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周列国志》到警惕颠覆活动


blueski推荐 [2009-7-28]
出处:来自网上
作者:成林
 

1959年至1960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谈到了《东周列国志》,说:“郑庄公这个人很厉害。在国内斗争和国际斗争中都很懂得策略”。认为“《东周列国志》值得读一下。这本书写了许多国内斗争和国外斗争的故事,讲了很多颠覆敌对国家的故事,这是当时社会的剧烈变化在上层建筑方面的反映。”“《东周列国志》写了当时上层建筑方面的复杂尖锐的斗争,缺点是没有写当时的经济基础,当时社会经济的剧烈变化。”
    1961年3月,在广州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又讲到“《东周列国志》基本上是正确的,按照《左传》编写的,那上面的颠覆活动可多啦”。 作为无产阶级政治家,毛泽东以史为鉴,他经常阅读历史小说,从中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为自己制定治国安邦的大政方针寻找依据。
    毛泽东把《东周列国志》与《左传》进行核对,认为基本上符合史实,具有一定的真实性。
    这样,《东周列国志》中记载的各诸侯国内部各种势力为争权夺利而勾心斗角,互相倾轧,尔虞我诈,弱肉强食,各诸侯间的互相攻伐,大国争霸并吞小国的活生生的场景,对毛泽东产生了很鲜明、很深刻的印象。毛泽东对《东周列国志》中各种斗争最为关注的是他所谓的“颠覆”活动及进行颠覆活动所采用的策略。这与当时他对中国的国内形势和国外形势的认识是分不开的。当时的国内情况,一是1957年至1958年扩大化了整风反右运动,仅是少数极右分子攻击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而被认为有不少“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在“向党猖狂进攻”,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认为那时社会主义中国的主要矛盾是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取代了中共八大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结论。二是庐山会议,以正确开始,以错误结束。使我国经济工作方面的“左”的错误进一步扩大到政治、思想、理论各方面,认为阶级斗争的危险主要来自党内,“庐山会议”时两个阶级的较量,是我们党内“出现了以彭德怀为首的反党集团的猖狂进攻”,还说“彭德怀处心积虑地阴谋破坏中央的领导,进行反党活动,准备寻找适当的机会同他的同谋者、追随者向党和毛泽东同志进攻。”当时的国际情况,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蒋介石疯狂叫嚣反攻大陆,美帝也加强了台湾海峡的兵力部署;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公然发动武装叛乱,向驻藏人民解放军发动全面进攻;苏联以赫鲁晓夫为首的领导集团的大党、大国主义思想日益严重,苏联于1960年7月单方面中断了对中国的援助,紧接着在意识形态领域里中苏展开了大论战,并导致了国际共运的分裂。
    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中国面临严峻的斗争形势,使毛泽东更多地考虑如何“反帝、反修”,如何防止敌对势力的“颠覆”活动,阶级斗争的弦也越绷越紧。毛泽东作为红色江山的奠基人,认为应该吸取历史教训,百倍提高警惕,因此这一时候他一再提到《东周列国志》,当然,毛泽东在这方面的确具有战略眼光,应该对国外敌对势力的“颠覆”活动保持高度的警惕。但对国内阶级斗争形势的严重性有所夸大,从而发动了欲使江山永不变色的“文化大革命”,这个教训是值得记取的。
    连接
    《东周列国志》
    《东周列国志》是一部章回体的长篇历史小说,共108回,比较全面地演绎叙写了春秋战国时代五百多年间列国争斗的故事,基本上依据史实,只作了少量虚构。是除《三国演义》以外流传最广、影响较大的历史演义类小说。《东周列国志》的著作者,最早是明代中期的余劭鱼编写的平话《列国志传》,后来是冯梦龙(明末)在此基础上改编而成的《新列国志》,现在流传的《东周列国志》则是蔡元放(清乾隆年间人)对《新列国志》本子进行再改编而成的。
    《东周列国志》展现了我国古代历史一幅壮阔的画卷,集中反映了春秋战国这一漫长而广大的历史时空中,各诸侯国之间激烈而复杂的斗争、战斗以及颠覆和兼并。前半部反映了春秋时代以“春秋五霸”为主的诸侯争斗(齐桓公、鲁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众多大小不一的诸侯国经过战争和兼并,合并和演变成秦楚齐燕韩赵魏“七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后半部反映这七个国家之间的兼并战争,最后六国并于秦,中国复归一统。五百年间,充满了强权,阴谋,权术,斗争,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把一个个曲折动人的历史事件串连起来,进行了颇具匠心的创造与加工,留下了多少可歌可泣、悲壮感人的历史故事,许多故事寓意深刻,留给后人以启迪和教训。如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越王勾践 卧薪尝胆、荆轲刺秦王图穷匕首见、伍子胥过昭关等,广为流传。一些大的战役,为鲁齐长勺之战,晋楚城濮之战,宋楚泓水之战,秦晋长平之战,都描绘得有声有色,成为千古兵家不断探索研究的典型战例。
《大地》 (2002年第十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