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吴越争霸的"幕后推手"?


blueski推荐 [2011-10-5]
出处:光明日报
作者:李晓巧
 

大家都知道卧薪尝胆的故事。春秋时,越王勾践是在范蠡与文种的帮助下灭吴复国的。其实,在那场吴越之战中,孔子也“帮”了大忙!这还得从齐国攻打鲁国说起。
  春秋时,齐国大夫田常总想着搞政变,但是又惧怕齐国的四大家族“高、国、鲍、晏”的势力,于是就想通过要打仗来消耗掉齐国的兵力。他先是选中了攻打鲁国。孔子一得到这个消息,就茶饭不思了,他喋喋不休地说:“哎呀,鲁国是我美丽的家乡啊,那里还有老师我父母的坟墓呢,如今齐国一攻打它肯定就会灭亡了,这可怎么办才好呢?你们都是我的高徒——怎么还不出来帮我想想办法呢?”弟子们看不下去了,“(师)有事,弟子服其劳。”只好纷纷“表忠心”请求去帮助鲁国抵挡齐国的进攻。子路、子张、公孙龙等都跃跃欲试,但孔子心中有数,都没有同意他们,而是拿眼睛瞟准了端木子贡。其实,“知徒莫若师”,孔子的心里早就有最佳人选了。“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春秋无义战”。“孔子集团”中的干将子贡一干预战事,整个战局改变了走向——吴国被“废”了,喂“肥”了越国称王称霸。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说:“子贡利口巧辩”,他有着“不让其师”的高超演说技巧和外交能力。子贡领“师命”先后到了齐国、吴国、越国、晋国这四个国家穿梭游说,以如簧巧舌搞外交活动,到处挑拨,按如今的话来说叫“谍中谍”。在这一系列外交公关活动中,子贡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演说才能,一分钱没花,引祸水于他人(也是不德),使得四国国君对他的利害分析深信不疑,并纷纷采纳他的主张。
  战争格局发生了实质性变化:由本来的齐国要攻打鲁国这一简单的事情,发展成为波澜汹涌的规模性“局部战争”——齐国放弃攻打鲁国改为攻打强大的吴国,而吴王也按照子贡的策划倾尽举国兵力迎击齐国。吴国打败齐国后,“得陇望蜀”地又攻打比较强大的晋国;但晋国已经收到了子贡的提醒,早就严阵以待——所以,吴国军队被晋国击溃。此时,“卧薪尝胆”已久的越国“釜底抽薪”,猛烈从后方攻打兵马已空、国力虚耗的吴国,吴王火速返回与越军交战,三战三败,越国军队长驱直入吴国,杀死了吴王夫差。——至此,战争平息,鲁国躲过一劫。
  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司马迁对这件事情有着极其详细而精彩的记载,末后,总结了一句说:“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具体而言就是:“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我认为,要说事前孔子不知道子贡的救鲁“阴谋”,那是不能令人信服的。《史记》也没有涉笔这一点,也许,这就是历古以来的为贤者“讳”吧。
  是否可以说,越王勾践消灭吴国,孔子无意中是立了头功的。手无寸铁的子贡仅凭出访、游说,就决定了一场局部战争的结果——看来,对于战争而言,决定成败的关键,往往并非全靠战场上的厮杀,中国古代有个很酷的词叫“折冲樽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