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第一次"人肉搜索"(2)


blueski推荐 [2009-10-31]
出处:司马迁笔下的牛人们——兵家传奇
作者:扶栏客
 

不过在吴起的师傅曾子的眼里,吴起这种"擦干眼泪,把母亲去世的电报藏在枕头下继续投入紧张学习"的行为无异于禽兽。当年孔子门下有个叫宰予的学生,曾经对孔子坚持为父母守孝三年的做法提出的质疑,他认为三年时间实在太浪费。孔子对此非常不满,跟宰予探讨三年之丧的必要性之后,孔子对宰予的评价非常消极,"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义也。"孔子认为宰予的这种观点缺乏人道精神,因为孩子在三岁之前都离不开父母温暖的怀抱,因此父母死后孩子守孝三年是非常公平的伦理道德,而且认为这是天下通行的价值观。然而到了曾子的徒弟吴起这里,这位一心当大官的青年不仅不给母亲守孝三年,甚至根本就不打算回乡奔丧。作为孔夫子的衣钵传人,曾子觉得自己遭到了莫大的侮辱,于是他正式通知吴起:从即日起吴起被正式开除,从此吴起的一切行为与曾子无关。

  后来的故事就接到了吴起杀妻,鲁国群众提供的"人肉搜索"资料生动地勾勒了一个丧心病狂的"官迷"一步一步变态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如果针对吴起的"人肉搜索"资料仅限于此,那么显然缺少画龙点睛之笔。

  最后,鲁国群众对这段"人肉搜索"的资料进行了总结:"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国终于在煞费苦心"人肉搜索"来的资料基础上进入了正题:鲁国是一个小国,因为吴起而成就了战胜强大齐国的军事胜利,可是出头的椽子烂得快,这很容易招来其他诸侯对鲁国的敌意和进攻,并且鲁国和吴起的祖籍卫国是友好邻邦,鲁国重用吴起就是对不起卫国。

  鲁国群众针对吴起的"人肉搜索"报告材料很生动,思路很连贯,但是逻辑却很混乱。如果怕别的国家产生敌意就不重用军事人才那无异于坐以待毙,而在暴力决定生存地位、名将资源如此稀缺的时代,因为怕对不起友好邻邦而对名将弃之不用就像怕别人眼红有钱不赚、宁愿受穷一样荒唐。从这篇"人肉搜索"报告最终切入主题的指向性和目的性来判断,这次"人肉搜索"活动显然并不是一次自发的民间行为。根据《史记》记载,在这篇"人肉搜索"报告发表以后不久,鲁国国王果然对吴起产生了怀疑,吴起就这样被辞退了。

  吴起离开了鲁国,鲁国清静了。

  《史记》中记载的这篇针对吴起的"人肉搜索"报告大概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针对某人道德人品的"人肉搜索"报告,而这篇报告最终也的确起到了"搞倒、搞臭"对手的政治杀伤目的,因此扶栏客认为这篇"人肉搜索"报告具有透视人性的学术价值和研究大众心理的史料价值,这里全文摘录,供读者参考:

  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而东出卫郭门,与其母诀,啮臂而盟曰:'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遂事曾子。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曾子薄之,而与起绝。起乃之鲁,学兵法以事鲁君。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