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分封诸侯


blueski推荐 [2011-12-5]
出处:来自网上
作者:蜀山见霞
 

周武王灭了商朝以后,让纣王的儿子武庚做殷的国君,统治原来商朝都城周围的地方。为了监视殷人,他派三个兄弟―管叔、蔡叔、霍叔,在殷的周围建立三个诸侯国,叫做“三监”。此外,他还封了几个诸侯国,其中值得说一说的有陈和北燕。陈在现在河南淮阳,国君是舜的后人。北燕在现在北京和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国君是周朝贵族主要骨干之一的召公。

辽宁的大凌河一带出土过商、周之间和西周早期的青铜器。有一件的铭文写清楚是“匽侯盂”,“匽”就是“燕”。燕国很早就管辖长城以北的地方,这是一个有力的证据。燕国的位置正在中原华夏族和东北各族交流往来的通路上面,也是商朝势力早已达到的地区。周朝灭商之后,马上派同姓的主要人物到那边去建立一个据点,显然也有控制商朝残余力量的作用。

武王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三个奴隶制王朝,但是没有来得及巩固这个王朝。他不久便死了,儿子成王继位。成王年幼,叔父周公旦掌管国政。周朝怎么又有个周公?那是因为他的封地在岐山的周原。管叔、蔡叔都有野心,他们和周公是弟兄,见周公执行“天子(王)”的权力,心怀不满,便和武庚联合,一同造反。东方(指现在的山东和淮北一带)的夷族和殷的关系比较密切,也加入了叛乱集团。

这是周朝初年的大事变。如果叛党得势,不要说文王、武王几十年苦心经营的成果将完全丧失,原有的关中地区也很难保全。周公旦亲自领兵东征,经过三年大战,才完全解决了叛乱。周军一直打到山东东北部,灭掉夷族的奄(现在的山东曲阜)和薄姑(现在的山东博兴西北),周朝的天下才算稳定。形势稳定以后,周公在现在河南洛阳东郊白马寺以东,筑了一座成周城,让一部分殷民居住;在它的西面即现在的洛阳,筑了一座王城,作为周朝的东都。这是加强周在河南的地位的措施。然而主要的办法毕竟还是分封诸侯。这在古书上叫做“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译成现代语,就是:封同族和亲戚做国君,叫他们到各地去建立国家,对周王起屏障的作用。“封建”这个词就在这时候出现了,它和我们现在说的封建社会的“封建”,意思完全不同。

当时一共封了多少国呢?据战国时的学者荀子的说法,一共是七十一个国,其中同姓即姬姓占五十三国。这个数字不一定对,但大致总差不多。中学历史教材提到了一些主要诸侯国的名称,我们只打算挑几个出来说说。

封在现在山东的鲁、齐两国是最重要的两个诸侯。鲁占有原来的奄,齐占有原来的薄姑。鲁的第一代国君是周公旦的大儿子伯禽(伯,已经说明了长子的身份,我加上“大儿子”三字,如果给周朝人看见,一定要觉得可笑)。齐的第一代国君是赫赫有名的大将师尚父。从这两个人的身份来看,建立鲁、齐两国的目的是加强对东方的统治,就表现得非常清楚。伯禽到旧奄地建国,带的队伍很大,也很有气魄。他坐的马车,零件上都装上金光闪闪的铜片,车上竖起一面大旗,上面绣着两条龙,迎风飘扬,十分威严。他带着自己的族人,这是他的军队的骨干。他还带上殷民六族。族长负责指挥本族的分支,管好所属的奴隶。一个奴隶制诸侯国需要的礼器、文物,记载着典故、礼仪、法规的一大堆一大堆竹木简,以及包括祝(祭祀时向神祝告的人员)、宗(管理族人的各项记录等的人员)、卜(管卜筮的人员)、史(史官,也管天文星象的记录)在内的各种执事人员。他们到了奄,做了这片土地的主人;奄的原居民就变成被统治者。主人之内,周人地位自然更高些,但是殷民六族到了这里,身份自然也在奄人之上。伯禽建立了国都,周人和殷民六族住在国都周围,奄人只能住在离城较远的地方。以后鲁国新建城堡,一般也用这办法,征服者住在中心区,被征服者住在中心区以外的地方。中心区叫“国(都)”,住在那边的人叫“国人”;中心区以外的地方叫“野(鄙)”,住在那边的人叫“野人”。国人对国事可以发表意见,上面有时要向他们征求意见。国人要当兵打仗,这在当时是权利,也是义务。为什么说是权利呢?因为让人家拿起武器不是一件小事,不信任就不能把武器发给他们。

周公是代理“天子”职务的人,他的大儿子出去建国是件大事。因此,伯禽带的文献礼器特别多。百年以后,王室衰败了,许多资料文物散失了,鲁国就成为资料文物最完备的地方。

鲁的国都就在山东曲阜。考古工作者发掘到鲁都的遗址,城墙周围长二十三点七华里,面积三十九点五平方华里,比现在的曲阜城大得多。全城作长方形,有十一座城门,东、西、北各有三座,只有南边是两座门。宫殿区在城址的中部,宫殿区的东、西、北三面,散布着各种手工业作坊和居住的遗址。鲁的国都规模,大致上就是这个样子。

齐国初封时的情形,我们不谈了。现在让我们谈谈江南的情形。商朝末年,周君古公亶父的长子太伯、次子仲雍见父亲喜爱老三季历,他们尊重父亲的意思,爱护兄弟,便离开本土,远走江南。他们和江南的居民结合,做了君长。太伯先在位,死后,仲雍继位。仲雍又称虞仲、吴仲。现在江苏常熟虞山还有仲雍墓的古迹。虞山本来叫乌目山,江南人因纪念虞仲,把它改叫虞山。周朝灭商之后,寻访太伯、仲雍的后人,知道他们已经做了吴的国君,就承认吴是周的同姓诸侯。

五十年代中,考古工作者在江苏丹徒发现了一批西周青铜器,上面的铭文记载了宜侯受周康王(成王的儿子)封为诸侯的情况。有人认为这个宜侯就是太伯、仲雍的后人。我们不管宜和吴是一个还是两个诸侯,总之,周朝初年的政治势力已经过了长江。

周公东征胜利以后封的诸侯,还有卫、宋两国应该提一提。卫是同姓诸侯,国君是周公的兄弟康叔。卫占有原来商朝国都周围的地区,他统辖的人民包含殷民七族。宋的国君是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他对周抱合作态度,周就让他当了诸侯。宋的国都在现在的河南商丘,国土包括河南东部的一块以及它和江苏、安徽、山东接连的一些地方。这样,原来的殷民分散在成周城和宋、卫、鲁三个诸侯国里,他们都承认周王是最高的统治者——天子。敌意消失了,尽管是异姓,大家都算自己人了。以后,两族始祖同父异母的说法也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