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将的"有限责任"(2)


blueski推荐 [2009-10-31]
出处:司马迁笔下的牛人们——兵家传奇
作者:扶栏客
 

乐毅的文章开篇就非常幽默地揶揄了燕惠王的指责,乐毅自己认错,承认自己不擅长拍马屁,所以没有服从燕惠王让自己下岗以后回国述职的命令。乐毅解释自己为了给先王燕昭王和现任老板燕惠王留面子所以就跑到了赵国。在乐毅看来,因为自己没有笨得跑回去送死,所以严重伤害了燕惠王的自尊心。乐毅亮出了作为职业高端人才的敬业底线--乐毅可以效忠燕惠王,但是燕惠王也必须维护乐毅的尊严和生命,否则燕惠王就不再是乐毅的老板。既然燕惠王现在派人上门兴师问罪,乐毅担心燕国的大臣们不能正确理解当年燕昭王善待重用自己的道理和自己效忠燕昭王的忠心,所以才写了这篇文章回答相关的问题。

  第二段乐毅总结了明君的用人之道,他认为英明的老板不会任人唯亲,而应该是"其功多者赏之,其能当者处之",也就是任人唯贤。这里乐毅看似是在论述明君的用人之道,实际上也同时给了燕惠王一记重拳,因为谁都知道接替乐毅担任对齐作战总司令的骑劫就是一位燕惠王非常信任的笨蛋,这位深受燕惠王喜爱的笨蛋最终彻底断送了燕国伐齐的胜利成果,并把燕国拖到了另一个巨大的危机当中。乐毅认为成功的君王应该具备知人善任的能力。同理,杰出的人才也应该具有根据实际行为选择朋友和合作伙伴的能力(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这里乐毅把将军和君王放在了一个平等的地位上,因此在乐毅看来,君主和将军的双向选择是天经地义的。紧接着乐毅高度评价了燕昭王的风度和人品,在乐毅心目中燕昭王是一位值得追随的老板,所以自己才从魏国跳槽到了燕国。乐毅回忆了当年燕昭王对自己的礼遇和重用,同时也非常骄傲地宣称因为自己自信有能力对得起燕昭王的信任,所以才毫不客气地接受了"亚卿"的任命。

  乐毅愉快地回顾了当年在燕昭王的信任和支持下的光辉岁月,在乐毅的领导下燕国成功地联合四国成立了"讨齐联盟",并最终攻破齐国首都临淄,杀得不共戴天的敌人齐湣王独自逃命、国破家亡。在乐毅的努力下,燕昭王终于完成了报仇雪耻的夙愿。乐毅详细地列举了占领齐国首都临淄后从齐国抢来的宝贝和文物,"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于燕。齐器设于宁台,大吕陈于元英,故鼎反乎磿室,蓟丘之植植于汶篁"。乐毅的表白非常孩子气,好像一个小孩向跟自己翻脸的小伙伴列举曾经与对方分享过的零食和玩具。当然燕昭王和他的儿子燕惠王从乐毅手里得到的好处不是零食和玩具,而是齐国的财宝和一级文物。如果把乐毅列举自己为燕国抢宝贝的表白翻译成白话文,也许用儿童的语气表述更符合乐毅的性格和他当时的情绪--"你家的钱是我从齐国抢来的,你家的家具是我从齐国抢来的,你家的大钟(吕)是我从齐国抢来的,你家的大锅(鼎)是我从齐国抢来的,就连你家的树也是我从齐国挖来的"。可以想象燕惠王读到此处抬头看见身边陈列的齐国宝贝一定很闹心,自尊心强的小孩子跟小伙伴翻脸以后可以把对方的玩具和零食还回去,然而燕惠王却做不到,所以身为一国之君跟昔日手下的杰出员工翻脸实在是很丢人的事。正因为乐毅通过自己的勤劳智慧帮助燕昭王不仅报仇雪恨而且发家致富,所以他对燕昭王赐予自己"昌国君"的封赏就心安理得地接受了。乐毅认为燕昭王的封赏都是自己的劳动所得,燕昭王对自己的封赏只不过是执行了能者多劳和多劳多得的分配政策罢了,这种分配制度在私有制经济社会中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所以乐毅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

  接着乐毅提出了"功立而不废,名立而不毁"的历史观点。历史的价值就在于发生的事情无法改变,只能被客观地记录进史册,所以正在创造历史的人们必须对自己在历史中的作为和别人在历史中的评价负责。因此乐毅认为自己为燕国做出的巨大贡献已经成为了历史,是不能被燕惠王随意忽略和篡改的。经过一路铺垫和情绪酝酿,乐毅终于隆重推出了自己的核心观点和中心思想--"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相信在阅读乐毅的《报燕惠王书》之前,广大读者一定相信做人应该善始善终,并且将这个道理当成履行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一个普世真理。

  历史总是能给人带来全新的启发和认识,这是历史的魅力之一。

  乐毅提出"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的观点,当然不是提倡做人不负责任、始乱终弃,而是明确了一个朴素的真理,那就是一个人能够承担的责任是有限的,而这种有限责任的边界很大程度由他效力的老板决定。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乐毅引用了伍子胥的典故,伍子胥当初也受到了吴王阖庐的优待和重视,伍子胥与阖庐的关系和乐毅与燕昭王的关系非常相似。后来阖庐死后夫差即位,夫差在宿敌越王勾践的拉拢、腐蚀下丧失了警惕和斗志,于是解除了对越王勾践的戒心,放任越王勾践暗地里卧薪尝胆。伍子胥就是那种信奉"善始善终"的偏执狂,他眼看自己辅佐先王阖庐建立的王道霸业岌岌可危,于是就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颜直谏,非要让老板夫差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尽快了解越王勾践的险恶居心。孩子都会有逆反心理,何况是生杀予夺的君王,最后逆反的君王夫差终于失去了对伍子胥的耐心,于是在奸臣伯噽的教唆下将伍子胥赐死,然后用马皮裹了伍子胥的尸体投入江中。乐毅认为吴王夫差当时赐死伍子胥的时候显然忽略了早年伍子胥为吴国成就霸业立下的丰功伟绩,而伍子胥也不能理解老板为什么不能和自己统一思想,最终酿成了令人扼腕的悲剧。根据传说,伍子胥因为含冤而死,所以投入江中居然入水不沉。而伍子胥死后,越王勾践果然抓住机会卷土重来一举灭了吴国,吴王夫差也被当年那位极力拍自己马屁的越王勾践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