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晋文公和城濮之战


blueski推荐 [2011-12-5]
出处:来自网上
作者:司马见霞
 

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在先秦历史上流传成一段“美谈”。我们现在先来谈谈这段故事。

重耳很早就有贤德的名声,当年驻在蒲城,很得人心。献公派人去捉,蒲城人都想抵抗,重耳谢绝他们的好意,流亡出去。在这一点上,比起夷吾来,就有高低的分别。重耳身边有一批贤士,十九年中,一直跟着他过流亡生活,从来没有动摇。其中最有名望的,除狐偃、狐毛外,还有赵衰(cui)、魏犫(chou ) 等人。赵、魏两个家族在晋国有点势力,后来更有发展,到公元前五世纪中和韩氏三家分晋,这是后话。这些人都有文武才能,十九年中,始终没有放弃回国做番事业的雄心。他们是一批有志气、有节操的人物。

十九年的头十二年,重耳都在山西西部的狄人中渡过。拒绝里克的邀请就是在狄时的事情。惠公韩原之战失败后,重耳见晋国有机可乘,就离狄往齐,想争取齐桓公的支持。从山西西部跑到山东东北部,又不能穿过晋国的土地,势必要从晋国以北的山西中部,向东越过太行山,经过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再向东到山东。一路上的艰难困苦,自然不消说得。他们路经卫国,卫国的国君拒绝接待,搞得非常狼狈,弄到在路上向农民乞讨食物的地步。卫国的农民也欺负外乡人,丢点土块在他们的食器中。重耳忍耐不住,想要打人。狐偃连忙劝住,说得土是得国的预兆,应该拜谢。重耳果然这样做了。狐堰的话不免迷信,但是我们不能要求古人不迷信,而且他可能也有避免与当地人发生冲突的用意。

重耳到齐时,管仲已死,桓公暮气沉沉,再也做不出大事业了。但是他对重耳招待得很周到,把一个女儿嫁给他,提供给他二十辆车(八十匹马)。齐国的国都是当时全中国数一数二的都市,生活条件的优越远在狄国之上,加以受了桓公的优待,重耳竟产生了永远在齐国当寓公的想法。幸而狐偃、赵衰等人不肯罢休,商量劝公子动身。姜氏的女奴偶然听到他们的谈话,禀报姜氏。姜氏也劝公子不要满足于安逸的生活,公子还是不听。姜氏找狐偃商量,把公子灌醉,扶上车子,立即出发。重耳醒来时,竟大发雷霆,拿起戈来,想打这个既是忠良又是舅父的狐偃。

重耳一行人离开了齐国,经过曹(国都在山东定陶洒南)、宋、郑、楚,最后到达秦国。曹、郑两国的国君对重耳的态度都很傲慢。宋襄公倒很愿意招待,只是他想继齐桓公做诸侯领袖,同楚打了一仗,大败受伤,起不得床,不好相见,便送了八十匹马(二十乘)。有一种说法,把宋襄公算五霸之一,其实他不过想当霸主而已。此人是个不懂得量力而行的老贵族,在诸侯的交往中,做的事情倒很是得体。他对重耳的态度,就是一个证据。

楚成王对重耳很有礼貌,只是在宴会上提了一个叫人很难回答的间题:“公子如果回到晋国,准备怎样酬谢不榖?” “不榖(谷)”是楚语,意思和“寡人,一样,都是诸侯自称的词。重耳竭力设法避免正面答复,无奈成王一再发问,于是他作了极其得体的、不卑不亢的回答:“如果靠着君王的福气,能够回到晋国。晋楚发生军事行动,在中原相遇,一定退避三舍。如果仍旧不能避免冲突,一定与君王周旋到底。”当时的军队每天行军三十里,所以把三十里叫一舍。重耳的口气已经俨然是晋国的主人了。

楚国大将子玉主张杀掉重耳,成王不肯,把他举到秦国。

公元前六三六年,秦军送重耳回国。怀公派兵拒敌,将领不肯作战,同狐偃会盟,表示拥护重耳。重耳得了军队,自然很容易杀死怀公,夺得晋国政权。

晋文公即位不久,就抓住了一个树立声望的好机会。王室内乱,周襄王的兄弟王子带靠狄人的帮助,占领王城,自称为王。襄王逃到郑国,向诸侯求救。狐偃对晋文公指出,“勤王”是争取诸侯的最有效的办法。公元前六三五年,晋国出兵,平定周室的内乱。这是文公霸业的第一步。

第二步便是公元前六三二年的城濮(在山东哪城西南)之战。这是中原诸侯对楚国打的第一次大胜仗,也是楚国向北发展第一次碰到的大挫折。

城濮之战以前,陈、蔡、郑、许、曹、卫都已变成楚的盟国。公元前六三三年(晋文公四年、楚成王三十九年),楚带着陈、蔡、郑、许的军队包围宋国都城,宋向晋求救。晋国大臣认为这是取得霸主地位的好机会,决定出兵,并且立即改编军队,扩编成上、中、下三军。

第二年,晋军先攻曹、卫。楚的盟国之中,曹、卫是最北的两国。晋国先用兵力压服,再用好话拉拢,使两国脱离楚国阵营。文公又叫宋送些礼物给齐、秦,争取他们的援助。这样,晋得到了齐、秦两国的支持。

楚国元帅子玉被曹、卫脱离楚国阵营的消息激怒,解了宋都之围,向北进,找晋军决战。楚成王知道晋文公的厉害,想避免决战,命子玉解围退兵。子玉不肯,坚持自己的主张。因此,楚国内部的意见不大一致,同晋国的上下一心相比,显然不及。

晋文公见楚军北上,下令后退九十里,履行当年对楚成王的诺言。楚军将领见晋军后退,多数主张借此收兵,子玉不听,一定要进军决战。

城濮是晋军后退的终点。晋军有兵车七百乘,如果照一千乘三万人计算,人数不会超过二万(可能只有一万人左右)。齐、秦都有大夫在场,可能带点象征性的部队。楚军加陈、蔡的军队,究竟有多少兵车,古书上没有交代。假定双方人、车的数目相近,那么战场上大约共有一千五百辆左右兵车,人数至多是四、五万人。在春秋时期的历史上,这是一次空前的大战。

晋国上中下三军,中军将是元帅,列阵的时候,中军在中间,右面是上军,左面是下军。元帅叫先轸。楚子玉率中军;子西率左军,面对晋上军;子上率右军,面对晋下军。陈、蔡的军队附属在右军。

晋军看准对方的薄弱环节,先打陈、蔡。晋下军的一个支队,驾车的马都蒙上虎皮,直前冲击。陈、蔡的人和马都惊慌失措,往后逃走,把右军都搞乱了。晋上军分出两队兵车,专门截杀溃兵,捡了不少便宜。下军后队派些车辆,拖着木柴乱跑。楚中军望见尘沙大起,当做晋军溃逃,派一支队伍朝侧面冲杀过去。晋中军派精兵拦腰截击,楚军中计,大受损失。晋上军的主力分成两队,夹攻楚子西的左军,左军也大败溃逃。楚军只有中军亲兵还算完整,子玉不敢恋战,只得收兵撤退。

晋文公战胜之后,在战利品中挑选装备齐全的兵车一百乘、徒兵一千人,向周襄王献俘。襄王正式任命文公做“侯伯”(诸侯的领袖)。这样巨大的胜利,齐桓公从来没有得到过。一向都说齐桓、晋文,其实晋文远远超越了齐桓。

文公的胜利还没有结束。楚成王派使者质问子玉,说:“大夫若安然还国,怎么对得起申、息二邑的父老?”子玉听了,自缢而死。使者走后不久,成王怒气渐渐平息,再派人去阻止子玉自杀,已经来不及了。

子玉又叫成得臣,确是一员将才。申、息是楚国北部的两个县,战死者主要是申、息子弟,可见楚军虽败,并没有大丧元气。城濮一战只是抑制了楚国发展的势头,晋楚争霸仍是此后许多年中原大局的关键。子玉一死,晋文公少了一个敌手,他高兴得不得了,说:“莫余毒也已!” (不再有可怕的对手了!余,指自己;毒,为害。)

因一战失败而杀大将,从此成为一个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