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之南征北战


blueski推荐 [2015-2-23]
出处:来自网上
作者:c后太史公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内地的战争基本结束,但是他并不满足六国的土地,在帝国的边境上,他用战争和安抚的双重策略,继续扩大帝国的版图,安抚巴蜀,南征百越,北伐匈奴,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他兴建了举世瞩目的宏伟工程,作为秦帝国的标志,他凭着倔强的性格和常人难于企及的想象力把一切不可能变为了可能。

  究竟是先行南征还是先行北伐,在帝国的内部产生过激烈的争论,秦始皇执意先行北伐匈奴,李斯反对,理由有三,一是匈奴没有固定的城郭,没有固定的财物,行动漂浮,很难制服;二是远征匈奴,粮道不畅,若带粮出征,又行动迟缓;三是匈奴的土地贫瘠,得其地不能获利,匈奴人性情剽悍,即便被征服,也很难役使。

  李斯的建议显然是从实际出发,秦始皇一下子没了主意,正巧被秦始皇派到海上寻求丹药的术士卢生回到咸阳,秦始皇对这个“大仙”是言听计从,因为卢生告诉秦始皇,长生不老药很快就要被找到了,同时他还告诉秦始皇,他听到了一种预言,说亡秦者胡也,胡就是北方的匈奴。秦始皇毅然决定,首先北伐匈奴,公元前215年,他派大将军蒙恬统帅三十万大军北伐匈奴。

  胡人主要聚集在帝国的北部和东北部,东北部是东胡人的聚居区,北部就是匈奴的聚居区,匈奴主要生活在蒙古高原,南至阴山,北到贝加尔湖流域,匈奴是古代著名的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尤擅骑射,秦汉时期,他们是中央王朝的最为强悍的边患,秦始皇北伐匈奴,汉武帝时代派大将霍去病、卫青三次北伐匈奴,是匈奴和内地最为激烈的交锋。战国末年,匈奴才进入奴隶社会,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与蒙古高原的草原游牧文明形成的天然差距,是匈奴人不计代价前后数百年屡屡南犯的动因。


  为了抵御匈奴人的抢掠,战国时期,与匈奴接壤的秦国、燕国、赵国与之进行了不屈的斗争。赵武灵王锐意改革,行胡服骑射,北破匈奴,置云中、雁门、代三郡,赵王迁时代,镇守雁门的一代名将李牧大破匈奴,十几年北部边境无事。燕国的大将也曾大破匈奴骑兵,使得匈奴人向草原内部收缩了近千里。秦国宣太后时期,秦军杀死了匈奴易渠王,秦军占领其地盘,筑长城,北御匈奴。然而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中,秦国与赵国和燕国连年作战,特别是赵国抽调了边将李牧转入抗秦战争,三国的北部防御形同虚设,匈奴趁机大举南犯,占领了阴山以南和黄河流域的河套地区。

  秦始皇的北伐大将蒙恬出身将门世家,他的祖父蒙骜是秦襄王时代的名将,想当年,秦国与赵、韩、魏的战争中,蒙骜曾经破多少城池,蒙恬的父亲是蒙武,在灭楚的战争中,俘获了楚王,蒙恬的弟弟蒙毅是秦始皇的著名谋臣,蒙家三代,文武兼备,是秦始皇一统天下的柱石。蒙恬的三十万大军势如破竹,夺回了秦国的河套故地和原属赵国的九原郡,一直把匈奴赶到了河套以北的阴山地区,将匈奴逼到了黄河北岸,秦军以黄河天险为屏障,临河筑四十四县,还迁徙内地居民充实此处,开荒屯田,构筑抗击匈奴南犯的军事要塞。


  蒙恬将军击败匈奴的第二年公元前214年,接到了秦始皇的一道特殊的诏令,这道诏令立刻成为了历史的焦点,那就是筑万里长城。为了一劳永逸地解决匈奴南犯的余祸,为了彰显帝国的无所不能,秦始皇在北方的群山峻岭上,建造了一座蜿蜒如龙的帝国围墙。修造长城并不是秦始皇的发明创造,但是他却创造性地把这座砖墙建筑变成了名垂千古的艺术品。

  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都有修建长城的传统,根据防御需要,长城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用于诸侯国相互之间的防守,例如,秦简公时代,在洛河筑长城,防御赵国。另一种是用于防御匈奴南侵,赵、燕、秦在北部边境筑长城。秦始皇让蒙恬将军督造的这座长城,是在赵、燕、秦防御匈奴旧长城的基础上,历时四年而完工的新长城。

  这座长城西起临姚,经过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河北、辽宁直到东边的朝鲜,沿着宽广的黄河,顺应险峻的阴山,过蒙古草原,浩浩荡荡,蜿蜒五千余里,号称万里长城。长城每过一处险峻要塞,必然设一座城堡,每隔一段距离,必设一道卡口,墙体由沙、石混筑而成,大块石料重大一吨,明代在秦长城的基础上,进一步地修缮,这座固若金汤的围墙,几千年来严严实实地将草原铁骑挡在中原大门之外达几千年,即便是有几次被塞外民族巧妙突破,也不能否认它是古代世界持续时间最长防御效果最出色的阵地。在这一点上,古埃及的金字塔是无法和长城比拟的,金字塔再雄伟,也不过是一座坟墓。

  这项浩大的古代工程,创造了无数个世界第一,然而它也使帝国疲惫不堪。为修建这座长城,蒙恬不仅动用了三十万边防大军,而且还征用了附近的民夫与发配到边疆的罪犯,长城工地上民工最多时近六十万,而且短短四年时间便完工,恶劣的施工环境,超强度的劳动负荷,对劳工的肉体和精神都是一种最为残酷的摧残,所以长城工地实际就是一座人间炼狱,长城保障了帝国的安全,也凸显了秦始皇的暴政。其中著名的就是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相传万喜良为逃避修造长城的苦役,藏于孟姜女的家中,二人一见钟情,结为连理,没想到完婚不过三天,万喜良就被强征到了长城工地,孟姜女日夜思念,好几年断了音讯。一年冬天,孟姜女带着手缝的衣裳,历经千辛万苦,来到长城工地寻夫,还是杳无音信。后来得知,丈夫早已死在工地,被埋在长城下面。孟姜女悲痛欲绝,哭声感动了上苍,突然天空一声惊雷,惊天撼地,长城应声倒下八百里。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当然是一个动人的传说,但是它是秦朝二世而亡的一面镜子。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彰显了帝国的强大军事实力,但是事物总是辩证的,它在彰显实力的同时也反映了欲望无边的秦始皇有所收敛,这种收敛与其说是一种节制,不如说是帝国实力有限。民主先行者孙中山曾认为:秦始皇虽以一世之雄,并吞六国,统一中原,然彼度扫大漠而灭匈奴,有所未能也,而设边戍以防飘忽无定之游骑,又有不胜其烦也,为一劳永逸之计,莫善于设长城以御之。秦始皇没有让蒙恬继续深入草原作战,而是接城防守,万里长城似乎象征着秦始皇欲望的边际。


  二千多年过去了,长城内外,郁郁葱葱,那些古老的城堡似乎翘首遥望着沧桑的历史,然而长城已经失去了它的军事价值,它不再是一个挡在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心目中的一道城墙,而是凝聚华人感情的精神家园。从北至南,纵横在华夏大地的三条线索,长城、黄河、长江编织了一个中国。


  秦军在北伐匈奴的时候,南征百越的军事远征也相继展开。百越分布在今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等地。浙江有以绍兴为中心的于越和以温州为中心的东越,福建有以福州为中心的闽越,广东、广西分别为南越和西瓯。百越中数于越最为著名,春秋时期,越人建立了越国,它与长江北岸的吴国上演的那出吴越春秋不知激动了多少仁人志士,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破吴,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战国时期,楚国灭越国,楚又被秦所灭,于越几经转手,成为了秦国的版图。

  秦始皇的五十万南征大军由国尉屠睢率领,分五路进军,一路军攻东南的东越和闽越,其它四路军攻岭南的南越和西瓯。攻东南的一路军迅速平定了东越和闽越,秦始皇在此地设置闽中郡。入岭南的四路军遭遇了大败。因为两广地区,遍布原始森林,高山峻岭,一路荆棘,气候湿热,北方军队水土不服,军需物资运输困难,越人利用秦军的弱点,与秦军打起了游击战,秦军招架不住,三年苦战,大将屠睢被杀,伏尸流血数十万,秦始皇的南征陷入了困境。

  秦始皇从来就不是一个畏惧困难的皇帝,他进行了两手准备,一是增兵南越,特别是加强对水军的支援。二是派史禄修建灵渠,打通南北交通运输线。灵渠在今天广西兴安县境内,全程三十公里,它连接了湘水和漓水,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又被称为湘桂运河和兴安运河。灵渠的规划和布局与李冰督造的都江堰十分相似,它有导湘水入漓水的铧嘴,有泄洪装置大小天平,灵渠巧妙地利用迂回的渠道降低了水位落差,使得水势平稳,便于船运。灵渠越过南岭这座天然屏障,竟然实现了北舟越岭的神话,体现了古代秦人的智慧。


灵渠顺利通航后,南北军事通道畅通,南征的秦军如同停滞的机器突然轰鸣,公元前214年,南征军征服了岭南,并在此地设置了南海、桂林、象三郡,岭南尽入秦朝版图。另外秦始皇还从北方迁徙了五十万移民开发岭南,随着北方铁器的传入,边地蛮荒岭南,开始分享博大精深的中原文明。在京杭大运河通航之前的七百年间,灵渠是贯通南北的生命线,灵渠和都江堰、郑国渠一样,至今仍然发挥着防洪、灌溉、航运三大功能,它们是闻名世界的古代水利工程,它们和长城一样成为了秦帝国强大的永久标志,它们见证着帝国曾经的光荣。

  随着北伐和南征的相继胜利,秦朝的疆土基本确定,按《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初并天下时,“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乡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即东至大海,西至甘肃,北至鄂尔多斯,南至越南中部。秦朝的疆域奠定了中国版图的大体区域,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秦始皇为了把咸阳建成为帝国的中心,牢牢控制帝国的疆土,他开辟了以咸阳为中心,辐射全国的交通网,这就是帝国的另一项举世闻名的工程—驰道。

 

  战国时期,诸侯国的车轨不一,道路宽窄各异,而且出于军事防御考量,国与国之间设置了诸多路障,秦始皇平定了天下,但是交通不便,即便有从中央到地方的集权措施,帝国的分散变相地分割了中央的权利。公元前220年,他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驰道,主要分两条主要干道,一条是通往燕、齐的东向驰道,一条是通往吴、越的南向通道,公元前212年,他又修建了通往河套地区的驰道。此外,他还在西南云贵地区修建了五尺道〔路面只有五尺〕 。秦朝的驰道,主要是在原有道路上的扩建或者是修缮,路面宽近一十二米,大概为三行道,驰道两旁每隔近七米植松柏一株,驰道中央是皇家贵胄的专用通道,低级官员、信使、百姓只能走边道,据考证,秦朝遍布海内的各式车道约有六千八百公里。


  帝国的公路以通往河套地区的驰道工程最为艰巨,战略位置也最为重要。这条道路由蒙恬将军主持修建,以咸阳附近的云阳为起点,翻过陕西北部的子午岭,入鄂尔多斯草原,渡过黄河,到达包头的九原郡治所,全程约合七百公里。该道一半修筑在险峻的山岭上,一半修建在平原草地上,为了保证道路的平直,民工们削山填谷,不惧艰险,以两年半的神奇速度完工。有人测算,将修建此道的土石方垒成一米宽一米长的长城,可以绕地球半圈。该道从云阳至包头大致呈一条直线,所以此道被称为直道。秦始皇病死沙丘,他的灵柩就是通过直道返回咸阳的,直道配合长城使得帝国面对匈奴的骚扰可以高枕无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