秦文化的形成,以及秦、戎关系等,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同时,考古队还在县城西山、大堡子山和山坪发现了三处西周到春秋时期的城址。西山城址依山而建,目前已发现的各段城墙总长约1200米,废弃年代不晚于春秋早期。同时,发现墓葬800座,还有房屋基址、灰坑、古道路、窑址等遗迹,基本了解了西山遗址和城址的范围、结构和布局。

位于县城城西的鸾亭山汉代祭祀遗址的发现是早期秦文化考古工作中的又一个重要成果。遗址由海拔1700米的鸾亭山山顶的祭祀台和山腰的东西夯土台组成。附近发现有周代祭祀坑、战国—汉代墓葬80多座。发掘出土了祭祀用玉、长乐未央瓦当和兽骨等,该遗址在周代就有人类居住、活动。在一条东西长约20米的汉代半月形浅沟内清理出11套组合完整的玉器,共51件;器类有圭、璧、玉人三种。组合方式有圭压璧的,有璧压圭的,也有多件玉璧上下叠压的。玉圭最大的直径长约15厘米,宽约10厘米;玉璧最大的直径约22厘米。圭多青玉,璧多白玉。玉人两件,一男一女,与圭、璧共出。《周礼》:“四圭尺寸有二,以祀天。”又曰:“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该遗址应是汉代一个专门的祭天祭祀场所,为研究汉代郊祀用玉及相关礼制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学资料。

  今年来,联合考古队以大堡子遗址为中心,通过调查发现,在1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有大堡子山城址、山坪城址以及圆顶山、盐土崖两处贵族墓地。大堡子遗址总面积约50万平方米以上,除少量的齐家文化遗存外,主体为周代城址,城外墓葬和居址,东城外中小型墓地,中心区的秦公大墓及祭祀坑等几部分。城址建在山坡上,平面大致呈长方形,有夯土城墙、夯土城墙东、西两道长1000米,北城墙长约250米,南墙尚未发现。城墙夯筑,北墙保存情况最好,方向45度。城址内面积约25万平方米,秦公大墓、大型建筑基址、祭祀坑均包括在内。城内外遗址目前已钻探面积129万平方米。目前为止,共发现各类遗迹699处,有夯土城墙、建筑基址、灰坑、陶窑、墓葬、水井、车马坑等。2006年在大堡子山遗址上已发掘探明规模最大的一座建筑基址,南北长102米,东西宽17米,建筑基址四周为夯土围墙,中间有17个大型柱础石,西墙地面以上残高20至60厘米,墙宽1.5米左右,地下基础宽约3米;东墙、北墙以及南墙东半部只剩地基部分,宽2至3米左右。该建筑规模宏大,当为大型宫殿类建筑。从地层堆积和夯土内的包含物看,这座建筑基址大约始建于西周晚期春秋初,战国时期废弃,汉代遭到严重破坏。现代因修整梯地,东墙地上部分完全被毁。已发掘墓葬6座、车马坑1座,四座为人祭坑,一座为器物坑,清理出土了青铜钟、石罄。刚刚发掘出的祭祀坑,专家推测可能是用于祭祀地神,此次发掘中出土的文物中最引人瞩目是一套秦早期的青铜编钟,由3个大钟和8个小钮钟组成,外观完整,整体呈现深绿色,11个钟一字排开,整齐地摆放在坑道里。考古学家说,这套编钟保存得非常完好,完全出土后,仍然可以再一次演奏出美妙的音乐来。

  通过这次调查、钻探和发掘,基本了解了大堡子山遗址的布局和结构。大堡子山遗址发掘发现的有夯土墙和柱础的大型宫殿式建筑以及出土青铜编钟的祭祀坑,对认识大堡子城址的性质,确认秦公大墓的墓主和研究当时的祭祀及礼乐制度、铜器铸造工艺等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同时,也为大堡子山遗址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大堡子山遗址新发掘出土的周代城址和居址、城外墓地、青铜编钟祭祀坑等一批国宝级珍贵文物为西周时期到春秋时期。其规模之大,规格之高,实属罕见。据司马迁的《史记.秦本记》记载,秦人在西周时期主要活动于今甘肃东南部,而其都邑“西犬丘”(西垂)及先公陵墓则在今礼县的西汉水上游一带。由此证实司马迁的记载是可信的。同时,本次发掘,第一次揭露出大规模的早期秦人聚落遗存,为了解秦人当时的居住形态等获得了新资料。通过这些发现的、大量的周秦时期和秦人相关的遗存,进一步证明了礼县是早期秦人活动的中心地区,是秦汉时期的西县所在地,是秦先祖、秦文化的真正发祥地,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的“老家”。

  早期秦文化考古项目,是我国新世纪的一项重大文化工程。礼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古迹众多,地域文化遗产丰富独特。我们有理由相信,联合考古队在未来的考古发掘工作中,可能还会有更大的意外收获,让“历史的记忆”震惊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