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为何选择五月初五这个凶日投江?


blueski推荐 [2013-6-23]
出处:来自网上
作者:舒新宇
 

1、五月五日是上古楚人的凶日和鬼节

      五月五日,是屈原的祭日。屈原在世时,五月五日就是楚国南方的凶日和鬼节。

   《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日,荆楚人并踏百草,将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也。”《大平御览》卷31引《风俗通》说:“五月五日,集五色缯辟兵及鬼。”

     后来的端午节,扎艾草、挂剑蒲、点雄黄等,说是为了杀虫、祛毒、僻邪、镇鬼,都是源自古老的“凶日”、“恶日”和“鬼节”。

     苏雪林先生说:“五月五日原是死神之日,中国古人认为恶日,屈原是故意选择这一天自杀的。”(见《楚辞九歌与河神祭典的关系》)

     那么屈原为何特意选择这样一个凶日投江自沉,来了结自已的生命呢?

                       2、投江日期是屈原的精心选择

     屈原选择五月五日投江,绝非随心所欲,因为屈原早在溆浦就已萌生了“忽乎吾将远行”,我将飘然而逝;而在《离骚》里两次说到“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愿以彭咸为遗则”,意即象彭咸那样投水而死;在《思美人》里也说过“彭咸之故也”;在《悲回风》里,更是三次说到“照彭咸之所闻”、“托彭咸之所居”、“夫何彭咸之造思兮”。经过长达十多年的深思熟虑,当然会有一番精心安排。

     俞平伯先生说过:“诗人临死的心境非常平静而从容。这从容是非常伟大的……我们且看屈原最后的话。如‘舒忧娱哀兮,限之以大故’,到了最后的一刻,舒展愁眉,揩试泪眼,一切都是很有限的呵。如‘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心境安定宽阔,无有恐惧。如‘知死不可让,愿不爱兮’,死既推它不开,也就不必不舍得死。最后他说,‘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这句依我解释:寄语九泉下的先哲,我将认你们做伙伴去了。文章写到这样地位,真正是来去从容。”

    既然如此从容去死,又有十多年的投江自沉之想,尤其是临死前写下的两首绝命辞《惜往日》、《怀沙》,你能说他的赴死之日不是做了精心地选择和特意地安排吗?

     屈原本是个浪漫气质十分浓厚的诗人,尤其喜欢用“香草美人”象征他的志洁行芳,蕴涵着作者所赋予的意义、情感和理想,构成幽深奇幻的意境,给人以崇高而又伟大的感觉。而且屈原对自己出生的日子和时辰的吉祥及其含义十分看重,引以自豪,写进《离骚》之中,向世人炫耀。诗中写道:

       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子孙,我己去世的父亲字伯庸。

       岁星在寅那年的孟春月,正当庚寅日那天我出生。

       父亲仔细揣测我的生辰,于是赐给我相应的美名:

      父亲把我的名取为正则,同时把我的字叫作灵均。

     我们从诗句中完全能够体会到,屈原为自己的生日时辰和名字感到何等骄傲和自豪,一副洋洋自得的神态。

    难道屈原的生辰八字有什么奥妙吗?

    原来“摄提”是大名鼎鼎的“岁星”,而“岁星”正是重华,而重华正是舜帝,而舜帝正是大阳之神。

     那么诗中的“庚寅”又是什么意思呢?专家们己考证出,“庚寅”在古代为吉祥之日,又为祭礼太阳之日。《尧典》上说:“寅,敬也,以宾礼接之。出日,方出之日也。”

    原来屈原不僅是太阳神的子孙,而且正好是在太阳神的这一年的吉月吉日出生的,出生的这一日不仅是吉祥之日,而且还是祭礼太阳神出来的好日子,真是生辰嘉美,巧而又巧,怪不得我们的大诗人要得意洋洋地向世人炫耀了。

    楚人是极其重视神话宗教仪式、天文星象与人事之“对应”以及占住卜筮时日的。可想而知,屈原选择的投江之日,就象当年他选择溆浦作为流放地一样,必定有其深刻的含意和某种神秘的象征。

                         3、五月初五是舜帝死亡之日

    再看屈原的全部诗作,从《涉江》、《远游》、《离骚》到《天问》、《九歌》,贯穿始终的人物除了作者本人,就是太阳之神舜帝。

    清代林云铭对如何读楚辞说过一句极精辟的话:“理会全局血脉,再寻出眼目来。”

    楚辞的血脉就是一一“忠君忧国”;楚辞的眼目就是一一“太阳之神舜帝”。

    屈原在溆浦创作《涉江》时,就骄傲而欢乐地想象自已跟随舜帝畅游昆仑瑶圃,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直到投江之前,肉体的生命即将终止,书写绝命辞《怀沙》,屈原还在念念不忘毕生崇敬和追随的太阳之神舜帝:

舜帝己经不能再遇到了,

  谁又能理解我的一举一动?

自古以来圣贤生不同时,

哪里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商汤夏禹离我们太远了,

远得使我们没法去瞻仰。

     既然活着时“没法去瞻仰”,那只有一个办法才能实现“去瞻仰”的愿望,就是离开人世。

    这一切,难道不是作者精心的安排和特意的构思吗?!

    何锜章先生说过:“楚人仲夏祭始祖祝融,亦以五月初五之重日行之。战国时己盛传舜五月南巡死于湖南苍梧,葬于九嶷,故亦于此日遥向九嶷以祭舜。”《离骚“就重华而陈辞”新证》

    既然到战国时才盛传舜帝死于五月,而战国距离尧舜时代己过两千多年,谁也无法弄清舜帝死亡的确切日子,可楚人偏偏要在五月五日这个“凶日”和“鬼节”来祭拜舜帝,难道五日五日是舜帝的死亡之日吗?这种可能性极大,如果不是祭日的话,楚国人民何必要在“凶日和“鬼节”这一天,去祭拜心目中至尊至贵的神灵舜帝呢?岂不是亵渎了自己顶礼膜拜的太阳神吗?我们知道,楚人特别讲究人事与神灵的对应,他们之所以要在“凶日”和“鬼节”这一天来祭拜舜帝,恐怕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五日五日正好是舜帝的祭日。即便不是真正的祭日,只是楚人的认定和假设,又何尝不可?楚人就是想以太阳神舜帝来衅祓、厌胜恶日,意即杀虫、祛毒、驱邪、镇鬼,获得平安和幸福,因为舜帝是楚人的太阳之神和光明之神。

                   4、屈原选择凶日投江是为了追随舜帝

     屈原自称是太阳神的子孙,又正巧是在“岁星年”即太阳神年的吉月及礼祀太阳的吉日出生的,这种天下难遇的神奇的对应,屈原内心的骄傲和自豪,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的。因而舜帝在屈原全部作品里不仅是一个贯穿始终的人物,还是一个举足轻重的重量级人物。从创作的角度上看,这个人物安排和构思非同小可,虽然26首诗各自独立,互不相连,但亦可看出作者大体上还是有个整体的构思。因此,舜帝的死日在其崇拜者心目中必定非同寻常,并从内心深处影响屈原。

     屈原本来就是一个注重外表、讲究内美、追求象征、乐于比兴的浪漫诗人。你看他的全部作品,无不“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王逸语)。

    在巫风盛行,鬼神主宰的上古时代,屈原既然对自已的生辰的含义和象征如此看重,那他绝不会对自己的死日随便了事,必定会精心选择自已的死日,使其象生日一样具有某种美妙的含义和象征。如果此说成立,那么,屈原就是有意在舜帝的祭日及太阳开始升起的这一日投水,以便随同冉冉上升的太阳溶为一体,进入浩渺无穷的太阳世界,亦即辉煌灿烂的宇宙天堂,与心仪己久的贤德的先帝尧、舜、禹以及比干、彭咸等忠臣相聚一堂,去完成在人间无法实现的“美政”和“德政”。

                       5、溆浦过大端阳节之谜

     那么,溆浦的端阳节为什么有“小端阳”和“大端阳”之分呢?而且重在过大端阳节呢?

    《溆浦县志》记载:“而俗以初五为小端阳,望日为大端阳。” 一句话倒是道出了真谛。“端”是开头、开始的意思,“端阳”就是“太阳开始升起”之意。那么在溆浦人眼中,五月五日便是太阳升起的日子。

     根据我国古代天文历法,每个月的十五为“望日”。那么溆浦人在五月十五日才隆重地过端阳节,正是与屈原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在溆浦人看来,屈原五月初五投江,开始升天,追逐光明,追逐骄阳,追逐理想,经过漫长的行程,要到十五日,即“望日”这天,人们才能看到屈原抵达太阳的身边,进入太阳的天堂,见到太阳之神舜帝,痛诉冤曲,陈词自己的理想、抱负及爱国爱民的忠贞之心。所以,在屈原到达舜帝身边的这一天,也就是五月十五日,溆浦人才真正过端阳节,庆祝屈原心想事成,到达光明灿烂的理想世界,与舜帝相见。

                

一一请参看拙作《破解屈原溆浦之谜》(东方出版社出版,全国各大书店有售)

                                       2009年5月27日21点3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