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朝中找寻秦朝短命的特殊原因


blueski推荐 [2013-8-1]
出处:来自网上
作者:不详
 

秦,公元前221年——前206年,仅15年时间,是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后统一国家中最短的一个朝代。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前后426年,是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后统一国家中最长的一个朝代。许多人站在秦朝找秦朝短命的原因,得出结论,是秦朝的暴政,引发大泽乡的农民起义,进而推翻了秦政权。这其实是任何一个朝代灭亡的共因,并没有从中找出秦朝灭亡的特殊原因。而要找这个特殊原因,只有到相邻的汉朝去找。站在当朝是找不到的。着眼于历史事实的普遍联系性与特殊性来重新认识历史,才能看到问题的实质。
  
  第一,政治体制比较:

  
  秦实行郡县制。《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以治国之事询问大臣,丞相王绾等说“我大秦刚灭六国,燕、齐、荆地处偏远,如果不新设诸侯王,就不可能有效地统治这些地方。请立诸位公子为王,敬请皇帝允许。”(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而廷尉李斯提出不同意见:“周文王及周武王实行分封制,子弟及同姓被封为诸王的很多,然而一段时间以后逐渐与周天子疏远,相互攻击如同仇敌一般,继而发展到相互战争,周天子也没有能力去禁止。如今海内依赖陛下的神武之功实现了统一,行政区划都设为郡县,对诸位公子及功臣用赋税的收入重重赏赐他们,就足可以将行政体制改由分封制改为郡县制。从此天下不会再有纷争,此为安定天下的良策,重新设置诸侯是不可以的。”(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秦始皇听取了李斯的意见,于是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而三十六郡皆归皇帝一人所管。
  
  秦始皇废除分封制而行郡县制是要冒很大风险的改革。正如吕思勉所说:“秦代以前的世界,是个封建(分封制,本文作者注)之世;秦汉以后的世界,是个郡县之世;其情况是迥然不同;中国成为一个统一的大国,实在是从秦朝开始的。所以秦朝和中国,关系很大。”“郡县之治,咱们现在看惯了,以为当然的。然而在当时,实在是个创局。”这个政治体制改革的风险在于,秦始皇用刚建立的江山来赌一场,也许在有极高威望的皇帝在世时看不出来,一旦换了皇帝,没有了当年的威势,中央集权受到动摇,地方上的郡县制也就不复存在了。假如秦始皇“法先王”,按照周朝那样将主要功臣和他的儿子们都分封为王,全国重新分为若干个诸侯国,或者郡、国并行,秦朝即使中央政权垮了,还有许多地方侯国作为其羽翼,绝不可能垮得这么快。

 汉与秦相反,先行分封制。《高祖本纪》载:“正月,诸侯及将相与共请汉王为皇帝。”“皇帝曰义帝无后,齐王韩信习楚风俗,徙为楚王,都下邳。立建成侯彭越为梁王,都定陶。故韩王侯为韩王,都阳翟。徙衡山吴芮为长沙王,都临湘。番君之将梅绢有功,从入武关,故德番君。淮南王布、燕王臧荼、赵王敖皆如故。”汉高祖共封八王。也许此时的分封还是不得已而为之,但后来在镇压了异姓王的叛乱后,皆封刘姓王,其目的就在于壮大刘姓势力了。如果有一天国家政权垮了,还有地方侯国为策应,东山再起。当然全国并非都是侯国,汉朝也在不少地方实行郡县制,比如西安、洛阳这些地方是怎么也不让设侯国的。其实,封国的存在,对中央集权必然是个离心力。果然,汉景帝时,就发生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之乱”,好不容易才平定了。后来,汉景帝把王国的行政权和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令诸侯不得再复治国。”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他的诸子都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表面上是“推恩”,真实目的是将王国越分越小,削弱封国势力。汉武帝又通过一系列措施,如“左官律”、“附益法”、“酎金”成色问题等,基本结束了汉初以来诸侯王割据的局面。与此同时,汉武帝颁布了一套新的官吏制度,注重选拔人才,充实官僚机构,才将郡县制巩固下来。
  
  秦始皇设郡县制是一步到位。从公元前206年汉朝建立,到公元前112年汉武帝借“酎金”问题夺爵,汉朝的郡县制基本建立,前后经历94年。
  
  第二,思想统治方法比较:
  
  秦始皇唯一赏识的是法家韩非子,读韩非子的书到了相见恨晚的地步,为了得到这个人不惜对韩国发动战争。他认为:“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和义。”从他的碑刻中也看得出法治的分量:“大圣作治,建定法度,显著纲纪。”“圣法初兴,清理疆内,外诛强暴。”为了法治,他听信李斯之言,“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因而有“焚书坑儒”的残酷之举。秦二世当权也认为“法”可以疗治一切,“我只要法律在手,重重地判刑,就没有一个人敢说一个‘不’字,能使全国服服帖帖。”(主重明法,下不敢为非,以制御海内。)


  汉朝的思想统治开始时并不很明确,到汉武帝时定型为“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既主张严格的等级制度,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主张作为统治者应实行仁政。何为“仁”?仁者爱人;克已复礼为仁;已所勿欲,勿施于人等。儒学为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为实现统治者对国民的长久统治提供了思想基础。从此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持续了两千多年。
 第三,矛盾掩盖与暴露比较:
  
  秦始皇当政12年,风平浪静,政权十分稳固,郡县制客观上起了作用,没有老百姓的起义,也少有六国旧贵族的造反。为了传颂功德于后代,秦始皇到处树碑立传,先后在泰山立碑,在琅邪台立碑,在阳武博狼沙登之罘立碑,在碣石门立碑,在会稽立碑。
  
  汉高祖当政也是12年。这12年里他忙得太辛苦,也太危险,主要只做了一件事:平定诸王的叛乱。刚立国头一年的十二月就有燕王臧荼的叛乱,高祖亲自带兵镇压。接下去是利几的反叛。当政第六年楚王韩信谋反。第七年韩王谋反。第十年赵国相陈豨谋反。第十一年梁王彭越反;又有淮南王黥布反。当政12年就平叛了12次,平均每年一次。几乎每一次平叛后就让自己的儿子取代为王。因而高祖得出结论:“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这是他总结坐牢皇帝宝座得出的血的教训。
  
  秦始皇在世时,真的国内没有矛盾吗?为什么连“焚书坑儒”,这样的在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上最残暴的事,也没有人造反?是人民和六国贵族不想造反吗?不是。秦始皇统治时期,表面上是风平浪静,实际上人民(包括六国贵族)被一种特有的威势镇住了。正如宇宙里的黑洞,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的,只是由于它的密度太大光出不来罢了。秦始皇一死,秦二世当权,在极短的时间里就发生大泽乡起义和六国贵族的造反。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虽然被秦朝镇压下去了,但六国贵族的造反却一个也镇压不了。“巨鹿之战”与当年的“长平之战”正好形成反比,项羽“破釜沉舟”的勇猛顽强说明了六国的残余势力很大。仅仅3年时间,在项羽和刘邦的联合夹攻下秦朝灭亡了。
  
  汉高祖没有像秦始皇那样的掩盖矛盾,当政12年几乎每年平叛一个异姓王。他是宁可自己痛苦一点,艰难一点,也要让矛盾暴露。结果,诸王们相继叛乱。每叛乱一个他就镇压一个,并用自己的儿子取而代之。高祖在世时就让矛盾充分揭露出来,这样就能确保刘氏江山的可持续发展了。汉高祖去世以后,名为惠帝实为吕后专权,但没有一个被汉高祖镇压下去的诸侯王或其后代造反的。吕后当政的8年国内安定,政治清明。这一点在《吕太后本纪》的最后,司马迁特地加以说明。至于在吕太后死后,陈平和周勃诛杀诸吕是另一回事。接下去就是“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的大一统天下了。试想一下,如果刘邦不去收拾一个个反叛之王,能让惠帝去收拾吗?能让吕后去收拾吗?那样的话恐怕汉比秦还要短命。

    我们当然要研究矛盾的普遍性,这不是很困难的事,但我们尤其要重视对矛盾特殊性的研究。以上三点,政治体制问题、思想统治问题、矛盾掩盖问题,才是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