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愚公只是一个精神符号


blueski推荐 [2013-7-8]
出处:来自网上
作者:陆春祥
 

说《列子》,大家都知道愚公的故事,就我来说,在没有通读它以前,也仅止于此。读完以后,我的体会是,愚公也只是一个精神符号而已,难怪老人家要把他移山的故事用来励志,励全国人民的志。盲目的开山肯定是愚蠢的,如果感动不了上帝,那么,愚公所做的一切将什么狗屁也不是,成功了才有战略可言。读《列子》,就当是一种精神行动吧。
  
  壹腰间系着根绳子的隐士
  
  范县郊外。身穿鹿皮大衣,腰间懒散地用一根绳子系着,闭着眼摇着头,边唱边弹,当游泰山的孔子看见荣启期如此投入时,大吃一惊,世间还有这么快乐的人啊!
  孔子一定要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他就问:隐士啊,您到底是为什么如此高兴呢?荣启期站起来,整整衣服,很潇洒地将长头发往后拢去,然后一二三地讲给孔子听。
  我呢,快乐的理由有很多啊。首先,天地间物类成千上万,其中人是最可贵的,而我有幸能成为一个人,你说我有多快乐啊,我比那些其他物类真的要快乐很多。其他物类有没有快乐也难说呢,反正我是有快乐的。而人呢,又分男人女人,男女嘛是有区别的,在我们这个社会里,是以男为贵的,而我又有幸成为男人,我们男人的优势太多了,这个您也知道的,不用我细说,不管怎么讲,我们男人在管理着这个社会呢,一切的女人都听命于我们男人,这是我快乐的第二个原因。人的寿命是有长有短的,有的人一生下来就没有了,有的人几十岁也没有了,而我已经活到九十岁了,我见过了太多的人情世故,经过了太多的大风大浪,像我这个年纪的人真是不多,因此,我感到非常的快乐,我的许多日子都是赚来的,因为我已经活够了。这就是我第三个快乐的原因。听说您很有名,您说我这三个快乐的理由能说服您吗?
  孔子很感慨:您能这样想,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和您相比,我还远远没有达到您这样的境界。您如此宽慰自己,真是个快乐的人。
  泰山行,让孔子一行获益不少。
  于是,他们继续前往卫国。
  暮春时节,在卫国的田野里,有一个披着皮祅的老人在人们收割过的田里捡拾庄稼,一边走,一边唱,无忧无虑,自在自得。孔子回头对弟子们说:那边那位老人肯定有故事,谁去采访一下呢?
  子贡主动要求。他在田埂边上采访了老人。老人名叫林类,职业也是隐士,年纪接近一百岁。哇,比荣启期还老!子贡的关键问题是:林老先生,您这一生有没有后悔过的事情?林老先生摸摸飘逸的白长须回答:我有什么好后悔的啊?子贡因为在此前的采访中,已经比较全面地了解了林类的一生,于是直击林类要害:您年少时不勤奋,长大后不上进,现在那么大年纪了,还没有老婆和孩子,都快要死了,您有什么快乐的事情,一边捡庄稼,一边还高兴地唱歌?
  林类哈哈大笑,他看着子贡说:其实,我感到快乐的事情,你们都经历过。只是你们不把这些当成快乐,反而当成忧愁罢了。我年少时不勤奋,长大不上进,不是我不勤奋,不上进,而是我不求名,不求利,与世无争,没有老婆孩子,我就没有什么好牵挂的,所以,我能活到这个年纪,所以,我在将要离开人世时还能很快乐。子贡有些不理解了:活着是人之常情,而死去都是人们不愿意的,您为什么把它当成快乐呢?
  林类又笑了,这正是我的生死观和你们不一样呢。我认为,死和生,对人来说,只是一往一返,往返你懂不?就是去和来的意思。生,来了,死,去了,我去的那个地方,连我自己也不知是个什么地方,说不定比我们现在这个地方要好呢?说不定我死去要比活着过得好呢?于是我就很向往死。不好意思,我只能和你说这么多了,我没有更多的话要说了。
  子贡把采访内容和孔老师说了后,孔子若有所思:果然,这是个不一般的老头,我就知道他是个很有头脑的人,值得采访。但是,他对生死的理解还没有达到我的道我合一、生死两忘的高度。
  于是,在这一次的出行中,孔老师就结合前面两个实例进行现场教学。
  孔老师说:看来,对于快乐的理解各人有各人的不同,理解不同,各人的表现方式也完全不一样。我是这样想的,既然快乐不能理解透彻,我们是不是搞清楚了不快乐的原因?什么是不快乐的主要原因呢?据我的人生经历,我认为就是忧愁,是忧愁阻挡了我们的快乐,所以,我们要把忧愁弄清楚,人们为什么忧愁?如何解决忧愁?
  和忧愁连在一起的,就是前面那位林类说的,如何对待死亡。前几天,子贡同学向我抱怨,说他很想休息一下,他已经厌倦读书了,我对他说:你只要活着,就找不到一块可以休息的地方。对于君子来说,死的意义是很大的,死就是离开忧愁的一种彻底的休息。人人都有厌恶死的感情,而不知道死是永久的休息,生是短暂的,死的时间要比生长得多了。古人不是把死人称为“归人”吗?既然死人是归人,那么活着的人就是“行人”了,“行人”有多累,你们是知道的!
  颜回这个时候插嘴说:老师,前些时间,我参加一个聚会,听到过这样一个段子,说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人人都是“焦郁碌”,什么意思呢,就是人人都焦虑、郁闷、忙碌。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这个“焦郁碌”就是我们不快乐的原因,或者忧愁的原因?
  孔老师对学生结合实际提出自己的观点,非常高兴。孔子说:鲁国君臣表现很差,国家一天比一天乱,仁义一天比一天衰败,人与人的感情一天比一天淡漠,为什么会这样的呢?基本上就是颜回说的“焦郁碌”,人人都处于这样一样物欲状态,我的治国理论在现在的鲁国就行不通,它还能对整个天下以及后世发挥什么作用呢?所以,我也是“焦郁碌”啊,这样下去绝对不行的,我们一定要想办法改变目前这种现状。
  子贡听了孔老师的议论,茫然若失,不知所措。回家后想了七天七夜,不吃不喝不睡,人都瘦得像副骨头架子。
  他想的一个问题是,快乐难道就这么难达到吗?忧愁就这么难去掉吗?荣启期和林类真正快乐的原因他还没有完全理解。
  做一个思考者真的很辛苦,尤其是做一个孔子门下的思考者就更辛苦了!
  
  贰商丘开奇遇记
  
  晋国有个范氏家族很厉害,范家有个叫子华的儿子名声很大。大到什么程度?就是凡是他看重的,朝廷就给以爵位,他不赞成的,朝廷立即罢黜。于是,他家里宾客如云。
  有一天,来了位郊野老农,叫商丘开的。该商年老体弱,又黑又瘦,邋里邋遢,门客中没有一个人对他好的,但子华收留了他。
  这些门客竭尽所能地欺侮他。一次大家来到了一个高台,有人诳哄他:谁能从这里跳下去,赏赐黄金百两。大家争着答应,商丘开信以为真,第一个跳下,只见他姿态优美,像飞鸟一样轻快,着地后,一点也没有损伤。大家都认为,这是偶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又一次,这些门客指着一条河拐弯处的深潭说:里面有珠宝,谁会潜水,谁就可以得到。商丘开就按他们说的,潜入水中,出水时果然得到宝珠一颗,从此,门客就开始怀疑他不是一般的人。
  子华知道这些事情后,就让商丘开进入可以吃肉穿好衣服的系列了,就是说提拔了他。不久,范家的仓库失火,子华高喊:谁能从火中把锦缎拖出来,我就按拖出来的数目多少进行奖励。
  商丘开没有任何的犹豫,迅速冲进大火中,拖出很多东西,他在大火中往返自如,火苗烧不着他的身子,尘埃也不往他身上落。直到把该抢的东西全部抢出来为止。
  这个时候,子华以及他所有的门客,都认为商丘开是不一般的人。于是众人都向他道歉,并说跳高台、入深潭都是骗他的,而且,大家一致要求他讲讲神秘的道术。
  商丘开擦擦汗,一脸的诚恳:同学们呐,道术我真的是没有。我所做的,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只是有一点感受给大家说一下,这一点感受就是,我远道来到范家,是出于对范家的信任,我听说的和到范家看到的事实完全一样,这就更坚定了我对范家忠诚的决心,对这里的一切都感觉顺畅,任何时候都没有不满情绪,平时唯恐自己的行为有什么过失,往往把自己的身体都忘记掉了。我心中根本没有自己的利害,只有“诚”这一个字罢了!
  从此以后,范家门客的门风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宰我听说这件事后,就告诉了老师孔子,孔老师评论说:你们不知道吗?最讲诚信的人,是可以感动一切外物的!惊天地,泣鬼神,东西南北,天上地下都不会遇到阻力。
  诚信应该是个很古老的话题了,相信孔老师那个时代也经常会讨论这个话题的。那么,诚信的主要支撑点是什么呢?
  孔老师有一次给颜回同学上课时曾经谈到过这个话题。孔老师认为,心中要不装着东西,或者把某种东西看轻,这样才有可能做到诚。他举例说,民间有一种有趣的游戏,如果用瓦片作赌注的时候,心就灵巧,用银钩作赌注的时候,心就糊涂,用黄金作赌注的时候,心必定昏乱。其实,赌技没有改变,只是赌注不同而使人的心情不同。越是怕输,内心越是紧张,越紧张越重外,越重外,内心越乱,越慌乱,内心越加拙笨。
  孔老师上面说的,但凡我们玩过牌的,但凡有点小搞搞的,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媒体上经常有这样的报道:某老年活动室,老年人小搞搞,小到什么程度?一颗子五毛钱,或者一块钱,那么,按照各地打牌的规则,就如麻将,如果在三牢时来个扛头开花,那也有六十四颗,算一算,多少钱?赌注可大可小,大到一个晚上,一个有名的地产商可以输掉两千万,小到几十块。输两千万的可以不动声色,因为他们那个圈子里,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赢回来了。输几十块的有可能会出问题,某老人,好牌将和时,突然血压升高,扛开的同时,人也倒下了。这样的事情,几乎每天都会发生在全国各地,情节大致相同,都是因为那个赌注。如果换成纸片,还会发生吗?一般情况不会发生,这都是那个“外”的原因。
  诚信需要不被外物所左右。同样的,它还需要不因外物的诱惑而分散注意力。
  正值炎夏,孔夫子仍然带着他那群学生为理想而奔波。在去楚国的路上,经过一大片树林,看到一位驼背老人在举着竿子粘知了。只见他身手敏捷,速度非常快,一只连着一只,就像在平地上捡东西那样容易。孔老师一行看得惊讶,他问了:您的技术真是太神了,其中有什么深奥的道理吗?孔老师就是这么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哎。驼背老人很自信地说:当然有的,我每年都要花五六个月的时间来练习垒丸(叠小石子)。如果在竿子上头垒两个而不掉,那么知了就很少能逃掉的;如果垒三个而不掉,那么十个知了中只有一个逃掉的;如果垒五个而不掉,那么,就像在平地上用手捡一样简单。你们没有看到我的动作吗?我不管站在哪里,都像一根木头桩子一样,抬起的手臂,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都像两根枯树杈子。虽然,天空是如此的广大,虽然,地上万物是那么的繁多,然而,在我眼中,只有知了们的翅膀。我不回头,不转身,绝对不会因为你们的到来而分散我粘知了的注意力,我能这样做,那些知了怎么会跑得掉呢?
  还有更神奇的故事。
  楚国有一个钓鱼高手叫詹何的,神奇无比。他只用一根细细的茧丝做钓线,用一只麦芒一样的小针做钓钩,用又小又细的荆竹做钓竿,用什么做钓饵呢?半粒米饭。准备完这些东西,他专门到百丈深渊、湍急的流水中去钓,往往能钓到像车子那么大的鱼,而他的钓丝不断,钓钩不直,钓竿不弯曲。
  詹何是真有钓鱼的本事,不像严光。严先生专门跑到我家乡富春严陵山去钓鱼,坐在东台上,放根长线,其实是做做样子的,他要等他当皇帝的老同学来找他呢!
  有一天,詹何被楚王叫去聊天了。楚王也很好学,他要从各路高手中学习治国的道理。楚王感到奇怪,不要说他奇怪,我们大家都奇怪呢。
  詹何却讲得很随意。他这样对楚王说,我曾经听到我爸爸在世时对我说过,说有个叫蒲且子的人很善于射鸟,他用的弓力量是最小的,系上最细的茧丝,顺风放箭,一次能射中飞翔在云天之上的两只黄鹂。能做到这一步,是他用心专注,手的力量用得均衡。我就是从这件事中得到的启发,经过五年的训练,我才懂得了其中的规律。每当我来到河边,拿起鱼竿时,我的思想上不存在一点杂念,一心一意地钓鱼,我握竿的力量始终保持均匀,专心致志,任何事物都不能分散我的注意力。我能以弱胜强、以轻致重、事半功倍的原因也许就在这里吧。
  詹何的道理的确很简单啊,楚王想,治理国家不也要这样吗?把天下都运乎于掌上,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呢?
  原来,商丘开的诚,能有这么大的力量,真不简单。我们往往会把“诚”狭义理解,把重点放在“信”上,其实,“诚”的基础,就是内心的专注,内心专注于“诚”,才会真诚,否则一天到晚把“诚”字挂嘴上,那也“诚”不了的,也根本不是“诚”。即便“诚”字是“言”旁也没什么用处的。
  叁迷惘病
  秦国人逄氏有个儿子,小时候非常聪明,长大后却得了一种病。这种病的症状是这样的,他听见人家唱歌以为是在哭,他见到白色的东西以为是黑色的,他吃香的东西觉得很臭,他喝甜的东西认为很苦,他做错事以为做对了,总之,凡是他能想到的地方,如天上地下,四面八方,水火五行,四季寒暑,没有一样不是错乱颠倒的。
  这是一种什么病呢,问了好多医生都叫不出名堂,自然也医不好了。大家只是说,这大概是一种迷惘病吧。
  逄氏到处求医。有一次把儿子带到鲁国去,途径陈国,正巧碰到了老子,闲谈中把儿子的病告诉了老子。老子听了后说:我以为只是他的看法和别人不一样罢了,哪里是病啊!现在全天下的人都迷惘,都被利害和物质弄得晕头转向。如果说这是一种病,那么,天下患这种病的人到处都是,真正清醒的人是找不到的。打个比方,如果现在全天下的人,都和你儿子一样,那么,你不就成了迷惘病人吗?而我说的这些话,未必不是迷惘,鲁国那些君子,更是迷惘中最迷惘的人,他们哪里会医治别人的迷惘呢?你赶紧回家吧!
  宋国隐士龙叔,找到名医文挚看病。文挚很有名的,齐威王、齐文王的病他都看过。
  龙叔照例自述他自己的病状。他说:我受到家乡的夸奖,不知道这是一种荣耀;受到举国的诋毁,不觉得这是一种耻辱;生活中得到好处,心里不知道高兴;平时受到损害,感情上不觉得悲伤;以为活着同死去差不了多少,把富贵和贫穷看成一个样;觉得人和动物如猪狗没有什么区别;分不清自己和他人。等等,我还有好多和别人不一般的病状,请问,这是什么病?有什么地方能医治呢?
  文挚让龙叔背向光亮站着,从他背后向着光亮处张望。过了一会,文挚说:好了,我看到您的内心了。您的心虚静,差不多就是个圣人哎。您的心有七孔,其中六孔通达,只有一孔有些滞塞。您把圣人的心智当成毛病来让我看,说实话,我医术太浅,我看不了您这圣人的毛病!
  经过高人指点,逄氏儿子和龙叔的病,都不是病,他们只是混浊社会中一种清醒的表达方式罢了。在他们眼里,这个社会有很多现象和他们格格不入,以丑为美,以黑为荣,耻辱没有了,只想成名,想尽一切办法成名,不管利用什么方式。老子一针见血,文挚也是医道极高,一个人如果把贫穷和富贵看得一样,那么,他是什么境界?如果这个社会都像龙叔这样,那么,这个社会不就实现大同了吗?
  这样有趣的话题,我们再继续。
  瑞士小说家弗•伯尼有本叫《佩利坎之夜》的小说集,里面有篇《桌子还是桌子》,故事具有颠覆性。
  有位孤独的老人,在某个天气好得可怕的日子里,突然感到,他再也无法忍受重复不变的生活。于是用一种极其荒诞的想象力和近乎执拗的劲头,把屋子里的一些家具进行了语言上的重组。桌子不再叫桌子,叫茶壶;茶壶呢称为地毯;可怜的地毯就叫桌子吧;照相簿当床,那床就是咖啡,当然,那种香气扑鼻的可可饮料则称为照相簿。做完这一切,老人很开心,“这有什么不可以呢?”于是每天早晨他从咖啡上醒来,冲一杯香浓的照相簿,坐到茶壶前,翻看旧时的床。
  一个可以交流的语言体系其实是很庞杂的,并不是这么简单地改几个词语就可以行得通,如果那样充其量只是个游戏。于是,他必须继续改造语言。从名词到动词,到语法结构,最后,老人成功创造了一种自己才能听懂的语言。当他在街上散步时,听到人们说“你好”之类的语句时,他不禁大笑。因为这个简单的句子,在他的语言世界里完全是另外一个意思。聪明的读者于是可以推断出这个故事的结局:老人渐渐忘记了他原来的语言,慢慢听不懂身边人说的话了,他不能与人交流了,当然他更加孤独了。
  这个怪诞的故事我还找到了相应的版本,只是要比瑞士小说家早多了,不知这位小说家是不是受了咱们先人的影响。
  晚唐,有个自称无能子的隐士写了本叫做《无能子》的哲学著作,里面有个狂人,很是有趣:樊氏之族有美男子,年三十,或披发疾走,或终日端居不言。言则以羊为马,以山为水。凡名一物,多失其常名。其家及乡人狂之,而不之罪焉。从外形上讲,这个狂人还是有点特色的,长发披肩,也不太与人交流,但这并不是主要的,重要的是,他的表达方式,把羊叫为马,把山叫为水,把地叫为天,把天叫为地。哎,你还别说,他还是挺有创意的,虽然别人异之,但他自己却有十足的理由:那些风云雨露、烟雾霜雪、山岳江海、草木鸟兽、华夏夷狄、帝王公侯、士农工商、是非善恶、邪正荣辱,皆强名之也,人久习之,不见其强名之初,故沿之而不敢移焉。他们能强名,我为什么不能强名呢?想想也是这个理啊,就许你们叫得,我就不能叫?我偏要这样叫。
  有一点是肯定的,孤独老人和樊姓青年都从他们的创意中获得了一种近乎造物主的快感。前一种有助于小说主题的表达,只用这样的故事就足够写出老人的孤独了,而不用其他文字去描述现代社会的老人有多孤独,有多少老人在孤独,我们要多关心这样子孤独的老人;后一种还可以表达对当时社会的针砭,这个社会肯定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再怎么兴盛,也还是有许多的不足,怎样来表达对这个社会的批评呢,总不能一味地唱赞歌吧,何况是问题百出的晚唐?
  桌子还是桌子,山变成水,不管怎样讲,他们的创意都还只是个人行为,说他们有病也好,孤独也好,他们不会妨碍别人。但是,另一种形式的桌子还是桌子却不是这样。
  改名的事情是经常发生的,大到一个地方、一个单位改名,小到某个人的改名。改名干什么?不就是换一种称呼吗?干吗要换一个名字?不就是原来的名字“不尽如人意”吗?屯溪不行,黄山没有人不知道的;大庸你知道是哪疙瘩?张家界就举世瞩目了;还有很多呢:灌县更名为都江堰,崇安更名为武夷山市,通什更名为五指山市,南坪更名为九寨沟县,中甸县唤为香格里拉……石家庄太土,要改什么“正定”,贵州安顺市有人提出要改为黄果树市,新疆罗布泊地区的某县提出改名为“楼兰市”等等,湖南新晃、贵州赫章、贵州水城等地为了争夺“夜郎县”地名进行了激烈竞争,并做了大量准备工作,至今这场争论尚无结果。改吧,改吧,叫什么不是叫啊,想改什么改什么!
  前年,我们报社来了个实习生,名字怪怪的,不是笔名,叫“桃溪一念”,不要说读者弄不清楚,我们也弄不清楚。大概是读者问得多了,有一天,这个实习生只好在我们的沟通版上写了篇文章:我为什么叫“桃溪一念”?原来是他老爸别出心裁,舍弃祖宗传下来的姓,独独地创意出来的。这个实习生说,他时刻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为什么呢?因为他就是“桃溪”这个姓氏的祖宗啊,这辈子如果不混出个人样,以后怎么向他的子孙交代呢?想想也是,不过,我是彻底佩服“桃溪一念”的老爸了,光宗耀祖他就没什么事了,而且他也真正做到了光宗耀祖,因为他创造了中国的又一个姓氏啊。
  桌子还是桌子,其实不稀奇的,谁有那么大的本事,能让桌子不是桌子、山不是山,那就是惊人创造了。起码是改变了物质的物理属性,整个世界都要为之改变的。
  假如,整个社会都有迷惘病,迷惘的症状是,把钱看成纸,把金子看成石头,如此颠倒,或许,就能看穿它们的本质了。一切问题迎刃而解!
  肆齐景公游牛山
  春光无限好。这一天,齐景公带着一帮子人登上了临淄南面的牛山。
  面向北方,眺望着美丽的京城,齐景公热泪盈眶,忽然诗如潮涌:我大齐国的国土,多么辽阔啊!草木茂盛,一望无际。郁郁葱葱,令人感慨无限。哎呀,人为什么会像江河那样不停地流逝而死去呢?如果自古没有死,我就不会离开齐国到别的什么地方去吧?
  看着齐景公泪流满面,史孔、梁丘据两位大臣也禁不住声泪俱下,他们附和说:我们依靠君王您的恩惠,食有鱼肉,出有车马,我们还不愿意去死呢,何况君王您呢?
  众大臣伤心一片,只有晏子在一旁偷偷地笑。
  齐景公看到晏子这样的表情,很不高兴,他擦擦眼泪说:我今日游玩,心情不好,他们都陪着我难过,你为什么暗笑,你什么意思嘛?!
  晏子回答说:我的王啊,道理很简单,如果让贤明的君主永远掌管国家,太公、桓公就不会离去;如果让勇武的君主永远掌管国家,庄公、灵公也不会离去。如果这几位君主都永远掌管这个国家,请问,还轮得到您吗?依我看,您大概只能做一个农夫,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现在这个季节,您一定在田野中,一天到晚在忙活庄稼的事,您还有什么工夫去考虑死的事情呢?历代君王一个接一个地登基,一个接一个地死去,这才轮换到了您呀!不停地生,不停地死,不断地轮换,这是自然规律。而您却因为人会死亡而痛哭,更有一些人陪您哭,我认为这十分地矫情,这就是我笑的原因。
  妄想永远,这大概是所有帝王的梦想了。历朝历代,有多少帝王在寻找或研制长生不老药呢?
  即便知道这是规律,也要想尽办法去改变,纵然改变不了。
  在承德避暑山庄的林下戏题碑前,我伫立很久。松林掩映中,那块两米多高的大碑,前后左右两侧共有六首乾隆写的诗。大热天,在自己的庄园里,看景累了,走路累了,然后找一处地方坐下来,虬枝密叶,风移影动,花草遍地,心情极好,诗兴大发。写就写罢,皇帝写诗已经不奇怪,尤其是诗产量巨大的皇帝诗人乾隆,我感兴趣的是他写的主题,六首诗基本只有一个,就是表达想退下来的心愿。
  1775年6月,乾隆四十年,他的第一首《林下戏题》诞生了:
  偶来林下坐,
  嘉荫实清便。
  乐彼艰偻指,
  (朝臣致仕都称林下,向如沈德潜、钱陈群、张泰开、邹一桂辈已皆为古人。今虽有告休者,不过一二,而品行学问亦不及彼数人也。)
  如予未息肩。
  炎曦遮叶度,
  爽籁透枝穿。
  拟号个中者,
  还当二十年。
  (余尝立愿,至八十五岁即当归政,距今尚有二十年,方得遂林泉之乐耳。)
  这首诗中,两个括注都是他自己加的,他怎么肯放弃帝王之位呢?他立下一个志愿,再干二十年,也就是做满六十年,我就让位了,他肯定知道齐景公的故事,他也知道,不可能活得太长,如果活不到八十五岁,那就算了,如果活到了八十五岁,我也够了。历史上有几个皇帝活到八十五岁?这一点他很清楚。这个时候,他只是打算而已。但要表达出来,向世人说明他的志向。
  过了十年,1785年夏天,他又写了首《林下一首叠乙未韵》:
  十干又逢乙,
  九度憩斯便。
  (丁酉、戊戌二年未至山庄,故云)
  画障老人目,
  筍舆内侍肩。
  天倪意与合,
  月肋句休穿。
  迅矣称林下,
  一旬非远年。
  这里意思也极为明白,中心思想是,周围的环境和我意趣相符,我很享受,我很快就能做林下人了,还有十年时间,不算遥远的。
  1793年,也就是乾隆五十八年,按照做满六十年自动退位的打算,还有两年就到期了,他又写了一首。这首此处省略。
  1795年,乾隆已经做满六十年的皇帝了,按照他自己说的,应该退休了,于是他百感交集,回首往事,自愧不如唐尧虞舜,写下了《林下一首三叠乙未韵》:
  春秋廿如瞬,
  时节迅西便。
  舜僢昔虚语,
  尧憢今愧肩。
  清闲复午憩,
  嘉荫喜风穿。
  不可无诗纪,
  乾隆六十年。
  二十年一眨眼,比虞舜成了空话,比唐尧更惭愧,诗实在不怎么样,纯粹流水账,最后一句还真的可以。也许这就是他的自豪所在。
  退就退了吧,他远比别的皇帝幸运,活了这么久,做了这么久。你以为他的林下诗写完了吗?还没有呢!
  1796年,名义上当了“太上皇”,其实他还在指挥着嘉庆,这个怎么样,那个怎么样。然后,林下诗又写了“四叠”、“五叠”。写“五叠”的时候,弘历已经八十八高龄了,梦寐以求做林下人,可是,还是要让他操心。
  我这么不厌其烦地三引乾隆的林下诗,只是想说,齐景公发感慨,内心是真实的,也正好反映出一个恒见的主题,人的趋利性。皇帝这个至高无上的位置,谁拥有了它,谁将主宰这个世界。能主宰这个世界,谁还会想不要呢?万历皇帝二十六年不上朝,一方面说明他的团队是一个好团队,另一方面,同样说明,他即使不干皇帝的事,皇帝的位置还是要的,虽然他从小就领受了做皇帝的辛苦,然而,总是利大于弊。
  做皇帝的感觉真是没得说了。我没体验过,但我读过太多这样的文字。公元前198年,未央宫落成,刘邦大摆豪宴,当着众群臣的面,他捧着玉制的酒杯,起身向差点被项羽煮了的老父亲敬酒,得意洋洋地说:爹啊,当初您不是经常说我在外面鬼混吗,好吃懒做,比不上我哥刘仲勤劳勇敢,现在您看看,我的产业和刘仲的相比,谁的多呢?又过了三年,刘邦路过沛县,在沛宫备下酒席,把父老乡亲都请来畅饮,酒喝得高兴时,刘邦唱起了自己写的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出,刘邦在上面两个场景中的表现,得瑟,是个人,都会这样得瑟的,这么成功,不表现一下,岂不是锦衣夜行?
  对这些问题,杨朱甚至看得比晏子还透。
  杨朱说:对于万物来说,生与死是齐等的,贤与愚是齐等的,贵和贱也是齐等的。活了十年是死,活了一百年也是死。仁人圣贤要死,恶棍傻瓜也要死。人没有长久活着的道理,生命不是因为珍视就能长久,身体不是因为爱惜就能健康的。所以,你们大家就追求今生的快乐吧,哪有工夫考虑死后的事情呢?
  杨朱虽然一根筋,一味强调现今,也不是没有道理,至少,齐景公听了,不会哭了,他会好好把握当下,该干什么就干什么;至少,乾隆不会为了表达退下来的愿望,还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林下”,他不就是矫情吗?做了六十年还不够啊?难道天下就你会做皇帝?
  伍梦非梦
   下面我要叙述的是一个现实版的古代梦。
   说是周国有个尹姓的地主(姑且这么称他,因为他有点像周扒皮),他家的雇工一天工作十七八个小时,干的是和牛马一样的活。其中有位没有名字的老头,我叫他高玉宝吧。这高玉宝每天都筋疲力尽,他常常白天一边干活,一边叹气,夜里疲惫不堪,倒头就睡。奇怪的是,高玉宝夜夜做梦,而且都是梦见自己做皇帝,吃香喝辣,嫔妃成群,游山玩水,其乐无穷。醒来后一切依旧,照样做苦力。有人常常问老高,你这样辛苦,难道不埋怨吗?老高说:人生百年,昼夜各分,我白天做苦力,累是真累啊;然而,我晚上做皇帝,我的快乐没有人能比得上的,我已经很满足了,我还有什么可埋怨的呢?
  再说那个周扒皮,一天到晚就是考虑怎么让家产多起来,每时每刻防止他人偷懒,自己也是辛苦得要命,身心疲惫,晚上也常常倒头就睡。奇怪的是,他也夜夜做梦,而且都是梦见自己给人做苦力,简直就是个农民工啊,每天都干各种脏活累活,还经常被人打骂,所有做苦力的滋味他都尝到了,且常常在呻吟中说梦话,不到天亮,梦话不止。
  周扒皮很痛苦,于是去找了心理医生。
  医生告诉他说:你居高楼,衣锦绣,车宝马,你有财,你有地位,你已经大大超过一般人了,你为什么还不满足?财富是你追求得完吗?你梦里给别人做苦力,吃尽了苦头,那是因为痛苦和快乐是可以循环往复相互转化的,这是大自然的规律,谁也改变不了。而且,你想在醒时和梦间都得到快乐,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周扒皮若有所悟,回家后马上减轻了高玉宝们的劳动强度,对财富也不像以前那样苦苦追求了。于是有了一个很好的结果:他的苦梦也一天天减少乃至消失了。
  我说这个故事或者寓言是现实版的古梦,主要是因为,它和我们现实生活太相像了。我们未必有高玉宝夜里那般幸福,但他是我们平民生活良好心态的典型代表。虽然我们很少人会像老高那样想,但确实需要这样的心态,劳动累点(体力和脑力都累的),只要有度,累不死人,布衣暖,菜根香,粗茶淡饭,往往纯真,让人心定心宁。而周扒皮的行为和心态恰恰又是我们许多人身影的集成。财富多少是个度?什么时候我们才不会去和人攀比?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幸福生活?活着像尧舜一样贤明,死后却是一堆枯骨,活着像桀纣一样残暴,死了也是一堆枯骨,枯骨都是一样的,谁还会知道他们之间的差别呢?除却精神内涵,抛却政治因素,单从生命角度说,我们的口头禅是:健康是壹,其他都是零。说得很朴实很透彻啊。
   我们领导经常批评我的一个行为是:晚上睡觉要关机,且屡批不改。我叹苦经道,入睡困难,若中间吵醒,基本上不睡到天明,而我们领导常常会在半夜布置工作,那时正是我睡觉的关键时刻。今年世界睡眠日的主题,让我又多了一条深夜关机的理由:关注中老年人的睡眠。
   有两个中年人的睡眠一直让我很羡慕。因为他们不仅会睡,还会做梦,做很美很甜让世人永远羡慕让历史永久记载的梦。
   一个是庄周梦蝶。有一天,中年人(没有考证过,想当然)庄周,工作时间偷闲,大白天到后屋菜园地里的凉床上午睡。凉风习习,是一个很适合做梦的季节,他变成了蝴蝶。那个自由啊,飞翔啊飞翔,停花,闻香,那些在田里劳作的人怎么这么辛苦呢?长长的惬意和愉悦之后,蝴蝶又变成了庄周。醒来的庄周,很惆怅,很惶恐,这么有思想的哲学家,对这个问题一下子糊涂了:蝴蝶是我吗?我是蝴蝶吗?清人张潮说,庄周梦为蝴蝶,庄周之幸也,蝴蝶梦为庄周,蝴蝶之不幸也。看来,后人把庄周和蝴蝶当成一体了,谁让庄周做了这么个有名的梦呢?
   另一个是黄粱一梦。有一天,中年(没有考证过,根据推演想当然)穷知识分子卢生上京赶考,在一家旅店里,他碰上了吕道士。卢生总是埋怨自己穷困,吕道士就拿出一个刚刚研制成功的新产品,黄粱枕。于是,一个著名的枕头就产生了著名的故事。卢生枕着新产品做梦了。娶美妻,中进士,升节度使,做宰相,生了一大群子孙,活到了八十多岁,眼看得病要死了,店老板叫醒了他:这位同志,可以起来吃晚饭了,我们的小米饭马上要煮好了!梦后的卢生,经过和吕道士的认真探讨,认为即使梦中境况实现,也不过如此,于是放弃考试,下决心去深山修道了。
   庄周梦蝶等两个中年人的梦,细究起来,还有很多的哲学意味,我如此粗暴地把它们综合在一起,想说的意思也很简单,就是在现实和梦境之间,我们其实是可以找得到比较均衡的桥梁和通道的,关键是“舍”和“得”。
  我的理想是,勤劳一日,安眠一夜。
  请领导原谅,深夜我就不开机了噢。
  
  本文材料《列子》索引:
  1.《天瑞第一》;
  2.《黄帝第二》;
  3.《周穆王第三》;
  4.《仲尼第四》;
  5.《汤问第五》;
  6.《列命第六》;
  7.《杨朱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