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路相逢勇者胜


blueski推荐 [2009-10-31]
出处:司马迁笔下的牛人们——兵家传奇
作者:扶栏客
 

就在蔺相如取得讨齐远征胜利之后的第二年,秦国出兵讨伐韩国,当时的秦军已经到达了韩国一个名叫阏与的地方。军情紧急,而韩国此时无力与秦国抗衡,只好向友好邻邦赵国派出使者请求援助。赵惠文王认为如果任凭秦国在自己的西边蚕食韩国,将会严重影响到赵国的利益和安全,于是他决定派兵出征,援助韩国。

  赵惠文王首先想到了廉颇,可是当他向廉颇征求意见的时候,这位成名已久的赵国柱石名将却坚决反对赵国派兵救援。廉颇的理由很简单,"道远险狭,难救。"在地图上看通往阏与的地形狭长,两边都是山脉,这种地势利于守而不利于攻。赵国派兵救援就必须通过这个狭长的山谷地带,如果秦军在这个地方设伏,那么赵军很可能还没有赶到目的地就要遭到全军覆没的厄运。当然赵军顺利通过这个死亡通道的可能性也不是没有,但是必须要在秦军之前抢先占领有利地势,控制出兵的要道,然而此刻秦军已经先发制人派兵,赵军要获得战场的主动权似乎已经不可能实现了。从地势和时间上分析,这样的远征显然要犯兵家大忌。

  从军事技术上讲,廉颇的理由很充分,但是从政治需要上讲,赵惠文王不能坐视秦国侵略自己的同盟国魏国而不顾,这就是当老板的境界和苦衷。

  于是赵惠文王只能另外选将,根据《史记·廉颇列传》记载,赵惠文王在被廉颇否定以后就向乐乘请教,希望乐乘能挺身而出领兵救援韩国。这里又引出了《史记》中的又一个疑案。根据前面我们讲的乐毅的故事,乐乘是乐毅的后代,他是在秦赵长平大战之后跟随燕国相国栗腹讨伐赵国,随后失败就归顺了赵国。根据《史记·乐毅列传》的记载,白起率领秦军在长平大破赵军并活埋了四十万赵国俘虏之后,燕国的相国栗腹极力鼓动燕武成王派兵讨伐赵国,企图趁机占便宜,没想到后来燕国远征军被廉颇领导的赵军打得大败。栗腹和乐乘都当了俘虏,栗腹被杀,而乐乘就归顺了赵国,后来还被赵国封为武襄君。如果《史记·乐毅列传》的记载没有错误,那么乐乘归顺赵国应该发生在秦赵长平大战之后,而那时候赵惠文王已经死去了七年,当时赵国主政的国王是赵孝成王。所以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关于乐乘在赵国的出场时间,《史记·乐毅列传》和《史记·廉颇列传》的相关记载产生了明显的自相矛盾。应该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记载出现了谬误,在这里乐乘应该是乐毅,因为乐毅在燕惠王罢免其兵权以后就投奔了赵惠文王,并被封为望诸君。从时间和当事人来看,乐毅最符合条件;而从资历和名气来看,也只有乐毅能与廉颇相提并论,所以赵惠文王选将把乐毅作为仅次于廉颇的第二候选人也最合理。至于司马迁为什么会犯这样一个低级错误,很可能类似于现在我们有时候会把两个相近的名字叫错一样,心里想的是A说出来却是B,并不是足球解说员的专利,历史学家也是人,也可能犯张冠李戴的错误。而后来司马迁的这部皇皇巨著逐渐流传开来,最终被奉为史学经典,奠定了其在中国史学界的崇高地位。作为普通读者甚至历史学者们大多不愿意或者懒得去怀疑一部经典名著的正确性,所以这个错误也就一直保留到了今天。当然这只是扶栏客的一家之言,如果有高人能提出更合理的解释,可以一起探讨,以飨读者读史之趣。

  赵惠文王向乐毅请教他对出兵援救韩国的意见,其实也就是希望乐毅能够接下廉颇不愿意接受的任务。不过赵惠文王再次失望了,这位当年五国讨齐联盟的总司令对这件事的看法跟廉颇如出一辙。

  身为久经阵战的兵家名将,廉颇和乐毅都不会打一场没有把握的仗,而救援韩国的军事行动被两位战国时期排名TOP10的名将否定之后似乎也失去了可操作性。

  然而,被名将否定的计划对非名将来说也许就是一个机会,就这样,一位在当时战国军界的非著名将军赵奢应运而生。当时赵奢的职务是赵国税务局局长,跟带兵打仗本来扯不上半点关系。看到名将廉颇和乐毅都表现出理智的畏难情绪,赵惠文王很失望,他急需一位有种的将军站出来创造奇迹,于是就找到一贯迎着困难上的赵奢谈话了。赵奢果然有种,他说:"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从此"狭路相逢勇者胜"就变成了一句成语,不过当时赵奢形容的不是两个剑客,而是两只老鼠在地洞里遭遇的情景。赵奢决定做一只勇敢的老鼠挺身而出,赵惠文王非常高兴,马上任命这位在税务系统任职多年的人为将军,领兵出征,救援韩国。