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神先轸


blueski推荐 [2011-3-29]
出处:一五一十部落
作者:何仁勇
 

在说先轸的故事之前先聊聊楚国名将子玉。

子玉,又叫成得臣,楚国令尹。令尹是楚国特有的官职,相当于后来的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掌管军政大权。子玉能够做到令尹,全是靠战功累积起来的——威名之盛,在楚国无人出其右。

齐桓公死后,争位失败的公子雍跟其他几个兄弟逃难来到楚国。楚成王待他们甚为不错,个个都封为上大夫。后来,子玉带着公子雍东征,硬生生地从齐国手里拿下谷邑(今山东东阿县),交给公子雍管理,子玉则班师回朝。在离本土千里之外的地方维系一个傀儡政权,在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子玉不但做到了,而且还将这块“飞地”维系了相当长的时间,齐国人都对之无可奈何。

夔国是楚国的附庸,后来逐渐偏向巴国,甚至在拜祭仪式上不祀祝融与鬻熊——这种行为按照现在的语言,就是搞“民族分裂”,是“注定不能得逞的”。是可忍,子玉叔叔不可忍!子玉迅速率领楚国大兵征讨夔国,不久胜利完成任务,还把夔国老大给俘虏了回来。

不管是政治还是军事才华,子玉都是一位不可多得地佼佼者,所向无不披靡,直到在城濮遇到晋国人先轸,才遭遇到生平第一次“滑铁卢”,同时,将自己送进黑暗的深渊……

盖因子玉牛逼,先轸比他更牛逼。

先轸早年跟随重耳过着流亡生活,一直不离不弃,甚得重耳信任。重耳即位后,把原(今河南省济源西北)封给先轸,所以他又被称为原轸。

本来,先轸也没什么机会跟子玉斗上一场。一个在北方,一个在南方,八竿子都打不着。一切都因为晋国的崛起,影响到楚国北上的步伐。

晋文公重耳正式加入中原争霸序列,其标志性事件是公元前636年发生的勤王救驾事件。

这一年,东周王室内部发生动乱,周襄王弟弟太叔带,早年曾经跟襄王争位,没有成功,后来又勾引北方狄人攻打都城,把周襄王赶出都城——这情节是不是很熟悉啊?没错,当年周幽王的岳父大人申侯,就联合了犬戎人,里应外合把周幽王送下了课。不过,周襄王不是周幽王,太叔带也不是申侯——更重要的是,周襄王有两个强大的帮手:秦穆公和晋文公。

周襄王请求秦穆公和晋文公发兵勤王。秦穆公迅速地发兵了,准备与女婿一道救驾。晋文公收到求救信后觉得里面有很大的文章可以做,就委婉地给秦穆公说,“俺晋国离都城近,勤王这事儿晋国独自来完成就行了。”但秦国人已经出兵了,不可能空手而回。晋文公又为他们出了计谋,让秦国军队南下,攻打武关,以此打通南下的通道。此举确实对秦国以后的发展大有帮助,所以秦穆公同意了。

晋文公兵分两路,一路以先轸为首,攻打狄人及太叔带,一路迎接周襄王回到都城。这两路都顺利地完成了任务,让晋文公在诸侯中的威信和地位大大增加。周襄王对晋文公自然也感激不尽,将河内(今黄河北岸、太行山南麓)的阳樊、温、原、茅四座城邑奖赏给了晋文公。这片土地位处要津,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对晋文公日后进出中原大有好处。

先轸初试啼声,大获成功。公元前633年冬天,先轸对晋军进行改编,由两军整编成上、中、下三军。先轸被任命为下车佐将(副主将)。

很快,先轸人生中最华丽的乐章就要奏响了……

前面说过,宋国老是受楚国欺负,不得不忍气吞声,现在看到晋国壮大了,就采取“联晋抗楚”的基本国策。楚国当然不干了,联合联合郑、许、陈、蔡几个小国的军队,以子玉为首领,讨伐宋国,包围了宋国都城商丘。

接到宋国的求救电报后,晋文公心里犹豫不决。宋襄公当年对他确实不错,可楚成王也曾经以贵宾之礼招待过啊。手心手背都是肉,这决定难下。

这时,先轸分析了当前国内国际形势,指出晋国救宋,不但可以报答宋襄公的恩德,还可以树立晋国在诸侯国之中的威望。晋文公方才下定决心,亲自率部救宋。

在先轸的建议下,晋文公耍了一把花枪。他没有直接攻打包围宋国的楚军,而是派兵攻击楚国的小弟:曹国和卫国。要说这两个国家也是活该,晋文公当年在落难的时候,来到这两国寻求庇护,却受尽了侮辱。很快,他们就攻占了卫国五鹿,威胁到楚军后背。不久又再攻破曹都陶丘。先轸的这种打法是“围魏救赵”的简体版,可以避免与楚军直接接触,但能够迫使楚军撤军,从而揭开宋国的包围。

但老奸巨猾的子玉没有按照先轸设下的棋路走棋。他不理不睬,继续围攻商丘。

此刻的先轸已经做到了三军元帅,掌管军政大事。他不但打仗有一把刷子,而且具有极高的政治眼光。他知道,单凭晋国一击之力是难以与楚国抗衡,最好的办法是把齐国与秦国拉下水。于是,他向处于进退两难的晋文公建议,让他把宋国送来的礼物分给齐国和秦国,请求他们予以调和。同时却将曹共公扣留住不放,并且把曹国与卫国的一部分土地分给宋国。卫国和楚国有亲戚关系,曹国则是楚国新收的小弟——连小弟都罩不了,以后谁还跟他楚国混啊?齐秦二国的调和自然就被楚国拒绝了,这两国恼羞成怒,也派兵帮助晋国。

形势一下子就对晋国有利了。

这种形势,坐在都城里喝着热茶看热闹的楚成王心知肚明。因此他发了一封加急电报给子玉,要他撤军。但心高气傲的子玉一心要跟晋国军队一决雌雄,婉拒了楚成王的命令。

当然,子玉不是傻子,为了把晋军吸引到对己方有利的南方来决战,他走了一步相当高明的棋。他派使者到晋军大营,提出一个方案:你们不是想我从宋国撤军吗?ok,没有问题,但前提是你们必须先从曹国卫国撤军,而且把所占领的土地还给他们。

晋文公正在喝茶,差点笑喷了。什么脑子?曹国卫国这俩鸭子已经被我们煮熟了,而宋国你们啃了那么久都没啃下,居然被你们拿来做筹码。也真亏你们想得出来。

狐偃比较客气,“你回去告诉子玉先生,准备开战吧。”

先轸制止了他俩。

这晚,先轸请晋文公与狐偃吃火锅,说出了自己的隐忧。他说,晋国出兵攻打曹国卫国,目的是为了解救宋国,如果反对子玉的方案,就与当初出兵的目的相背离了,又如何向齐国秦国交代呢?站在一个中立的立场,子玉的方案是息事宁人,你好我也好,曹卫宋都得到了和平,拒绝了会引起诸侯国的反感。

晋文公说:“那咱就接受这方案吧?”

意外的是,先轸又摇头说:“NO。接受这个方案,楚国就成了曹卫宋三国的恩人,从而对我们产生怨恨,我们以后就没法在中原一带混了。”

拒绝和接受都不行,晋文公和狐偃这才意识到子玉的过人之处。怎么办呢?他俩把目光投向先轸。

先轸说:“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拒绝或者接受子玉的方案呢?为什么就不能自己搞一个方案呢?”

先轸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利用曹国卫国急于复国的心理,以及信息上的不对称,秘密地把土地还给他们,但要约定一个条件:让他们与楚国绝交;其次,针对子玉这人骄傲自大的性格,故意扣留他派来的使者,诱使他放弃宋国,前来决战。那时己方天时地利与人和俱在,正可以狠狠地收拾他们一回。

晋文公一听,高兴地说:“中!就这样办。”

果然,事件完全按照先轸的计划发展。子玉得知使者被扣的消息后,勃然大怒,马上就率领联军北上,攻击晋军。

很快,子玉和先轸就在曹国都城陶丘这儿碰头了。

先轸却向晋文公提出,要兑现当年晋文公重耳对楚成王的承诺,即“退避三舍”。晋文公纳闷地说:“莫非你怕了?”

先轸当然不是怕了,他是考虑到陶丘的地势条件对己方不利,真在这儿决战,未必就能打败楚军。而假如退后90里,一方面可以兑现承诺,获得好声名,另一方面可以获得更有利的地势。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呢?

晋文公没说的,“中!”

于是,就在两军对垒,众目睽睽之下,先轸率领晋军撤出战场,往后退了90里,到了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才停止。子玉也不管三七二十一,跟着就追上来,也来到了城濮——这个注定要名垂千古的地方。

这时,正是公元前632年晚春。城濮上空乌云弥漫,预示着一场恶战即将来临。

楚军阵型是:以郑、许两国军队为左翼,陈、蔡两国军队为右翼,楚国军队为中军。先轸一看他们这架势,乐了。一般来说,那种来帮忙打架的角色,战斗力往往都很差劲,最多可以做拉拉队,站在一边敲锣打鼓,鼓舞士气,而子玉居然把他们拿来做主力,想不输都不行。以晋军为例,虽然联军齐国与秦国军队都不弱,但先轸并没有派他们直接参战,原因就在于此。

战斗开始了。

陈、蔡两国军队正气势汹汹地往前冲,突然看见一队老虎从对方营中冲过来。一时吓得惊慌失措。就算有些胆大的兵士,其坐骑也被这队老虎吓得失魂丧魄,到处乱蹿,把整个右翼都给冲散了。晋军就这样轻而易举地把楚军右翼搞定了。

顺便说一下,先轸请不来老虎,这些“老虎”不过是下军佐将胥臣干的好事:他把虎皮蒙在驾车的马匹身上,骗过了陈、蔡两军。

这边厢,子玉率领中军杀向敌营,冲杀了不到两个回合,对方就引车后撤,逃跑了。子玉想:这也太不堪一击了吧?莫非其中有诈?于是他仔细端详晋军阵型,发现在晋军后部尘土飞扬,旗帜凌乱,显然是他们争先恐后逃跑的迹象。这下他没有再犹豫了,挥军追击。

子玉追了一程,发现被自己追赶得屁滚尿流的晋军不见了,正在纳闷,周围涌上晋军的精锐部队:晋中军主将先轸率领的中军。而刚才“逃跑”的狐毛等也回来了,一下子将楚军围得水泄不通。

子玉傻眼了。

城濮之战以楚军惨败而告终,子玉虽然逃脱,但楚军素来就没有失败将军的说法,“不成功,就成仁”。不久,子玉自杀谢国。

公元前628年,晋文公重耳去世,晋襄公即位,晋国军政大权实际上落到了先轸手里。这时晋国已经做了霸主,连周王室都盖章承认的。楚国暂时退出了中原争霸的行列,可另一个大国,秦国却试图掺和进来分一杯羹。

秦穆公趁晋国与郑国(郑文公跟晋文公同一年去世)举行国葬之机,派孟明视率军越过晋国边界,偷袭郑国。路上碰到郑国商人弦高,弦高不慌不忙地赶了一群牛羊到秦军营中,说是郑国军队已经知道了秦军进犯的消息,现在派他来犒劳大军。孟明视发觉郑国做好了准备,就取消预订计划。秦军不能空手而返,于是滑国(今河南偃师东南)就成了倒霉蛋,被这队秦国大兵顺手给灭了。

秦国人装作没事,先轸却咽不下这口气。这不是赤裸裸地挑衅吗?他判断,秦国必将成为晋国的下一个主要对手,应该趁他们羽毛未丰时予以打击,否则后患无穷。不过,从表面上看,当时秦晋还是睦邻友好关系,秦穆公对晋国颇有恩惠,所以朝中不少人反对先轸攻打秦国。

先轸只说了一句:“一日纵敌,数世之患。”

先轸当然是对的。

先轸力排众议,亲自出兵,在秦军回国的必经之地崤山(今河南陕县东南)设下埋伏圈。未几,班师回朝的秦国人大摇大摆地就钻了进来——这一仗打得实在太漂亮了,秦军全军覆没,“匹马只轮无反者”,连包括孟明视在内的三个主帅都被晋军活捉了。

晋襄公的老妈,晋文公的遗孀文嬴,是秦穆公的女儿。她成功地劝说了晋襄公,放了三个秦军主帅。先轸得知此事后,火冒三尺地跑来见晋襄公,劈头盖脸一阵大骂,责怪他受了妇人的迷惑,放虎归山,必定会给晋国带来大祸。骂到动情处,还向晋襄公吐口水。

晋襄公虽然有些尴尬,但也不得不承认先轸说得很有道理。他立刻派大将阳处父前去追杀三位秦将。可惜已经迟了。孟明视上到船上,对着岸上的阳处父说:“多谢晋襄公没有杀我们,三年之后一定亲自到晋国感谢。”

孟明视很讲信用,三年后他果然率领秦军攻入晋国,打得晋军落花流水,报了一箭之仇。秦国从此正式在中原崛起,秦穆公不久就称霸,成为春秋第四个霸主。

过了一段时间,翟国因为没有得到晋国的封赏,兴兵前来讨伐晋国。晋襄公派先轸前去抵抗,他却不愿意。晋襄公一定要他去,他只好从了。

先轸在临行前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本来是想死在秦国,没想到死在翟国……

在先轸的指挥下,晋军又大获全胜,还杀死了翟军主将。这时先轸做了一个奇怪的动作:他脱去护身的衣甲,单枪匹马冲入翟军军中,结果被翟军乱箭射死。一代战神就此终结了生命。

先轸疯了吗?

没有。

后来晋国人发现了先轸留下的遗书,书里写道:当初我向襄公吐口水,犯下了大不敬之罪。虽然襄公并没有处罚我,但这罪名还是存在的。这次与翟国交战,不出意料之外,我军必胜无疑。到时候,襄公因战功而封赏我,又如何处置我的罪行呢?如果不处置,何以服众?如果不进行封赏,也显得赏罚不明,坏了规矩。与其让襄公为难,不如我自行了断,让翟国代替襄公来惩罚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