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勇绝伦的先轸


blueski推荐 [2011-3-29]
出处:韩益民de博客
作者:不详
 

在《左传》中,最喜欢的人物之一,就是晋国的先轸。很奇怪,在通常的历史书中,却很少提到他,在我看来的,他在战略上的机谋百出,足可媲美雅典的地米斯托克利。可惜的是,他在历史舞台上活跃的时间很短,只有不到十年的时间。这或许也是较少被提到的原因之一。
先轸,后来也叫原轸,因为他被封在原这个地方,原就成了他及其后代的氏。他生活在晋国献、惠、怀、文、襄几位君主在位的时候,很可能是晋国先君的后代,因为据叔向在《左传》昭公三年对齐国晏子叹息晋国公族的衰败时,说到:“栾、郤、胥、原、狐、续、庆、伯,降在皂隶。”前面说到:”虽吾公室,今亦季世也。”后面又说:“晋之公族尽矣。”虽然没有明说,他就是公族,但是很可能的。另外一个证据,晋文公历尽艰辛,在赵衰等人的支持下,重返晋国,成为君主,于僖公二十七年作三军,大概为了获得公族中重要的人物的支持,在那样一个世家贵族掌政的年代,竟然没有任用跟随自己多年的赵衰为下军佐,即卿位,而是任用在前面并未任何记载的先轸,间接说明了他的身份。
无疑,在晋文公逃亡期间,留在国内的先轸是同情和支持晋文公的,因此,文公一回国,就任命他作卿士。第二年,中军将郤縠卒,就把先轸超等直接升为中军将,也即负有军事、行政大权的最重要的大臣。《左传》并云,这样的选拔的原因是“上德也。”因为他的德行的卓越。《汉书·古今人表》也把他列为上下一品,即九等中的第三等,在春秋时期,只次于叔向、子产、晏子、季札等贤人。
先轸真正出现在历史舞台,是在僖公二十七年。经过数年的休养生息,晋文公重新把经过几近二十年纷扰的晋国安定下来,继承献公之遗烈,雄心勃勃地准备谋取霸业。故而开始整军修武,创立三军,重新恢复大国地位。但他遇到一个极为强劲的对手,南方刚刚崛起不久的楚国,在周天子分封的华夏诸国看来,不过是蛮夷,然而正值楚成王在位,以咄咄逼人之势向北谋求霸权,吞并了许多小国。晋文公流亡之时,还曾受到楚成王的优待和支持。但两个新兴的强国,似乎是必然发生冲突。
楚成王带着顺从他的诸侯围攻宋国,给了正无法找到借口出兵的晋文公一个机会,因为在他流亡到宋国的时候,那位口口声声讲仁义的伪君子宋襄公给了他不少帮助。该不该出兵?第一次出现在《左传》中的先轸显示了极佳的判断力:“取威、定霸,于是乎在矣。”等于说这一战一定要打,胜则奠定霸业。接着狐偃就说,楚国刚刚得到曹国的顺服,而新与卫国有婚姻关系,如果攻打曹、卫,就能解齐、宋的危机。于是他们定下攻打曹、卫的计划,并不跟楚国直接冲突。而曹、卫两国的国君恰恰都是晋文公逃亡路上没有善待他的。
僖公二十八年,晋国出兵曹、卫,最终攻占曹国,并使亲楚的卫成公在国人的逼迫下出亡。然后南下救宋。此时在申县(今南阳)楚成王知道晋文公的实力,就让驻守卫国和围攻宋国的军队撤退。主攻宋国的是楚国的令尹子玉,强悍有力,晋文公对此人颇为忌惮,有意让楚军自动退兵,以解宋之围。但又明明知道楚人子玉是不可能让步的。于是,他遇到一个困境:”宋人告急,舍之则绝,我欲战矣,齐、秦未可,若之何?”不解宋围,连帮过自己的小兄弟都救不了,还谈什么争霸天下?可与楚国开战,晋国并无十足把握,站在他们这边的齐、秦两个大国,本非一定要帮晋的,而是随时见风使舵,捞取自己的好处。真是一个两难的问题。
先轸的谋略,在此时得到充分的发挥。他告诉晋文公:“使宋舍我而赂齐、秦,藉之告楚。我执曹君,而分曹、卫之田以赐宋人。楚爱曹、卫,必不许也。喜赂、怒顽,能无战乎?”让宋国去求齐秦两国,给他们贿赂,让他们去请求楚国解了宋围。这样看似是为了解宋之围,但实际上另外自己这边又把亲楚的曹、卫的土地赐给宋人,这是楚人不可能接受的。齐、秦两国拿了好处,又碰了钉子,必定坚定地站在晋国一边,而非见风使舵,使晋国免于后顾之忧。
楚成王此时,无意与晋国发生冲突,让令尹子玉撤兵,但子玉坚持要作战,结果,楚王一怒之下,只给了他一部分军队。仅仅有楚军一部的子玉,实力依然强劲,派人要求晋国恢复卫侯的君位,重新封曹,楚军也解开宋围。他哪里知道晋国根本不是为了解宋之围,真正的意图是同楚军开战。但这是还是存在名义上的道义问题,狐偃看重的是:“子玉无礼哉!君取一,臣取二,不可失矣。”你一个臣子要求我们君主两项,而只给我们解决一项,实在是无礼之极,看来必须开战。而先轸却说:“子与之!定人之谓礼,楚一言而定三国,我一言而亡之。我则无礼,何以战乎?不许楚言,是弃宋也;救而弃之,谓诸侯何?楚有三施,我有三怨,怨雠已多,将何以战?不如私许曹、卫以携之,执宛春以怒楚,既战而后图之。”真正的礼在于解决别人的灾难,而非争什么名义上的君臣贵贱。无礼而遭怨于这三国,并且连那些本就不想与楚作战的诸侯国,也会觉得晋国拒绝楚国的要求无礼,会无心支持晋国。因此,不如私下悄悄许诺曹、卫恢复他们的国家和君主,其实这正是子玉的要求,但晋国却私下要求这两国必须明确与楚国绝交。在晋国掌握下的两国,自然没有选择,公开与楚绝交。
这下可好,晋国并未在道义上失分,反而是楚国子玉在无理取闹。当然,大家知道的还有后面退避三舍的故事。被激怒的子玉,紧紧跟随晋军,为了实现晋文公当时在楚国帮助他的诺言,作为君主,竟然为一个楚国的臣子后退九十里地,这在当时的观念中,是无法为大多数人所认可的。可是,急于为了给自己正名的子玉,却依旧紧紧相逼。但在道义上又失去重要的一分。导致晋国这边的诸侯国都坚定站在晋国一边,同时晋国的将士同仇敌忾。
战争的结果,在春秋第一次大的会战中,楚军大败,子玉自杀,实现了先轸“取威、定霸”的构想,成为中原地区诸侯国的霸主,长达百余年。
先轸在后来的秦、晋崤之战,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更让我们关注的是他几近自杀式的死亡,以及他的言行所反映的那个时代的思想风尚。太晚,明天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