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重要的历史改革-秦始皇的三大统一


blueski推荐 [2015-2-20]
出处:来自网上
作者:c后太史公
 

皇帝的始者
  一个至高无上的精神王国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结束了春秋战国五百年的分裂,真正意义上地实现了中国的第一次统一,掌控着冠盖历史的庞大版图,为了与之相配,秦王政下令,改议帝号,他的诏令写道: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一时间,咸阳宫中汇集了天下文武百官名流学士,有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还有七十名博士,博士是秦始皇召集到咸阳的儒生,相当于后来的翰林。他们费尽平生所学希望能为秦王政寻找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符号,谁都知道,抢下此等头功,不亚于破一诸侯国。
大臣们把他们想好的名字呈送给秦王政,秦王政一次又一次的否定了,群臣江郎才尽,好像没了兴头,这时一直保持沉默的李斯发言了,他首先自然是将秦王政的功业总结并夸耀了一番,然后他说,古代有三皇,天皇、地皇、泰皇,又以泰皇为尊,可以采用泰皇为尊号,不愧是李斯,这个号的确充满想象力,泰皇又称人皇,居三皇之首,这是一个至高无上的名号,它的雄阔正好对应了秦王政的胸怀。大臣们都在为李斯的开阔视野啧啧称奇,没想到秦王政回答,采泰皇中的“皇”和上古“帝”位号,曰“皇帝”。接着他又说,我为始皇帝,我的继承者都以数字为名号,称二世、三世直到万世。秦王政已经改称秦始皇了,本书的下半部分也得顺应大势,改称秦始皇了。
天皇、地皇、泰皇,伏羲、神农氏、黄帝、尧、舜,这是上古时代主宰人们精神王国的三皇五帝。秦王政以皇帝自称,显然是想超越三皇五帝,相信自己是“德兼三皇,功过五帝”。秦始皇发明创造了“皇帝”一词,虽然“皇帝”没有他想象的那样作为他家族的私有财产传承万世,但是皇帝却作为线索串联了二千多年的历史。为了与皇帝的尊号相匹配,秦始皇还创造了一整套皇家专用名词
皇帝自称“朕”,朕就是我的意思,他本来是一个民间用语,屈原在《离骚》中就有“朕皇考曰伯庸”之语,秦始皇将这个称谓一下子从平民用语提升为御用名词。皇帝的命令称为“制”和“诏”,他还废除了古老的谥号制度,谥号兴起于周朝初期,是以朝廷的名义对皇族和显赫大臣作出的功过评价,有美、平、恶三种谥号,绝大多数是美谥,也有恶谥,比方说引起“国人暴动”的周厉王的“厉”字谥号就是恶谥,意思是残暴之徒。不过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只有秦朝废除了谥号,秦朝之后,又兴谥号之风。秦始皇废除谥号的用意无非是不允许他的臣下对他的事业指手画脚,因为在他看来,唯有天地才有这个资格。
为了让自己的创造取得合法的地位,他还要借助流行的天命观,让自己的权利披上神秘的宗教外衣,这可不是秦始皇的独创,商汤灭夏桀,武王伐纣,无一例外的进行了顺应天意的宣传。天命观是古代人最为朴素的宇宙观,这种宇宙观寄托着古代人的虔诚信仰,古代的帝王就是抓住了人们的这种心理特点,大造声势,俘获了人们的忠心。
 秦始皇制造舆论的工具正是流行于战国的“五德始终”说,在星象家和政治家的鼓捣下,该学说由单纯的五行星相术发展为王朝循环的五德指南。五行是指水、火、金、木、土五种物质,每一种物质分别对应着一种德,即五行对五德,分为水德、火德、金德、木德、土德。每一种德又对应一种朝代,土德对应黄帝,木德对应夏朝,金德对应商朝,火德对应周朝,依此类推,秦朝应该对应水德。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此为五行相生相克说。按照此种说法,夏朝取代黄帝是木德克土德,商朝取代夏朝是金德克木德,周朝取代商朝是火德克金德,依此类推,秦朝取代周朝是水德克火德。
按照五德始终说,秦朝取代周朝是水德克火德,理论上行得通,但是还必须要有实际的证据,这里的证据就是祥瑞,按照五德始终的说法,水德必须得到上天的感应。作为秦始皇政权运作的操盘手,李斯费尽心机翻遍了秦始皇的八辈儿家谱,终于找到了天降祥瑞的线索,宗史上记载,四百九十五年前秦始皇的先祖秦文公,捕获过黑龙,黑龙正是水德的征兆。
水德克火德,黑龙祥瑞,一切都与“五德始终说”不爽毫厘,秦始皇终于可以长吁一口气了。既然是水德,那么就要按照水德的模式进行帝国的运作。于是改黄河为德水,秦始皇亲自在黄河边进行规模盛大的祭祀典礼;改每年的十月为正月;水德对应的颜色是黑色,所以秦朝的旗帜、衣饰以黑色为贵,近年来咸阳宫遗址考古发掘,也证明了这种说法;水德对应的数字是六或者是六的倍数,皇帝的车由六匹马驾驭,皇冠以六寸为规制,秦始皇销毁天下兵器铸成了一十二尊铜像,每尊重达二十四万斤,秦朝建国之初,秦始皇将天下划为三十六郡。
从皇帝到水德,是秦始皇统治舆论的步骤,他不愧是一个权力运作的高手,他擅长凭空给出一个概念,当别人大惑不解的时候,他可以轻松地为这个概念找出依据,并说服所有人使用他创造的概念。今天的人们总是讥笑秦始皇生拉硬拽地把自己和五行对应,用这些所谓的客观规律戏弄缺乏科学自然知识的百姓,他的手法固然可笑,可是二千多年前毕竟是一个蒙昧的时代,人们没有望远镜或者是显微镜窥透宇宙的秘密,政教合一,是维持帝国稳定的有效形式,除此之外,在那个时代,再也找不出比“君权神授”更合适的统治方式。秦始皇将四海人心都集中到了咸阳,他缔造了一个至高无上的精神王国,所有人都成为了他的信徒。
金字塔尖的独裁者
  秦始皇在秦国政权的基础上建立了秦朝的三公九卿制,三公是指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掌管全国兵马;御史大夫,掌管全国司法。九卿是个概数,是设置在三公之下的各个部门,奉常,掌管宗庙礼仪;郎中令,负责皇帝侍卫和皇命的传达;卫尉,掌管宫廷警备部队;太仆,负责皇帝的侍从等等部门。
这套中央控制系统,皇帝是总开关,下面是子开关,呈并联系统。三公互不统属,互相牵制,丞相可以向皇帝提出政见,但是要由皇帝作最后裁决;秦朝的太尉只有统兵之权,无调兵之权,遇有战事,皇帝常常临时抽调将领出征作战;监察御史没有实权,但是可以弹劾百官,他的地位稍逊于丞相,但是最为秦始皇所宠信,三公分权,革除了丞相集中军政大权牵制皇权的祸根,中央系统的权利统统集中到皇帝,夏商周时代的君主也从来没有拥有过如此集中的权利。
地方系统的出台并没有像中央系统那样顺利,关于它的形式曾经展开过激烈的争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特别是儒家对社会制度的形式展开了积极的探索,他们依据传统经验,把探索的焦点集中到了两种社会制度上,一是远古时代的公有制,就是传说中的“天下为公”。二是运行得比较成熟的周朝分封制。
秦始皇把这个国家体制议题一抛出,信奉儒家经典,推崇周朝分封制的学者和官员们迫不及待地向秦始皇推荐分封制度,他们以丞相王绾为代表,王绾认为,六国初定,燕国、齐国、楚国远离帝国的心脏咸阳,只有通过血缘关系,以诸侯镇守边陲,才能确保帝国的安全,王绾的提议得到了广泛的响应。
 廷尉李斯出来反对,他认为,周文王、周武王大量的封侯,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国与中央越来越疏远了,渐成了尾大不掉之势。如今皇帝统一了天下,完全可以用国家的财赋来赏赐王子和有功大臣,不需要用土地封赏了。臣民没有了非分之想,帝国才能稳定。李斯主张全面推行郡县制。郡县制并非李斯凭空设想的一种制度,早在秦武公时代,秦国就出现了郡县制,秦孝公时代,秦国被划分四十一个县,秦始皇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对于新征服的土地,一例设郡管辖。
秦始皇力排众议,接受了少数派李斯的建议,推行郡县制。秦始皇的改革绝对称得上大刀阔斧,他完全不受传统政治模式的约束,而是根据时代的变化和自己对权力的需要作出取舍。他在长期的战争中或许早已意识到,诸侯争霸,周天子被架空的根源在于不听指挥的诸侯们,他既然建立了一种统一的秩序,那么他绝不会重蹈周天子的覆辙。李斯敢于提出这个一定会招致非议的制度,在于他窥透了秦始皇对权力的强烈欲望,李斯的孤注一掷很快获得了丰厚的回报,秦始皇把他提升为丞相,并让他负责郡县制度的全面推广,从此以后,李斯成为了秦始皇最为得力的政治助手。
郡县制分为郡、县、乡、亭四级行政机构。秦始皇把天下分为三十六郡,随着边境的开发和郡制的调整,后来扩大到四十六郡。每郡设守、尉、监御史分管郡中民政、军务、司法,仿效中央的三公,对皇帝直接负责;郡以下设县,大县长官为令,小县长官为长;县以下设乡、亭,十亭一乡,亭设亭长,由于与百姓直接接触,亭是郡县制最基层的组织。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由中央调拨食禄。
秦始皇强行推行郡县制,也引来了争议。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大宴群臣,七十个博士为他祝酒,其中一个叫周青臣的官员送上了这样一段祝酒词,他说,皇帝在诸侯旧地设置郡县,人人安居乐业,不受战争的侵扰,是泽被万世功盖千秋之举。博士淳于越不顾秦始皇的颜面,驳斥了周青臣的观点,他说,周朝之所以能够维持一千多年的统治,关键在于将王子和功臣封为诸侯。如今皇帝废分封,行郡县制,诸位王子与普通百姓无异,如果国家出现危险,靠谁来救难呢?秦始皇大度地让大臣们参加讨论,李斯出列批驳道,远古五帝、夏商周三代的制度都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何况三代已经是遥远的过去,如何能效法?
有秦汉史的历史学家甚至指出,秦朝的经济基础更适应于分封制,而不适应于郡县制,秦朝二世而亡的根源也在盲目的推行郡县制。秦始皇推行郡县制的时机是否成熟姑且不论,近一千二百年后,明太祖朱元璋出于周天子同样的考虑,将他的儿子们分封在全国各地的要塞,并节制着地方兵马,他刚刚死去,就爆发了靖难之役,他的四子燕王朱棣叛难成功,篡夺了大明皇权,明太祖尸骨未寒,就遭遇了他分封镇国大计的失败。
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是秦始皇政治改革中成效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大改革。郡县制加速了土地的私有化,废除了世袭制,革除了裂土封建对帝国的威胁,三公九卿制将相权一分为三,自此秦始皇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政治系统,在这个权利金字塔上,秦始皇是占据着塔尖的制高点。这个权利金字塔传承了二千多年,每一个朝代都对它进行了修饰,直到清末宣统帝下诏退位,这个塔才成为了文物。
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统一的货币、度量衡和文字是国家统一的标志,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打破了六国时期在货币、度量衡和文字方面各自为政的局面,制订了统一的标准。秦国人对精确数量的重视始于商鞅,商鞅特别重视标准化,在商鞅变法的法令中,重要一项就是统一度量衡。出土的秦始皇兵马俑,许多部件可以自由替换,可见秦人标准部件的制作工艺。
 战国时期流通的货币五花八门,韩、赵、魏流通布币,齐、燕、赵流通刀币,楚国流通形状像贝壳的蚁鼻钱,秦国流通圆形的方孔钱,圆形方孔钱寓意天圆地方之意,制造工艺简单,储藏、携带方便,流通能力强,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原有货币,以方孔钱为通用货币;以黄金为上等货币,黄金主要用于皇帝对大臣的赏赐,并没有真正进入货币市场流通;珠玉、龟贝、银锡只能作为收藏品,禁止进入市面流通。秦朝将造币权收归中央,地方也可以造币,但必须遵照中央造币定式,而且要在钱币上署名出处,便于查验,严禁私人造币,云梦泽出土的秦简记载着禁止私人造币的法律。方孔钱,后来被戏称为“孔方兄”,一直流通到清末,由于它极具东方韵味,美观又大方,流通到了亚非国家,成为了他们仿造的模式,“孔方兄”是中国货币史上乃至世界货币史上最具生命力的货币,它是二千多年来中国封建经济的象征。

六国的度量衡就像六国的货币一样各自为政,度、量、衡分别指物体长度、容量、重量的度量单位。以量为例,齐国的量以升为单位,一升约合164毫升;秦国的量以斗为单位,一斗约合200毫升。为了打破不同地区的经济壁垒,统一征收赋税,秦始皇下令统一度量衡,将商鞅变法中的度量衡统一推广到全国。为了保证度量衡的成功推广,他让各级官府制造统一标准的度量衡器具,发行到全国,在度量衡器具上,刻有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诏书,他还把标准的度量衡写入秦律,定期安排人员进入市场对度量衡器具进行检测,发现异样的器具,给予罚款。
汉字是一根看不见的线索,将天南海北的华人无形地联系在一起,它是表达民族感情最亲切的形式。秦始皇统一文字后,是上述美好愿望的开端。在中国远古时代有仓颉造字的传说,到了殷商时期,出现了甲骨文,到了周朝出现了大篆,大篆书写复杂,到了大分裂的春秋战国时期,大篆的写法千奇百怪,普遍盛行一字多体,比方一个马字,齐国为三种写法,楚国、燕国、韩赵魏秦国分别有二种写法,最后,一个马字竟然有近十种写法,这种混乱的书写形式严重阻碍了秦始皇政令的畅通,换句话说,分割了秦始皇的中央权利,为了“维权”秦始皇任命丞相李斯负责统一文字的工作。
秦始皇统一文字采用了与统一货币和度量衡截然相反的方法,他没有利用他强大的皇权强制推行秦国的旧有文字,而是根据实际情况,让李斯以大篆为蓝本,吸收诸侯国旧体文字的长处,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小篆,小篆书写简便,结构整齐,为了便于推广,秦始皇让李斯作《仓颉篇》,赵高作《爰历篇》,胡毋敬作《博学篇》,作为小篆的范本通行全国,同时又作为儿童的启蒙读本。
官方文书通用小篆,秦始皇还作推广小篆的榜样,五次巡游全国各地,都有李斯捉刀的小篆碑刻铭文。小篆除外,秦始皇还支持了一种叫隶书的民间文字,隶书由小篆发展而来,它是小篆的简易书写形式,隶书书写简单,结构优美。自小篆开始,中国的文字开始由实用性向艺术性升华,中国的国粹—书法艺术,由此发端,李斯也很荣幸,成为了中国第一位书法家。


秦始皇的三大统一,奠定了统一中国的辉煌基调。统一的货币和度量衡打破了地域限制,统一的文字突破了精神界限,三位一体铸就了帝国时代的辉煌。这种推广标准的科学,让人们想起了西方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向世界推行的标准机器零件生产,给世界近代工业的进步安了一双翅膀,而来自东方古老秦朝的标准生产,在世界漫长的中世纪,是生产力上的一次伟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