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相机行业为什么如此落后


blueski推荐 [2013-12-25]
出处:baidu
作者:不详
 

最近电视上常作SONY相机在太空中由宇航员手中对接的广告,但是更让我震撼的是中央台嫦娥三号报道,嫦娥和玉兔的相机是海鸥的,标牌上海鸥两字清晰可鉴,另一品牌是德国徕卡,当时特惊讶,且印象深刻。这无疑才是最强力的广告。

国产相机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到21世纪初的十多年竞争中归于失败,主要有三方面因素:

第一、国产胶片相机老牌企业在90年代后期数码时代到来时,也曾生产过一些数码相机,但由于体制老化,历史负担较重,与外企相比,面临着技术转变和企业转型的双重压力,一时无法适应数码影像设备市场的快速竞争和发展。而民企则缺乏影像设备制造的基础。

第二、中国的数码相机设备厂家当时没有进行较好的分工协作、整合优势搜索,而是各自为战,各搞一套,一盘散沙,最终被各个击破。从海鸥清华紫光算起,十多年来曾出现过四五十个牌子,有IT系的,有家电系的,有胶片相机系的,有小数码系的,还有台系的,一哄而起,所以也不能说国产没有努力过。从传统相机的海鸥凤凰,到IT精英的联想方正,从VCD起家的先科,一直到做电子辞典文曲星,还有台湾的数码相机厂家,应有尽有,其中许多都在市场狂涛中淹没了。

第三、数码相机是光、机、电三位一体的技术集合产品。而当时中国的电子技术和光电技术落后发达国家一大截,尤其体现在集成电路的设计和制造上。以图像传感器为例,2000年当国外已发展到几百万像素阶段时,中国刚生产几十万像素的传感器,此后一直受制。国产品牌相机不得不配置外牌的核心零件。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受数码相机冲击,一大批国产老牌胶片相机首先遭到市场淘汰,关停并转。硕果仅存的一些企业,如长城(北照总厂)靠专销德国柏卡数码相机得以维持。珠江、海鸥、凤凰、乐凯、西光、熊猫等品牌都曾投产数码相机,经过十年苦苦竞争,终因关健技术落后,资金、实力不足,市场营销陈旧,先后失败。海鸥、凤凰停产相机,只生产相机零件附件;珠江、乐凯、西光、熊猫停产相机,转产行业外产品。在非传统相机企业方面,广博和TCL是拥有自己生产线的厂家,但由于技术更新慢于市场,最终于2010年停产数码相机。此后,国产品牌数码相机基本进入台企代工阶段。只有南方少数厂家还在生产低端相机,用于出口。

由于相机台企比陆企更早进入数码相机领域,制造经验较丰富,早年有许多台牌的数码相机在市场上与外牌相机展开竞争,如博莱凯、彩晶、拍得丽、德之杰、光迅、宝淇、爱普泰克等。逐渐地,这些台企都不再打自己的品牌(明基除外),而是主要为大陆相机品牌代工,也为外牌中低端相机代工,成为纯粹的代工企业。中国相机市场出现了台企制造、陆企销售的合作模式,导致市场上许多品牌相机同质化。国产品牌相机的坚持,迫使外牌相机不得不在中国市场降价销售。

尽管如此,由于相机外企采取了在中国设厂制造、营销的方法,大大降低了外牌相机成本,形成了“本国高技术+中国低成本”的最佳产销模式,加上广告投入多,市场竞争力极强,在技术和营销两方面迫使国产品牌相机处于困境。

目前,国产相机有如下主要品牌:凤凰、明基、爱国者、海尔、宝达、英耐特、奥美佳。其中,明基、爱国者为国产一线品牌。凤凰则刚刚开始研制立体数码相机。

再看一下海鸥光学玻璃生产线的一段历史: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海鸥获得了全球最大的镧系光学玻璃生产线,若稳步发展,成长为世界一流的光学制造商指日可待
但80年代中期,光学器件市场突然打开,国际厂商涌入,同时国家不再对稀土材料有地方保护政策。以海鸥当时的生产能力,就算是引入国外风险投资也无法与日本厂商竞争,何况在当时引入投资的策略在中国是一个根本不存在的概念。于是,半年后,海鸥完全败于日本厂商之下,由于市场的丧失,生产成本进一步受到限制,同时日本和欧洲的光学制造巨鳄以数倍于海鸥的价格收购中国的稀土材料,海鸥的镧系玻璃生产线停止运行。时至今日,除科研用以外,中国开采的所有稀土材料几乎都是出口的。
海鸥的“杀手锏”消失以后,市场地位一降再降,没有市场就没有钱。优秀的科研人员全投靠到国外光学厂商或在中国科研作出成果再卖给国外,海鸥彻底失去了科研能力。这个曾经辉煌一刹的光学制造厂商从此一蹶不振

这件事告诉我们,国家的战略决策会影响一个民族的各个方面,任何政策都要考虑清楚再确定,摸着石头过河是对的,但其关键是摸石头,摸不到石头还楞往前走,那就可能会毁了这个民族!

以上信息从百度知道论坛采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