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将的"有限责任"(1)


blueski推荐 [2009-10-31]
出处:司马迁笔下的牛人们——兵家传奇
作者:扶栏客
 

听完使者的转述,乐毅笑了,燕惠王听信谣言临阵换将后遭遇惨败,不仅不检讨自己的过失,反而将责任全部推给了"左右"大臣和乐毅,这样的老板实在是很糟糕。聪明过人的乐毅当然知道燕惠王这次派人声讨自己的原因和动机,通过夸张的语言和巧妙的炒作,燕惠王就可以达到推卸责任、博取同情和争取主动的三重效果,最后无非是要在道德和舆论上压制乐毅,避免乐毅鼓动赵王趁机攻燕。

  乐毅觉得到了自己该说些什么的时候了,于是那篇著名的《报燕惠王书》正式发表了。在这篇文章里,乐毅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善始者不必善终"的做人原则,为战国时期名将名臣的频繁跳槽和追求个人价值树立理论依据。

  我们知道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当中,社会主流的话语权和舆论导向长期掌握在君王们手中,主流社会对大臣、将军和其他精英分子的评价基本上都是君王们说了算,即便这些精英当时受了冤枉和委屈甚至含冤死去,也只能等到后来的君王为他们平反昭雪。比如南宋的岳飞和明末的袁崇焕都是先被昏君冤死,然后再被后世的明君恢复名誉。与岳飞和袁崇焕相比,同样身为名将的乐毅非常幸运,因为他生活在中央集权没有形成的战国时代,社会精英分子还享有相对公平的话语权和言论自由。因此,当乐毅与燕惠王产生矛盾和分歧进而遭到燕惠王指责的时候,乐毅不仅可以发表文章据理力争,而且最终还得到了社会精英阶层的普遍认可和支持。从这个角度来看,乐毅很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为了追求个人价值与前任老板公开辩论并取得胜利的选手。更重要的是当时中国兵家军事理论在司马穰苴、孙武、孙膑和吴起的共同努力下已经渐成体系,而兵家们的核心职业道德和价值观却没有得到解答,这些问题其实也适用于所有的职业人士,这些问题包括:将军们怎么选择君主;君主又该怎样对待将军;将军对君主的责任究竟是有限责任还是无限责任;如果是有限责任,那么这个责任的范围又该如何界定?

  乐毅在《报燕惠王书》里面提出的"善始者不必善终"的观点,填补了中国兵家核心价值观的空白,可惜的是,后来的君王们显然不喜欢乐毅的观点,于是就发明了更多有利于君权的思想来改造兵家们的价值观,所以乐毅虽然能够躲开本来已经注定的悲剧命运,但是岳飞和袁崇焕们不能。

  乐毅在《史记》中能获得单独列传的地位应该与这篇《报燕惠王书》有很大的关系。

  乐毅的《报燕惠王书》全文摘录如下,供读者赏析。

  臣不佞,不能奉承王命,以顺左右之心,恐伤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义,故遁逃走赵。今足下使人数之以罪,臣恐侍御者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亲,其功多者赏之,其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窃观先王之举也,见有高世主之心,故假节于魏,以身得察于燕。先王过举,厕之宾客之中,立之群臣之上,不谋父兄,以为亚卿。臣窃不自知,自以为奉令承教,可幸无罪,故受令而不辞。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曰:"夫齐,霸国之余业而最胜之遗事也。练于兵甲,习于战攻。王若欲伐之,必与天下图之。与天下图之,莫若结于赵。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欲也,赵若许而约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以为然,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起兵击齐。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而举之济上。济上之军受命击齐,大败齐人。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遁而走莒,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于燕。齐器设于宁台,大吕陈于元英,故鼎反乎磿室,蓟丘之植植于汶篁,自五伯已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为慊于志,故裂地而封之,使得比小国诸侯。臣窃不自知,自以为奉命承教,可幸无罪,是以受命不辞。

  臣闻贤圣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早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彊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弃群臣之日,余教未衰,执政任事之臣,修法令,慎庶孽,施及乎萌隶,皆可以教后世。

  臣闻之,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伍子胥说听于阖闾,而吴王远迹至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吴王不寤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沈子胥而不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是以至于入江而不化。

  夫免身立功,以明先王之迹,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诽谤,堕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絜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不察疏远之行,故敢献书以闻,唯君王之留意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