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鸡引起的战争


blueski推荐 [2009-8-1]
出处:和讯博客
作者:吴蔚
 

最近做一个剧本,跟“斗鸡之变”有关。

  中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东周厉王时曾设有斗鸡台,并规定了“斗鸡日”。
  《庄子》中记载有一个故事。有一只鸡,并不善斗,但这只貌不出众的鸡却常常取胜。原来这鸡的主人十分聪明,每次临阵时,他把山猫油抹在鸡的头上,使对手闻其味而害怕,故能取胜。
  春秋末期,政治权力下移,多数邦国内出现了政在大夫的局面。鲁国“三桓”(鲁庄公有弟三人:长庆父,次叔牙,次季友。因为都是桓公的儿子,故其后代称为“三桓”)——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三家瓜分了鲁国的公室。三桓既强,其为乱之时便多了,专权行事,经常以下犯上。如季孙氏祭祖僭越礼制,竟用了天子礼仪——八佾之舞。孔子对此批评道:“八佾之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
  所谓“八佾舞”,就是舞蹈者列成八排,每排八人,共八八六十四人,边歌边舞。这是周天子祭祀时用的规格最高的舞蹈。因为鲁国是周公的封地,周公帮助武王平定天下,辅佐成王坐天下,对周王朝的贡献最大。为了表彰和报答周公的恩德,成王特许鲁国祭祀时可享受天子的待遇,使用八佾之舞。周礼规定:天子用八佾,其他诸侯用六佾,六八四十八人;大夫用四佾,四八三十二人;上用两佾,二八一十六人。超越了这一规定,便是僭礼。
  季孙氏为大夫,用八佾舞祭庙,这是礼制绝不允许的。然而季平子用了,鲁国国君鲁昭公却奈何不得。
  鲁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九月,因季平子与郈昭伯的斗鸡事件,鲁国爆发了内乱。《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三十五岁,而季平子与郈昭伯以斗鸡故,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孙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于齐……鲁乱。”
  季平子和郈昭伯这场斗鸡纠纷是这样的。斗鸡,是当时贵族们之间的一种游戏或赌博活动。两主人以鸡相斗,得胜之鸡的主人是赢家。有规定,各方均不得作弊。而季平子却在他的鸡翅膀上涂了芥茉,以便在斗鸡时造成对方鸡视力模糊。所以郈家无论怎样雄壮的斗鸡总是被弄瞎了眼睛,连连失败。后来郈家发现了这一秘密,便在鸡爪上装上锋利的小铁爪,于是反过来季家的鸡又无一遗漏的被抓瞎了眼睛,总是以失败而告终。
  季平子发现了对方鸡爪上有弊,大怒,严斥郈昭伯违规。而郈昭伯也不示弱,于是矛盾突然激化,两方争斗起来,季平子出兵武力占据了郈氏的封地。
   郈昭伯向鲁昭公申诉季平子无礼,要求鲁昭公为他作主,鲁昭公也正企图翦除三家的势力,遂出兵攻伐季平子。季平子假装不支,表面求解,鲁昭公不准,形成僵局。拖延时间中,季平子暗请叔孙氏出兵救援。叔孙氏司马问他的家臣:“有季氏没季氏哪一种情况对我们有好处?”家臣回答说:“如果没有了季氏,叔孙氏也就不复存在了。”于是,叔孙氏司马下令援救季平子攻昭公。
    这时,正在持观望态度的孟孙氏见有机可乘,便杀了郈昭伯,带兵去援救季平子,三家联手攻鲁昭公,鲁昭公大败,被迫逃亡入齐国。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斗鸡之变”。   

  斗鸡作为一种娱乐,一直流传了下去。
  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唯是民间设斗鸡场,捧鸡而斗,就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唐玄宗尤喜斗鸡,他在位时,在宫廷内筑起鸡坊,索求天下好斗雄鸡。所养的几千只鸡郎是金羽铁爪,高冠昂尾的良种。鸡坊内选六军小儿五百人,负责驯饲调养。还选了一个名叫贾昌的十三岁的小孩,专门指挥斗鸡。每到斗鸡的时候.贾昌即“冠雕翠金花冠,着锦袖绣糯裤,执铎拂导鸡群,叙立广场,顾盼如神,指挥风生,树毛振翼,砺吻磨距,抑怒待胜”。唐代宫中斗鸡风之盛,于此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