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三家分晋


blueski推荐 [2012-1-3]
出处:《先秦历史故事》
作者:蜀山剑侠
 

春秋战国之间,晋、齐两国内部都发生剧烈的变化。齐国本是姜姓国家,被大臣田氏取而代之,这叫做田氏代齐。晋国的赵、韩、魏三家大族把晋分成三国,这叫做三家分晋。这两件大事是春秋转入战国的标志。至于我们现在把公元前四七五年作为战国的开始,根据是《史记•六国年表》从周元王元年开始记事。晋、齐两国发生的变化,都出现在这年前后的一段时间里,所以把这年做划分时期的标准是可取的。我们现在打算只讲三家分晋的故事。

晋国的强族很多,除赵、韩、魏以外,还有先、卻、栾、范、中行、知(中行和知原来都是荀氏,后来分成两氏)等。从公元前七世纪末年开始,国君和大族的矛盾,大族和大族之间的矛盾,层出不穷。许多大族被消灭了,有的大族几次险些灭亡,赵氏就是最突出的一个。

公元前六○七年,晋灵公想杀大臣赵盾,赵盾逃走,还没有出境,灵公就被赵盾的族人赵穿杀了。赵盾回来,另立新君。史官董狐记录这件事,写上“赵盾弑其君”五个大字。赵盾同他争辩,董狐说:“你出亡没有越境,回来后不惩办凶手,怎么不是你弑的君。”赵盾总算有点度量,并不为难董狐。

过了二十多年,公元前五八三年,晋成公的女儿、赵家的寡妇诬告赵家谋反,栾、卻两氏提供伪证,说确有其事。景公(成公的儿子)杀死赵同、赵括。赵家几乎被消灭。韩家出来说话,说赵衰、赵盾两世忠良,不应当没有后人。晋君才立那个寡妇的孩子赵武做赵家继承人,发还没收的财产。

这件事的实际情形就是这么一点。后来,战国人的传说把它彻底改造一番,说是奸臣屠岸贾以追究灵公被弑为理由,杀死赵氏全族人口。赵朔的妻子(成公姊(原来是女儿)在宫中生了一个遗腹子,屠岸贾搜宫没有搜出。赵氏门客程婴、公孙杵臼定计,弄了个别人家的婴孩,让公孙杵臼带着。程婴假意告发,让屠岸贾杀掉公孙杵臼和假孤儿,再由程婴秘密抚养真孤儿。真孤儿长大后,取名赵武。韩厥出面,替赵氏*,杀了屠岸贾。这个故事情节曲折,后来司马迁把它写进了《史记•赵世家》,人们往往把它当做实事。其实司马迁在《晋世家》里写的完全不同,读者不注意,就忽略过去了。我们应该知道:伟大的学者有时也会把事情搞错;读者看书,不要迷信作者的名气,不要随便相信书上写的东西,否则有时就会上当。

赵家渡过了难关。好几个大族都没有这样的好运气。邲之战以后,晋国追究战败责任,杀死先縠,灭掉先氏。公元前五七四年,晋厉公靠几个左右亲信的人,杀掉卻氏的三个卿,消灭卻氏。栾书本和卻氏有仇,乐得让厉公动手。到了第二年,他和荀偃杀掉厉公,立了一个住在洛邑的公族。栾氏最强了,矛盾逐渐集中在他们一族。公元前五五二年,范宣子把栾书的孙子栾盈驱逐出晋。栾盈还是范宣子的外孙,争起权利来,什么亲戚关系都不管了。两年以后,栾盈偷偷地回到晋国,袭击国都绛。这时的绛,名称仍旧,位置已迁到现在的山西侯马。赵家因过去的家难怨栾氏,韩、赵的关系良好,他们支持范氏,灭了栾氏。

从此以后,晋国强族剩了范、中行、知、赵、韩、魏六家。二等的大族虽则还有几家,都是朝不保夕,没有多少年,都被六大族并吞了。

这时己是春秋末年,晋国的版图比献公、文公时大得多了。北面发展到山西中部的太原以北,东和东南面越过太行山,发展到河北西部和河南北部,南面也扩大了黄河以南的上地。据楚国人估计,晋的兵力有兵车四千九百乘。春秋时兵车千乘就算大国,晋的力量等于五个“千乘之国”。可是内部矛盾严重,只能和吴国在黄池之会上争些口舌,没有什么别的作为了。

公元前四九七年,范氏、中行氏围攻晋阳(现在的太原西南),发动了一场反赵氏的斗争。

赵鞅(赵简子)和他的祖父赵武都是晋国正卿,势力强大。范氏、中行氏想争权,自然要拿他做目标。简子的“邑”(实即国都)在晋阳。赵氏的一个远本家名午的,封邑在邯郸(现在的河北邯郸),便叫邯郸午。赵鞅和赵午因误会发生冲突,赵鞅杀了赵午。邯郸反赵,范、中行两氏见赵氏内乱,便乘机起兵,要打倒赵鞅。

这次,赵鞅的处境本来很危险,幸而韩、魏两家对范、中行不满,联合知氏,拥晋定公出面,*范、中行两氏。国君的实力尽管不强,捧出来当旗帜却很起作用。范吉射、中行寅败走,逃往朝歌(现在的河南淇县南)。

诸侯们希望削弱晋国,齐、鲁、郑、卫等国都支持范、中行氏。公元前四九三年,齐国运粮接济朝歌,郑派兵帮助,范吉射出城接粮。赵鞅和他们在戚(现在的河南濮阳东北)交战,见敌兵势大,很是紧张。他下令:凡是破敌有功之人,上大夫赏一县,下大夫赏一郡(这时县比郡大),士赏田十万(单位不详,大约是亩),庶人、工、商特准做官(这些人本来没有资格做官),奴隶仆役免为自由民。

赵鞅打败敌兵,缴获粮车一千辆,但直到第二年冬天才打下朝歌。公元前四九一年,赵鞅又打下邯郸。下一年,范吉射、中行寅逃往齐国,这场斗争才完全结束。

以后,赵、韩、魏、知四家分掉范、中行的土地。晋国出现了四家专权的局面,其中知家的力量最强。

公元前四五五年,知伯(荀瑶)向韩氏索取土地。韩康子(韩虎)想要拒绝,他手下的一个谋士却劝他答应。他认为知伯为人傲慢,受到了拒绝,必然兴兵来打,韩不免要吃大亏,不如让他占点便宜。他占了便宜,又将向别人提出要求,别人不肯,他必去攻打别人,韩可置身事外,等待局势的变化。康子听了,觉得有理,便送给知伯一个万家之邑。知伯果然再向魏氏提出同样的要求。魏氏的谋士也认为激怒知伯的后果太严重,于是魏宣子(魏驹)也送给知伯一个万家之邑。

知伯在两处得手,非常高兴,又向赵氏要求割地。赵襄子(赵无恤,赵鞅的儿子)却不肯答应。知伯大怒,联合韩、魏,围攻晋阳,约定胜赵之后,三分赵的土地,各得一份。

赵襄子扼守晋阳,一直坚持到第三年。相传他曾苦于箭不够用,谋士张孟谈告诉他:简子时的能臣董安于造晋阳宫室,墙壁中间都塞满造箭干的材料,柱子都用青铜,可铸箭铁。襄子得到这批物资,才能够长期坚守晋阳。

公元前四五三年,知伯决晋水(汾水)灌晋阳。城中粮食短缺,将士多病,快要守不住了。张孟谈出城,见韩虎、魏驹,告诉他们:赵亡,就将轮到韩、魏。韩虎、魏驹早已有这想法,听了张孟谈的话,正中下怀,就约定反戈一击,共灭知氏。知伯手下也有能够料事的人,看出韩、魏二君很不可靠,说晋阳即将陷落,两人却面有忧色,神色很不正常,要防他们叛变。知伯不信,说灭了赵氏,韩、魏都能得到土地,岂有叛变之理。

知伯不防韩、魏,韩、魏和赵氏却怕泄漏消息,立即约期发动。他们决开堤防,让洪水冲进知伯营里。三家军队乘乱内外夹攻,大破知伯军,杀了知伯。

从此晋国强族只剩下赵、韩、魏三家。晋国国君虽仍在位,早已同虚设的一般。到公元前四三四年哀公死去,幽公即位的时候,国君只有绛和曲沃两城,反而要去朝见三家了。那么三家分晋的年代究竟应该定在哪一年呢?我们看来,灭知伯的时候,三家分晋已经基本完成,所以不妨定在公元前四五三年。宋朝司马光编《资治通鉴》,把周威烈王承认三晋为诸侯这件事作为全书的开端。这年是公元前四○三年。后人往往因此把它做三家分晋和战国开始的年代,其实三晋已经存在了半个世纪之久了。

晋国在名义上一直存在到公元前四世纪中叶,它只是魏的附庸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