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叔敖的“两个凡是”


blueski推荐 [2014-4-12]
出处:上海观察
作者:赵炎
 

导语:孙叔敖的两个凡是,其核心在于先便民富民,而后国家自然强盛。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史记循吏列传》列其为第一人,诚不我欺。在孙叔敖的治理下,楚国终于强大,于公元前598年在邲地击溃晋国大军,尽收黄河以南之地,成就中原霸主地位。

2600多年前,春秋时期的楚国,政治斗争不断。有个叫蒍贾的贵族遭人构陷。在那个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倒霉儿滚蛋的年代里,蒍贾的老婆孩子,命运令人担忧。在好心人的帮助下,蒍贾的儿子蒍敖与母亲顺利逃出京城,躲到乡下(有说是河南淮滨县),年幼的小蒍敖改名孙叔敖。

如果就这样屈辱求全,做一辈子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农民,那也没什么不好。

但孙叔敖的老爸或许教导过他,男子汉要轰轰烈烈,不能苟且求安。所以,孙叔敖打小立志求学,要做一个有益于社稷和百姓的人。无巧不成书,收留他们母子的恰好是位饱学诗书的高人。一个愿意受教,一个愿意施教,孙叔敖成大器,也就顺理成章了。

楚庄王即位,拨乱反正,那些被打倒的干部该平反的平反,该恢复待遇的恢复待遇,笼罩在楚国上空十余年的雾霾终于烟消云散。

按道理,孙叔敖黑五类子女的身份一旦被撤销,仍然是楚国贵族,完全可以子承父职直接进入仕途。但不知怎么,朝廷还是遗忘了他,他也没主动提出要求,好像这身份对他原本就无所谓似的。难道他打算一辈子归隐?非也,他是在等出山的机会。

果然不久后机会来了。淮河洪水频发,淹死不少百姓,楚国派许多官员前来治理,效果均不理想。这时候,一位相貌奇特(小个子、谢顶、左手比右手长)的年轻人毛遂自荐说,我有办法对付洪灾。于是,就有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座水利工程——期思陂。

龙王爷听话了,楚庄王也高兴了,听说楚国还有如此杰出的青年才俊,立马召见。一问方知,原来是蒍贾的儿子,难怪难怪!随即委以重任,让孙叔敖担任令尹,相当于宰相。楚国在楚庄王即位前后,国力弱不禁风,经济萎靡不振,军队缺乏训练,老被周边国家欺负,也没啥话语权。楚庄王打心眼里想改变这个窘境,孙叔敖自然成了他的左膀右臂。

楚庄王无疑是个有作为的君主,但无论从历史还是人性来看,越是成功的人越容易犯好大喜功的毛病,比如要面子、图虚荣、作风霸道等,楚庄王亦未能免俗。那孙叔敖如何实现楚庄王的强国梦呢?

他认为,国家要富强,必须先富民便民。这正是孙叔敖执政过程中所坚持的两个凡是。一,凡是百姓反感的事情,就不要做。非要做,也应曲线疏导,民或能从其化;二,凡是不利于百姓的政令,应坚决反对并取缔。说白了也就一句话:为官者的心思应该集中在人民群众身上。

太史公说了两个例子来诠释孙叔敖的两个凡是,一次是换车、一次是铸币。

楚庄王看到街上的车辆普遍矮小,心里不乐意:咱楚国逐渐开始强大,连过去欺负咱的晋国现在也跟龟孙子似的,车辆这么矮小,太影响咱大国形象了,跟高头大马也不相配呀,不行,得改革,必须改革。

有钱人换车,那是小菜一碟,可一般家境的人就难说了,换车即意味着淘汰旧车或重新改造,费时费力还费钱。许多人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公开对抗王命肯定不妥,执行又不乐意。也就是说,这件事本身足以让百姓反感。

但楚庄王坚持要推行,孙叔敖只得建议:这事儿不能硬来,不如将每条街两端的门头加高,使矮小的车辆通行稍稍不便,有条件的百姓自然会对车子进行加高改造。这样做,既执行了王的命令,又不至于给那些没有条件的百姓带来实际负担。后来果如其分析的那样,有条件加高车辆的都加高了。

当时楚国流通贝壳形状的铜币,叫蚁鼻钱,楚庄王认为分量不够,下令铸造更大的钱币。这种行为在今天,叫滥印大面额货币,货币总量增大,而实际财富并未增加,结果必然会导致通货膨胀,百姓财产缩水,商贾的损失更大。

别小看古代的经济官员,他们也是知道这个道理的。如当时的市令(负责工商行政管理的官员)急得不行:市场乱套了,大小商户集体绝望,该怎么办呢?这一次,孙叔敖果断下命令:罢,吾今令之复矣。

语气中有几许毅然决然的味道。

要知道,孙叔敖这次纯属先斩后奏,根本没跟楚庄王打招呼,就直接下达了取缔大钱币的命令。根据《史记》的说法,他是五天后上朝才向楚庄王汇报,生米早已煮成了熟饭。楚庄王心中大概非常不爽,因此,太史公故意给我们留下个破绽:王许之,下令三日而市复如故。

只是,为嘛不说五日八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