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导弹部队为何叫“二炮”?


blueski推荐 [2015-1-6]
出处:人民网、环球网
作者:不详
 

近日,解放军二炮部队领导层大规模调整:总装备部原副政委王家胜接替到龄退役的张海阳上将,升任二炮政委;二炮原政治部主任唐国庆、某基地原政委张东水,分别接替杨立顺和于大清两中将,任二炮副政委。一名正大军区级和四名副大军区级将领调整,使得二炮成为2014年冬季将领例行调整中的最大看点,也让“第二炮兵部队”这个中国最神秘的军队组织再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周总理亲自命名的神秘部队

第二炮兵,简称二炮。对于这个名称,不少人存在误解,以为还有“第一炮兵”、“第三炮兵”等等。其实不然,第二炮兵即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如今已初步形成了核常兼备、射程衔接、威力和效能明显增强的武器装备体系,具备精确、机动、全天候的战略反击本领。二炮部队是中央军委直接掌握使用的战略导弹部队。根据2013年的国防白皮书,第二炮兵主要担负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核武器、遂行核反击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任务,由核导弹部队、常规导弹部队、作战保障部队等组成,下辖导弹基地、训练基地、专业保障部队、院校和科研机构等

为何要叫“第二炮兵”?这完全是出于当初的保密需要。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百废待兴,可世界并不太平。面对敌对势力的“核讹诈”,党中央审时度势,决心创建中国的战略核力量。1956年作出了重点发展以导弹、原子弹为尖端武器的历史性决策;从1957年起,逐步组建了战略导弹的科研、训练、教学机构;1959年,我国第一支地地导弹部队正式组建;1966年7月1日,在北京成立了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领导机关。中国战略导弹部队是在极其秘密的情况下组建的,考虑到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没有使用“战略导弹部队”这个称谓,而是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第二炮兵。

外媒赞二炮:最强大的常规导弹部队

历任军委主席对二炮部队都有极高的评价

毛泽东: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邓小平:二炮在政治上要非常可靠。我们的核武器只是体现你有我也有,你要毁灭我们,你也要受点报复。

江泽民:要加强战略导弹部队建设,保卫祖国安全,维护世界和平。

胡锦涛:二炮部队是党中央、中央军委直接使用的战略部队,是我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在履行军队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习近平:第二炮兵是我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是我大国地位的战略支撑,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

如今的二炮部队由地地战略导弹部队和常规战役战术导弹部队组成。地地战略导弹部队是一支具有一定规模和实战能力的核威慑和战略核反击力量。它由近程、中程、远程和洲际导弹部队,工程部队,作战保障、装备技术保障和后勤保障部队组成。常规战役战术导弹部队是装备常规战役战术导弹武器系统,遂行常规导弹突击任务的部队。

据媒体报道,美国国防情报局人员曾如此评价二炮部队,中国二炮常规导弹部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导弹库存量达到二炮部队核武库的7倍之多。该部队不仅拥有1200至1500多枚中短程弹道导弹,还正在发展新型战区弹道导弹和陆基巡航导弹,这主要是因为中国认为在包括台湾在内的潜在武装冲突中需要导弹提供火力支援,在其他周边地区实施作战时也需要导弹发挥作用。

在危机时期,中国常规导弹部队的潜在任务是实施军事威慑,包括显示力量和向敌方关键目标实施“外科手术式打击”。在战争时期,常规导弹部队将为中国军队各军种的作战行动提供预备或直接火力支援,夺取空中、海上、地面和信息主导权,或者实施后续作战行动。战时作战行动通常由联合指挥部指挥,特别是火力打击和反空袭作战行动。不过,常规导弹部队还可能组成“独立”的导弹攻击编队。

二炮部队的那些“神器”

一、东风-11

1979年,我国有关主管部门同意并支持066基地,开展新一代地地型号战术导弹的预先研究。同年5月,上级主管部门派考察团到埃及出国考察前苏联生产的“飞毛腿”地地导弹系统,并取得了MAZ-543型导弹载车的样车。回国后,提出了开展地地战术导弹研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方案。当时,王震副总理明确批示:“组织技术干部进行总体设计,在湖北基地进行工作。”1986年首台WS-580底盘样车试制成功,1991年设计定型。

二、东风-15

东风-15型弹道导弹自1985年开始研制,1987年进行了第一次导弹试射。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该弹在西北戈壁的试验场进行了较长时间的测试。但有少数导弹在大约1989年就已经交付第二炮兵使用。

近年来,第二炮兵装备了新型的东风-15B战术弹道导弹,最大的特征是可分离的弹头采用了与美军“潘兴”II战术弹道导弹类似的构型,它可能同样采用了雷达末段制导技术在弹道末端进行寻的制导,命中精度大为提高。

三、东风-21导弹

1978年8月,国防科委在规划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中国战略武器的研制要努力完善第一代,尽早结束试验阶段,抓紧研制机动的第二代武器的发展方针。进一步指出巨浪一号属于“一弹两用”的武器系统,应探索固体导弹公路机动发射技术,为中国固体导弹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月,邓小平在听取七机部领导汇报战略核武器规划时指出:“我最有兴趣的是陆上机动,用现代化武器打游击战争。要抓好巨浪一号直接上岸。”为此,国防科委立即与七机部、二炮、总参等有关部门商讨巨浪一号上岸型号的研制原则、技术指标与作战方式等问题。将潜艇发射的巨浪一号直接搬上岸(陆地),就成为中国第一种陆上机动式固体地地战略导弹。

经过对巨浪一号上岸后的发射方式、战术性能指标的确定、技术状态的修改等进行分析研究,1980年3月完成了固体地地导弹武器系统的总体技术方案。同年6月7日,中央专委批准了东风-21固体地地导弹的研制任务,由七机部二院负责总体研制。

1984年4至5月,固体地地导弹和地面设备进行了全武器系统合练,全面检验了各种车辆、设备的设计性能。在完成导弹武器系统合练和夜间发射操作试验后,相继进行了高温、高湿和淋雨试验、公路运输试验、仪器设备工作寿命试验、待机试验、低温环境下的发射试验和大风环境试验,全面考核了武器系统的技术性能和作战使用性能。

1985年5月20日,中国第一枚固体地地导弹武器系统成功地进行了发射试验。这次试验成功,标志着中国有了第一代陆上机动发射的固体战略导弹。5月30日,第二枚固体地地导弹又成功地进行了发射试验。随后,又对瞄准设备、适配器等配套设备做了改进。1987年5月,用改进后的地面设备进行发射试验,获得成功。1988年,东风-21导弹武器系统通过设计定型。1991年6月,成功进行了定型后的首次批抽检发射试验,随后交付二炮部队使用。

四、东风-21C和东风-21D

自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经过对中程常规弹道导弹的几大关键技术(机动弹头气动外形和控制、末制导雷达图像匹配、透波头罩材料、子母弹战斗部分离和控制等。)长达十年的攻关,新一代中程常规弹道导弹于2001年开始立项研制,2002年12月取得首次飞行试验成功。随后的东风-21C、东风-21D、远程反舰弹道导弹等几个型号相继定型并装备二炮常规导弹部队使用。

与美军的潘兴II导弹一样,东风-21C/D具备接近于巡航导弹的打击精度,这是一个革命性的突破。精度的提高,意味着常规弹道导弹不再是一种只能用于袭击城市的恐怖武器,而是可以作为撕开敌人空防的第一批精确制导武器。从这个意义来讲,东风-21C/D不仅弥补了中国空军常规远程打击能力的不足,也足以在世界武器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四、东风-31

东风-31(DF-31,北约代号CSS-10)是中国的一种三段固体推进剂洲际弹道导弹,也是中国首种远程固体弹道导弹。作为中国第二代战略武器,应用了许多新技术。与其前辈东风5洲际弹道导弹相比,东风31在体积、打击精度、生存性能和突防能力等方面均有明显突破。

东风-31型导弹射程为9000公里,可携带一枚700公斤弹头(相当于1百万吨TNT炸药当量的核弹头),或者多枚更小的弹头。 改进后的东风-31A,载荷1050-1750公斤,可携带至少三枚弹头或诱导弹头以及重返大气层载具、其射程为11270公里

最强大的火箭军:美国战略导弹部队

美国是世界上唯一使用过核武器的国家。它与原苏联经过40余年的竞赛,已逐步形成过去30多年中称为“三位一体”的战略导弹部队或战略核力量。美国的战略核武器包括水中、陆基和机载3种。

冷战结束之后,美国虽然调整了其核战略,但依然把核武器作为国家安全的基石。在新的核战略中,美国并未放弃它的核威慑政策,也没有作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因此,美国仍将保持“三位一体”的核力量,并把它作为在“不定期的未来”国家安全的基石。

在当今世界上,能与美国战略导弹部队相提并论的只有俄罗斯战略火箭军。在美军新的核战略中,仍然将俄罗斯作为主要的潜在对手,保留用核武器袭击俄罗斯的军方和非军方领导机构以及核部队的选择。在核武器的使用上,美新的核战略仍然使美国可在接到袭击警报之后,来袭弹头爆炸之前发射其核武器。

俄罗斯核武军队名称也没“核”

前苏联和俄罗斯武装力量中装备地地战略导弹武器系统军种,于1960年1月正式建立,有趣的是,这支曾是世界上最大的核武部队的名称中也没有出现“核”字。

俄罗斯的战略核力量由“三位一体”的战略核武器构成,即陆基洲际弹道导弹、潜射弹道导弹和战略轰炸机。而战略火箭军装备着俄罗斯65%的核武器(海军占30%,空军占5%),肩负着完成核回击行动中50%以上、回击—迎击行动中90%以上作战任务。近800枚各型洲际弹道导弹和3385枚核弹头,使战略火箭军在俄各军兵种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被称为俄罗斯核战略的“杀手锏”。

不过,俄罗斯的现在的国力尚不足支撑前苏联遗留下来的核武力量,普京上台后未能及时推出自己的军事改革计划,而一直沿用叶利钦时代的军事改革方针,这从一定程度上触动了军界高层对战略火箭军去留的大争论。2000年7月上旬几次国防部部务会议上,以总参谋长克瓦什宁和以国防部长谢尔盖耶夫为代表的两派,就战略火箭军的指挥控制权问题争论不休。

2000年11月20日,俄联邦安全会议召开会议,最终确定了俄联邦军事力量的裁减方案。12月中旬,俄联邦安全会议向俄总统提交了2001~2005年俄军五年规划。2001年年初,俄罗斯总统普京批准了这一重要文件,最终作出了俄联邦武装力量均衡发展的决定,确定战略火箭军从2000年由军种降格为兵种,原先该军种的总司令降格为司令员,并进行总数为8万人的大幅度裁减,只将战略核力量保持在最低限度够用的水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