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对《孙子兵法》的军事应用研究及其启示


Blueski推荐 [2009-5-28]
出处:人文自然网
作者:于汝波
 

当前世界上的《孙子兵法》研究内容大体分为四大块,一是关于《孙子兵法》的文献性研究,包括《孙子兵法》的作者及成书;《孙子兵法》的版本;《孙子兵法》的文字校勘、注释、翻译;有关孙子文献的整理与编纂等。二是关于《孙子兵法》自身军事思想研究,包括它的战争观、战略战术思想、治军思想、军事哲学思想、军事理论、军事心理、军事经济、军事地理思想等。三是关于《孙子兵法》的军事应用研究,是介于《孙子兵法》自身理论研究和军事实践之间的一种更直接指导军事斗争的理论研究和对策研究,如《孙子兵法》与现代高技术战争指导,《孙子兵法》与核威慑理论,《孙子兵法》与军队管理等。四是关于《孙子兵法》的非军事应用研究,如《孙子兵法》与经营管理、市场竞争、医疗卫生、体育竞技、教学艺术、演讲技巧等。

    从目前世界各国研究《孙子兵法》的状况看,我国在《孙子兵法》的文献性研究和《孙子兵法》自身军事理论研究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在《孙子兵法》的军事应用研究方面,美国可称是后来者居上;在《孙子兵法》的非军事应用研究方面,日本人的研究成果及应用效果都比较突出,马来西亚也开始崭露头角;我国近年来虽然也出了不少这方面的著述,但总的看,层次不够高,创新不够多,实践效果不够大,尚未走到世界前头。总而言之,在《孙子兵法》应用研究方面,我国在世界上不居领先地位,外国在这方面的许多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这里着重对国外《孙子兵法》的军事应用研究情况作一分析,以期从中找出一些有益的启示。有如下几个主要特点:

    一是将《孙子兵法》运用于战略决策的特点突出

    在现代国际斗争中,《孙子兵法》的一些原理已被一些发达国家运用于军事战略乃至国家战略的决策,或用以评析一些重大战略决策的得失,这一特点颇引人注目。

    在1964—1975年进行的越南人民抗击美军的战争中,美军以惨败告终。美国国会防务问题专家、曾担任美国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的约翰·柯森斯在1973年出版的《大战略》一书中,用孙子的思想总结了美军在这场战争中失败的教训,就是其决策人忽视“伐谋”,只强调“伐兵”。他认为,美国人过高地估计了自己力量,过低的估计了敌人的能力,愚蠢地投入了战斗,导致了政治目标和军事目标的脱节,因而遭受失败。这是从大战略层面对这场战争做出的击中美国战略决策失误要害的分析。1989年5月,美国学者詹姆斯·克拉维尔在第一届孙子兵法国际研讨会上也说:“我真诚地相信,如果我们近代的军政领导人研究过这部天才的著作(指《孙子兵法》),越南战争就不会是那种打法,我们就不会有朝鲜战争的失败……”他总结了美国在以往战争中的教训,提出:“如果我是最高统帅,或被选为总统或当上总理,我还要更进一步,我要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所有的军官,特别是所有的将官,每年都要参加两次《孙子兵法》十三篇的考试,一次口试,一次笔试,及格分数是95分。考试不及格的将官立即自动罢免,并不准上诉,其他军衔的军官则自动降级。”(《孙子新探》,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

    前美国总统尼克松在1980年5月出版的《真正的战争》一书中,运用《孙子兵法》战略,提出了”退一步,进两步”的新战略。他说公元前五世纪时,中国的战略家孙子写道:“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真正的战争》七《军事力量》)因此,战胜对手不能单靠军事威慑,必须运用孙子“避实击虚“、“以正合,以奇胜”的谋略。他写道:“在当今时代,我们别无选择,只有‘以正合’——以我们的军事力量抗击苏联的军事力量;保持我们的联盟团结和加强西方的联合力量……下一步——走向胜利,‘以奇胜’——紧接而来的是更加复杂、更加微妙也更加艰巨……苏联推进的方式总是进两步,偶尔退一步。成功地逆转其推进的方式,将是退一步,进两步。”(《真正的战争》十一《没有任何东西能代替胜利》)尼克松所说的“以奇胜”,很大程度上是指依靠西方的经济实力、精神力量和价值观念分化瓦解苏联等国家,用表面的“缓和”达成”退一步,进两步“的目的。

    前美国总统国家安排顾问布热斯基在1986年出版的《运筹帷幄》中也提到:随着核时代的到来,应以孙子的“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作为美国与苏联斗争的总方针。即利用苏联经济问题严重、国内矛盾突出等弱点,以实现“不战而胜”。他还从地缘政治角度引用了孙子《九地篇》中关于“衢地”(四通八达的地区)的论述 (孙子认为,“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衢地则合交”),提出了“关键性国家”(Linchipin State) 的概念,认为“如果波兰摆脱莫斯科的控制,分离主义倾向可能随之加剧,从而破坏大俄罗斯人的支配地位。”

    美国对苏联和东欧采取的这种由以“遏制”为主转变为以“缓和”、瓦解为主的新战略,使美苏之间外部矛盾“缓和”,东欧和苏联国内矛盾转化为主要矛盾,因而促成了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美国真正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二是将《孙子兵法》用于作战指导的特点明显

    外国的一些决策者把《孙子兵法》的某些原理直接用于现代战争作战指导的例子更多,效果也更为直接和明显。

    1982年8月20日美国陆军颁布的新版《作战纲要》,首次提出了“空地一体战”理论。这一理论的四项基本原则是主动、纵深、灵敏和协调。纲要的第二章直接引用了孙子名言“兵贵胜,不贵久”,“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这是贯彻其四项基本原则的指导性思想。了解这一《作战纲要》制订过程的前美国驻华陆军武官白恩时上校曾撰文说:“这一新的理论所体现的特点是:在克劳塞维茨的理论和孙子理论之间,在火力与机动之间,在直接手段与间接路线之间以及在控制管理和掌握主动之间取得较好的平衡。”1986年,时任美国国防大学校长的理查德·劳伦斯中将来中国国防大学作关于《空地一体战——纵深进攻》的演讲时,也明确指出,这一作战理论所根据的原理就是《孙子兵法》的”奇正之变”和“避实击虚”。其后这一理论逐步发展为“空地海天一体战”,成为美军作战的重要原则。

    在阿富汗战争中,美军即对敌实施了空、地、海、天一体多维的联合打击。战争开始时,美军就在阿富汗周边地区和海域集结了5个航母编队,700架战机和近8万人的兵力,对塔里班政权和”基地”恐怖组织进行了猛烈的联合打击。仅从2001年10月7日到1 2月1 7日两个多月的时间里,美军就出动战机5000架次左右,投射炸弹导弹1.2万多枚,美军分别从太空,高空和空中,从海上,从陆地对敌实施多层面、多方向、多方式的攻击,这场战争与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相比,联合打击向空、地、海、天多维方向发展的特点更趋明显。这种打法与孙子集中兵力、“奇正之变”、“避实击虚“的思想同样也是相吻合的。

    1990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制订和实施的攻打的伊拉克的一些作战计划,也体现了《孙子兵法》中关于“先胜后战”、集中优势兵力、“上兵伐谋”等思想。比如,美国在战前和战争过程中十分注意分析研究萨达姆的政治和军事谋略,破坏萨达姆的战略意图,摧毁其指挥系等,这些都是经过认真谋划的,用孙子的话说,叫作“庙堂多算”。美国国防部在总结海湾战争的报告中说:“总之,联军取得了孙子所说的最大成功,即‘上兵伐谋’。萨达姆的战略是通过使联军遭受伤亡消磨其意志,通过使以色列卷入战争瓦解联盟,通过使以色列遭受伤亡声称阿拉伯人取得了胜利。萨达姆本指望联军会落入其圈套,但他大失所望……”(《美国国防部致国会的最后报告:海湾战争》中译本,上册,第121页,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年)

    美国在制定对伊拉克地面进攻计划时,采取了“左勾拳”行动,所谓“左勾拳”,就是孙子的“以迂为直”,“避实击虚”。在实施地面进攻时,联军避开伊拉克的正面防线,用2个军的兵力从巴廷干河以西,插入伊军主力后方,发起攻击。其中第1 8空降师直插伊拉克纵深,切断科威特战区伊军与其后方的联系;第7军在其东侧北进,然后向伊拉克共和国卫队发起进攻。由于伊军在其西南部的沙漠地带防守空虚,联军得以长驱直入,伊军很快土崩瓦解。为了实施“左勾拳”行动,美军还采取了一系列军事欺骗的措施。时任美国防部长的迪克·切尼在《海湾战争:国防部致国会的最后报告》中称,美军的欺骗行为十分成功,一方面海军陆战队在科威特沿海进行两栖登陆演习,使伊拉克认为两栖登陆是联军进攻计划的一部分,从而牵制住伊军几个师的兵力;另一方面,美第7军和第18空降师从科威特以南原集结地向西转移了几百公里后,美军还在原地发送无线电信号,造成美军仍在原地的假象,使伊拉克对联军的“左勾拳”毫无准备,因而惨败。这种军事欺骗体现了孙子“兵者,诡道”原则。

    1971年爆发的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战争,以印度获胜、巴基斯坦被肢解而告结束。印度的H·c·卡撰《印度军史》中评价这场战争时,认为印军的胜利,也得益于孙子的理论。他说阿波罗(印军东部军区司令)按孙子的名言‘攻城之法为不得已’行事,战术计划是包抄、侧翼迂回,到达达卡,而不是进攻边境防守坚固的重镇被箝制……孙子说:‘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印军在孟加拉国的所作所为的的确确是照此做了。”

    三是将《孙子兵法》用于对现代战争指导理论的探讨

    (一)认为“诡道”是现代军事欺骗学的先驱

    西方有两本书都持这种观点。

    一是1982年美国佩尔格蒙出版社出版的唐纳德·丹尼尔和凯瑟琳·赫尔比格编写的《战略军事欺骗》一书,这本书高度推崇孙子的“诡道”理论,并对孙子的“诡道”进行了概括,认为这些方面包括:(1) 预知有关情况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即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2) 选择时机和客观环境因素,如地形和天气,“攻其所不守”。(3) 不先“伐兵”、“攻城”,而先“伐谋”。(4) 诱敌深入,而我付出最小的代价,遇到最小的危险。即孙子所说的“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作者指出:“孙子认为,战争中衡量‘诡道’成功的最恰当标准是看它能否使领兵之将以最小的人力物力代价实现战略目标,保护战略利益,而所谓的风险又最小。在孙子的文章里,诡道是制敌的若干因素之一,它总是强调知己知彼,然后才可交战。”该书的基本观点借鉴了孙子“兵者诡道”、“兵以诈立”的思想。

    二是英国军事问题专家马克·劳埃1996年出版的《军事欺骗的艺术》一书,此书也把孙子的“诡道”思想奉为军事欺骗的鼻祖。

    (二)奉孙子情报思想为“经典”

    在这方面,日本和美国都有突出表现。如英国作家理查德·迪肯所著《日本情报机构秘史》一书指出:“日本人搜集情报的灵感是受中国2450年前的战略家孙子的影响,《孙子兵法》中详细阐述了间谍策略,孙子的名言诸如‘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上兵伐谋’等,显然一直是历代日本谍报机构的座右铭。也可以说《孙子兵法》为历代日本谍报活都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和行动纲一领,以至于成为日本从事间谍的经典。”   

    1963年,美国前中央情报局长艾伦·杜勒斯(1893—1969)在其所著《情报术》一书中,对孙子的《用间篇》十分赞赏。他在书中写道:“在《用间篇》中,孙子阐述了公元前五世纪中国人所采用过的谍报基本做法,其中很大一部分今天仍在运用……他论述了反间谍、心理战、欺骗术、安全、假情报制造等。总之,论述了整个情报术。”艾伦·杜勒斯在1953—1961年担任美国中央情报局长期间有过“用间”的成功记录。譬如,美国中央情报局在1956年曾成功地搞到了赫鲁晓夫反对斯大林的秘密报告。

    (三)重视非对称作战理论研究   

    非对称作战已成为当前美军研究的一个热点。美国国防部对非称作战下的定义是“以集中力量攻其弱点来对付敌人的强大”。美国2001财年《国防报告》中指出了非对称威胁的4个方面:信息战、核生化武器、弹道导弹和恐怖主义,并提出了以非对称对付非对称的作战指导原则。这一作战方式与孙子所说的“避实击虚”、“出奇制胜”、”出其不意”等思想是相通的。美国正在抓紧研究在非对称作战中如何占据主动的问题,并在阿富汗战争中进行了尝试,如,以己之长击敌人之短,综合运用高技术兵器和普通武器对敌实施联合打击训练和使用特种部队用于地面作战,以阿富汗人打阿富汗人等。从交战双方的情况看,美国军队长于高技术作战,塔利班和“基地”组织长于游击作战。所以战争一开始,塔利班和“基地组织就想将美军拖入山地游击战中,使之走前苏联入侵阿富汗的老路;而美军则接受前苏联的教训,尽量采了“非接触”方式对之进行远程火力打击,利用“北方关盟”与“基地”组织直接交手。这些战法都体现了避实就虚的非对称作战思想。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海军学会月刊》1995年11月号刊登了一篇署名文章《中美海军南沙之战及中国海军战略战术研究》。文章假设2006年中国和美国的海军在我国的南沙海域发生了海战。中国海军用《孙子兵法》原理,作者称之为“海上游击战”,采取的战术有“避实就虚”、“出奇制胜”、“以迂为直”等,打败了用马汉海权理论武装的美国海军。这说明美军高度重视对《孙子兵法》中“非对称作战”思想的研究。

    从美国等国对《孙子兵法》军事应用研究的情况看,其成就确实令人刮目相看。我们至少从中可以得到这样一些启示:

    其一,多一些重视,少一点忽略。即对《孙子兵法》的应用研究应给予更多的关注。那种认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无用的观点,轻视对《孙子兵法》应用研究的观点,都是错误而有害的。外国人尚且如此重视对该书的应用研究,我们自己怎能数典忘祖?外国人从《孙子兵法》中能得到那么多有益的启示,甚至用于“庙堂”决策,我们理应比他们做得更好。

    其二,多向前看,少往后瞧。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和经济学教授戴维·兰德斯在他的新著《国家贫富论》中指出,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之一是“中国人一方面非常崇敬他们博学的祖先,另一方面却听任一代代的学术成果消亡失传,留待将来某个时候供古玩鉴赏家和考古学家们来发现”。此话虽不完全准确,但我们对祖国传统文化“引以为荣”有余、“引以为用”不足,咬文嚼字有余、学以致用不足的现象确实存在。我们应着眼干为解决当前和未来国家及军队的实际问题去研究《孙子兵法》,而不是为了赚“回头率”,引导国人回过头去自我欣赏,自我炫耀,自我陶醉,对如何解决实际问题不愿想,不会想,到头来只落个满腹经纶,一脑迂阔。

    其三,多一点开放,少一些禁忌。美国等一些国家的决策者研读《孙子兵法》思路比较开阔,联想比较丰富,较少禁忌,敢于和善于跨越时空,从戟盾矛橹、丘牛大车时代的论述中一下子联想到如何解决核时代的国际战略问题,从而忽发奇想,做出决策。尼克松从孙子的“以正合,以奇胜”联想到对苏新战略;布热津斯基从孙子的“衢地”联想到争取和分化波兰等,都颇具战略“点穴”的味道。这些决策虽出常人意料之外而其源恰在古老的《孙子兵法》原理之中。我们自己在研究和运用《孙子兵法》方面却还有不少的思想羁绊,因而限制了联想能力的发挥。美国人的这种较少迷信、“一触即发”式的思维方法很值得我们借鉴。

    总之,海外某些国家在对《孙子兵法》研究的重视程度上,在研究和应用此书思想的思维方式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古人云:“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在对《孙子兵法》的应用研究上,我们少一点“自用”,多一点“好问”,虚心学习别国的长处,弥补我们的不足,我们才可能在军事思想研究领域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主要参考文献

    1、于汝波、潘嘉玢等《孙子兵法研究史》,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年9月。

    2、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译《海湾战争》,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年8月。


    作者简介:于汝波,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中国历代军事思想、中国历代战略研究。独立与合作完成的著作20余种,发表学术论文60篇。作品获国家图书奖荣誉奖,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五个一”工程奖,全国军事科研特等奖,全军图书一等奖、二等奖等多项奖励。多次参与组织举办《孙子兵法》国际研讨会,到国外讲学,为国内外知名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