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长笔记:扁鹊一怒


出处:东周列国志 |春秋战国之窗 原创
日期:2018-5-10
作者:Blueski


刘向在《战国策·秦策二》中讲述了扁鹊为秦武王看病的故事:秦武王赢荡请名 医扁鹊来治病,有疾在眼下方。可是左右近臣纷纷提出异议:“君王的病在耳朵的前面,眼睛的下面,未必能治好,弄不好反而会使耳朵听不清,眼睛看不 清。”武王转告扁鹊,谁知扁鹊一听非常生气,直接把治病的石针扔了,说:“君王同懂医术的人商量(怎么治病), 又同不懂医术的人(一起讨论)而破坏这件事,干扰治疗,假使像这样掌管秦国的内政,君王的一个举动随时都有亡国的危险。”故事以治病 喻治国,告诫国君要用贤不疑,不能为小人所左右。原文如下: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战国策很善于借比喻来论治国策略,因此很多人质疑扁鹊是否能说得出后面谈及治国的话。甚至怀疑扁鹊是否有其人,春秋战国时期有几个扁鹊,等等。

不管怎么争论,扁鹊确有其人。据记载,扁鹊为战国时名医,姓秦名缓,字越人,勃海郡(在今河北任丘市)人。学医于长桑君,医疗经验丰富,擅长各科,反对巫 术治病。入秦后,太医令李醯自知不如,派人将他刺死。

所以我们大可不必效仿历史家们去推理和争论。我反倒有些担忧扁鹊既在君王面前发飙,扔石(用于手术的石针)的行为,接下去后来会怎样,会不会被推出砍头。 但从上文推断,秦武王应该是被感悟,道歉称谢,接受手术,手术成功后大喜,继续留用了扁鹊做了顾问之类的角色,只是忠言逆耳,故而此后才会发生太医嫉贤妒能害死扁鹊的 事。

这个故事虽短,却折射了很多人性的光明和黑暗,甚至比真的还要真。下面的这些启示,应该也都是人之常情。

用人不疑,与知者谋

管理者顾全大家的感受,显示自己的开明,所以广开言路,多听多信,但这么做增加了自己的疑虑,即使没有偏转,也会潜移默化地被似是而非的错误意见所动摇, 从而导向错误的判断。其实专业问题没有必要广泛采集意见,否则对专业人员是不公平的。“与知之者谋之”,不要 “与不知者败之”,此言大善。

兼听则乱,犹豫误事

虽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但广泛听取意见以后,再做分析和权衡,这一行为也是很困难的,如果你分析权衡错了,反而增加了一道风险,并且分析和权衡也浪费了 时间,可能因犹豫而误事,故曰:兼听则乱。

医人和治国虽然不同,但只是大小程度的不同。看当代国外的民主,例如,欧盟的民主,只要有一个小国表决反对,议案就不能通过。我们行事施政的忌讳之一就是 不能果断决策,而果断决策的关键吸取最合理的建议,而非大众意见,否则问题是得不到解决的。

嫉贤妒能/尊贤使能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这是后世三国时人李康的《运命论》所言。扁鹊按自己的行医标准,可以秒杀太医,太医谋杀扁 鹊,只是时间问题。也许这其中还有中层干部的管理学问题,太医的心胸度量和包容精神,扁鹊的谦虚谨慎问题,不便细究。也许我们还会想,扁鹊你初到秦国,初来乍到,别 人为什么非要百分百信任你、尊重你?你的成绩证明可要逐渐积累的,不可恃才傲物啊。

最大的问题

而秦武王也只是转述而已,未曾想已经刺痛了扁鹊骄傲的内心。作为一国之君的秦武王,他的问题在于没有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没有定位好谁是内行,谁是外行,险些对不起他脸上的伤病,更进一步说,还埋下了未来的扁鹊之死的隐患。 这大概是扁鹊一怒砸石针故事最核心的一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