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便宜的惨痛教训(1)


blueski推荐 [2009-10-31]
出处:司马迁笔下的牛人们——兵家传奇
作者:扶栏客
 

和平的日子平淡安逸,所以过得很快,弹指一挥间,昌国君乐间已经在燕国生活了三十多年。这时的燕王已经不是心眼小、胆子也小的燕惠王,而是燕惠王的儿子,爱占便宜、胆子大的燕武成王。当时在这位老板跟前最受宠信的红人不是乐间,而是燕相栗腹。

  那一年发生了一件在战国历史上地标式的大事件:秦国大军在武安君白起的率领下,在赵国的长平大败赵军,随后活埋了四十万投降的赵国俘虏。这件事在当时的恐怖影响超过两千多年以后的9·11,受了刺激的六国君主们不得不严肃地思考自己国家的命运将何去何从。

  看到邻国的男人们快死光了,燕相栗腹非常欣慰,他相信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占便宜机会,"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当栗腹听说了四十万的数字以后曾经掰着指头算了半天,然后得出来了一个令他兴奋的结论:赵国的青壮年男子大多数都已经被白起在长平活埋了,也就是说,此时的赵国已经没有了真正的男人,而栗腹相信赵国的那些身体单薄的男孩子根本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的家园。为了占便宜,身为燕相的栗腹决定呼吁燕武成王派兵去邻国欺负小孩了。

  由此可知,燕相栗腹的人生信条就是"有便宜就占",如此道德败坏的人居然能居相位、首领群臣,燕国的命运可想而知。

  燕相栗腹极力鼓动燕武成王下令出兵进攻赵国,去占那个唾手可得的便宜,燕武成王毕竟是一位要面子的大老板,一时之间似乎也不好意思放下身段派人去邻居家里欺负小孩。于是燕武成王请教了赵国问题专家、昌国君乐间。乐间得知燕武成王居然对这样变态的想法产生了兴趣,心中感到了无比的苦涩和失落,他知道对这种老板说不可乘人之危的道理就像劝大灰狼吃素一样,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于是乐间只有力挺赵国不容低估国防军事能力,他说,"赵,四战之国也,其民习兵,伐之不可。"

  赵国北临匈奴,南接韩、魏,东拒齐、燕,西抗强秦,在这种四周强敌林立的险恶环境中,赵国从立国开始就没有停止过战争。可以说这个国家的孩子都是在血水里泡大的。从小受到战争浸染的赵国男孩,早已接受并适应了你死我活的生存法则,勇武顽强、凶狠阳刚就是他们的青春符号。更重要的是,这些赵国男孩的父亲和兄长们此刻大多已经被残暴的秦军埋在了长平的黄土里,可以想象这些刚进入青春期就失去父兄的男孩子此刻一定非常躁动、愤怒,恨不能和仇人同归于尽。栗腹计算了年龄、力量和数量却没有计算仇恨、青春和荷尔蒙,这样的计算只适用于常态下的常规战争,而此刻的赵国显然不是一个常态国家,赵国男孩也不是常态的男孩。哀兵必胜,为了占便宜就去进攻这样一群随时可以拼命赴死的年轻人实在是很愚蠢的想法,即便他们还都是孩子。

  然而燕武成王在征求乐间意见之前,其实已经在心里接受了栗腹的建议,他需要的只是一点撕破伪善的理由和勇气,乐间的话给了燕武成王这种理由和勇气:既然那些孩子很能打,那么出兵伐赵占便宜似乎也就不那么可耻了。

  燕国派出了极力主张出兵的燕相栗腹担任讨赵占便宜大军的主将,而乐间的亲戚乐乘也被派遣到了占便宜的前线去效力。《史记·乐毅列传》记载,"乐乘,乐间之宗也。"所以我们无法明确乐乘到底是乐间的什么亲戚。燕国大军还没出发,军营里的将士都已经知道了此行的目的就是去赵国趁乱占便宜,于是有人开始幻想从赵国发财回来该娶几个老婆、有人背地里咒骂栗腹为了占便宜把自己推上战场,还有人早早地做好了占到了便宜和占不到便宜的两种打算。

  那边的赵国,白发银须的老将廉颇把那些愤怒的男孩子组织了起来,这样的战争不用动员:父兄尸骨未寒,此刻一向友好和平的邻国居然要来趁火打劫,不杀死他们怎么对得起被活埋在长平的父兄?

  结果可想而知,燕国的男人们没占到便宜,反而成了赵国祭奠长平四十万冤魂的祭品。根据《史记》的记载,在廉颇的领导下,赵国"童子卫国军"在一个叫鄗的地方大破栗腹率领的燕国"成人占便宜军",栗腹和乐乘都成了廉颇的俘虏。赵国当然不会放过栗腹这个挑起战争、丧心病狂的罪魁祸首,被俘虏后的栗腹很快被杀,为自己的变态想法和无耻价值观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栗腹死了,死得很可耻也很可笑。他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一个人不能妄想通过抛弃普世道德标准来获取超常的暴利,如果不仁不义就能实现收益最大化,那么人类不可能繁衍到今天,甚至不可能进化成真正的人类。坚守道德底线与其说是为了别人不如说是为了自己,因为突破道德底线意味着与大多数人为敌,抛弃普世道德标准等于被人类社会抛弃,这样的人生其险恶前景可想而知。

  乐乘很冤枉,作为"燕赵友好大使"乐毅的后人、"昌国君"乐间的亲戚,从感情上说,他痛恨这种乘人之危的卑鄙国家战略,从政治立场上来看,乐乘本来是坚定的反战派。然而造化弄人,他不得不服从燕国的需要,跟着栗腹上战场跑龙套。现在燕国的惨痛失败破灭了栗腹和燕武成王来赵国占便宜的愚蠢妄想,而乐乘却不得不面对悲惨的战俘命运。

  燕王家族又一次伤了老乐家的心,乐毅"善始者不必善终"的家训余音在耳,既然自己的爱国感情得不到尊重,乐间决定服从亲情的召唤。春秋战国时代人才流动得很快,可以称得上"意随心动,身随意动",正当燕武成王后悔没有听从乐间反对意见的时候,却发现他已经失去了再次听到乐间教训的机会。乐间不见了,很快乐间在赵国出现了,而他和他的堂兄弟乐乘像乐毅当年一样成为赵国的座上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