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阿马岛海战对中国陆军的启示


blueski推荐 [2012-4-29]
出处:来自网上
作者:阿道夫二世
 

 

马岛战争令中国海、空军大开眼界,同样对中国陆军也有启示。陆军作为军事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其作用是无法替代的。美国推翻萨达姆、打击“基地”,那一场战争离得开地面部队?未来的中国,在东北、东南、西南、藏南都用兵的可能,因此,陆军应该根据条件的变化进一步的发展,发展的目的是使之更强而不是削弱。

衡量陆军实力的指标,主要有:武器性能、技能战术、战斗精神、指挥能力、装备数量和人员数量。在世界范围内看,发达国家未来的陆军,除了装备和人员的数量这一项将不可避免的缩减之外,武器性能、技能战术、战斗精神、指挥能力都在得到加强,中国陆军也是这一趋势。

这是一个迟到的话题。以往,在研究马岛战争时,人们往往高度关注海军、空军的作用,但是,马岛战争30周年之际再回首,我发现战争的胜败,实际上取决于双方地面部队的表现。

对比双方海战、空战和防空作战的结果,阿军损失各型飞机100架,作战舰艇2艘被击沉,英军损失各型飞机34架,6艘作战舰艇被击沉,另有10艘被击伤。阿海军、空军损失比较大,但是战果也很辉煌。

再看双方陆战。

整个战争期间,阿军阵亡649人,这其中,有“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上的水兵323人,还有被击落坠机的阿空军、海军航空兵飞行员数十人(坠机100架,飞行员牺牲起码在三、四十人以上),这样,阿地面部队阵亡人数实际上不超过300人(另有负伤1000多人),而阿军投降人数为1.1万人。

英军损失了258人,777人负伤,扣除英军飞行员和水兵的损失,英军地面部队损失估计不超过200人。

把这些数字罗列出来,你就会感觉到这场所谓的“大战”实在有点可笑!

如,“500人的英国第二伞兵营逼近并攻击由阿根廷第12步兵团防守的达尔文港,激烈的战斗从夜晚持续到隔天,最后英军损失了17名士兵,阿根廷损失了55名士兵、另有1050人被俘虏。”就这水平,我看和WG时期的“武斗”也差不多啊?

有人认为,阿军武器落后,事实上并非如此。阿军拥有的35毫米高炮、“吹管“防空导弹、155毫米火炮等,都是当时比较先进的武器。就在6月11日,阿军投降的前三天,阿军的车载“飞鱼”岸舰导弹还击伤了英军的“格拉摩根”号驱逐舰,表明阿军的战斗力仍在。

有人认为阿军守岛部队的投降是孤立无援的无奈选择,事实并非如此。

从英国人披露的资料看,英国撰文说,“战役期间每天晚上,C-130运输机总会降落在斯坦利港,带来一切岛上需要的补给,包括粮食、弹药、车辆,甚至是‘抵万金’的家书以及撤运伤患。由于英军的‘海鹞’过于稀少,加上海鹞机上的‘蓝狐’雷达的‘下视’(look-down)功效不佳,因此指挥高层不愿在夜间出动海鹞式执行封锁,所以整场战争中在6月1日仅有一架充当反舰机编号TC-63的C-130在马岛东北方白天被英军被击落。”这表明对马岛的后勤补给并未中断。

同时,阿空军、海军航空兵的战斗从未停止。就在6月8日,阿军投降前6天,阿空军还击沉英军一艘大型登陆舰,击伤一艘大型登陆舰和一艘护卫舰。

因此,阿军守岛部队的失败,完全是自身除了问题,一是指挥员昏庸无能,二是整个部队战斗精神涣散。

如果,战前,阿军能够充分的储备食品、弹药,调集更多的重炮和坦克,构筑更坚固的工事,布设更隐秘的雷场,加强部队的训练;战时,阿军能够严密守卫机场,依托工事顽强防御,多路、多点、多方向的实施战术反击,那么,战争的结局有可能是另外的结果。

我甚至在想,如果守卫马岛的地面部队不是阿根廷陆军,而是二战时期日本鬼子,或是中国的“老八路”,让他们拿着阿军的现代武器去打英国的海军陆战队,估计不仅能打出漂亮的防守反击,搞一个大歼灭战也不是没可能。

当然了,阿根廷人当中也有硬汉,阿空军、海军航空兵在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战斗精神和战术能力令世界叹服,视频记录下了他们顽强战斗的身影,永远值得世界所有的军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