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平王东迁


blueski推荐 [2011-12-5]
出处:来自网上
作者:蜀山见霞
 

周朝从成王、康王以后,经过昭、穆、共(恭)、懿、孝、夷、厉、宣八个王,到公元前七八二年宣王死后,就是幽王继位。从武王到幽王,都城都在镐京。历史上叫做西周。

照有些专家的意见,到懿王为止,各王的名称都是自称;孝王以后,出现了谥(shi)法,国君死了以后,就得让臣下议论一番,照他的生平事迹,给他一个名称。“厉”、“幽”都表示此人的行为十分恶劣。课本讲了厉王被“国人”赶跑的事情。“厉”是暴虐残酷、杀害无罪之人的意思。

厉王的儿子宣王在位时,算是“中兴”,其实宣王同西北的戎人打仗,常打败仗,西周的实力已经很薄弱了。幽王时,天灾人祸一齐发作,他的统治就垮台了。“幽”字的意思是黑暗不明,谥法上指把国事搞得一塌糊涂的君主。周幽王确实是这样的一个人。

幽王二年(公元前七八〇年),关中发生大地震。关中的几条主要河流——径河、渭河、北洛水被土石堵塞,一齐断流,岐山发生山崩。这样的大灾,无论在什么时代,都会造成严重损失,古代当然更厉害。古人又很迷信,认为山崩、河干是亡国的预兆。有一个叫伯阳父的大夫,引经据典,说夏、商两朝灭亡以前,国都附近都出现过河水枯竭的现象,现在轮到周朝了。这样一来,白然搞得人们心里很紧张。

不久,又因幽王宠爱褒姒,引起了好些问题。褒是姒姓国,褒国献的女子就叫褒姒。这个女子的来历有段传说,其中有可信的部分,也有很离奇的部分。相传宣王时有一对遭受冤屈的平民夫妻,逃亡出去,在路上拾到一个人家丢掉的女婴。他们跑到褒国落户。后来褒人有罪,把这个女子献给周王赎罪。这部分基本上是可以相信的,根据这段故事,褒姒的身份实际上是个女奴。后来人家把幽王宠爱褒姒作为亡国的原因,就编造出另一段故事,说褒姒是个天生的祸胎。据说夏朝末年,有两条龙降落在殿廷上,夏人对它们祝告一通,把它们吐的口水收藏在一个容器中,放在库里。从夏到周,没有人敢打开来看。厉王硬要打开,龙的口水流出来,变了一只鼋,爬进后宫。有个幼年宫女看见了,她成年以后,没有嫁人,就生了个女孩。宫女害怕,把她丢了。这就是弃婴的来历。这显然是荒诞不经的说法。

幽王宠爱褒姒,褒姒却从来没有半点笑容。幽王想尽种种办法,始终不见半点效果。照我的看法,不笑说明这个女奴满腹怨恨,不会有旁的原因。最后,幽王想了一个办法——放烽火。放烽火是古代传达警报的手段。每隔多少路,在高地上设立一个烽火台。最前方的台望见敌军进攻,便放起一把火来,叫做“举烽”。后方的台发见前面台上的烟气火光,也放起一把火,通知后方。这样一个个台传过去,不消多少时间,几百里内的地方都能够收到警报。这个东西怎么可以拿来闹着玩!幽王只想引褒姒笑,什么后果都不管了。他命令举起烽火。附近的诸侯接到警报,以为镐京受到敌军攻击,都驾起战车,赶奔京城。他们到了城下,才知道上当受骗,没精打彩地收兵回去。一批批战车、徒兵,来来去去,那些诸侯将士从气急败坏变为恼怒不满的模样,确是一幕空前的闹剧。褒拟在高台上看见了,不觉大笑起来。幽王见美人大笑,高兴得好象打了个大胜仗。后来,他还继续搞了几次,诸侯老是上当,以后便不来了。

褒姒生了个王子,叫伯服。幽王原来娶的申后,生有太子宜臼。幽王废掉王后和太子,立幼童伯服做太子。宜臼的舅父申侯大怒,在公元前七七一年,联合犬戎,发兵进攻镐京。幽王见形势危急,举起烽火,向诸侯求救。诸侯望见烟火,只当又是骗人,置之不理。镐京虽有不少军队,无奈幽王不得人心,他重用的虢(guo)石父,专门剥削人民,讨好国王,“国人”无不怨恨,打仗自然不肯出力。结果,周军大败,幽王死在骊山(在现在的陕西临潼东南)之下。犬戎兵掳了褒姒,把镐京的财物抢个精光,席卷而去。

申侯和东方的鲁、许等国的诸侯商量,立太子宜臼做王,宜臼就是周平王。这镐京残破不堪,如何住得,犬戎也随时会杀来,平王只得放弃关中,迁到河南洛邑的王城。

公元前七七○年,平王东迁,一路上连护卫的兵力也不够,幸而有秦、卫等国派兵护送,才得安全上路。卫原是同姓大国,但远在现在的河南北部,武公亲自领兵到关中,保卫周王,很是难能可贵。秦当时还够不上诸侯的资格,他们的始祖非子,嬴姓,在周孝王时养马有功,才得了秦(现在的甘肃天水)的封地,算是周的附庸。这时的首领秦襄公对周很忠顺。平王和他分手时,封他做诸侯,嘱咐他努力对犬戎作战,凡是岐以西的地,只要有力量夺到手,都算是秦的封地。

平王到了洛邑的王城,力量单薄,靠山西南部的晋和河南的郑两个同姓国家的支持,才能勉强立国。从此以后,周天子失掉了威信,名义上是天下共主,实际上诸侯都不大理会他了。由于都城搬到了东面的洛邑,历史上就有了东周的名称。

丰、镐二京的毁灭是一场大灾难。秦国慢慢地强盛起来,占有全部关中地区,是很久以后的事。《诗经》上有一首诗叫《黍离》,写的就是乱后丰、镐的情形。作者大约是东周的大夫,路过西周故都,看见旧日的宗庙宫室连半点残迹都没有了,到处都长着小米高粱,引起了无限的感慨忧虑。黍就是小米,“离离”是繁盛的意思。作者见了,心里烦闷,路也走不动了,他写道: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陈子展先生译文:“知道我的人,怪道我心里忧愁。不知道我的人,怪道我什么要求。远悠悠的苍天!这是什么人哟?”见《国风选译》第142~144页,古典文学出版社一九五七年版)

“悠悠苍天”实际上是作者的呼声,意思是“苍天啊,为什么让周朝的都城变成这个样子啊!"

旧王朝的衰亡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它的所以会灭亡的原因却值得供后人借鉴。因此,历代的读者都很重视《黍离》这首诗,认为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一件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