辱骂田单的人(2)


blueski推荐 [2009-10-31]
出处:司马迁笔下的牛人们——兵家传奇
作者:扶栏客
 

有一天,九个红人一起向齐襄王提出了一个建议"燕国讨伐齐国的时候,楚王曾经派出了上万人的部队来援助齐国。现在齐国已经恢复,江山社稷也已经稳固,大王应该派出使者向楚王表达感谢。"九个红人提出的建议很可疑,谁都知道虽然楚国派出了淖齿率领的援助部队来帮助齐国,但是后来齐襄王的老爸齐湣王就是被这位暴躁的将军弄死的,而齐襄王自己也为了躲避淖齿的追杀而藏身莒城地主太史敫的花园插队。当然如果没有淖齿可能也就没有后来齐襄王和太史姑娘之间的浪漫故事,这样看楚国既是齐襄王的杀父仇人,又是成全自己找到终身爱人的媒人。但是作为齐国的一国之君,要说齐襄王能彻底放下杀父之仇恐怕连楚王也不会相信。此时九个以揣摩老板心思而成名的红人却非说要派人去楚国感谢楚王,这事有点匪夷所思。

  齐襄王问:"派谁去合适呢?"

  九个红人一起推荐了田单提拔的能人貂勃。

  于是貂勃就踏上了出使楚国的路,去履行这个匪夷所思的使命。从貂勃给田单讲了一个故事就得到超常提拔的事迹来看,貂勃像汉初的蒯通一样,都是口才出众、辩才敏捷的辩士。所以貂勃见到了楚王以后三言两语就把楚王说得很高兴,当场就向貂勃敬酒以示尊重。楚王很热情地接待了貂勃,貂勃就客随主便多留了几天。

  九个红人趁着貂勃出使楚国的时机加紧了搞倒田单的步伐,开始向齐襄王告黑状了,他们说:"一个人出使大国就可以得到对方的重视而逗留不归,这就是巧妙地借助了形势的缘故。安平君对大王也是这样,现在君臣之间已经没有了上下尊卑的差别,可以看出来安平君心怀叵测。安平君对内善待百姓,收买人心;对外则收留天下的能人异士,私下还结交诸侯手下的重臣权贵。我们担心安平君心怀异志,请大王明察。"

  第二天,齐襄王召见了田单,田单出现在齐襄王面前的形象让齐襄王大吃一惊,只见田单脱掉了帽子、鞋子和上衣,光着膀子走了进来。田单走到齐襄王面前马上下拜,口称犯了死罪,请齐襄王处罚。齐襄王更吃惊了,自己前一天跟心腹说的话田单显然已经全知道了,今天田单的请罪显然是有备而来。这位手握重兵、德高望重的名将名相就跪在自己的脚下,而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在这位跪在地上自称有罪的大臣的掌握之中。齐襄王看着光着膀子作可怜待毙状的田单,丝毫没有感觉到作为主宰者的优越感,更多的是震惊和畏惧。

  这样的大臣怎么可能得到处罚呢?

  齐襄王努力平静着自己的情绪,他对田单说:"对寡人来说你并没有罪,以后你遵守作为臣子的礼数,而我则会恪守作为君主的礼数。"

  就这样九个红人没能搬倒田单,而随着貂勃的回国,田单势力的反击开始了。貂勃顺利完成了本来看似尴尬的使命,这让齐襄王很高兴,不管是谁的人,能给老板挣来面子的人就是好人。齐襄王摆酒给貂勃洗尘,酒酣耳热之际,齐襄王想起了田单,这种场合正好可以借酒缓和一下跟田单的紧张关系。

  于是齐襄王下令:"把相国田单叫来。"

  貂勃看出了破绽,果断出手了,他说:"大王难道没觉得说这样的话是亡国之兆吗?大王觉得自己和周文王相比怎么样?"

  齐襄王再次震惊了,周文王是中国专制历史上的标杆明君,齐襄王不得不承认:"我不如周文王。"

  貂勃说:"是,臣也觉得大王不如周文王。可是周文王得到了吕尚的辅佐就称吕尚为太公,齐桓公得到了管仲的辅佐就称管仲为仲父,现在大王得到安平君的辅佐却口口声声直呼其名田单。从开天辟地有了人类以来,人臣之中有谁的功劳能超过安平君?大王整天称呼'田单!田单!'这不是亡国之兆吗?当初大王不能守住先王的社稷江山,燕国大军全面侵略齐国,齐国变成了一片废墟,大王当时也只好逃到莒城的山中避乱。安平君凭借着区区弹丸之地的即墨,率领七千老弱兵卒,就打败了燕国侵略军,活捉了燕军的司令,恢复了齐国的千里领土,这都是安平君的功劳。当时如果安平君自立为王,莒城甚至天下都没人能够阻止他。可是安平君却认为这样做不合乎道义,所以他亲自到莒城的山中迎接大王和王后,大王这才能登上王位。现在国家和百姓都安定了,大王却直呼安平君的名字田单,即使是婴儿的智商也不至于这样。请大王立即杀掉那九个人向安平君道歉,否则,国家就危险了!"

  齐襄王的酒彻底醒了,清醒得不能再清醒。

  他知道自己必须做出决断,否则国家是不是要危险还不知道,反正自己很可能要真的危险了。

  后来那九个红人都掉了脑袋,而安平君田单又得到了一万多户食邑的封赏。在这场君权和相权的博弈中,田单大获全胜。从此齐襄王那过度敏感的神经被锻炼得坚强了起来,不再和相国争风吃醋,至此齐国的政局才真正稳定了。在建立齐襄王和田单的和谐君臣关系的过程当中,貂勃是第一功臣,贯殊是第二功臣。这两个人都是出身低微,通过他们勇敢而智慧地介入通常意义上明智之士避之唯恐不及的敏感君臣关系,不仅齐国好起来了,齐襄王和田单也好起来了,他们自己更是好了起来。

  结局皆大欢喜,这是中国历史上君臣博弈的最好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