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抗战》第十六集 :钢筋铁骨


blueski推荐 [2011-4-30]
出处:sohu
作者:伍安生
 

抗战是中国军队进行的一场力量悬殊很大的保卫战。悬殊大的重要体现,是武器。那么中国军队都在使用什么样的武器与强大的日本帝国作战呢?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有大刀,红缨枪,土地雷,汉阳造,捷克式轻机枪,德式重炮,苏式坦克,各国淘汰的飞机,等等等等,当你看着这些参差不齐,年代各异的武器时,并听听它们背后的故事时,也许会饱含热泪。

  编导:伍安生

  在战争中,对于一个战士来说,武器就是自己的生命。在我看来,任何一个战士对自己的武器都是有感情的。在制作《武器的故事》的节目中,我也试图将这种情感表达出来。

  美国一位军事专家曾对一位日本军事专家说过:二战期间,如果八路军有跟日军同样的武器装备,三个月内就可以将日军赶回日本。这种说法有点夸张,但这样的说法是有道理的。抗战期间,一个八路军士兵一把土枪、三发子弹,便要奔赴战场,这是需要勇气的,但也是无奈之举。

  我们也许看过许多关于八路军赤手空拳缴获鬼子的武器的电影。对于小八路郭宗凯来说,他也有电影中八路军战士对拥有一件好武器的渴望,但他获得武器的过程,并没有电影中那么浪漫传奇。为了缴获一把三八大盖,郭宗凯头部负伤、脚筋被打断,排长也因此而牺牲。对于郭宗凯来说,赤手空拳缴获敌人的武器的过程,是残酷而血腥的。据了解,由于武器装备太差,八路军战士为了缴获一件武器,往往要以一两个战士的生命为代价。

  在看笔录时,我发现无论是郭宗凯、王亮还是其他八路军战士,在讲述战争的故事中,总少不了讲一点关于自己武器的故事,对于武器的热爱溢于言表。在编辑的过程中,不觉中能够很轻松的将人与武器的情感表达出来。但关于“三十二倍十五榴”的故事,从一开始我就有些疑惑。

  “三十二倍十五榴”,是在德制150mm榴弹炮的基础上改进的。150mm榴弹炮是二战期间德国陆军主战大炮,也是当时世界上最现代化的武器之一。“三十二倍十五榴”的威力远强于150mm榴弹炮,能拥有这样的武器和日本鬼子作战,这是许多中国士兵梦寐以求的事情,而士兵对于这种武器的情感自然更重。在节目中,我试图强烈的渲染这种情绪,但我发现,无论是宋锡善还是阎启志,在他们的表述中,关于“三十二倍十五榴”,除了战争还是战争。他们并没有像八路军战士那样,能够很直接的表达出对自己的武器那种喜爱。

  正因为缺少,所以更加珍惜,也正因为得到的代价太大,所以情感也更加浓厚。我认为这也许就是八路军战士对武器的情感更深的原因,而这也正是国军士兵对武器的感情淡薄的原因。因为据了解,全面抗战前夕,国军装备了大量的德式装备,国军陆军的武器装备其实并不比日军差,就步兵装备的主要步枪来看,国军的“中正式步枪”,在综合实力上,应该强于日军的“三八式步枪”。

如果以这样的答案来解答我的疑惑,应该说是可以说得过去的。于是,在剪辑中我尝试用跌宕起伏的故事,来结构出宋锡善、阎启志等人对“三十二倍十五榴”的情感。但这过程中,我发现一个问题,宋锡善、阎启志等人在讲述“三十二倍十五榴”时,不知不觉的都会表现出一种傲气,即使在讲述“三十二倍十五榴”在战争中受挫时,也没有悲伤和气馁的感觉。这是一种奇怪的感觉,这种感觉让我想在煽情的时候不知所措,但这种感觉却解答了我心中的疑惑。

  “三十二倍十五榴”虽然不像倚天剑、屠龙刀那样可以号令天下,但对于当时的中国军队来说,也算得上是最尖端的武器。武器就是因战争而生,更何况是为了阻止日军入侵而特意制造的“三十二倍十五榴”,只有战争才能彰显“三十二倍十五榴”的价值。如果把郭宗凯、王亮和他们自己喜爱的武器,比作恋人之间的情感。宋锡善、阎启志等人与“三十二倍十五榴”,则是父子之情。

  恋人的情感,常常表露于言语动作之间,父子之情,并不外露却感情至深。我们常常喜欢讲述追求恋人的经历,来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但父亲很少会直接说出对自己子女的深爱之情。当子女非常优秀的时候,父亲对外人讲得最多的,是子女的成功案例。哪怕是在讲到不如意的地方时,那种发自内心的骄傲,依然如旧。

  无论上述比喻是否恰当,但我相信,对于一个合格的战士来说,都会对自己的武器充满感情。只是有些情感会表露于外,有些情感需要用心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