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志士吴定良


blueski推荐 [2012-2-26]
出处:来自网上
作者:不详
 

爱国的方式多种多样,爱国的举动有大有小。但只要是爱国的举动,无论大小,都值得称赞,都值得弘扬。本文主人公吴定良先生毕生致力于《中俄瑷珲条约》的研究,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宣传爱国主义精神,把《瑷珲条约历史陈列馆》办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示范基地,他以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义举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爱戴,被誉为“爱国志士”。--作者题记
  
引子
  
  2005年1月的一个晚上,我乘坐从沈阳开往北京的直达快车。在我下铺的是吴定良先生。

  几句寒暄之后,算是相互认识了。吴定良先生很善谈,他说他从黑龙江省的黑河爱辉镇来,进北京去见迟浩田。还问我知道不知道《瑷珲条约》,到没到过黑河。我说我2000年曾去过大小兴安岭,也去过黑河市,参观过瑷珲历史陈列馆,很受教育。吴定良先生好象一下子遇到了知音,便像老朋友一样与我攀谈起来。他说他原来是黑河市爱辉镇中学校长,后来筹建瑷珲历史陈列馆,他又当了馆长,十几年接待了数以万计的参观者,其中有胡耀邦、杨尚昆、乔石、田纪云、迟浩田等党和国家及军队领导人。瑷珲历史陈列馆早在1997年6月11日跃升为中宣部命名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吴定良先生为筹建瑷珲历史陈列馆花费了10年心血,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做出了突出的贡献。2003年,吴定良先生退休后,决定在瑷珲历史陈列馆的基础上,自筹资金筹建瑷珲卫国英雄园,让那些长眠地下的卫国英雄重新挺立起来,教育后来者不忘国耻,振兴中华。吴定良先生这次进京,就是为筹建瑷珲卫国英雄园募集资金。

  我被吴定良先生的义举感动了。为他竖起了大拇指,很为他的精神感慨了一番。“中国居然还有这样的爱国志士!”感慨之余,我提笔写下了四句话:“中华爱国者,英雄吴定良,瑷珲历史镜,育导后来人。”吴老先生阅后,也为我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文笔不错!我要把这四句话刻在瑷珲卫国英雄园题词墙上。”我说:“不必不必,只是信马由缰,随意之笔,不能登大雅之堂。”

  当得知我是报告文学作家后,吴定良先生很郑重地送给我一张名片,又打开密码箱,把一些相关资料拿给我看。我们边看边聊,不知不觉地就到了关灯时间,为了不影响他人休息,我们由小声细语变成了沉默地对坐。是吴定良先生把我的思绪拽到十八世纪的五十年代,中国近代史最耻辱的一幕让人们刻骨铭心永世不忘。
  
瑷珲城与《中俄瑷珲条约》
  
  巍巍中华,地大物博,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让华夏子孙为之骄傲。但有谁知道,泱泱大国在不断生存与发展中,也曾有过屈辱的历史。《中俄瑷珲条约》,就是中华民族国耻的见证。

  瑷珲,是中国黑龙江省的一个普通的边疆小镇,距离黑河市只有二十多公里。这个历史悠久的小镇,仅仅因为一百多年前《中俄瑷珲条约》在这里签订,而使瑷珲一夜成名,家喻户晓。《中俄瑷珲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外国列强强迫腐败无能的中国清朝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字数最少、割地最多的一个卖国条约。《中俄瑷珲条约》既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国耻,也是世界近代史上最大的国耻。

  《中俄瑷珲条约》实际内容仅有180个字,当时的沙俄政府却据此不费一枪一弹就抢走我国领土60多万平方公里;加上随后签订的《中俄北京条约》,又割走我国领土40多万平方公里。在公元1858至1860年的短短两年多时间里,沙俄入侵者就割占我国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至海包括库页岛在内的103万平方公里的丰腴国土,这个数字相当于两个法国、三个日本、四个英国的面积。

  据历史资料记载:《中俄瑷珲条约》是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沙俄乘英法联军进攻天津、威胁北京时武力强迫清黑龙江将军奕山于瑷珲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外兴安岭以南的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以东(包扩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而且被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中、俄签订的《尼布楚条约》肯定了下来。到了19世纪中叶,沙皇尼古拉一世积极策划重新入侵中国黑龙江流域,于道光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七日(公元1847年9月6日),任命狂热的扩张主义分子穆拉维约夫(公元1809-1881年)为东西伯利亚总督。并亲自授意他放手侵占中国黑龙江流域。从咸丰四年至七年(公元1854-1857年),穆拉维约夫不顾清政府抗议,多次入侵黑龙江流域,建立“村屯”,派兵驻守。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沙俄除积极支持英、法外,还乘机于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派莆提雅延出使中国,谈判中俄东段、西段的边境问题。1857年4月到伊尔库茨克,同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进行多次密谋。穆拉维约夫狂叫:“如果中国不同意我们提出的分界线,依然坚持阿穆尔(黑龙江)是中国的,我们必须以武力强迫他们承认我国的权利。”到时俄国将“派出两支部队:一路攻取库伦,另一路攻取瑷珲”,在瑷珲登陆后“通向南满和北京”,这样俄国就能“立足满洲、蒙古,从而使满蒙脱离中国,成为受俄国庇护的两个公国”。普提雅庭于1857年7月,在庙街乘“亚美利加”号轮船南下赴天津。8月,到达天津南口,向清政府提出中、俄两国以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为界的无理要求,清政府严词拒绝。1858年5月20日,英法联军攻占大沽。5月22日,穆拉维约夫利用清政府处于内乱外患交迫、正濒于灾难性的困境,率领200多人,在两艘炮艇的护送下直趋瑷珲城(瑷珲县瑷珲乡)。5月23日,穆拉维约夫与黑龙江将军奕山谈判时,制造各种借口,企图吞并中国大片领土。奕山开始不允,据理驳斥。狡猾的穆拉维约夫把事前准备好的条约草案交给中国谈判代表之后,就称病不出,派其随员彼得罗夫斯基出面谈判。俄方坚持“以河为界字样,断不能删改”,否则将联合英法联军进攻中国。接着穆拉维约夫又出动军舰在黑龙江上示威,鸣枪施炮,炫耀武力,进行恫吓。奕山被迫于1858年5月28日与穆拉维约夫签订了不平等的中俄《瑷珲条约》。共3条。主要为:一、俄国割去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只在瑷珲对岸精奇里江以南至豁尔莫勒津屯的一小块地区(后称江东六十四屯)仍保留中国方面的永久居住和管辖权,俄国人“不得侵犯”;二、乌苏里江以东至大海的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三、黑龙江、乌苏里江只准中、俄两国船只航行。5月29日,穆拉维约夫为“庆祝”《瑷珲条约》签订,在海兰泡集会,悍然宣布将地名改为布拉戈维申斯克( 意为“报喜城”)。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于当年底特封他为阿穆尔斯基伯爵,破格提拔为步兵上将。该条约使中国领土完整与主权蒙受重大损失,清政府拒绝批准,至1860年订立中俄《北京条约》时方始予认可。

  《人民日报》主办的人民网在2003年8月8日推出的“历史上的今天”,对《瑷珲条约》是这样记载的:

  《瑷珲条约》是沙皇俄国迫使清政府签订的中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瑷珲系满语“母貂”之意,明末清初,瑷珲一带曾以产貂闻名。建于明朝的瑷珲旧城地处黑龙江东,史称江东瑷珲。由于江东瑷珲隔黑龙江与内地往来多有不便,清政府遂于旧瑷珲下游12公里的江西岸重筑城池,将军衙门也迁移到这里,相对江东瑷珲而称此地为江西瑷珲,也称黑龙江城或瑷珲新城。《瑷珲条约》就是1858年5月28日在瑷珲新城签订的。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沙皇俄国趁火打劫,对清政府实行讹诈,强割中国东北和西北大片领土。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中俄东段国界明确划定后,沙俄侵略势力虽然退出黑龙江以北地区,但是它时刻等待时机卷土重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社会,沙俄认为侵吞中国领土的新时机已到,加紧对我国东北和西北领土的掠夺。1850年,沙俄的所谓“探险队”强占庙街,1856年沙俄政府悍然宣布设立庙街为中心的“滨海省”,囊括黑龙江下游大块地带。与此同时,沙俄侵略军还入侵中国西部边疆的哈拉塔尔河和伊犁河下游北岸,并于1847年建立了拜帕尔要塞。以后又占领伊犁河下游南岸至楚河之间的中国领土,进而把侵略势力扩张到中国的热河(伊塞克湖)。沙俄于1854年非法建立的维尔诺要塞,后来成为侵略中国的一个重要据点,沙俄军队自阿亚古斯河畔南达维尔诺要塞之间,强行筑起一条长达700公里的堡垒线,巴尔咯什湖以东以南的大片中国领土全被占据。
  
  沙俄在强占我国黑龙江大片领土后,企图威逼清政府承认既成事实,于1857年8月8日派海军上将普提雅廷乘兵船到天津向清政府提出以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为界的要求,称之为“外交上的远征”,遭到清政府的拒绝。但沙俄并未死心,又赴南方与英法美相勾结。并于1858年趁英法联军攻陷大沽、威胁北京之际,用武力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瑷珲条约》。条约规定:(一)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中国领土(60万平方公里),划归俄国;(二)江东六十四屯仍由中国人民“永远居住”,归中国官员管理,俄人“不得侵犯”;(三)乌苏里江以东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之地”。

  沙俄的野蛮侵占,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义愤,1900年8月,在卡伦山、瑷珲、匡安岭、大岭等地,爱国军民对来犯者英勇还击,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收复了失陷的瑷珲,经当时的瑷珲副都统姚福升组织重建,使古城瑷珲又巍然屹立在祖国北疆。1956年,根据国务院规定,“瑷珲”改为“爱辉”。
  
吴定良与瑷珲历史陈列馆
  
  吴定良先生给我的名片设计风格很独特,中间是一幅瑷珲历史陈列馆的图片,上中下结构由红蓝黑三色组成。依次是:中国《瑷珲条约》签约地瑷珲卫国英雄园筹委会,吴定良(爱新觉罗·树荣)主任,地址: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镇;电话:0456—8201885;手机:13904561929;邮编:164312。在《龙年龙江行——行走日记》中这样介绍吴定良:黑河市政协委员、瑷珲历史陈列馆馆长吴定良先生博闻强记,涉猎甚广。吴先生认为,《瑷珲条约》之所以能够签署,虽然当时国内国际经济政治军事背景是造成中华民族空前灾难的重要因素,但是沙皇俄国远东扩张战略的失败与成功,与作为大国领袖的康熙皇帝、咸丰皇帝的不同军事才能和性格特征有关。不言而喻,这也与沙俄17世纪和19世纪两位性格作为大相径庭的沙皇有关。

  关于吴定良先生与瑷珲历史陈列馆的故事很多,但由于我身居京津走廊,没有更多的时间到黑龙江的黑河市进行采访和收集,只在掌握的资料中摘取一些故事向大家报告。上海《劳动报》记者费凡平同志曾在爱辉下过乡,是上海的知识青年。他在《劳动报》2003年1月30日第4版“焦点新闻”整版推出:吴定良不忘国耻,十年磨一馆。费凡平撰文指出,“历史是不该被遗忘的。在黑龙江边的爱辉古诚,有一个热血男儿,为了‘毋忘国耻,振兴中华’,倾注全部精力和心血,筹建‘瑷珲历史陈列馆’。时值他在上海再一次为筹建‘瑷珲卫国英雄园’奔走呼唤时,记者采访了这位可敬的爱国志士——吴定良。”

  记者费凡平用“走进吴定良、最小的陈列馆、最动听的解说词、倾情建新馆、真情打动

  所有人、生命与历史结缘”六个小标题,讲述了吴定良先生与瑷珲历史陈列馆的故事,很值得一阅。现摘录如下:
  
  《不忘国耻,吴定良十年磨一馆》
  
走进吴定良

  也许当年我曾在爱辉下过乡的缘故,多年来我对那片热土,总怀有一种执著的热情,回城已二十多年了,可这种热情从未减退。这些年来,只要爱辉故乡来人,不管认识与否,只要我知道,都要去陪上 一陪,捧一杯清茶,聊一聊爱辉近况,喝一杯烈酒,叙一叙乡情。

  日前,吴定良来上海,当年的知青约上我作陪。吴定良的大名我早有耳闻,他曾为警世国耻,十年来奔走全国演讲,听众达三十多万人次;他又曾倾情十年,打造出一个全新的“瑷珲历史陈列馆”。

  吴定良虽已年过六旬,但他那股“毋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激情,会令每一位听者深深地感动和钦佩。

  记者走进吴定良,为爱辉,更为一段耻辱的历史,以作警世。
  
最小的陈列馆

  在全国,昔日的“瑷珲历史陈列馆”可能是最小的。

  1993年,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吴定良出任瑷珲历史陈列馆馆长。当时的主要历史遗址“魁星楼”四周仅靠木柱支撑,被有关部门定为危阁,参观者不得不望而却步。90年代初,记者重返爱辉时,曾去过那里,面对魁星楼,面对苍劲的“见证松”,记者仿佛回到了1858年5月28日。据说,震惊世界的《中俄瑷珲条约》就是在这棵古松下签订的。“见证松”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向后人诉说着一个多世纪中华民族的血泪与伤痛,耻辱与反抗。

  当时,记者就想采访刚刚上任当馆长的吴定良,可是他出差去了黑河。

  其实,这位土生土长的吴定良上任伊始,心中就有了抢救魁星阁的计划,为记住这段耻辱史,即使资金再困难,他也要使这座名阁重现风采。经多方协力,不到两天,吴定良如愿以偿。紧接着,吴定良又辟建了见证碑,在馆内设置了沙俄强占中国领土的示意图,并修造了部分道路,使“瑷珲历史陈列馆”馆舍的环境得到了初步改善。

  尽管如此,“瑷珲历史陈列馆”仍是国内设施最简陋,场地面积最小的历史陈列馆,这成为吴定良心中的痛。上任后,吴定良走访了全国一些同类型的陈列馆,他要找一个可以立竿见影的突破口,以弥补陈列馆的不足。好几天的日思夜想,吴定良决定从解说词开始……
  
最动听的解说词

  一个历史陈列馆除了要具备丰富的文物、翔实的史料外,还要有生动感人的解说词。“瑷珲历史陈列馆”虽小,可是“瑷珲历史陈列馆”的解说词是最动情的。

  吴馆长为此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要准确地写好这段耻辱史的解说词,无疑必须要全面了解和通读这段历史。吴定良曾是1965年毕业的黑河老高中生,从1979年开始又在爱辉中学当老师,1984年起出任爱辉中学校长。扎实的基础、丰富的阅历,加上沉重的历史感,使他很快进入了角色。为了查证一个人名,他常常会在黑河的图书馆里泡上半天;为解读一句史料,他会坐上火车,专程赶到省城哈尔滨求教研究这段历史的专家和教授。功夫不负有心人。半路出家的吴定良,在很短的时间内,已经对这段历史彻底了解,在黑河,他也可称得上是个研究《中俄瑷珲条约》的专家。即使这样,吴定良仍常常要为一个准确的比喻,一句精彩的道白,一段精辟的论述反复推敲。

  现在,修改后的解说词简洁,生动感人,它以详实的史料,精辟的论述引起参观者的共鸣;原黑龙江省省长田凤山到该馆参观,听完吴定良的解说后,泪水夺眶而出,他提笔写到:“国难国耻刻骨不忘,强国富民发奋图强。”浙江省人大的一位领导在参观现场痛哭失声,他连称:“讲的太好了,它能够唤醒我们的忧患意识。”广州市的一位参观者回去后,第二年暑假将他正在读大学的儿子带到这里,这位大学生眼含热泪听完讲解后激动地说:“落后就要挨打,强国要靠科技,我一定要为中华富强而发奋读书。”

  最小的陈列馆,却有着最激动感人的解说词!

  “瑷珲历史陈列馆”的解说词效应,就像黑龙江开江时冰排相撞发出的轰鸣声,在全国引起震动和反响——在短短几年,全国竟有近二百万人到这里受过爱国主义教育;也就在这几年中,前后有66位中央领导,396位省部级领导,27位上将、87位中将、139位少将到过“瑷珲历史陈列馆”,这些领导和将军也都被这里的解说词所深深地感动,并纷纷提笔为陈列馆题词。

  最小的陈列馆,引起了人们最大的关注。这里每天要接待全国许多参观者,很显然,小小的陈列馆已难以承载这蜂拥而至的人流。
  
倾情建新馆

  面对蜂拥而至的参观人流,吴定良既高兴又忧虑:简陋的设施,实在无法为参观者提供一流的服务。

  “瑷珲历史陈列馆”行政上归爱辉镇管,区区一个乡镇,能有什么资金来扩建新馆呢?

  夜深人静之时,吴定良怎么也睡不着,作为爱辉人,他深感愧对祖先,更愧对历史。

  翻开历史,建于1683年的瑷珲古诚曾经是那样的辉煌:当时的康熙皇帝似乎明察了沙俄的野心,调兵三千,在瑷珲屯兵垦荒,建设新城,并鼓励农耕,发展商贸,使北疆经济迅速发展。沿江各族军民在康熙盛世,一次次地挫败了沙俄的挑衅与入侵。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地区是中国领土。但到了18世纪中叶,鸦片战争的爆发和清朝政府的腐败,沙俄加快了扩张的步伐,采用移民、威胁、欺骗、烧杀等手段,迫使清政府屈辱低头。1858年5月28日,两国政府在瑷珲签订了震惊世界的《中俄瑷珲条约》。10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就这样从母亲的肌体上被血淋淋地割去。在中国的近代史上,瑷珲就此留下最耻辱的一页!
  
  然而,瑷珲也书写了中华儿女最悲壮的一页:1900年,瑷珲的“义和团”和“红灯照”奋起抗俄,惨遭镇压。沙俄以此为借口,血洗了“海兰泡”和“江东六十四屯”,一万余名中国居民被血腥杀戮,沙俄还捣毁了黑河屯,火烧了瑷珲城。在此,以寿山将军为首的24名瑷珲籍将领,英勇抗俄,壮烈捐躯。那场大火整整烧了两天两夜,使整座瑷珲古城化为灰烬,惟有魁星阁和一棵红松树奇迹般地保留下来。

  面对历史,吴定良又一次热血沸腾起来。瑷珲,作为一座历史古城,应该有一个与之相应的全新的历史陈列馆。

  不过,真正让吴定良启动新馆筹建工作,要归公于梁启超的儿子梁思礼与他的一次神聊。

  从某种程度上讲,正是梁思礼的一番话,才使吴定良充满信心,全身心地投入到筹建新馆的行动中去的——

  1996年,梁思礼从黑河对岸的俄罗斯回来,便马不停蹄的赶到爱辉,他参观了陈列馆后感受颇深,忍不住对吴定良发出一番感叹:“《中俄瑷珲条约》是中外近代史上中国最大的一次领土割让事件,堪称‘国耻之最’。可是这个馆的设施是这样的简陋,这实在不应该。

  老吴啊,你应该知道这个馆是全民族的,你应该将它扩建,你应该有信心,我相信全民族的人都会支持你的。全世界的华人知道了也会支持你的……”

  许多年过去了,梁思礼的这席话,至今仍让吴定良激动和难忘!

  1995年3月,吴定良听说中宣部要在1997年6月公布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瑷珲历史陈列馆”应该有理由成为这百个基地中的一个!只是,这里远在边陲,与大城市的知名度很难相比。吴定良想到了曾经来这里参观过的首长和将军们,他翻开陈列馆的留言簿,在众多的首长和将军中,吴定良想到了迟浩田上将,因为1989年9月,迟浩田上将作为总参谋长来过“瑷珲历史陈列馆”,并亲自为馆题词“毋忘国耻,振兴中华”。1995年,迟浩田已升任国防部长了。

  阳春四月,吴定良怀着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独自来到北京国防部。他告诉卫兵,他有事求助迟部长,卫兵当时就回绝了他。吴定良没有因此失去信心,他在国防部门口足足等了一个晚上,饿了,就啃两口火腿肠。如此的执著,连卫兵也深受感动。卫兵破例把吴定良写给迟部长的信送了进去。不一会,秘书开车出来,将吴定良接了进去。

  1995年5月27日,吴定良收到了迟浩田部长的亲笔回信。信中,迟浩田部长态度明朗:支持吴馆长的这个建议,让“瑷珲历史陈列馆”列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1997年6月11日,“瑷珲历史陈列馆”果真被中宣部批准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这无疑为“瑷珲历史陈列馆”掀开了新的一页。
  
真情打动所有人

  1998年,黑河市召开市政协会议。作为市政协委员的吴定良利用开会的机会,把筹建新馆的建议和计划写进了提案,并于当天递交到了市委书记于晓东的手里。第二天,于晓东书记就批上了“同意”两字。不过,筹建新馆一期投资的2600万元资金,市里只能解决200万元,余下的要吴定良自筹。于晓东书记还批示:从即日起,“瑷珲历史陈列馆”划为市委宣传部直属单位,以便扩建。

  2400万元,这不是一笔小资金!

  吴定良为筹资金动足了脑筋。他走出陈列馆,在黑河,在省内开始做“毋忘国耻,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报告。让更多的人“毋忘国耻”,了解“瑷珲历史陈列馆”的现状。

  吴定良还先后找到黑龙江城市规划设计院的吕长卓博士和中国布展设计权威——上海复旦大学考古系的费钦生专家,他热情邀请他们到爱辉古城,参观“瑷珲历史陈列馆”,吴定良亲自担任讲解。两位专家被吴定良充满激情的讲解所感动,他们当面答应:即使没有一分钱,也要为这段历史画出设计图来。

  设计图出来了,吴定良立即请来五大连池三口水利枢纽工程的总指挥,请他出任新馆建设工程处处长。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2000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田纪云视察完黑河后,随即在省委书记徐有芳的陪同下,来到“瑷珲历史陈列馆”参观,吴定良又一次激情讲解,讲完后,他朝田纪云副委员长和徐有芳书记深深地鞠了三个躬。

  了解了“瑷珲历史陈列馆”的实际情况后,田纪云副委员长当即答应,回去后他会向财政部反映,让他们支持你们800万元。省委书记徐有芳笑着说:“如果中央财政支持800万元,省里也支持800万元!”

  不久,财政部和省里的拨款下来了,加上社会各界的捐款,吴定良终于筹够了第一期工程的2600万元资金。占地9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的“瑷珲历史陈列馆”新馆,

  终于在2000年9月2日开工了。
  
生命与历史结缘

  吴定良常说:“黄河魂是奔流,中华魂是奋斗,奋斗是生命的奔流。”

  2002年,新馆落成后,为之奋斗了整整十年的吴定良到退休年龄了。可是刚退下一天,镇政府领导便找上门,他们希望吴馆长再度出山,在“瑷珲历史陈列馆”边上,筹建“瑷珲卫国英雄园”。这个园内将设有萨布素将军、寿山将军的塑像,雅克萨大捷群雕、保家卫国魂祭坛、沉思园、题词墙和接待中心……

  “英雄园”估计总投资要600万元。为了第一期工程的启动,吴定良已经倾尽家中全部的积蓄,捐献出21万元(其中9万元是借的)。

  吴定良此行上海,就是告诉我们这些当年在爱辉下乡的老知青一个信:他筹建的“瑷珲卫国英雄园”,将在题词墙上留出位置,刻上当年5000多名到爱辉的知青名字,以作“青春汗洒边疆”的永恒纪念!

  作为知青,我们感谢老吴!作为朋友我们钦佩老吴这种与历史结缘的痴情!

  我想,无论是谁,面对他,都会被他这种精神所感动,并愿为他添上绵薄之力!

  中国黑河网《黑河旅游》是这样介绍瑷珲历史陈列馆的:瑷珲历史陈列馆始建于1975年6月,同年9月竣工并对外展出。初建馆时,定名为“瑷珲反修展览馆”。1979年7月展览馆对展出的内容进行调整,并定名为“瑷珲历史陈列馆”。

  建馆20多年来,瑷珲历史陈列馆共接待中外各界观众192万人次,党和国家领导人34位,省部级领导400多位,国际友人、侨胞10000人次,有49个国家的外宾参观了陈列馆,在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受中、省、市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1994年,瑷珲历史陈列馆被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被命名为省级国防教育基地和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示范教育基地。1992年,黑河被国务院批准为沿边开放城市后,瑷珲历史陈列馆已成为黑河市最重要的旅游观光景点之一。

  在众多的参观人员中,党和国家领导人就有34位,吴定良先生都是亲自给他们讲解,感动之余,有些领导人还在留言薄上郑重题词,或谈感受,或作指示,爱国之情天地可鉴。吴定良先生送给我的资料中,有一份是中央领导同志为瑷珲历史的题词,不妨摘录如下:

  (1984年)胡耀邦题:北疆重镇黑河
  (1996年)杨尚昆题:牢记历史,开创未来
  (1993年)李德生题:爱国强边
  (1992年)乔石题:勇于开拓奋发进取把黑河建设成为经济繁荣技术先进的延边开放城市
  (1994年)吴学谦题:瑷珲英烈
  (2000年)田纪云题:坚持改革开放,建设强大祖国
  (1989年)迟浩田题: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1992年)杨成武题:勿忘历史,振兴黑河
  (1985年)李铁映题:瑷珲古诚铭鉴史志,振兴中华光我民族
  (1994年)杨汝岱题:爱国安邦,睦邻兴边
  (1999年)钱伟长题:不忘国耻,自强不息
  (2000年)曹志题:勿忘国耻
  (1991年)吴阶平题:前世不忘后事之师,保卫祖国唯有自强
  (1995年)马文瑞题:牢记历史教育人民,热爱边疆振兴瑷珲
  (1988年)吕正操题: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
  (1995年)刘澜涛题:世代不忘国耻,发奋建设强大社会主义祖国
  (1997年)周铁农题:常存忧患意识,奋力振兴中华
  (1994年)孙孚凌题:历史的见证
  (2001年)李锡铭题:以史为鉴,发奋图强

  迟浩田上将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防部长,在1989年参观了瑷珲历史陈列馆,听取了吴定良先生的生动讲解后,感慨万千,提笔挥毫写下了“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八个大字。并指示吴定良先生,要把瑷珲历史陈列馆办成军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5年,吴定良先生给国防部长迟浩田写信,汇报了瑷珲历史陈列馆接待人民解放军官兵参观的情况。迟浩田非常高兴,于1995年5月22日给吴定良先生回信,对瑷珲历史陈列馆的爱国主义教育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现摘录如下:

  定良同志:

  认真拜读了你的来信。欣闻瑷珲历史陈列馆作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非常高兴。瑷珲作为历史名城,与中华民族的屈辱联在一起,与中国人民英勇斗争精神联在一起,相信运用这个基地进行教育,会使国人不忘悲壮历史,更加热爱祖国。同意信中提出的要求。祝你们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取得更大的成绩。

  迟浩田

  一九九五年五月二十二日

  吴定良先生跟我说,这次他专程进京,一是看一看迟浩田将军,二是为筹建“瑷珲卫国英雄园”募集建设资金。他说此行的方向是部队和学校,还要组织几场报告,让更多的人知道瑷珲,使更多的部队官兵和学校的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坚定信念,建造瑷珲卫国英雄园
  
  据《黑河日报》2004年10月14日第二版报道:吴定良创建“瑷珲卫国英雄园”。报上的消息说:古城爱辉目前正在施工兴建的几项旅游业工程中,“瑷珲卫国英雄园”工地,以其所具有的重要政治历史意义,赢得人们的格外关注。这是个利用原电影院改造、扩建的新景点。

  创建者吴定良,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副研究员、瑷珲历史陈列馆原馆长,离岗不离业,步入花甲之年,一如既往地为把古城爱辉更好地建设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贡献力量。

  吴定良的这一创举得到市、区领导的热情支持。市领导的评价是:“为爱辉镇增加一处集观赏与教育为一体的景点,是瑷珲历史陈列馆的一种补充,应予支持。由个人出资办景点

  是新事物,也为今后趟开这条路开一先河。”

  此举得到广泛支持,媒体更是首当其冲。上海《劳动报》记者,当年在爱辉下过乡的老知青费凡平,怀着对老吴把生命与历史结缘的钦佩,撰写的:“不忘国耻,吴定良十年磨一馆”纪实文学结尾,对老吴退下来以后仍为筹建英雄园到上海奔走呼唤大加赞誉,并表示愿为他添上绵薄之力。该文在《劳动报》以整版篇幅配图见报后,《杭州日报》、《天津新晚报》分别全文转载。

  创建英雄园一期工程共需资金300万元。老吴把家里的积蓄全部拿了出来,向亲友借了一部分,以房产抵押可贷30万元,缺额仍然很大,至今一直在想办法筹措,毅力感人。

  国庆前夕,我们来到工地采访见到,位于镇中心的英雄园,占地面积达2700平方米,园区开阔。1200平方米的建筑改造、扩建工程,紧锣密鼓,预计明年“八.一”开园。

  为创建“瑷珲卫国英雄园”,吴定良先生费尽了心血,他倾力创作了两部专著,作为爱国主义教育资料赠给部队、学校、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并以此种方式募集资金,靠社会力量建造“瑷珲卫国英雄园”。这两部专著,一部是爱国主义教育专题片、中国近代史资料片《警世国耻》——中俄瑷珲条约史实前后。该片长度为45分钟,由中国法制音像出版社1996年10月出版发行。该片以中国近代史及世界近代史上割让领土最多的不平等条约——《中俄瑷珲条约》史实为主线,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沙俄通过武力威胁和外交讹诈等种种手段,贪婪野蛮地侵占我国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至海(包括库页岛在内)的103万平方公里国土的详细经过,再现了清朝政府丧权辱国的可耻一幕和中国人民誓死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的悲壮场面。该片用奇耻大辱、撼人魂魄的史实,深刻揭示了“落后必然挨打,富强才能保国”的史训,昭示中华儿女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激励国人爱岗敬业,强我中华,同心同德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教人牢记国耻,催人奋发强国。《警世国耻》,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爱国主义教育史料。另一部专著,是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警华血土》。这本书记录了吴定良在黑龙江黑河市、黑河市军分区、绥化市、哈尔滨市、辽宁省沈阳市、北京市、上海市等229场报告并受到热烈欢迎的场景,在92万听众中产生了震撼性的“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争取和平”的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的共鸣。《警华血土》是学校、部队、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比较珍贵的读物。

  “瑷珲卫国英雄园”筹委会成员由各方人士组成,既有原黑龙江省委书记孙维本、原黑龙江省军区司令员王贵勤、黑河市委书记于晓东、原黑河市政协主席李秉德、瑷珲历史权威专家刘邦厚等高级顾问;又有爱辉区人民政府区长王喜军、黑河市旅游局局长李树山、瑷珲历史文化开发区主任刘树新等总监导;还有中共爱辉镇党委书记刘鹤杰、爱辉区旅游局局长姜禹富、爱辉镇人民政府镇长杨占宏等执行监导;还有爱辉老上海知青王忠越、民间雕塑家王维德、职业雕塑家殷国龙,以及法律顾问王文慧,可谓阵容庞大,力量雄厚。吴定良先生亲自承担筹委会主任一职。

  2004年11月9日,黑河市爱辉区旅游局以[2004]20号文件的形式,向黑河市旅游局上报了“关于瑷珲卫国英雄园旅游开发项目所需资金的申请”。提出项目建设总投资600万元。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停车场、大门、办公室、接待室、萨布素将军塑像、寿山将军塑像、雅克萨大捷群雕、瑷珲保卫战环状浮雕、保家卫国魂祭坛、沉思小区、老知青纪念小区、和平题词墙等部分以及道路建设、供电、通讯、供水、排水设施及相应的配套设施建设。

  申请报告中还提到,爱辉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该项目建设,成立了黑河市爱辉区瑷珲卫国英雄园筹委会,经过两年的努力工作,一期工程已经结束,投资300万元(全部自筹);2005年二期工程开始施工,总投资300万元,自筹150万元,申请省旅游发展金150万元。

  在沈阳进京的列车上,吴定良先生告诉我,目前建设资金仍有缺口,但不会成大问题。他委托我呼吁一下,有愿意支援“瑷珲卫国英雄园”建设的单位和个人,可以直接跟他联系,他说他的义举一定会得到更多单位和个人的理解和支持,此次进京一定能满载而归。

  62岁的吴定良,精气神都很足。他说筹建“瑷珲卫国英雄园”的目的,就是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自己倾尽全力去建设,等建设好了就全部交给国家。为此,他心底无私,说话办事底气十足,言语之间浸透着一股子正气,让人肃然起敬。为了筹措资金,使瑷珲卫国英雄园早日建成,吴定良先生于2003年11月29日在爱辉古城起草了题为《誓将瑷珲卫国英雄园早日建成》的致中华同胞求助书,字里行间无不蕴藏着他赤热的爱国之情,他所说的国土情结无不让有血性的中国人热血沸腾,胆壮如山。现将吴定良先生的致中华同胞求助书摘录如下,希望更多的中华儿女、包括香港、澳门自治区同胞、台湾同胞以及旅居世界各地的爱国侨胞都能看到这封充满爱国激情的求助书。
  
  誓将瑷珲卫国英雄园早日建成——致中华同胞求助书
  
  各位同胞:

  我在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一一黑龙江省黑河市瑷珲历史陈列馆馆长岗位上工作十年。十年来,我亲眼目睹和反复感受了上百万中华儿女爱国心在瑷珲历史陈列馆得到了震撼性唤起的情景。经过长期同观众交谈与多年的研究,我终于明白,瑷珲之所以蕴蓄着“历史在这里沉思,民族在沉思中奋起"的无穷爱国奋发力,原因有二。第一,近代中国特大割地遗案《瑷珲条约》刺激了中华儿女特别厚重的领土情结;第二,瑷珲历史上涌现了

  众多赴汤蹈火、舍生忘死的保家卫国英雄,感召了中华儿女具有无穷力量的榜样情结。

  瑷珲历史陈列馆主要展示的是1683 年雅克萨自卫反击战至1 900年瑷珲城被沙俄烧毁这段历史流程中以《瑷珲条约》为核心的重大历史事件,瑷珲历史上的卫国英烈未能得专题性的全方位突出。这是我从馆长岗位退下来后总觉不安的一份遗憾。

  ……

  祖国到底是什么?啊,祖国是人民,是国土。人民可以再生,国土不能再生,国土最珍贵。“我们生长在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自己的,谁要把它强占去,我们就和他拼到底!”国土是祖国之母,国土最能激发爱国心。这一遗传性理念,一万年都不会变。在中国近代,我中华同胞被列强刀砍过,枪杀过;我中国领土被列强践踏过,分割过。国难当头,官员仓惶不得宁日;百姓涂炭不能安生。…… 一个民族要想永远自立自强于世界,必须永远通过强有力的爱国主义教育,强化全民族的忧患意识,保家卫国意识,越是太平盛世,越要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

  “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奋斗,是我们不挠的执著;图强,是我们世代燃烧的理想。“国之不强,家破人亡”的近代历史,千万不能忘啊!

  ……

  中华民族必须特别警醒保家卫国魂。保家卫国魂是中华魂系中的护身魂,主心魂;保家卫国魂的警醒,是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的首要归宿。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一一瑷珲历史陈列馆的必要补充,瑷珲卫国英雄园对警醒中华民族保家卫国魂,保障祖国领土完整将会起重大教育作用。瑷珲是特大割地遗案《瑷珲条约》的签订地,是祖国母亲肌体被大块分割大流血的地方。在瑷珲建造卫国英雄园具有最恰切的历史契合点,最能警醒保家卫国魂。

  职业可退休,事业无退休。我一生追求的只一个目标:在我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我能对宝贵的生命坦然交待,我已把生命全部用于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中去。回首过去,我对得起祖祖辈辈;面向未来,我对得起子子孙孙。

  接近生命尾声、步入花甲之年的我握紧双拳,面向祖国和人民发誓:就是跑断了腿,磨破了嘴,搭上老命也无悔,誓把瑷珲卫国英雄园早日建成。各位同胞,我们同爱一个中国母亲。《瑷珲条约》割去的中国大片领土,普天下中华同胞,人人有份各个心疼;瑷珲卫国英雄的大功厚德,普天下中华同胞,人人崇拜各个敬仰。建造瑷珲卫国英雄园,各位同胞一定会帮助我的,一定能够帮助我的!黄河魂是奔流,中华魂是奋斗,奋斗是生命的奔流。让我们手挽手共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谢谢。

  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副研究员
  黑龙江黑河市瑷珲历史陈列馆原馆长
  黑河市瑷珲卫国英雄园筹委会主任
  黑龙江省为人师表优秀教师
  政协黑河市一、二届委员会优秀委员
  吴定良(爱新觉罗·树荣)
  二00三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于瑷珲古城
  
让历史告诉未来
  
  革命导师列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所以,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尤其更不能忘记那一段最具耻辱的历史。

  吴定良的义举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在欢庆盛世的时刻,必须要有忧患意识。中国当自强,中国能自强。自公元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日起,中国人就挺直了自己的脊梁,维护国家的统一,保卫祖国领土的完整不被外敌侵占,已经成为中国人的铮铮誓言。祖国被外敌分割的历史不会再重演,中华民族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民族,“中国人民已经站立起来了!”

  但是,我们千万不能忘记历史,爱国主义不是喊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所以,吴定良先生靠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吴定良先生送给我的专题片《警世国耻》,我认认真真地看了三遍,每看一遍就能使自己的灵魂净化一次,爱国主义热情就增高一次,想为国家富强而做点实事的心愿就占了上峰。《警世国耻》专题片上介绍,《中俄瑷珲条约》沙俄割占我国103万平方公里土地后,又靠武力血染江东六十四屯,抢占我国领土8000多平方公里。这个令人心痛的悲惨画面,我们更应该铭刻在心。在这里,在跨入21世纪的今天,我再一次把江东六十四屯惨案公诸于世,目的也就是为了警示后人,让人们记住历史。

  江东六十四屯,位于黑龙江左岸,精奇里江口以南,南北长100多公里,东西宽近50公里。江东六十四屯原属中国领土,归瑷珲副督统管辖。按照中俄《瑷珲条约》规定,江东六十四屯一带依旧归中国官员管辖,中国居民在原地有永久居住权,俄国不得侵占。

  江东六十四屯,居住着汉族、满族、达斡尔族等中国居民近3.5万人,这里“土地膏腴,人民勤农为务,年产诸粮,富甲全省”,是黑龙江中游最富庶的地方。在《瑷珲条约》签订后的40余年间,远东俄国人的粮食、蔬菜半数取于此地。到19世纪末叶,俄国移民大量涌来,这块土地旋即成为沙俄侵吞的目标。

  1856年中俄签订《瑷珲条约》时,明确规定:中国人在江东六十四屯拥有永久居住权,中国政府对江东六十四屯拥有永久管辖权!实际上,这是中国在丢了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后争得的一点“面子”,其实这也是狡猾的北极熊对清朝官员玩的一把文字游戏:什么居住权?管辖权?都不是主权,主权在我!中俄两国规定以黑龙江为界,要争只能争边界以主航道中心线为界还是以航道的哪一侧为界,而不可能到远在黑龙江北侧岸上的江东六十四屯!清朝官员被欺骗玩弄了不说,还自鸣得意的以为已经给了海兰泡和江东六十四屯的中国同胞一个满意的交代!其实,当地的居民肯定有人意识到这个问题,但又有什么办法呢?江东六十四屯,位于精奇里以南,黑龙江以北的三角洲地带,面积8000多平方公里,是根据《瑷珲条约》第三条规定孤悬于黑龙江以北归我国管辖的地方。那里的居民都是不肯俯俄的山东籍义民,他们在那里渔牧耕织,可以独立生活,才得以仍归我有,并且规定[俄罗斯不得侵犯]。但《瑷珲条约》之后,俄寇并不尊重其存在,他们用种种卑鄙手段困扰住民,希望他们受不住困苦而逃回黑龙江南。但我们的同胞们誓死不离故土,一直挺了过来。

  1900年7月17日,俄国派出一支军队越过精奇里江,扑向江东六十四屯。俄军驱赶大批屯民“聚于一大屋中”举火焚烧,逃出者不足半数。俄军沿着江边,一个屯子挨着一个屯子,将中国居民房屋纵火毁尽。死里逃生的中国居民扶老携幼,逃奔黑龙江边,因江水阻隔,绕越不能,只得露宿江滩,哭号凄惨。顷刻,俄骑兵追来,枪击如雨,中国居民的鲜血又一次染红了黑龙江水。

  驻瑷珲的中国官兵见俄军“在江东恣行焚戮”,激起无比义愤。为保护屯民过江,瑷珲副都统凤翔派统领王良臣等带骑步炮兵300余人于17日夜偷渡黑龙江,至精奇里江口,截俄援兵。18日晨时,中国渡江官兵与俄军在精奇里江口的博尔多屯展开激战。这场战斗为江东六十四屯居民渡江赢得了时间;18日申时中国军队主动退回黑龙江右岸。
  
  在博尔多屯激战的同时,瑷珲水师营征集商船20余只同水师营战船30余艘,日夜接渡,飞棹如梭,将幸免于难的部分屯民接回江右。

  7月18日,又一支俄军渡过精奇里江,继续焚烧“满人村屯”,仅在博尔多屯一处就枪杀了上千名中国居民。又将未及渡江者,不分男女老幼,农夫工匠,各业人等,一同逼入江中。除数十人游过江岸得生外,其余人等皆被逼溺死江中,浮尸蔽江数日不绝。至21日,俄军将中国居民的村庄“全部捣毁干净”,中国人“一个也没有了”,所见到的尽是失去主人的猪、马、牛、鸡。凶残的俄军在这片费墟上“组织了真正的围猎”,俄军当局还“为围猎发行了特殊的证券”。

  事发十几天后,沉溺在黑龙江底的无数死难者尸体浮上水面,顺流淌去,江水为之奇腥。海兰泡和江东六十四屯两处大屠杀,共有7000多中国和平居民被杀害。

  美国历史学家贝弗里奇说这一惨案是“俄国在远东最近历史中臭名昭著的丑闻”。日本人石光真清指出,这是黑龙江上有史以来“最大的屠杀,最大的悲剧,最大的罪恶!”俄国人多依奇认为,“沙俄现在实行的这种惨无人道的做法,只有与中世纪审判异教徒的宗教法庭和西班牙对异教徒、犹太人和摩尔人的迫害才可以相比拟”。

  事件发生不久,列宁指出:“它们杀人放火,把村庄烧光,把老百姓驱入黑龙江中活活淹死,枪杀和刺死手无寸铁的居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沙皇政府在中国的政策是一种“犯罪的政策。”

  8月4日,格里布斯基发布命令,根据《瑷珲条约》一直归中国当局管辖的江东六十四屯以及阿穆尔河右岸的土地,已归俄国当局管辖,凡离开我方河岸的中国居民,不准重返外结雅地区(即江东六十四屯),他们的土地将交给俄国移民者,供其专用。从此,江东六十四屯,这块历代属于中国人民的肥田沃土,就被沙俄强行霸占去了。

  从历史的角度说,《中俄瑷珲条约》是清政府腐败无能的必然产物,国力不强必会遭到列强的侵略。但是,《中俄瑷珲条约》必定是一个不平等条约,按照革命导师列宁的思想,这些不平等条约都应该在废除之列。

  《中俄暧珲条约》的签订,惊动了全世界。就在条约签订的当年,1858年10月,革命导师恩格斯就明确指出:“(俄国)正好就在这个时候从中国夺取了一块大小等于法德两国面积的领土和一条同多瑙河一样长的河流。”六十年后,夺取十月革命胜利的苏维埃政府,在列宁的领导下,于1919年7月25日,向中国发出宣言,宣布废除沙俄政府与中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这个名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对中国人民和中国南北政府的宣言》向全人类庄严宣布:

  ……苏维埃政府将沙皇政府独自或与日本人、协约国共同从中国人那里掠夺的一切交还中国人民后,立即建议中国政府就废除1896年条约、1901年北京协议及1907年至1916年与日本签订的一切协定进行谈判。苏维埃政府已经放弃了沙皇政府从中国攫取的满洲和其他地区。

  1920年9月27日,列宁指示苏维埃政府再次对华宣言,进一步明确了第一次对华宣言的原则和具体内容。宣言指出:

  为了发展前次宣言的原则,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宣布,在前俄国历届政府同中国订立的一切条约全部无效,放弃以前夺取中国的一切领土和中国境内的一切俄国租界,并将沙皇政府和俄国资产阶级从中国夺得的一切都无偿地永久地归还中国。

  非常遗憾的是,由于中国其实正在军阀混战,四分五裂,以及种种客观原因,列宁关于“废除与中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的承诺没有能兑现。有一位有识之士说:“这是列宁的遗憾,也是苏维埃的遗憾;这是中国的遗憾,也是历史的遗憾!”

  多少年了,黑龙江始终是中国的一条内河,就因为一百多年前那个不平等条约,黑龙江就成了两个国家之间的界河。如今,黑龙江以江中心为界,此岸为中国领土,彼岸则是俄罗斯领土;甚至就连同一条江也同时拥有了两个完全不同的名字:中国称黑龙江,俄罗斯叫阿穆尔河。当我们站在黑河市边的黑龙江江畔,遥望对岸的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市时,不知能做何感想?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既能照清楚今天,也能照清楚未来。历史是凝重的,历史也是严酷的,历史也是不可更改的。作为后来人,我们应该尊重历史。因为,历史留给我们的记忆实在太多,我们不仅让历史印证今天,而且还要让历史告诉未来。
  
不是尾声
  
  写完了这篇报告文学,我对吴定良先生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也有了一个新的评价。这个评价就是一个平凡的人,正在干着一个很不平凡、很了不起的大事儿。这件大事儿的影响力,我们决不能低估。尤其是在今天的新形势下,全国上下奋斗奔小康,全党都在进行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教育。我们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须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而爱国主义的教育,正是先进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要学习历史,尊重历史,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正因为这样,我们正确评价吴定良先生的义举,会使我们的先进性教育增添新的亮点。在若干评价吴定良的文稿中,我只选择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黑龙江省黑河军分区政治部的一份评价文稿,作为这篇报告文学的结尾,其目的是让更多的人认识吴定良,记住这位有志向有雄心有干劲有贡献的老同志。

(200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