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无论你怎么努力也无法超越(1)


blueski推荐 [2009-10-31]
出处:司马迁笔下的牛人们——兵家传奇
作者:扶栏客
 

廉颇留给现在的读者的深刻印象大概有两个:一个是曾经收入中学课本的《将相和》;一个是辛弃疾在一首词里面的"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在《将相和》里,廉颇是一个清高、倔强而又知错能改的可爱老头,但似乎只是蔺相如的配角;而辛弃疾在词里借用廉颇的典故抒发自己退休以后仍然希望发挥余热的愿望,更多的是渲染老年廉颇壮志难酬的悲情。

  事实上,历史中的廉颇是个保持着不败纪录的兵家英雄。根据《史记·廉颇列传》记载:"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纵观其一生荣辱无不与赵国的盛衰休戚相关。客观地说,廉颇对赵国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同时代的蔺相如。《资治通鉴》的主编司马光曾经说过:"廉颇一身用与不用,实为赵国存亡所系。此真可以为后代用人殷鉴矣。"

  两千多年前的一个秋天,赵、秦边境。

  赵惠文王和廉颇站在秋风里,极目远眺,远眺的自然就是秦国了。

  此时蔺相如已经成功地完璧归赵,但是秦强赵弱的形势并没有发生改变。数日前,秦国派来了使者,秦昭王要在西河渑池举办秦、赵国王高峰会议。关于这次峰会的主题,秦国使者语焉不详,只是转达了秦昭王希望和赵惠文王加强交流,发展双方友好关系的愿望。

  可是事情没那么简单,且不说蔺相如当初抱着壮烈牺牲的必死决心才完璧归赵,就在此前不久,秦国就先后两次进攻赵国,第一次占领了赵国的石城,第二次再次取胜,消灭了赵国军队的两万人。这种情况下秦昭王居然邀请赵惠文王去渑池参加峰会培养感情,这在赵国君臣看来,分明就是黄鼠狼给鸡拜年。赵惠文王打发秦国使者去宾馆休息,然后就跟蔺相如和廉颇商量。当时还没有鸿门宴的说法,不过赵惠文王还是本能地想拒绝秦昭王的邀请,一个居心不良的主人举办了一个莫明其妙的会议,赵惠文王觉得此时自己去和秦昭王会面就像一个单纯而美丽的姑娘,要和一个声名狼藉的恶棍出去约会一样,即使自己同意,大家也不会答应。可是廉颇和蔺相如的觉悟显然比一般人要高很多,他们极力支持赵惠文王去和那个秦昭王约会,似乎根本不在乎自己老板的感受。廉颇和蔺相如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此时赵国在与秦国的军事对抗中接连失利,在赵国已经出现了"恐秦症"的迹象,如果赵国的国王这时候真的像一个小女孩一样被秦昭王的"流氓行径"吓得花容失色,那赵国还有爷们儿吗?女人可以躲着流氓,男人却不能,何况赵惠文王是赵国的王者,所以赵惠文王必须去,这关系到赵国的尊严和精神。

  既然廉颇和蔺相如把是否参加这次无聊峰会的意义上升到了如此的高度,身为一国之君,赵惠文王不能再推托了,否则在廉颇和蔺相如等赵国精英的心目中他将失去国君的威信。

  此刻站在赵、秦边境,赵惠文王却异常平静,他知道参加这次峰会他可能会像一个英雄一样死去,也可能会像一个英雄一样归来。身为乱世中的王者,他只能做英雄,没有第二种选择。没有了选择的赵惠文王没有了迷惑,他知道自己必须接受他自己的宿命。

  临行前,廉颇和蔺相如做了分工,廉颇率领赵国主力陈兵赵、秦边境,以武力威慑秦国,而蔺相如陪同赵惠文王深入虎穴。

  到了该分手的时候了,赵惠文王回过头看着廉颇,如果自己回不来,赵国的命运就要靠这位"勇气闻于诸侯"的名将了。廉颇心领神会,他对赵惠文王说:"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太子为王,以绝秦望。"老板亲自深入虎穴去和"流氓"国王约会,最后是成是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廉颇和赵惠文王及蔺相如的配合。按照渑池峰会的日程安排,即使算上路上的时间,如果秦昭王不下毒手的话,三十天之内赵惠文王一定回来了。如果到了三十天赵惠文王还不回来,那么自己的老板很可能是被秦昭王扣下当了人质,这是一种任何臣子不愿甚至不敢去设想的状况,但是在这样的危急时刻,身负国家使命的廉颇不能回避。廉颇做了最坏的打算:如果三十天之内赵惠文王不回来,就拥立太子即位,从而彻底断绝秦昭王以赵惠文王为人质讹诈赵国的打算。

  这个想法非常狠,不是一般人敢说出口的。如果赵惠文王对廉颇稍有疑虑,那么廉颇的这个建议完全可以被解读成心怀叵测,欲置赵惠文王于死地。如果廉颇拥立太子即位,那么廉颇就有了把持朝纲甚至篡国夺权的机会,用这种思路解释廉颇极力支持赵惠文王亲赴险地并提出这样的建议似乎非常合理。然而,赵惠文王不是一般的诸侯,他一生中重用过廉颇、蔺相如、赵奢、乐毅和田单等众多在当时赫赫有名的牛人,就凭这些人在历史中的分量就足可以说明赵惠文王的驭人之术。事实上,驭人之术的核心并不是奸诈权谋,而是准确判断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值得信任。赵惠文王站在赵、秦边境听到了廉颇提出的险中求胜的狠招,心中也不免暗暗吃惊。赵惠文王直视着廉颇的双眼,秋风掠过廉颇的胡须,赵惠文王从廉颇的眼睛里看到了坦荡和坚定。廉颇也在看赵惠文王,他从自己的老板眼睛里看到了信任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