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拳,只剩一人了!(图)


blueski推荐 [2012-12-11]
出处:青岛新闻网-青岛日报
作者:王 萌
 

本报记者
 
  每天早上8点,在榉林公园的一处山坡上,总会有一名77岁的老人带着几名徒弟练拳健身,附近散步、逛早市的人很多,但是绝少有人知道他们练的是发源于青岛本地的拳种孙膑拳。就在去年,孙膑拳被登录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而目前,在青岛孙膑拳的第五代传人中,掌握全套拳法的只有一个人。

  “师父曾跪求我传承好孙膑拳”

  孙膑拳据说是清朝同治年间山东莱州府掖北人氏施德所传,1926年孙膑拳传人杨明斋来青广收徒弟,教授孙膑拳,从此孙膑拳开始在青岛地区广泛流传开来。“传到现在,已经是第七代了。”孙膑拳的第四代传人孟宪堂说。不过,目前跟随孟宪堂和其徒弟兰春玲学习孙膑拳的不过七八个人,坚持在工作日学习孙膑拳的只有一两个人。

  孟宪堂今年77岁,从12岁起就开始跟随孙文宾学习孙膑拳,从此便与这套拳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时候青岛成立了国术馆,孙膑拳也在武术弘扬的范围之内,当时和我一同学习孙膑拳的师兄弟有几十个人。解放后,国术馆也退出了历史舞台,我师父也被安排到省里工作,渐渐地,青岛市教授孙膑拳的人就少了。”1977年,孟宪堂的师父孙文宾回到青岛,看到学习孙膑拳的人很少,“噗通”一下便跪在了孟宪堂的面前,意味深长地对他说:“请你一定要把这套拳弘扬下去,祖宗的东西千万不能在我们这儿断了根!”

  出版专著却堆在家里

  为了师父的嘱托,同时也是出于对孙膑拳深深的热爱,孟宪堂每天早上4点起床到电视塔附近的小树林里练拳,练到6点回家准备上班,业余时间,他也会免费教大家孙膑拳。“我30多年前开了一个电刷厂,挣了点钱,也都用在发扬孙膑拳上了”。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学习孙膑拳,除了每年自费参加武术研讨会,孟宪堂还在1992年到1994年三年间自费举办了三届 “孙膑拳武术比赛”,不过效果并不明显。此外,孟宪堂还出版过一本 《中国孙膑拳》和一套《孙膑拳》VCD,“那本书是1995年1月出版的,一共一万册,我没有要出版社稿费,只是让他们给我寄来三千册书。”如今孟宪堂的家里仍堆有两摞一米多高的《中国孙膑拳》。

  “我去过四十多个国家,在匈牙利、奥地利、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都有徒弟长期教授孙膑拳,不过我从来没有把全套拳法传授给他们,咱自己的东西得好好留住,千万别让它在咱这儿断了根,反而要向外国人去学孙膑拳。”

  缘何传人寥寥

  孙膑拳如今“门庭冷落”的局面也得到了青岛武术协会副主席周涛的确认。

  “我们每年都会有不少武术比赛,前两年以孙膑拳名义参赛的选手还有一些,这两年几乎没有了。”而在青岛市内系统教授孙膑拳的老师,除了孟宪堂,周涛想不出第二个人。“在武术界,一门功夫有几百名学员都算是少的了。”

  与孙膑拳相比,同是发源于青岛、山东省四大名拳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螳螂拳的发展状况就好得多,现有的19个武术俱乐部中,专门教授螳螂拳的就有 5个,在刚刚举办的青岛市第十五届武术锦标赛上,有相当部分的人报名螳螂拳。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两个本土拳种如此大的发展差异呢?

  “孙膑拳的群众基础本来就比较薄弱。”据孟宪堂说,不同于太极拳和螳螂拳,练习孙膑拳需要学员付出更多的努力。“孙膑拳一共有七块,三年能学两块就不错了。”因为这个原因,虽然当年孟宪堂同门有几十人,但是真正坚持学完全套孙膑拳的人不过5个。“现在这5个人当中有3个已经去世了,还有1人不教徒弟。”孟宪堂说自己的一双儿女也因为不能吃苦而没有继承他的衣钵。学的人少、教的人更少是孙膑拳难以发展壮大的首要原因。

 “宣传力度小、场地条件差也是重要原因。”由于武术都是民间活动,活动经费大都由民间自费筹集,孙膑拳的群众基础本就薄弱,没有过多的资金用于宣传和练武场馆的租赁。“不过由于去年申报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久之后国家会专门拨款用于推广孙膑拳。”孟宪堂说。

  “孙膑拳这个门派自身的一些要求也限制了他的发展。”周涛在总结孙膑拳发展不足的原因时说,“学这拳对学员的毅力要求比较高,但我们可以通过不断改进让它变得不那么难学,有些东西毕竟要适合时代的发展。”而孟宪堂在言谈中也提到自创立以来,该门派功夫在收徒方面确实比较严格。“原先只传男不传女,杨明斋后废弃了这一条规。我现在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利益纷争,也不会轻易教授别人全套孙膑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