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六、燕昭王、苏秦、乐毅


blueski推荐 [2012-1-3]
出处:《先秦历史故事》
作者:蜀山剑侠
 

我们在这篇里讲的是燕昭王复仇伐齐的故事。我们将讲到燕昭王招贤兴邦、齐湣王骄暴祸国、苏秦阴谋危齐、田单力战复齐等一系列事件。

事情得从公元前三一四年说起。这年,齐宣王利用燕国内部的问题,派兵占领燕国,不久因受燕人猛烈反抗,只得撤兵回国。赵送燕公子职回国,他在公元前三一一年即位,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燕昭王。

燕昭王常想报仇雪耻,只是国家残破,人才不多,对方却是富庶强盛的大国,苦于没有办法。郭隗对他讲了个五百金买千里马首的故事,说从前有人愿出千金重价买千里马,好容易知道了马的所在,赶到那边,马已死掉,便出五百金买了个死马的脑袋。这个名声传出去后,不满一年,人家先后送来了三匹千里马。郭隗讲完了故事,劝昭王尊礼自己,以吸引天下贤士。昭王实行他的建议,筑座高台,堆着金子,招揽人才,把郭隗作为第一个招到的贤士,厚礼相待。后来果然得到了乐毅、剧辛等多人。昭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苦,用乐毅做亚卿,执掌国政。这个败亡之余的燕国,经过多年的整顿,果然逐渐富强起来了。

燕的形势虽则日见好转,伐齐仍是个老大难问题。齐实在太强了。于是燕昭王的心腹苏秦担负起一项特殊的使命,打入齐国朝廷,进行破坏活动。他在齐国十余年,骗取了湣王的信任,身居高位,而始终为燕国工作。苏秦实在是战国时列国间的大间谍,他也搞过合纵,其实并非主业,不过是配合性的活动而已。

苏秦字季子,洛阳人。他到燕国的时间不详,我们看见他在历史舞台上露面的时候,已在公元前三百年左右,齐湣王初年。他从燕国到齐国以后,变成了齐国的臣子。战国时的士,今天在甲国,明天到乙国,是很平常的事情。苏秦是洛阳人,他先投燕国,后投齐国,并不会引起什么怀疑。从此他在齐国长期潜伏下去。苏秦的方针是劝齐发动对外战争,消耗齐的力量,同时把齐的发展方向引往其他方面,保证燕国的安全。齐湣王是个好大喜功的君主,叫他打仗,再好办也没有。苏秦给他定了两个对象,一个是宋,一个是秦。

宋国在春秋时已经不大行了,可是在战国中期康王偃在位的时候,居然一度变得相当强大。他灭掉滕国(现在的山东滕县西南),夺取楚在淮水以北的土地,在公元前三一八年自称为王。古书上说康王用皮袋盛血,高高挂起,用箭射去,叫做“射天”,此外还有种种暴行,被诸侯叫做“桀宋”。这是敌国攻击的说话,难以凭信。宋夹在魏、楚、齐三大国之间,要想争雄,势必和大国发生冲突。苏秦劝齐湣王攻宋,湣王自然很容易接受。

另一个是秦。湣王的政策是联合韩、魏。宣王去世那年,齐、韩、魏联合攻楚,大破楚军。公元前二九八——前二九六年,齐、韩、魏连续三年进攻秦国,最后一次甚至打破了函谷关。秦国被迫把一部分攻占的土地还给韩、魏。但是在以后的几年中,这种联合停顿了,秦乘势还击,把韩、魏两国打得气都喘不过来。苏秦提出恢复和扩大这种联合,也是很合乎时势的策略。

公元前二*年(齐湣王十二年),苏秦做了齐相,可见他已经取得了湣王的完全信任。

秦要放手并吞三晋,鉴于前几年的教训,镶侯魏冉决定设法麻痹湣王,让他不干涉秦的行动。公元前二八八年,魏冉到齐,提出齐湣王为东帝、秦昭王为西帝、灭赵分地的建议。我在前文讲过,“帝”是天帝的称号,搬到人间世来还是第一次。齐湣王很欢套这顶高帽子,很爽快地答应了。这条计最是毒辣,赵对秦有足够的抵抗力,但是经不起秦、齐两大国的两而夹攻。赵亡,韩、魏势将成为秦的囊中物。秦再进一步,当然要和齐翻脸。从齐来说,接受东西帝的建议当然失策。但从苏秦来说,最危险的是燕永远不可能报仇了。因为这样一来,在短期内,齐将要更强大,燕王只能做齐帝的附庸。

苏秦决心改变这个局势,他劝湣王去掉帝号,同诸侯合纵攻秦,同时把宋国灭掉。联秦并不符合齐的利益,灭宋不太困准,有明显的好处,所以苏秦说服湣王,说的全是真话,只是不提燕国而已。

秦称西帝,是玩弄齐国的手法。齐不称帝,秦昭王一个人要这虚名,只会引起别国反感,没有半点好处,他自然也不用了。

公元前二八七年,齐相苏秦和赵奉阳君李兑组织了一次合纵运动。参加的有齐、赵、楚、韩、魏五国,大家都出了兵,比起三十多年前公孙衍发动的那次,国数相同,但齐国代替了燕国,实力大得多,又是大家都出兵,比上次只有三晋出兵也强得多。然而五国联军到韩的成皋(在河南荥阳西北)便撤退了,离函谷关还有好二百里路。这又是一次虎头蛇尾的行动。下一年,齐湣王灭宋,宋康王败逃而死。齐得了宋地,表面上更强大了。那么苏秦的活动毕竟是否符合燕的利益?这个问题,休说今天的读者会问,当年的燕昭王当然更加要问。苏秦很了解这点,他多次写信给燕王,报告他的活动情况,所以燕昭王对他是了解的。

齐灭了宋,消耗了自己的力量,也引起了诸侯的恐惧。燕昭王利用这点,在公元前二八四年(昭王二十八年),联合秦、魏、韩、赵,五国伐齐,由乐毅担任统帅。齐湣王到了最后关几头,才发觉苏秦是燕国间谍,把他车裂处死,但危局已经无法挽回了。燕昭王率领全国军队,在济水(古济水下游与现在黄河下游的河道近似)以西迎战,被联军打得大败。乐毅见战局顺利,知道燕国独力可以胜任,就让秦、韩两军先还本国,赵军攻取济西各地,魏军攻取原来的宋国各地,白己统率燕军,追击齐军,直取临淄。湣王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狼狈出走。乐毅进入临淄,把齐的宝物、祭器,送往燕国。燕王大喜,封乐毅做昌国君,命他继续攻取齐国各地。

湣王先已向楚求救。楚出兵号为救齐,其实是乘机收复被齐夺去的淮北。湣王病急乱投医,求楚军保护,反被杀死。这时参加战争的各国,除韩国以外,都得到不少好处。楚得淮北,赵取济西,魏占宋地,秦得了原在宋境的定陶。定陶是当时中原的商业中心,秦的穰侯魏冉要来做了自己的封地。

乐毅指挥燕军,继续进行战斗。他率中军镇守临淄,分兵四路,攻略齐国各地。他整肃军纪,禁止劫掠,削除湣王时的暴令苛政,收罗齐国的贤士。齐人在燕得到封地的有二十多人,在燕都有爵位的达一百多人。乐毅的目的是争取齐国的人心,使燕、齐两国合而为一。这应当是走向统一的正确途径。

乐毅用半年时间,攻下齐国七十余城,只有莒(现在的山东莒县)、即墨(现在的山东平度东南)两城没有到手了齐湣王的儿子法章在莒即位,建立了齐国的新政府。即墨人拥田单做首领,扼守城池。乐毅分兵围攻两城,一直攻不下来。乐毅不想硬打,命燕军解围,离城九里扎营,不准擒拿出城的人,对饥民耍进行救济,想用软化的办法瓦解两城的反抗。

日子过得很快,三年过去了,莒、即墨两城仍旧没有投降。燕国内部有人说乐毅故意留两城不打,想白己据齐为王。昭王大怒,说乐君为我破齐报仇,齐国本来应为乐君所有,立斩言者。随即派人送乐毅家属到临淄,立乐毅做齐王。乐毅自然不受。

公元前二七九年,燕昭王去止,儿子惠王即位。惠王的心思与昭王不同,做太子时与乐毅又有过矛盾,关系不很融洽。田单探明这情况,就使了一条反间计,派人到燕国散布谣言,说乐毅想收服齐国人心,自己称王,即墨人只怕燕国更换将帅,以致难保性命。惠王中计,派骑劫代替乐毅。乐毅怕被惠王杀害,逃往赵国去了。

骑劫上了任,加紧围攻即墨,竞被田单杀得大败。田单原来只是一个管市场的小官。燕军进攻时,他在临淄东北的安平,叫宗族成员用铁把车轴头包裹起来。安平陷落时,居民争先恐后,逃出城门,车辆互相碰撞,多因车轴折断,车辆损坏,行动迟缓,被追兵俘获。田单一族用铁裹了轴头,不怕同人冲撞,独能安然脱险。即墨大夫战死后,当地人知田单在安平脱险的经过,就请他出来指挥守城。

田单先叫一名兵士假扮神师,每发号令,都假托是神师时命令。这是稳定孤城中人心的办法。

田单故意放出风声,说如果燕军把俘虏割掉鼻子,推到阵前示众,即墨人就会吓得不敢再打。骑劫听见了,果然照此办理。即墨人见了,无不愤怒,只怕落到敌人手里,守得更加严密。田单再放风,说即墨人只怕城外的祖坟被掘。愚蠢的骑劫又是照此办理。即墨人从城上望见,人人啼哭,个个愤怒,都要求出城决一死战。

田单见士气高昂,决定出击。他事前给精兵吃饱睡好,守城时都掩蔽起来,让敌人看到城上只有些老、弱、女人。接着,派人向燕军请求投降,进行谈判,而且用城中富人的名义,给燕军将领送上厚礼,请求进城后不要掳掠自己的家室。骑劫高兴得不得了,以为功成即在眼前,把戒备都放松了。

田单收集了一千多头牛,披上红色绸衣,上面画了五彩龙文,角上缚了兵刃,尾巴上拖一束灌了油的芦苇。出击那天晚上,田单命令在城墙上凿出几十个洞,在牛尾巴拖的芦苇上点上火,把牛轰出去,五千精兵跟在火牛后面。牛觉得尾巴热得难受,一股劲向燕军冲去。燕军毫无戒备,黑夜里突然遭到袭击,火光里只见来的东西身上都是龙文,碰到了不死也都带伤,不知道是什么怪物,顿时大乱,人人只顾逃命。齐军五千壮士喊杀连天,乱冲乱杀。城上的老弱也没有闲着,他们敲打铜器,打得声震天地。燕军更加慌乱,溃散逃走。齐军斩了骑劫,乘势追击,所到之处,齐人都反燕归齐。田单的军队很快发展成一支大军,收复了齐国原有的七十余城。

田单迎襄王(法章)回临淄,襄王封田单做安平君,齐国从此复国。

燕惠王后悔莫及,派使者到赵,向乐毅道歉,请他回燕。乐毅自然不肯,写了封回信,引伍子胥与夫差的故事,说夫差果然不对,子胥也缺乏预见,以致被害身死,表示自己决不蹈子胥的覆辙。

燕国终于失去了一跃而为大国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