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站在天安门


blueski推荐 [2011-10-5]
出处:联合早报
作者:郑维
 

2011年1月12号,一辈子颠沛流离,在祖国被排挤,周游列国却饱尝困厄之苦的孔子,站上了北京的天安门广场,和毛泽东画像遥遥呼应。
  他的思想,在春秋战国基本不适合肉食者征战四方,一统天下的需要。孔子一生,基本上都带着他的学生们四处碰壁,没遇到明主彻底实现他的主张。战国的结果,也充分证明了儒学在争霸中的不合时宜,贯彻法家精神的秦国大军,横扫六合,一统天下。
  孔子死了以后,却摇身变成香饽饽。严刑峻法让秦始皇统一天下,但是却无法让始皇帝的国度长治久安。看到秦朝二世而亡,明白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刘亭长后代们,就转向了儒学。从汉武帝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外儒而内法,让汉朝国运长久。
  之后,在魏晋乱世,孔子的地位又一落千丈,因为没有一个有实力的统治者能推行孔子之道,乱世读书人认为孔子所追求的脱离现实。想进一步脱离现实的人就投入道家和佛教的怀抱,胸怀大志野心勃勃的,不谈仁义,用权术和鲜血争天下。而一旦到了宋明清,政治稳定又带来了儒学的受落和孔子的香火。
  基本上,在狼烟滚滚的乱世,谈道德和礼乐的孔老人家经常“跌停板”。一旦到了治世,他老人家就行情看好,一路“涨停板”。因为在治世,儒学尊重社会尊卑,提倡“君君臣臣”,用儒学治国,一能控制思维活跃的士子们的思想,二可用“君君臣臣”一套稳定统治,确是统一思想的必备良药。
  到了近代,孔子继续按照肉食者的需求而起起落落。在辛亥革命后,中国人猛醒后的思想解放浪潮中,孔子成为了首当其冲的被打倒对象。五四运动期间,中共创办人之一陈独秀在他创办的《新青年》杂志中首先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要全面推翻儒家思想的大酱缸。
  在中共建政后的1973年,“批林批孔”运动席卷中国,入土几千年的老孔子的魂灵莫名其妙地和叛逃摔了飞机的中共第二号人物林彪站在一起,接受革命群众的批判,再一次被打倒批臭。孔子杀少正卯变成“暴政不仁”的典型,是“顽固维护奴隶制的典型反动代表”,全中国当时都觉得秦始皇焚书坑儒真是蛮有必要。
  没想到30多年后,孔子这个不倒翁又触底反弹回来了,这回还一跃站在政治地位至高无上的天安门,意味着孔子这旧瓶子里,又要被装上新酒,服务新历史时期的需要了。
  首先是内部和谐的需要。

  在中国经济飞速成长了30多年后,如何分配经济大饼,如何处理社会不公和维稳正在变成一个越来越尖锐的问题。“和谐社会”被第四代领导人提出后,已经不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个切实需要实现的目标。把和谐社会的理念和千年前的至圣先师挂钩,则更能显示现代的治理理念的深厚历史根源和智慧。
  有中国学生说,近几年写和谐社会的作文,老师经常提醒要提到孔子,引用孔子和和谐社会扯上关系,作文才能得高分。
  随手用“孔子+和谐社会”在百度这类符合官方尺度的搜索引擎上找找,能翻出无数近年来引述孔子的“仁”与“和”的提法,让“和谐社会”的理念一下提升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老哲理与现代政治理念相糅合”的高度,能“用以解决当代中国的复杂社会问题”。
  正是因为符合现在的政治需求,学者于丹在央视《百家论坛》浅谈《论语》一时大火,周润发主演的《孔子》在大陆也受到官方的高度重视,让出尽风头的外星人抗拆迁电影《阿凡达》也碰了软钉子。
  其次是对外的需要。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符号中,没有一个符号比孔子的国际知名度还高(忘记算上章子怡)。儒家在西方人眼中似乎已经成了中国人的宗教和思想归宿。在天安门广场立起孔子像,给世界看看,经济上狂飙猛进的中国争取文化正统的论述权,在全球推广中华文化,抵抗西方文化侵略的决心,肯定也是题中之义。
  在今年的诺贝尔奖风波后,就有中国要办“孔子和平奖”的新闻传出,要和西方那个炸药奖抗衡。
  谈了这么多,还是要剥开这些政治需要的外衣,究竟我们该怎么看待孔子和儒学对现在的华人世界的价值?
  我赞成程益中先生的说法,“粗暴地把儒家文化污为祸国殃民的狗屎垃圾,或者简单地把儒家文化吹成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都不是科学的成熟的态度。儒家文化如果和民主政治勾兑,就如同吃北海道小牛排时品尝82年份拉菲,才子邂逅佳人;但是,如果儒家文化和独裁政治掺合,那无异于吃手撕小鳖的同时吃上汤苋菜,嫖客遇到妓女。”
  可是,我们怎么评价,那一生不改其志的孔子会在乎吗?

  那千年前看尽大千世界的老人,应该总是微笑地看着潮起潮落,浪花淘尽英雄。无论面前的是秦皇汉武,还是孙中山毛泽东,他都只会淡淡地感叹“逝者如斯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